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

搜索文档
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下跌0.23%,前十大权重包含海康威视等
金融界· 2025-04-02 22:07
文章核心观点 - 介绍4月2日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表现、近期走势、样本选取、持仓等情况及指数调整规则 [1][2] 指数表现 - 4月2日上证指数低开震荡,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下跌0.23%,报1593.32点,成交额171.77亿元 [1] - 该指数近一个月下跌0.93%,近三个月下跌2.38%,年至今下跌2.38% [1] 指数样本 - 从国资委下辖央企上市公司中选取45只制造、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领域涉及产业交叉渗透发展且在多方面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1] 指数持仓 - 十大权重分别为海康威视(10.25%)、国电南瑞(9.28%)、长安汽车(8.8%)、中航光电(7.12%)、招商公路(3.75%)、中航机载(3.65%)、深南电路(3.58%)、中国软件(3.51%)、宝信软件(3.4%)、中航高科(2.74%) [1] - 持仓市场板块中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58.81%、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40.91%、北京证券交易所占比0.28% [1] - 持仓样本行业中工业占比47.74%、信息技术占比34.27%、可选消费占比9.20%、金融占比4.14%、通信服务占比3.83%、原材料占比0.83% [2] 指数调整规则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一般固定不变 [2] -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样本退市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2]
官方确认!“整车央企将战略性重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0 08:20
国务院国资委对整车央企的战略性重组 - 核心观点:国务院国资委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1][2] - 具体措施:集中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优势资源,鼓励央企与其他企业深化合作,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 - 投资布局:2024年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占投资总额超70%,自主品牌销量达175万辆,同比增长超80% [2] - 全球布局:统筹推动汽车央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准确把握海外市场需求,有序开展海外布局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整治汽车行业无序竞争 - 核心观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针对汽车行业无序竞争、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乱象进行整治,规范竞争秩序 [3] - 具体措施:加强价格监测、行业自律、舆论引导,严格市场监管,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 [3] - 市场规范: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 [3] - 行业影响: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避免长期影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安全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 核心载体:以整车产品为突破口,发力布局动力电池、汽车芯片、智能驾驶体系等 [2] - 资源掌控:"三电"关键资源已实现自主掌控,近地生产 [2]
高管“挂帅”!这类基金持续发力
券商中国· 2025-03-21 07:23
市场概况 - 截至3月20日全市场新发主动权益基金数量达17只科技创新主题产品占比最高与当前行情主线契合度高[1]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最高收益率超80%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A以82.19%收益率居首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和中航趋势领航混合分别以69.65%和67.08%紧随其后[7] 新发基金特点 - 正在发行的1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科技创新主题占主导包括太平科技先锋混合、德邦新兴产业混合等另有部分聚焦央企和红利主题如融通央企精选混合和光大保德信红利量化混合[2] - 预备发售的7只基金中科技创新主题仍为主流如广发科技智选股票、永赢信息产业智选混合同时包含红利、周期主题产品如富国红利质选混合、浦银安盛周期优选混合[2] 发行策略与挑战 - 17只新发基金中7只为发起式基金涉及富达、太平、德邦等中小公募及广发、汇添富等头部机构如汇添富弘达回报混合发起式基金[3] - 发起式基金最低募集门槛为1000万元景顺长城医疗产业股票发起式基金募集1015.96万元其中公司自购占比98.43%凯石元鑫混合发起式基金募集1061.38万元总经理个人认购近1000万[5] - 年内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成立4只为发起式宏利高端装备股票基金以4.52亿元规模居首其余4只规模不足1亿元[6] - 3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计募集136.92亿元平均规模3.6亿元仅3只超10亿元如广发同远回报混合(18.91亿元)、大成兴远启航混合(13.25亿元)[6] 基金经理配置 - 头部基金公司启用知名基金经理挂帅如广发同远回报混合由冯汉杰管理大成兴远启航混合由首席权益投资官徐彦管理但募集效果分化海富通远见回报混合(周雪军管理)仅募3.8亿元[6] - 量化领域知名基金经理黎海威管理的景顺长城红利量化选股股票成立规模仅2.14亿元显示名将效应有限[7] 行业趋势 - 主动权益基金被视为公募行业核心竞争力科技行情提振市场人气但需时间验证业绩示范效应[1][7] - 年内3只基金募集失败如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因未达备案条件导致合同失效反映发行压力[4]
央企收购动力电池企业!
起点锂电· 2025-03-06 18:05
3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2月17日-2月23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股权案在此次获批之列。 这就意味着, 中国一汽收购青岛力神事宜再进一步。 去年9月25日,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 称:中国诚通)就动力电池领域专业化合作项目签约。中国一汽拟投资控股中国诚通所属青岛 力神,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同步参与,共同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推动中央企业新 能源汽车业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次收购获批,无疑是该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青岛力神成立于2011年 11月25日,由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神电池)持股68.7831%。是力神电池旗下 动力电池业务板块主营平台。 天津力神官网显示,公司已投产的生产基地包括天津、苏州、青岛、滁州等。其中,青岛动力 电池的下游客户主要为中国一汽、东风公司等新能源汽车主机厂。 力神青岛拥有 8GWh 的产能,规划电池产能为 110GWh,其中天津、山东青岛的产能已建成 投产,并计划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无锡新建电池工厂。 三大汽车央企接手 ...
股票飙涨之后,长安东风会怎么整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1 00:32
东风与长安汽车央企重组 - 东风股份2月10日以8.03元/股收盘涨停,长安汽车同日上涨4.73%至14.18元/股,主因两家公司2月9日发布间接控股股东变更公告引发重组预期[5] - 2024年东风总销量248万辆(同比+2.5%),自主品牌占比55%;长安总销量268.3万辆(同比+5.1%),自主品牌占比83%,合并后将形成年销500万辆、出口100万辆规模的新集团[8][9] - 重组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导,兵装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含长安汽车)将与东风集团合并,实现南北工业集团时隔26年重新整合[11] 双方业务架构分析 - 长安汽车旗下5大自主乘用车品牌覆盖3.5万-43万元价格带,包括长安品牌、启源、深蓝、阿维塔、引力,另有商用车品牌凯程/跨越及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马自达[11] - 东风公司四大自主乘用车品牌架构覆盖6.5万-370万元区间,包括东风风神、奕派、纳米、岚图、猛士,以及东风风行/风光和卡车板块,合资品牌含东风本田/日产/神龙[12] - 双方在13-18万元价格段存在直接竞争(如长安启源A07 vs 东风eπ007),零部件体系均完备但侧重不同领域[12][13] 整合路径与协同效应 - 初期可能保持独立运营,优先在电池生产/采购、智驾模块实现协同,后续逐步推进研发和品牌整合[13] - 长安在自主品牌/智能化/三四线渠道占优,东风强于商用车/合资板块/新能源三电系统,整合可实现互补[13] - 行政级别差异(东风为副部级)可能导致东风科技并入长安汽车,或东风以股东身份入主长安[13] 央企整合模式分析 - 强强联合型案例:中国中车(2015南车+北车)、中国宝武(2016宝钢+武钢)通过合并解决重复投入/恶性竞争[15][17] - 产业链纵向整合型:国家能源集团(2017神华+国电)实现煤电联营,中核集团(2018+中核建)完善核产业链[18][19] - 专业化整合型:中航电子吸收中航机电(2021)、中国稀土集团组建(2021)优化资源配置,本次重组属此类[20][22]
央企总部外迁序幕
投资界· 2025-01-08 09:40
央企总部分布现状 - 中国产业类央企最新数量为99家,其中北京以69家遥遥领先,代表企业包括中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3][4] - 上海以7家产业类央企位居第二梯队,代表企业包括中国船舶、宝武钢铁、中国商飞及新成立的中国数联物流[3][4][9] - 雄安新区承接4家央企总部(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资源),深圳、武汉各3家,广州2家,天津、成都等城市各1家[4][5][7] - 重庆、苏州、杭州等经济强市目前尚未拥有央企总部[5] 央企总部外迁与设立动态 - 2024年新设立两家央企:中国数联物流(数据科技领域,总部上海)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循环经济领域,总部天津),均未选址北京[2][3] - 近年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至雄安、上海、武汉等地,外迁企业包括中国电子信息(深圳)、三峡集团(武汉)、中国稀土集团(赣州)[3][7][9] - 央企外迁逻辑包括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靠近产业集聚地(如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国际化需求(中远海运选址上海)[7][9][10] 央企总部布局趋势与影响因素 - 未来央企总部布局将受四大因素驱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国际科技产业竞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12] - 新兴产业导向明显,新设央企如中国数联物流(数据科技)、中国资源循环(循环经济)均聚焦新兴赛道[3][12] - 科创大市(如深圳)、制造大市(如武汉)及中西部战略城市可能成为未来央企总部重点布局区域[12][13] - 央企重组整合持续推进,中国宝武、中国船舶等通过重组强化总部集聚效应[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