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倾听尼山2025|王学典: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6:33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1][3] - 论坛自2010年创立以来规模持续扩大:从首届上百人参会增至第十届63国近400位嘉宾(国际学者占比超50%)[3][10] - 设置六大分议题:文明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世界意义、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全球现代化进程、家庭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2] 论坛主题的现实意义 - 当前全球背景: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俄乌/巴以/黎以/叙利亚)、贸易壁垒增加,文明对话需求迫切[2][3][7] - "各美其美"强调文化自信,"美美与共"倡导文明整合,目标指向费孝通提出的"天下大同"[5][7][8] - 论坛首次将费孝通理论纳入文明互鉴讨论框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17] 论坛发展轨迹 - 议题演变:从初期文化价值讨论(和而不同)转向"文明+治理"复合模式,近年聚焦AI伦理/数字治理等前沿议题[11][12] - 参与主体多元化:从哲学学者扩展至政府/国际组织/企业领袖,形成"政产学研"联动机制[11] - 话语体系升级:从解释中国理念(和而不同/仁者爱人)到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如AI伦理中的"人本伦理"主张)[12] 东西方文明比较 - 西方文明特征:个人至上/权力本位(如开放式社区),植根于对自由的追求[13][14] - 东方文明特征:集体主义/义务本位(如封闭式小区),植根于对安全感的需求[13][14] - 儒家文化价值:消解极端个人主义,提供"道义经济"理念(义在利先/共同富裕)[14][20] 文明对话成果 - 达成四大共识: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交流互鉴、追求共同价值、创新文明形态[16] - 提出三大原则:文明和谐共存、维护多样性、坚持对话互鉴[12] - 实践路径: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共存超越优越[17] 儒学现代化挑战 - 科技冲击:AI/基因技术等对传统伦理提出挑战,需设置伦理/法律/政治边界[18] - 理论革新:儒家需从农耕文明治理理论升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如规范资本活动)[19][20] -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释放资本活力同时设置道德/法律界限(公有制主体+法律规范)[20] 相关ETF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市盈率20.01倍,近5日涨0.17%,主力净流入929万元[22] - 游戏ETF(159869):市盈率40.6倍,份额增8100万份,估值分位61.27%[22]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5日涨1.98%,主力净流入294万元[22] - 云计算50ETF(516630):市盈率96倍,估值分位85.02%,主力净流出255万元[23]
“系列全球倡议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访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23 13:30
中国发展成就 - 中国实现8亿贫困人口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2] - 如果不把中国计算在内,全球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2] - 中国在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 [4] - 中国在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4] 中国全球倡议与合作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 [4] - 中国通过金砖合作机制、亚投行等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4]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贸投资往来,约旦同中国已经签署了合作文件 [5] - 中国是约旦第二大贸易伙伴,约旦希望加强对华化工产品出口,并欢迎更多中企来约旦投资 [5] 中国式现代化与多极化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同世界开放合作、统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道路 [5] -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背景下,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5] - 中国在同阿拉伯国家交往中秉持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原则,阿拉伯国家视中国为可靠合作伙伴 [5]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意蕴
四川日报· 2025-06-23 06:49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社会形态演进基本规律并创造中国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制度、方法、价值、动力和交往创新构建多维度现代化共同体形态 [1][4] -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唯一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选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认为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从"自然共同体"到"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演进体现对公平与共同进步的追求 [2]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守正创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3]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回响与升华,通过制度设计消除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5] 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多维共同体形态 - 人民至上的真实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5] - 统筹推进的有机共同体:注重各领域协同互动,采用"并联式"发展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 [6] - 美美与共的价值共同体:对内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破解"文明冲突论" [7] - 创新驱动的未来共同体:以新质生产力为物质技术基础,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7] - 交流互鉴的文明共同体:反对单一模式普世化,倡导各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现代化建设 [8]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 祛魅西方"虚假的共同体":破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 [9] - 重塑"主客二分"关系:以生命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思想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国家间的平等和谐共生 [10] - 解构"西方中心主义":通过"一元多线"世界历史叙事和中华文明包容性特质,开创"多元现代性"新范式 [11]
新华时评|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谱写合作共赢新华章
新华社· 2025-06-22 22:27
中国-中亚合作成就 - 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丝绸之路兴起与繁荣 形成历史交往佳话 [1] - 双方成为命运与共的好邻居 好朋友 好伙伴 好兄弟 [1] - 经贸往来量质齐升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绿色能源协同开发 文明交流互鉴共生 [1] - 开创亚欧大陆睦邻安邻富邻新局面 形成"中国-中亚精神" [1] - 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和典范 [1] 当前合作环境 -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1] - 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国际产供链布局遭到破坏 [1] - 全球贸易前景蒙上阴影 [1] - 合作面临多重风险挑战 [1] 未来合作方向 -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重视同中亚地区交往 [2] - 与中亚国家做大互利互惠蛋糕 为地区经济注入稳定性 [2]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 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发展 [2] - 加快开展丰富多元的新领域合作 实现创新协同发展 [2] - 以更开放姿态 更坚定步伐共同书写区域繁荣新篇章 [2] - 为动荡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正能量 [2]
中外对话|三重纽带与三个“全覆盖”:中国中亚合作为何蓬勃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21:30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题:三重纽带与三个"全覆盖":中国中亚合作为何蓬勃发展? 作者管娜陈天浩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不仅反映出中国与中亚之间互动日益密切,也展现出双方合作的长期前景,为 双方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中国全球南方项目非驻地研究员尤尼斯·沙里夫利表示。 作为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成立后的盛会,也是首场在中亚召开的峰会,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有何 重要意义?中国中亚合作为何持续蓬勃发展?"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 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亚室主任许涛,中国全球南方项目非驻地研究员尤尼斯·沙里夫利,以及巴基 斯坦白沙瓦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扎西德·安瓦尔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当地时间6月15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街头,中哈两国国旗飘扬。中新社记者单璐摄 促发展:峰会为双方发展创造巨大动力 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中国和中亚五国领导人齐聚阿斯塔 纳。 横跨天山的中吉乌公路,征服帕米尔高原的中塔公路,穿越茫茫大漠的中哈原油管道,日夜兼程的中欧 班列……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无不展示着中国与 ...
韩文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22 18:34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观点 -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指明了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2][3] -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贯穿现代化全过程,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3] - 202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约2.2万美元水平仍有差距,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 应对外部遏制打压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多边主义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4] - 推进深层次改革需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改革方案设计,形成有利于五大发展的体制机制 [5] - 促进共同富裕需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6] - 防范重大风险需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经济实力分母,降低风险分子 [7]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创新发展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8]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金融,畅通风险投资良性循环 [10] 协调发展 -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高发展平衡性 [11] - 完善农村防止返贫机制和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1] 绿色发展 - 以"双碳"工作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传统行业绿色转型 [12]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12] 开放发展 - 深化外商投资促进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13]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谋划"小而美"民生项目 [13] 共享发展 -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14] - 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促进人民高品质生活 [14] 统筹发展与安全 -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实现动态平衡,既不片面强调发展也不片面强调安全 [15][16] - 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催生质变 [16] 正确政绩观 - 坚持稳中求进,反对急于求成和消极应付,保持战略定力 [18] - 坚持因地制宜,新兴产业发展需精准发力,杜绝"政策洼地"竞赛 [19] - 坚持全国一盘棋,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内卷式"恶性竞争 [20]
述评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1 11:45
峰会成果与战略合作 - 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确立构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共识 [2] - 六国达成百余项合作成果,涵盖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六大优先方向 [1][4] - 中国与中亚五国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和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 [3] 经济与基础设施合作 - 宣布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签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4] - 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建设及中塔公路二期关键路段改造等重大项目 [4] - 中哈签署新版投资保护协定,中乌完成乌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6] 人文与科技交流 - 中国将在中亚开设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中医药中心,并增设中亚语言专业 [8] - 未来两年为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 [5] - 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城数量突破100对,首都直航实现全覆盖并简化签证手续 [8] 区域发展与现代化协作 -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加强人工智能合作并培育新质生产力 [5] - 六国共同为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揭牌,反对单边主义并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6] - 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世代友好原则 [9]
丁薛祥出席第二十八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新华社· 2025-06-21 05:53
中俄经济合作 - 中俄双方同意充分发挥投资和能源合作委员会及能源商务论坛作用 推动投资和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5] - 中俄两国元首一致同意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 密切战略协作 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3] - 中方愿与俄方全面提升双边关系高度、维度和韧度 拓展高质量互利合作[3] 中国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 展现强劲活力和韧性 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定就业、企业、市场和预期[4] -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深化 欢迎各国企业投资兴业 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4] 全球经济治理 - 提出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 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 为全球南方国家创造发展机会[3] - 强调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反对"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 国际多边合作 - 中国愿与俄罗斯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协调 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多极世界[3] - 与印度尼西亚、巴林、南非等国领导人进行友好交谈 展现多边外交互动[5]
凝众志者成其远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中国—中亚关系发展 - 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之际举行视频峰会,提出办好一系列对话合作机制 [1] - 2023年5月西安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1] - 2025年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提出"中国—中亚精神" [1][3] 中国—中亚精神内涵 - 核心内容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 [1][5] - "互"字体现平等原则和深厚信任,"共"字强调命运与共和携手同行 [2][4][5] - 六国元首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无限期有效 [3] 经贸合作成果 - 本届峰会达成110份各类合作共识,建立多维立体合作格局 [8] - 双边贸易额实现35%增长,提前完成2030年700亿美元目标,2024年创948亿美元新高 [8] - 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揭牌,中哈签署新版投资保护协定,中乌结束加入WTO双边谈判 [9] 基础设施建设 - 中欧班列80%过境中亚,推进中吉乌铁路、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等交通项目 [9] - 助力中亚由"陆锁"向"陆联"转型,重塑区域合作筋骨 [9] - 中国首次同周边单一区域内所有国家整体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10] 合作机制深化 - 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回应中亚发展需求 [10] - 实现双边和区域命运共同体全覆盖,走在前列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 -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在中亚打造合作丰收带 [5] 文化理念交流 - 中亚国家领导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探讨治国理政经验 [6][7]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选择,赋予合作更邃远发展逻辑 [7]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外交理念重要源泉,体现文明型大国底蕴 [13][14][15]
凝聚发展梦想 引领世代友好(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 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根植于六国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彰显了六国循睦 邻之愿、强信任之基、聚团结之力、行互助之举的坚定意志,为双方世代友好,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 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引领和遵循。 "中国—中亚精神"以双方长期的合作实践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国—中亚精 神"诠释于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0余年来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坚定相互支持、相互 尊重,标注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双边和区域命运共同 体"三个全覆盖",也展现于当前六国在中国—中亚机制牵引下的全方位合作。以实践为基础,提炼"中 国—中亚精神",既是对双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事业的经验总结和理念升华,更昭示着赓续合作、共 赴新程的坚定决心。 "中国—中亚精神"提炼了双方合作的成功密码,为双方世代友好、守望相助提供了重要指引。习近平主 席精辟概括了这一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 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