积极老龄观
搜索文档
六千银龄歌手同台竞技,辽宁“老歌赛”引关注
新华网· 2025-11-18 10:54
新华网沈阳11月17日电(记者姜兆臣)11月16日晚,由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老龄办指导,辽宁省老年服务协会主办的"辽宁省第二届老年歌手大 赛颁奖典礼"在辽宁省歌剧院举行,经过决赛激烈角逐,共有12个团体和18名个人获得名次。 "怡享・盛情"辽宁省第二届老年歌手大赛于2025年3月25日启动,活动吸引了全省60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踊跃参赛。大赛不仅是一场音 乐的狂欢,更集中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银龄风采,为辽宁省老年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经过初赛、复赛,1000余名选手齐 聚决赛。 颁奖典礼上,曾静、吕继宏、侯国栋、火风、王洁实、李丹阳、于文华、佟铁鑫等艺术家登台与老年朋友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颁奖仪式后,大赛组委会正式宣布,"第三届辽宁省老年歌手大赛"启动。主办方表示,将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增强品牌影响力,为老年人展示风采 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据悉,辽宁省第二届老年歌手大赛是辽宁省适老化项目之一,得到全省老年人的积极反馈。一些参加比赛的银龄歌手表示,以音乐为纽带,通过赛 事增强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感,也提升了幸福感与获得感。 "辽宁省老年歌手大赛的成功举办,传递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 ...
激发“银龄社会”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21
积极老龄观政策导向 - 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目标是到2035年普遍形成该理念 [1] - 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被视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旨在引导社会公众理性认识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全社会应对信心 [2] 老年人口现状与认知 -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量 [2] - 社会对老龄社会存在认知误区,如将老年人视为社会“负担”,需要通过国情教育纠正偏差,汇聚社会认同与支持 [2] 老年群体价值与社会参与 - 随着健康水平提升,许多退休老年人仍在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3] - 江苏鼓励低龄老年人、退休干部等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探索“以老养老”新模式 浙江出现“共享奶奶”等创新实践,社区热心老人帮助双职工家庭 [3] - 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可使老年人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适老化改造,将其融入城市更新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3] - 建设包容友善的数字环境、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拓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渠道是重要举措 [3] 地方实践与活动 - 贵州启动“银龄黔行”志愿服务行动,四川乐山推出老年人体育健身嘉年华活动,广东广州黄埔区举办“银龄正青春风采映重阳”文艺汇演,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 未来发展展望 - 展望“十五五”时期,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银发力量”将得到更全面展现 [3] - 中国式现代化将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更添温馨底色 [3]
江苏多轨并举推动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增进银龄福祉 书写幸福长卷
新华日报· 2025-10-28 07:23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政策框架 - 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217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 - 着力完善老龄工作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社会参与四大体系 [1] 老年社会参与与志愿服务 - 累计已有65.6万余人次老年人参与"银发生辉·银龄行动"等品牌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5万多场次,服务群众1038.8万余人次 [2] - 无锡市级"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中有3名老年志愿者参加江苏省首批"苏青银龄行动" [2] - 如皋市蒲行社区通过"书记午餐会"形式促进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2] 老年教育体系建设 - 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达25% [3] - 每个设区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学,超额完成"每个设区市至少3所"的"十四五"指标 [3] -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通过推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缓解师资压力,此前1位老师平均要教61个学生 [3] 居家养老与适老化改造 - 江苏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亿元,去年全年改造14万户,数量全国最多 [4] - 按照"9073"养老格局,90%老年人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在机构养老 [4] - 南京市鼓楼区智能水表关爱预警平台覆盖4900多户独居老人,系统捕捉家庭用水异常后自动触发警报 [4] 养老服务设施与网络建设 - 居家上门服务已覆盖18%的户籍老年人,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7] - 拥有530余家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8000余个老年助餐点 [7] - 去年供应养老用地56宗,确保养老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 [6] 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 - 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超过70% [8] - 支持15家连锁化养老机构开展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去年完成第四批21家五级养老机构评定 [8] - 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4.1万张 [8] 社会保障体系支撑 - 长期护理险在13个设区市实现制度全覆盖,累计享受待遇34.16万人,基金支付超19.16亿元 [8] -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 [8]
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3.1亿 ,将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中国经济网· 2025-10-27 22:50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 当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 [1] - 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 [1] 政策指导与目标 - 民政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指导意见》 [1] - 政策设定2029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目标,旨在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 [1] - 政策核心是明确"教育什么、对谁教育、怎样教育"三大问题 [2] 教育实施路径 - 教育推广涵盖教育内容、分类开展、基础建设、社会氛围营造和组织实施等多方面 [2] - 通过建立专家库和宣讲员队伍、丰富教育资源供给等举措推动工作 [2] -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国情教育内容宣传、建强教育阵地、组建宣讲队伍、创新教育形式四项工作 [2]
国情教育+基层协会双发力!我国多措并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央视网· 2025-10-27 20:40
政策指导框架 - 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推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1] - 同期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基层老年协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增强基层老龄工作力量并发挥老年人作用[5] 国情教育内容与对象 - 国情教育涵盖人口老龄化形势、老龄政策法规、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及孝亲敬老传统文化等内容[3] - 教育范围覆盖党员及干部培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年大学及老年科技大学等课程体系[3] - 重点教育群体包括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社会公众[3] 教育体系建设与资源供给 - 将建立国家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专家库并组建宣讲员队伍 宣讲员主体为老龄领域实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及“五老”人员[5] - 推进线上学习平台建设 依托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全国“银龄行动”信息服务平台丰富资源供给[5] 基层老年协会发展与支持 - 鼓励基层老年协会通过多种方式争取经费支持 并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捐赠参与建设[7] - 鼓励各地区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养老服务设施等现有资源为协会提供活动场所与设备支持[7] 基层老年协会职能定位 - 协会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反映老年人诉求并维护其合法权益[7] - 组织低龄老年志愿者对高龄、失能、独居及经济困难等特殊老年人群体进行探访与帮扶[7] - 利用老年人在基层治理及乡村振兴中的经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7] 协会管理原则 - 坚持培育扶持与规范管理并重 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协会做好登记管理 对不符合的做好指导[9] - 坚持统筹协调与因地制宜结合 多措并举避免“一刀切”以应对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9]
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 多部门提出五方面指导意见
央视新闻· 2025-10-27 11:10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应对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 - 推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其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1] - 坚持政治引领、服务大局、分类指导、系统推进的工作原则 [1] 教育内容体系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 [1] - 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教育以及孝亲敬老传统文化教育 [1] 重点教育群体 - 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 纳入老年大学(学校)、老年科技大学课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1] - 重点做好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社会公众等群体的国情教育 [1] 基础能力建设 - 研发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示范课程,建立国家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专家库 [2] - 组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员队伍,推进线上学习平台建设,丰富教育资源供给 [2] - 建立以老龄领域实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主体的宣讲队伍 [3] 社会氛围营造与传播 - 发挥节日涵育功能,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 [2] - 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创作优秀老年题材、孝亲敬老题材文艺作品 [2] - 利用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演出、书画创作、摄影展览、体育健身等形式广泛宣传 [3] - 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媒介(如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专题宣传 [3] 实施与资源保障 -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 [2] - 各级民政部门、老龄办加强综合协调、指导推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点人群教育 [2] - 引导志愿者、社会组织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3] - 依托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银龄行动”信息服务平台等丰富资源供给 [3] - 依托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公共文化设施、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场所广泛开展教育 [3]
人均预期寿命超过八十岁 江苏整体迈入“长寿时代”
新华日报· 2025-10-21 07:14
人口老龄化现状 - 2024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 - 2024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594万人,占比18.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省新增老年人口86万,增量较上一年略有回调 [1] - 全省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为325.4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29% [2] - 全省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8811人,较上年增加128人 [2] 老年人口结构特征 - 截至2024年末,全省60—64岁低龄老年人口为581万人,较上年增加65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增量的75.6% [2] - 老年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15.87%,较10年前提升4.5个百分点 [2] - 2024年江苏省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2] 银发经济产业布局 - 行业重点推动老年产品制造、养老服务、抗衰老产业三大领域十大方向发展 [3] - 全省已有19家单位申报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 [3] - 共有59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入选国家推广目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 康养旅游融合业态蓬勃发展,6个项目入选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 [3] - 确立长三角旅居养老基地100家、健康养老目的地25个 [3] 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 全省13个设区市已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超过6344万人,规模为全国之最 [4]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8元提高至228元,实现十四连增 [4] - 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按人均3%的幅度上调,惠及全省1106万退休人员 [4] - 对25.4万低保家庭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金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0%的比例上浮 [4] - 对18.3万城乡特困人员落实应养尽养,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 [4] - 全年向12.87万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与服务补贴共计1.08亿元 [4] - 江苏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 [4]
江苏整体迈入“长寿时代”
新华日报· 2025-10-21 06:12
人口老龄化现状 - 2024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 - 2024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594万人,占比18.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省新增老年人口86万,增量较上一年略有回调 [1] - 全省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为325.4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29% [2] - 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8811人,较上年增加128人,南通市每百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206人 [2] 老年人口结构特征 - 截至2024年末,全省60—64岁低龄老年人口为581万人,较上年增加65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增量的75.6% [2] - 老年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15.87%,较10年前提升4.5个百分点 [2] - 2024年江苏省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2] 银发经济与产业发展 - 重点推动老年产品制造、养老服务、抗衰老产业三大领域十大方向发展 [3] - 全省已有19家单位申报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 [3] - 共有59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入选国家推广目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 康养旅游融合业态蓬勃发展,6个项目入选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 [3] - 确立长三角旅居养老基地100家、健康养老目的地25个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 全省13个设区市已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超过6344万人,规模为全国之最 [4]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8元提高至228元,实现十四连增 [4] - 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按人均3%的幅度上调,惠及全省1106万退休人员 [4] - 对25.4万低保家庭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金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0%的比例上浮 [4] - 全年向12.87万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与服务补贴共计1.08亿元 [4] - 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 [4]
【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三个关键词解码健康养老“新图景”
央广网· 2025-10-13 10:17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民政事业在养老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重点体现在提升人口预期寿命、扩大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以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共同推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 [2][3] 预期寿命与健康保障 -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十四五”期间达到79岁,较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女性预期寿命在2020年已突破80岁 [2] - 养老服务精准化水平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至2024年底的65.7%,即超六成床位具备专业照护能力 [2] 老年助餐服务 - “十四五”期间全国建成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日服务超过300万老年人就餐 [3] - 老年助餐服务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捐助”模式运营,并正被纳入城市便民生活圈规划以完善服务网络 [3] 老年人社会参与 - 民政部致力于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鼓励引导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3]
中国老人社会形象变迁史:1900—2025
36氪· 2025-10-09 21: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老人的社会形象在过去百年间经历了从封建伦理权威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再到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失落者,直至当前深度老龄化时代多元矛盾体的深刻变迁 [1] - 每一次老人社会形象的转变都深刻反映了社会结构变革、价值观念更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构 [1] - 在2025年这一关键时间点,构建积极、健康、多元的新时代老人形象,对于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第一阶段:传统与动荡中的形象(1900-1949) - 老人形象呈现二元对立特征,一方面是儒家文化中作为家族权力象征的“尊者”,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中产生的“遗老”或“无助者” [2] - 传统家庭结构中,男性长者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道德话语权和子孙婚丧嫁娶决定权,“孝道”是其尊崇地位的文化基石 [2] - 社会巨变和战乱导致传统大家庭结构瓦解,失去家庭庇护的老人沦为孤独、贫病交加的社会边缘群体 [2][5] 第二阶段:集体主义下的形象(1949-1979) - 老人的价值取决于其政治身份和革命履历,“老革命”、“老干部”、“老工人”等成为社会尊重的楷模 [10] - 老年人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成为“老当益壮”的劳动模范,否定了将老年视为衰老和无用的消极观念 [10] - 妇女地位提升使老年女性形象从传统“贤妻良母”转向“革命母亲”,如《苦菜花》中的母亲和《红灯记》中的李奶奶 [10] 第三阶段:转型与反思中的形象(1980-1999) -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依然占据核心地位,老年人在家族中扮演“大家长”角色,拥有天然权威 [16] - 退休老人以“发挥余热”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其革命经历和奉献精神被社会普遍尊重 [16] - 市场经济冲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老人传统权威松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下降,“空巢老人”问题开始显现 [19] 第四阶段:深度老龄化下的多元形象(2000-2025)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10.3%上升至2024年的22%,老年人口超过3.1亿 [21] - 老年人社会形象出现负向转变,媒体聚焦于养老金缺口、医疗负担等问题,老人被描绘成需要社会解决的“负担” [21] - “银发经济”概念兴起,老人从“被赡养者”转变为“消费者”,保健品、老年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 [24] - “活力老人”、“新老人”概念流行,新一代老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政策层面也明确要“树立积极老龄观” [29] 面向未来的老人形象构建 - 未来需要将老人形象从“被动受助者”重塑为“积极贡献者”,低龄、健康、有技能的老年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34] - 社会需要尊重老年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呈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绽放”的形象,文艺作品和媒体应避免标签化 [35] - 老人形象应包含“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特质,社会应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鼓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35] - 对老年人的关注需从物质层面的“养”和“医”,深化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生命尊严的维护,构建关怀生命全过程的形象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