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icon
搜索文档
夯实民生之基 我国加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新华社· 2025-08-17 20:46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以 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 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十四五"规划临近收官,我国坚持就业优先,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培训 赋能、服务助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惠企稳岗,稳定就业基本盘 "稳岗返还惠企政策对我们帮助很大,不仅运营压力减轻了,发展信心也更足了!"九江金鹭硬质合金有 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燕志强告诉记者,企业近日收到近19万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将主要用于企 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费缴纳。 在江西九江,今年首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已抵达相关企业账户,总金额超过5800万元,惠及6200多 家参保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7万个。 广大经营主体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关键。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 持力度的通知》,出台七个方面政策举措,其中明确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阶段性缓缴社保费、 扩大社保补贴范围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激励企业扩岗吸纳就业。 更多就业增量政策加速出台落实。制定加力岗位 ...
695万人,新增就业快于时序进度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05
就业市场总体情况 -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 快于时序进度 [1] - 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 1-6月均值5.2% 低于调控目标 [1] - 就业增量政策加速出台 创业支持体系完善 重点群体保障力度加大 职业技能培训增强 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发展 [1] 稳就业政策与企业支持 - 稳就业政策确立"五个一批"思路 包括支持企业稳定、开发岗位承接、优化服务转移等 [2] - 相关部门将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提高至5000万元 国企增人增资政策延续至2026年底 [2] - 上半年失业保险降费率减少企业用工成本超900亿元 向81.5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2亿元 支持培训等促就业支出113亿元 [2] 行业用人需求变化 - 二季度企业招聘需求环比增长5.7% 传统服务业服务员/文员/厨师需求增长超10% [3] - 现代服务业中宠物服务/养老看护/健康/游戏等行业人才需求持续上涨 [3] - 高端制造业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 新材料行业增长72.1% 智能硬件增长50.3%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 - 百日千万招聘活动已开展8900余场 提供岗位信息458.4万个 [4] - 上海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 拥有见习基地近800家 年见习高校毕业生1.8万人 见习后就业率超60% [6] - 对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实名台账 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见习机会 [5][6] 职业技能培训方向 - 2024-2027年重点开展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培训 [7] - 政策将突出经营主体作用 通过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方协同实施 [7] - 求职者需把握新兴产业红利期强化技能 企业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结构 [7]
提供不断线、有温度的就业服务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就业政策与青年创业支持 -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 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 与去年同期持平 [2] - 失业保险降费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超900亿元 向81.5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2亿元 支持培训等促就业支出113亿元 [3] - 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 小微企业最高400万元贷款 首次创业者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 [5]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措施 - 开展"五个集中"就业服务 包括服务清单公示 精准帮扶 岗位推送 培训见习 困难帮扶 [4] - 百日千万招聘活动已举办8900余场 提供岗位信息458.4万个 [4] - "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招募3.44万人 30省份发布4.09万个岗位 预计9月初全部上岗 西部和东北地区名额占比67% [5] 职业技能培训 - 2024-2027年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聚焦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7] - 已出台数字人才 家政服务 长期照护等专项培训文件 加强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 [7] - 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 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 [9] 人力资源与制造业融合 - 在30个城市试点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破解"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8] - 建设招聘用工联合体 满足"季节性""潮汐式"用工需求 [9] -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制造业企业合作 提供"一站式"招人用人服务 [9] 社保经办智能化 - 全国基本养老 失业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71亿 2.45亿 3亿人 [10] - 智能服务体现在智导 智办 智审 智控四方面 如湖北智能客服 广东24小时智慧社保机 [10] - 山东实现工伤保险医疗费用智能审核 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11]
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83万亿元
央视网· 2025-07-22 17:42
就业市场情况 -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 [1] - 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 与去年同期持平 [1] - 多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1] 政策支持措施 - 多渠道挖潜扩容岗位 金融助企力度加大 [3] - 一次性扩岗补助、国企一次性增人增资等政策延续实施 [3] - 上半年失业保险降费率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超过900亿元 [3] - 向参保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2亿元 支持培训等促就业支出113亿元 [3] 职业技能培训 - 开展为期三年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每年不少于1000万人次政府补贴培训 [4] - 培训聚焦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 覆盖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领域 [4] - 针对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服务 [4] 社保基金运行 - 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1亿人、2.45亿人、3亿人 [6] - 上半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53万亿元 总支出3.89万亿元 [6] - 6月底累计结余9.83万亿元 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6]
我国部署2025至2027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4:53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政策 - 2025至2027年底将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重点覆盖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计划完成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 [1] - 培训领域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紧缺技能人才方向 [1] - 重点培训对象包括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 [1]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强化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多方协作 [1] - 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岗位薪酬与技能等级双挂钩机制 [1]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 2016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累计支持建设414个公共实训基地 [2] - 2024年已建成基地培训量达163万人次(同比+10%),其中高校毕业生51万人次、企业员工40万人次、农民工25万人次、退役军人1.2万人次 [2] - 基地功能从技能培训扩展至技能评价、创业培训、就业招聘、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服务 [2]
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支撑 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启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7-16 18:28
政策导向与目标 - 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计划2025-2027年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重点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1] - 政策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分行业培训 [1] - 高精尖产业技能人才供给的充足性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的竞争力、韧性与升级速度 [1] 高精尖产业需求分析 - 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领域对技术精度和创新能力要求极高,例如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研发需要复合型人才 [2] - 技能人才短缺会制约产业规模化应用,如低空经济领域需加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培训 [2] - 高精尖产业是吸纳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载体,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可减少结构性失业 [2] 地方实施举措 - 北京市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领域开发专项职业能力标准,支持劳动者取得证书 [3] - 广东省将数字技术工程师职业纳入培训补贴目录,计划每年开展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能培训2万人次 [3] - 职业技能培训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例如数字经济领域设计从基础编程到AI应用开发的阶梯式培训体系 [3] 行业长期发展建议 - 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技术发展挂钩,动态调整标准(如将AI协作能力纳入制造业评价) [3] - 构建"终身学习"赋能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 [2][3]
聚焦六大领域 我国启动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央视网· 2025-07-16 07:01
国家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 未来三年将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 [1] - 2025-2027年重点推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六大领域培训 [3] - 针对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三类重点群体加强培训 [3] 重点领域与政策支持 - 已出台数字人才、康养、家政、长期照护等专项培训文件 [3] - 各地正摸排用工缺口和培训需求,发布最新版职业培训项目目录和机构目录 [11] - 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发挥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社会主体作用 [8] 培训实施机制 - 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者意愿"量体裁衣"确定培训内容 [4] - 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加强行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11] - 鼓励劳动者参加技能等级评价并获得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13] 培训就业协同 - 将就业服务贯穿培训评价全过程,促进培训后实现就业增收 [13] - 各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出台专项培训计划 [11] - 自下而上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 [13]
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 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启动
快讯· 2025-07-15 15:26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 国家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时间跨度为2025年至2027年底 [1] - 行动目标为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1] - 计划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 [1] - 培训领域包括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 [1] - 重点培训群体为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 [1] 培训实施方式 - 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载体作用 [1]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 [1] - 规范培训内容并加强质量评估 [1] 技能评价体系 - 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流通性和认可度 [1] - 加强技能评价标准化体系化建设 [1] - 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1] - 指导企业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的分配办法 [1]
广东将围绕10个领域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1:57
行业政策 - 广东省印发《行动方案》,计划2025-2027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新增取得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50万人次以上 [1] - 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覆盖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 [1] - 围绕10个领域开展培训,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康养照护等 [1] 培训模式与资源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聘带动企业职工技能提升 [2] - 广东省已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5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5家、公共实训基地2家、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1家 [2] - 设有省级"粤菜师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各100个,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超1500家 [2] 支持措施 - 针对企业、院校、社会机构、基地平台等培训主体,在政策、资金、服务、设施设备、课程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1] - 强调技能强企和职业院校培训扩容 [1]
广东将围绕10个领域有序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02 16:24
培训行动概述 - 广东省启动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聚焦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 - 行动方案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9部门联合印发实施[1] - 目标是通过培训支持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为产业体系提供技能人才支撑[1] 培训群体与目标 - 培训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1] - 2025—2027年计划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1] - 新增取得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50万人次以上[1] 重点培训领域 - 培训涵盖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1] - 具体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康养照护、岭南特色农业、特种作业、职业竞赛、创业培训等10个领域[2] 资源调动与支持措施 - 调动企业、院校、社会机构、基地平台等培训主体参与[2] - 在政策、资金、服务、设施设备、课程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2] - 强调技能强企、职业院校培训扩容、激发社会培训机构活力、加强培训实训基地建设[2] 培训实施模式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2] - 分行业领域摸清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培训[2] - 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聘为牵引,带动企业职工提升技能[2] - 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激励机制,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2] 工作机制与保障 - 建立健全人社统筹、部门参与、分类实施的工作机制[3] - 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协同有序组织开展培训[3] - 加强资金保障和监管,确保培训资金规范安全管理使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