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G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分享创新故事与前沿成果
大众日报· 2025-07-04 09:13
5G技术与工业物联网 - 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研发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 通过"精准过滤+预测调度"方案解决工业场景下5G通信服务质量不足问题 构建低时延 高可靠 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 实现工厂全要素 全流程数字化互联互通 [2] - 该技术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应用后 有效提升产线效率 实现设备"看得更清 反应更快 协作更智能" 形成可复制 可移植的解决方案 推动山东构建万物互联 智能协同的未来工厂新范式 [2] 海洋能开发利用 - 中国海洋大学团队建成我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解决岛上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 为海水养殖提供绿色动力 实现海洋能海岛供电工程示范 [3] - 团队创新提出"海能海用 就地取能 多能互补 独立供电"理念 研制适应我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 通过与海洋工程 能源电力企业合作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 加速波浪能商业化进程 [3] 农业科技创新 - 烟台市农科院培育的"烟薯25"甘薯品种自2015年推广以来 2019年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 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500亿元 引领甘薯产业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 [4] - 团队将针对淀粉型甘薯品种存在的高产 高淀粉率 淀粉品质难以兼顾等产业短板进行攻关 目标选育高淀粉 高黏度 高产 抗病新品种 服务农业产业振兴 [4] 激光雷达技术突破 -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核心器件 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形成覆盖地基 船载 车载 机载的全系列大气海洋激光雷达产品 构建完整产业化体系 [5] - 公司在政府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支持下 产品在气象 环境 风电 航空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快速提升市场影响力 [5]
山东大学张海霞:以5G技术突破助力山东产业数智化转型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37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 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深耕无线通信与网络关键技术研发近20年,参与无线通信技术革新全过程 [3] - 团队聚焦国际前沿,在大规模天线技术、无线资源优化管理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3] - 首创STCNet方案解决城市级无线数据流量预测难题,预测精度实现学界公认飞跃,成果发表于通信领域顶级期刊 [3] 5G技术应用 - 团队率先推动5G技术在工业物联网、工业制造、高清视频传输等领域落地 [3] - 研发成果已服务海尔空调智能制造、支撑海信亿级用户视频服务系统,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3] - 在工业环境中通过重构算法内核降低信道估计开销近一半,创新"精准过滤+预测调度"模式缓解网络拥塞 [4] 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 团队研发的工业物联网5G技术已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应用,提升产线效率,实现设备"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协作更智能" [4] - 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网络,助力山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 [4] - 技术突破包括数据压缩聚合减少传输量,分析产线规律提前分配资源 [4] 技术攻关案例 - 2020年春节前在泰安试点城市级流量预测模型,克服流动人口多、疫情调试时间紧等挑战,最终提升基站资源利用率 [4]
院士南疆开讲,激励边疆学子种下科学种子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22:36
活动概况 - 2025年6月"科学与中国"暨广东科普南疆行系列活动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第三师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6位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与[2][3] - 活动覆盖新疆多所中小学校园,共举办13场科普讲座,吸引10000多名南疆学子参与[3][4] - 活动旨在落实粤新两省区援疆工作部署,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6] 院士科普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理解宇宙-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通过宇宙起源、暗物质等前沿课题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8][9][11][12][13][14][15] -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从华为案例切入,讲解数学在AI、大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数学与艺术的美学关联[20][21][22][24][25][26]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野通过"费马大定理"等数学难题,结合前沿科技应用案例,传递数学家的创新思维与毅力[27][28][30][31][32][33] 专家互动环节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结合科研故事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34][35][37][38][39] - 研究员唐锡晋解读钱学森科学方法,介绍综合集成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40][41] - 研究员潘彦斌通过密码学案例,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42][43][44] 学生反馈与影响 - 学生表示讲座颠覆了对数学枯燥的认知,认识到科技背后数学原理的关键作用[57][58][60] - 学生对宇宙探索、AI技术等表现出强烈探索欲,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未来将投身科技领域[49][50][51][52][62][63] - 教师群体认为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64][65][66][67] 活动组织与背景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技厅等联合主办,得到广东省援疆指挥部等多方支持[72][73][74][75][76][77][78][79][80] - 广东省近年通过科技援疆在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实施帮扶,并将科普列为重点内容[81][83][84][85] - 未来计划深化合作,持续向南疆输送优质科普资源,培养创新人才[89][90][92][93][94]
中国亮出最后王牌,没有中国同意,美国别妄想卷土重来!
搜狐财经· 2025-06-25 15:46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每段字数差别不会太大: --- 近几年,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冲突愈演愈烈,科技竞争也异常激烈,地缘政治上的对峙更是日趋明显。美国不断试图在国际舞台上设圈 套,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频频搞些小动作,同时拉拢盟友推进所谓"印太战略",企图孤立中国,把中国围堵起来。 然而,中国绝非软柿子,有着坚守的底线和原则,任何国家都无法随意侵犯。随着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自信心也与日俱增。 美国想要轻易挑战中国的地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2018年,特朗普刚上台,就挥起了关税大棒,正式打响贸易战的第一枪。美国方面指责中国大规模"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同时控诉中国存 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于是,从2018年7月6日开始,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意图通过经济手段施压。 到了2020年1月,中美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短暂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双方在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领域的竞争并未减弱,反而更加隐秘复杂。 科技战的硝烟尤其浓烈。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采取了严厉制裁措施,特别是 ...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9:12
曲永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基本路径和关键举措。《习近 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 新质生产力》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指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 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融合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 人。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 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 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系统谋划、超前布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 ...
特稿|方星海: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人民币更广泛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3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提供流动性充足、风险对冲工具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1] - 何立峰副总理强调要全面落实《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要求上海市担负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协调配合 [1]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2]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推动科创板、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要举措落地 [2] - 2009年国务院文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基本实现目标 [2] - 上海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权威排名中多次跻身第三、第四名 [2] - 重要外资商业银行中国法人子行总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股指期货等重要金融产品均落户上海 [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 - 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中美大国博弈进入长期战略相持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为国家应对外部风险做贡献 [3] - 大国博弈的获胜之道在于技术标准、货币、金融市场等被更多国家使用,华为5G技术全球推广是典型案例 [3] - 美元仍是唯一国际货币,但美国巨额国债和财政赤字引发市场担忧,近期出现"股债汇三杀"现象 [4] - 人民币在SWIFT结算中占比稳定在4%左右,排名第四或第五 [5] - 人民币国际化需解决国际投资者对汇率风险和收益风险的担忧,关键措施包括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期权、扩大国债期货开放等 [5] 历史经验与未来方向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抓住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机遇,如加入WTO后聚集外资机构总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6] - 当前形势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机遇 [6]
小米被大唐移动在德国发起专利诉讼,专家不解为何不在国内解决!网友:大漂亮都被告赢了
新浪财经· 2025-06-15 08:25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通信厂商大唐移动在德国对小米发起了三项 4G 相关专利诉讼,引发了广 泛关注。慕尼黑地方法院的发言人证实了这一消息,此次涉及的专利均为 LTE/4G 技术,包括用于实现 小区切换的方法和装置、上行功率控制方法以及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等。 此次涉及的专利均为LTE/4G技术,分别是:EP2237607(用于实现小区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EP3713313(上行功率控制方法,以及移动通信终端);EP2315369(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方法和装 置)。 此次大唐移动在德国起诉小米 4G 专利侵权,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议论。一些行业专家表示不解,认为 两家中国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选择在域外司法管辖区提起诉讼,不利于我国提升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话 语权。从过往经验来看,此类专利纠纷完全可以在中国司法体系下协商或诉讼解决。通信企业之间专利 诉讼虽属行业常态,许多通信厂商在 2G、3G、4G 到 5G 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必要专利,智能手机 终端很难绕开,协商不一致时往往通过诉讼解决。 在国内,小米与华为之间的专利纠纷不断。华为作为全球通信技术的领军企业,在 5G 等领域拥有大量 核心专利。小米 ...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人?(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积当下之功、蓄长远之势的长期主义精神 洞察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态势,与全社会的空前重视、大力投入密不可分。在华为公司,就有 1/3"不考核"的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中。从2012年到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长到2497亿 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91%。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深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 建设……这些夯实基础、布局长远的支持举措,使得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积蓄了强劲势 能。 加强基础研究,根本上要靠高水平人才。"两弹一星"研制任务中,很多老一辈科学家多年从事理论物理 研究,正是发挥了理论先行的作用,才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在华为公司,上万人付出了15年 的艰辛努力,才把一篇23页的数学论文转化为全球领先的5G技术。这充分说明,"欲致其高,必丰其 基"。打好地基,关键在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离不开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这个顶梁柱、主力军。要 在全社会尊重、支持、关心基础研究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尽展才华。 依靠人才,更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我国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基础研究人才支持 力度,取得 ...
中非产业链合作瞄准新兴领域快速拓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06
中非不断促进产供链合作,推动中非贸易从初级商品交换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协同升级。中国商务部统 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99.6亿美元,累计向当地上缴 税费30.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7.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中非产业链合作,正从传统领域向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快速拓展。以数字经济为例,中国企 业已为非洲建设多个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5G技术在非洲矿山开采、城市管理中得到广泛 应用;阿里巴巴非洲创业培训、非洲电商平台Kilimall等促进非洲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自然资源领域向非洲的物流、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制造业转 移。我们目前正在非洲各国开展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非洲局局长阿胡娜·伊扎康瓦说,中非工业合作必须是包容、创新性的,且 要以长期发展目标为基础。 据了解,在人工智能、数字航空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与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合作,推动中非卫星遥 感应用合作中心建设。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非洲数字经济发展,也为中非产供链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中新社长沙6月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如何改变你的钱袋子? 7万亿市场爆发,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6-05 10:52
自贸区3.0版包含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经济技术合作等9个新增章节,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合作领域的空前拓展。在数字经济方面, 双方将在跨境电商、数字支付、数据流动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了双方市场的融合与发展,消费者将享受到更便捷的购物体验,企业则能找到更多 发展机会。 绿色经济合作方面,环保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通过这些领域的深入合作,双方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全球环保 事业贡献力量。这些新增章节的加入,无疑将加快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步伐,进一步巩固经济联系。 2015年,双方自贸区升级为2.0版本,进一步加强了多领域合作。如今,经过近两年的谈判与9轮正式讨论,3.0版本已全面落地。这不仅是中国与东盟合作中 的又一里程碑,也为未来贸易与经济合作指引了新的方向。 在历史的进程中,2024年,中国与东盟成功宣布全面完成自贸区 3.0 版谈判,这一举措不仅为双方合作带来了新契机,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 遇。此次进展象征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化,为未来的共同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就启动了自贸区框架,并通过取消7000种产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