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
icon
搜索文档
走近社区“手艺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社区服务行业 - 72岁退休职工在吉林市昌邑区民主街道苏园社区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理发服务 每月服务几十位客户 并开展上门服务 [12] - 甘肃省榆中县兴隆路社区裁缝铺经营者专注修衣角 裁裤边 换拉链等小修小补工作 服务社区30余年 特别关注90多岁老人定制需求 [13][14] -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鑫城小区门口56岁配钥匙师傅经营摊位十多年 提供配钥匙 修鞋 修雨伞 补拉链等服务 日服务量视需求而定 [15] - 浙江慈溪市54岁电力社区经理服务近6万户居民 24小时提供电力维修服务 最多一天接20多个电话 自学家电维修技术被称为"万能电工" [16][17] - 广西南宁39岁非遗传承人开展"甘式养骨疗法"社区义诊 每年超过100场 服务范围覆盖那马镇 大塘镇 蟠龙社区 宋厢社区等地 [21][22] 非遗传承行业 - 00后非遗糖画师在郑州1948主题街区和郑州记忆1952休闲街区设立门店 创新融合剪纸 皮影 书法等元素 创作1.86米高糖画"孙悟空" [18][19] - 糖画师开展进社区 进校园活动 收徒范围包括7岁小学生和非洲国际友人 线上直播吸引成千上万网友围观 [19] - 广西南宁非遗"甘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开设不到100平方米小店 采用壮医药与中草药结合疗法 使用米酒做药引 [20][21] 便民服务模式 - 吉林市社区为理发服务提供闲置空间 支持老年人开展剪发 下棋 举办活动等 [12] - 石家庄市政府鼓励便民摊位回归 在街巷 市场开设便民服务点 吸纳传统手艺人 [15] - 浙江慈溪电工成立1200人志愿者队伍 建立用户信息记录本 特别关注独居老人需求 [17][18]
方寸舞台唱响千年乡音(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持之以恒 坚守非遗技艺 在凳子上拴上镲和锣鼓,踏进蓝印花布围成的戏台,人与木偶"合为一体",手脚并用操控木偶,同时完 成吹、拉、弹、唱、耍等多项技艺,将说唱与表演融会贯通,将人物的际遇和情感通过木偶活灵活现地 表现出来……刘永安即兴来了一段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是一门"一人一台戏"的绝艺,也称"扁担戏"或"被窝戏",多取材于中国民间神话和历史小 说。无论是木偶的唱、表、念、白,还是乐器伴奏,都由一位布袋戏艺人完成,堪称"一人顶七人"。整 个舞台和全部的演出行头仅用一根扁担即可挑起。 刘永安是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上世纪60年代跟随叔父挑担下乡演出,70年代接过戏担,开始了 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足迹遍布湖南、江西、广西和贵州。 这些年,刘永安一直从事邵阳布袋戏下乡演出、对外交流等工作,并配合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心开展传承教学等活动。 刘永安进村开展现场教学展演。 刘永安在邵阳县非遗展馆开展传承教学。 以上图片均为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晨光熹微,在湖南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年近八旬的刘永安已在老屋中忙碌起来,准备当天的 表演。他身后,古朴的戏箱和各式木偶,无声地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经历 ...
精研技艺,让千年壁画“会呼吸”(工匠绝活)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经历了上百次失败和经验总结,刘子群的复原技术日臻娴熟。分藏各国的壁画残片,在他的笔下逐渐现 出真容,其中就包括至今仍流失海外的《焚香菩萨图》。这些壁画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归故里。"他们能 搬走壁画的实物,但永远搬不走我们的壁画工艺,我们的工匠会一直把技艺传承下去。"刘子群说。 铺粗泥层、涂白土层、打磨平整、淡墨勾线……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城传统彩塑匠人 刘子群潜心复原壁画,改进工艺,展现壁画的古朴美,让壁画会呼吸、有温度。 凌晨2点,山西临汾关帝庙后院的壁画只剩最后一步——"开脸"。这是传统壁画绘制中的关键一步,为 人物勾勒五官、赋予神态。对于画师而言,这步尤为神圣,要等到心全然静下来才行。刘子群(见图, 王帆摄)屏息凝神,提笔勾勒,见人物双目透出神韵,他微微松了口气。那一刻,刘子群仿佛回到敦煌 莫高窟,凝视着翩跹起舞的飞天壁画…… 山西,现存唐代以来1.2万余尊彩塑和5万余平方米壁画。刘子群出生在晋城的传统彩塑世家,研究生毕 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壁画、彩塑创作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复原流失海外的壁画。 现状临摹,让流失海外的壁画"回家" 刘子群打开电脑,屏幕上是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的《文殊伏案 ...
香港馆将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聚焦非遗与城市记忆
新华网· 2025-06-12 01:25
展会概况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香港馆将于6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漫步香港:非遗与城市记忆" [1] - 香港馆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创产业发展处主办,香港出版总会及香港印刷业商会共同承办 [2] 展区设置与内容 - 香港馆设4大专区,展出逾500件香港出版、印刷及文创产品 [1] - "主题展区"集中展示蒸笼、广彩、粤剧头饰、扎作、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多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配合相关香港出版物、印刷品 [1] - 首次设立"香港作家掠影展区",展出逾70种由香港出版的汉语文学作品,作为10月首届"世界华语文学节"的预热宣传 [2] 参展亮点 - 多位香港非遗技艺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介绍非遗制作技艺 [1] - 策展人强调香港非遗设计已融入日常生活,展览旨在展示城市的"温度、律动、脉动",推动非遗设计的永续发展 [1] - "世界华语文学节"旨在打造全球华语文学核心交流平台,助力香港巩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地位 [2] 行业影响 - 活动展现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风采,协助香港出版及印刷业界开拓市场 [1] - 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
邮储银行为安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19:51
邮储银行对宣城文房四宝产业的金融支持 - 邮储银行旌德县支行每月定期上门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惠企服务,了解资金需求并办理贷款业务[1] - 2022年邮储银行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提供200万元科创小企业贷款,支持其研学旅游新业态发展[1] - 邮储银行宣城市分行2025年一季度已发放文房四宝产业相关贷款超5000万元[6] 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宣城市文房四宝企业超5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3] - 当地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产业振兴赋能非遗保护传承[3] - 行业面临机械化生产冲击及年轻人才短缺等挑战,企业通过建设展示空间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4] 重点企业案例 - 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试水文房四宝研学活动,通过银行资金支持实现业务拓展[1] - 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原紫金楼宣纸厂)为故宫文物修复定制专用宣纸,其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 - 曹氏宣纸2019年获邮储银行30万元贷款用于采购青檀皮,2020年洪水灾害后再次获得贷款支持[3] - 曹氏宣纸2024年在银行支持下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宣纸展示空间[4]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定制"文房四宝产业服务包"[6] - 服务方案精准对接原材料采购、非遗技艺研发、文创开发等核心环节[6] - 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解决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创新等环节的融资难题[6]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118人,传承断层风险有效缓解
新京报· 2025-06-11 19:30
非遗传承人数据 -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118人 市级348人 传承断层风险有效缓解 [1] - 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3名 其中60岁以下占比54% 最年轻者30岁 [1] - 传承人覆盖"燕京八绝" 京剧等经典项目 以及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延庆旱船等乡村非遗 [1] 非遗项目规模 - 北京市拥有14项联合国非遗项目 数量居全国前列 [1] - 国家级项目144项 市级项目303项 构建覆盖全面的保护网络 [1] 2025年遗产日活动规划 - 全市将推出40余场非遗活动 主会场6月12日在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举办 [1] - 主会场将公布新传承人名单 启动全市系列活动 [1] - 现场展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等7项体验项目 [1] 区域特色活动 - 东城区推出"非遗焕新 无界共生"系列活动 掐丝珐琅与奥运元素结合 [2] - 朝阳区在潮流地标举办宫廷艺术展和八极拳展演 [2] - 西城区 丰台区通过非遗展览 手工工坊增加公众参与 [2] - 密云区 海淀区联动京津冀开展非遗进校园 [2]
看龙舟竞渡 享岭南风情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 - 广东全省端午假期举办430余场龙舟赛事,超6000支队伍参与,包括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东莞中堂镇龙舟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知名赛事 [1] - 广东省文旅厅将龙舟制作技艺、龙舟说唱等23项非遗项目纳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和工匠孵化基地推动活态传承 [1] - 东莞万江街道正丫湾推出龙舟趁景、民俗巡游、艺术展览等多元体验活动,汕尾品清湖举办龙舟竞渡与妈祖拜谒等沉浸式非遗活动 [2] 龙舟文化国际化 - 广东文旅推动汕头潮阳和平下宫妈祖和兴龙舟队赴英国剑桥参加"你好!中国—剑桥龙舟节",促进龙舟文化出海 [3] 文体旅融合与消费拉动 - 广东启动"跟着龙舟去旅行"活动,串联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主题,打造"龙舟+"文旅产品 [4] - 佛山叠滘结合龙舟赛推出水上美食节,广州猎德提供"水上观龙舟、岸上赏英歌"全场景体验并联动商户消费福利 [4] - 2025年端午假期广东接待游客2321万人次(同比+20 6%),旅游收入114 4亿元(同比+25 6%),100个乡村旅游点接待133 2万人次(同比+16 5%) [4]
感受非遗的“引力”与“张力”(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非遗行业现状 - 非遗行业通过"传统+现代"模式实现创新融合 50多岁羌绣传承人与90后"种草官"组合展示文创潮品吸引顾客当场购买[1] - 非遗具备文化"引力场"特性 匠人技艺、生活密码和文化基因构成其核心吸引力 引发跨时代情感共鸣[1] - 行业加速年轻化转型 95后跑酷者结合铁花表演 22岁博主发起"宣传100项非遗"系列带动年轻创作者参与[1] 数字化传播进展 - 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传播主阵地 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 1400万用户分享体验[2] - 00后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95% 平台"人人可创作"特性与非遗民间基因高度契合[2] 行业发展挑战 - 需警惕"快消式"转化风险 短暂流量刺激需转化为深度价值挖掘[2] - 行业面临从展示型到生活化的转型 推动非遗从"文物标本"转变为日常"常驻嘉宾"[2] 文化价值维度 - 非遗技艺承载中国精神特质 体现工匠对极致和时间的追求[2] - 活化非遗具有双重意义 既是文化认同强化过程 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展示[2]
“非遗,让旅游更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16:18
活动概况 - 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举办2025"丝路对话·成都"活动,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旅游更美好",邀请联合国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旅领域从业者、专家代表参与研讨[1] - 活动通过图文展览、实物展示、互动表演等形式展示联盟会员城市优质的非遗旅游资源,彰显丝路精神内涵[2] 国际合作案例 - 英国东柴郡市市长戴维·爱德华兹提出与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合作,通过共同申报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发展,麦克尔斯菲尔德小镇因丝绸产业历史被誉为"英格兰丝绸之都"[1] - 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主任张维国倡议联盟成员加强合作,采用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展示、创新化传播方式推广非遗文化[1] 行业发展观点 - 巴西前旅游部长卢梅兹强调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建议坚持"重在保护、适度发展"理念,避免过度旅游导致文化失真[2] -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指出非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强调文化服务与精神疗愈价值[2] 非遗展示成果 - 江西省景德镇市展示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傅长敏现场创作并讲解陶瓷历史与工艺,获得广泛关注[2]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观众在"非遗新表达"展区进行"AI+非遗"互动体验。 波兰艺术家帕夫拉克现场参与"交织万象"编织装置共创。 泰国手艺人在清迈展区创作博桑伞绘画。 主办方供图 "这里绿意盎然,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过去的 一段时间既是与四川成都的初次相遇,又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 近日,历时7天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下称"非遗节")圆满落幕,来自中国、 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出团队、专家学者等汇聚于此, 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享展示近600项非遗,研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路 径。非遗节期间,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近200万人次走进非遗节现场,感受非遗的多彩 魅力。 把新想法"种"进老手艺 来到"锦官城",自然要看蜀锦。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织造万象",配备了高清显示屏的数字织机, 还原2000多年前的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滑动数字织机上的梭子,观众就能即时织出精美的蜀锦纹 样,整个空间内的数字锦缎随之流动穿梭,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蜀锦,并非束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