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
搜索文档
央企交出顶天立地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0:53
央企重组整合 - 中央企业数量为100家,“十四五”期间通过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和设立了9家央企 [1] - 重组整合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协同、优化公共服务,例如组建中国星网以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 [1] - 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形成“南宝武、北鞍钢”格局,并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2] - 重组推动同类型业务横向联合与上下游业务纵向整合,解决重复投资和资源分散问题 [2] - 持续推进医药医疗资源整合,通用技术集团拥有医疗机构超过400家,开放床位超过5万张,年服务患者超过3500万人次 [2] 科技创新成果 - 在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大国重器领域取得进展 [3] - 集中攻克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3] - 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3] -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4] - 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2024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近1000亿元投向基础研究,相当于每天投入30多亿元 [5] -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打破科研单打独斗模式,形成体系化攻坚合力 [5] 研发机制与激励 - 央企拥有144万研发人员,占全国五分之一 [6]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激励 [6]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6] 经营绩效提升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7]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7]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7]
“十四五”央企重组成绩单:6组10企整合,9家新央企诞生
华夏时报· 2025-09-18 07:48
央企重组整合成果 - "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布局结构不断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3] - 央企重组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新组建企业涵盖装备制造、矿产资源、能源保障等关键领域,如2021年成立中国星网集团和中国物流集团,2022年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2024年成立中国资环集团[4] - 重组整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协同、优化公共服务三方面展开,例如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形成"南宝武、北鞍钢"格局,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引领作用[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大幅提升[6] - 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6] - 中央企业新能源累计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一半,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加快,并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6] 未来重组与发展方向 - 未来央企重组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民生与应急(如粮食储备、医疗物资)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如钢铁、煤炭等)[7] - "十五五"期间央企重组步伐预计将比"十四五"提速一倍以上,重点在国家战略安全、核心技术、矿产资源、应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发力[8] - 央企将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产生实际效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8]
“十四五”央企重组成绩单:6组10企整合,9家新央企诞生,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提升
华夏时报· 2025-09-17 18:09
央企重组整合成果 - "十四五"期间实施6组10家企业战略性重组 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涵盖装备制造 矿产资源 能源保障等关键领域 [2][3] - 重组整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 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托底能力 通过横向联合与纵向整合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解决重复投资和资源分散问题 [3][4] - 新央企聚焦国家"卡脖子"环节和战略安全需求 考核首重国家战略任务而非营收 包括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星网) 物流资源整合(中国物流) 矿产资源保障(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及资源回收再利用(中国资环集团) [2][3][4]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 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5][6]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占全国50% 工业软件市场份额超20% [6] - 在集成电路 生物技术 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 超导量子计算 工业母机及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与保障能力提升 [5][6] 未来重组与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新能源等) 产业链关键环节(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 民生与应急保障(粮食储备 医疗物资)及传统产业升级(钢铁 煤炭等) [6][7] - "十五五"期间重组步伐预计提速一倍以上 重点发力国家战略安全 核心技术 矿产资源及公益领域 部分央企将通过合并去产能 [7] -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7]
千亿央企吸并案,新动向!“上船”比例1:0.1339
上海证券报· 2025-09-03 22:08
交易方案与执行安排 - 中国船舶通过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中国重工作为被合并方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中国船舶承继其全部资产及负债[4] - 换股比例为1:0.1339 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转换为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5][6] - 换股实施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4日 中国重工A股股票自9月5日起终止上市[3][4][5] 换股定价机制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定为37.59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格定为5.032元/股 系根据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交易均价并考虑2024年度利润分配除权除息调整后确定[6] - 换股比例计算公式为: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中国船舶换股价格 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四位小数[6] 股东权益处理 - 非整数股处理按小数点后尾数排序分配 尾数相同则采用计算机系统随机发放[8] - 原中国重工股东的未领取现金红利将继续由中登公司代理发放 股票质押/司法冻结等权利状况在换股后继续有效[8][9] - 存在减持限制的股票在转换后 相关限制及历史记录在中国船舶股票上延续[8] 合并后发展前景 - 整合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 武昌造船 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 深度融合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业务优势[10] - 消除同业竞争 优化船舶制造产业布局 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 绿色化 智能化 数字化发展[10] - 重组后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 年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 资产规模及手持订单量领跑全球[10] 交易意义 - 标志着千亿级央企吸收合并案从规划落地实施[2] - 中国重工股东自股份登记之日起转为中国船舶股东 股票市值将在新增股份上市后体现于账户[2][4]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机构称AI行情有望扩散,重视拥挤度冰点的恒生科技龙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9:57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上涨0.40%至25626.17点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55% 国企指数上涨0.36% [1] - 汽车股走高 苹果概念延续涨势 黄金股普涨 稳定币概念高开 新消费概念集体上涨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开盘涨超1% 持仓股中金蝶国际、商汤、未来、金山软件、理想汽车涨幅居前 [1] 行业配置方向 - DeepSeek-V3.1支持国产芯片 国产算力进入主升阶段 [2] - Jackson Hole联储态度转向 海外流动性趋于宽松 AI行情有望扩散 [2] - 恒生科技龙头拥挤度处于冰点 [2] 细分投资领域 - 国产化方向关注恒生科技、国产算力及半导体链(代工、设备材料、模拟功率等Fabless) [2] - 全球化方向关注New Money出海(游戏、短剧、创新药)及海外算力(CPO、PCB、液冷、SOFC) [2] - 龙头化方向关注PPI触底(券商、有色、煤炭、光伏)、央企重组(军工、电网、电力)及低位出行链(体育、OTA、景区) [2] 流动性环境与板块机会 - 9月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升温 全球流动性边际改善有望外溢至港股 [3] - 高成长高弹性的港股科技板块或率先受益 [3] - 恒生科技指数处于历史相对低估区间 对中美利差转向敏感度高 [3] 指数投资工具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可作为布局中国AI核心资产的工具 [3] - 场外联接基金代码为013402(A类)和013403(C类) [3]
长安汽车(000625):Q2毛利率同/环比提升 启源/深蓝新品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8-25 22:39
财务业绩 - H1实现收入726.9亿元同比下滑5.3% Q2收入385.3亿元同比下滑2.9%环比增长12.8% [1] - H1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下滑19.1% Q2归母净利润9.39亿元同比下滑43.9%环比下滑30.6% [1] - H1扣非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26.4% Q2扣非归母净利润6.93亿元同比下滑34.4%环比下滑11.5% [1] 销量表现 - Q2总销量65.0万台同比增长1.3%环比下滑7.8% [1] - 深蓝品牌Q2销量6.8万台同比增长75.8% 启源品牌销量5.0万台同比增长13.2% 阿维塔品牌销量3.2万台同比增长216.2% [1] 盈利能力 - 自主单车ASP为8.9万元同比下滑14.2%环比增长13.6% [1] - 自主单车净利润0.21万元同比下滑46.9%环比下滑28.7% [1] - Q2毛利率15.2%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 [2] - H1中国毛利率13.0% 境外毛利率22.2% [2] 费用结构 - Q2销售费用率7.0%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 主因S09等新品宣发投入 [2] - Q2管理费用率3.1%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4.6%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2.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2] 战略进展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7月29日挂牌成立 成为国内第三家汽车行业央企 [2] - 集团战略定位整车+零部件+金融+物流+服务生态 [2] - 启源A06、启源全新Q05、深蓝L06等新车型陆续上市 [2]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1869/2110/2323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79.1/100.2/121.4亿元 [3] - 大单品策略转型加速 三大战略(北斗天枢、香格里拉、海纳百川)稳步推进 [3]
私有化退市+分拆上市!东风集团,探路央企重组新模式!
证券时报网· 2025-08-24 22:22
资本运作方案 - 东风集团股份分拆岚图汽车并通过实物分派使现有股东成为岚图汽车直接股东 岚图汽车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独立上市 [1] - 东风汽车投资以吸收合并方式对东风集团股份进行私有化并从联交所退市 [1] - 东风集团股份H股股东每股获得0.3552608股岚图汽车H股及6.68港元现金(东风公司直接持有股份除外) [2] 估值与战略动机 - 东风集团股份每股理论价值较停牌前价格溢价不小 [2] - 分拆上市旨在整合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 实现估值重构 [2] - 岚图汽车价值被淹没在庞大集团体系内 独立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并提升品牌形象 [2] 行业转型背景 - 汽车行业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整体业绩不达预期 [2] - 传统汽车大厂面临转型焦虑 通过资产重组将新能源优质资产推向台前以掌握竞争主动权 [3][4] -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发展前景广阔 [2] 岚图汽车经营状况 - 岚图汽车2022年-2024年亏损规模收缩 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7] - 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约5.61万辆 仅完成全年20万辆销量目标的28% [8] - 产品结构单一 MPV车型梦想家占主导 但MPV市场容量有限制约销量天花板 [8] 上市模式与挑战 - 采用介绍上市方式 不同于常规IPO 旨在先获取上市身份再部署融资及全球化任务 [7] - 需验证是否具备与国际化车企同台竞争的能力 [8] - 上市后将脱离母公司庇护 直接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检验 [1] 央企改革联动 - 东风集团资本运作与长安汽车升格为一级央企存在关联 [4] - 长安汽车于2024年7月29日挂牌成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 成为国内第三家汽车央企 [4] - 资本运作探索传统汽车制造商新能源资产通过资本创新实现价值重估的新路径 [5][6]
如何应对“恐高”情绪
2025-08-18 09: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券商、有色、煤炭、电网、电力、出行链(体育、OTA、景区)、恒生科技、国产算力(如寒武纪)、半导体链代工、设备材料及模拟功率等fabless公司[1][4] * 公司提及寒武纪、阿里(关注其财报CAPEX超预期可能性)[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入 * 市场表现强劲,成交额从1.5万亿升至2.3万亿,正向2.5万亿迈进[2] * 外资持续流入:7月以来被动资金流入A股约100多亿元(对应19亿美元),港股流入一两百亿元级别[1][6] * 融资资金规模:7月以来达2000亿元,上周流入约450亿元[1][6] * 融资余额占比:当前0.85(峰值0.9),融资成交额占比当前10.5(峰值11),显示仍有上涨空间[8] 牛市趋势与换手率 * 自由流通换手成交达4(历史强势牛市换手率均在4以上),市场参与度高,离顶部尚远[7] * 历史第二轮上涨时换手率提升,若未来无法继续提升则需警惕大周期触顶[7] 配置策略 * 龙头牛策略:券商、有色、煤炭[1][4] * 低位央企重组领域:电网、电力、出行链(体育、OTA、景区)[1][4] * 成长方向:恒生科技(港币升值推动外资流入)、国产算力(如寒武纪)、半导体链代工及设备材料[4] 重要但易忽略内容 风险因素 * 海外流动性变化:重点关注美联储Jackson Hole会议鹰派表态可能引发回调[3][11][12] * 国际关系变动:如俄乌局势低于预期但不会形成实质利空[12] 短期触顶信号 * 触顶伴随成交量缩减,当前成交上涨趋势未破(需维持2.3万亿水平)[3][9][10] * 回调机会判断:若成交量无法维持或美联储鹰派表态催化[11] 数据细节 * 外资流入A股与港股规模差异:A股约100多亿元 vs 港股一两百亿元[1][6] * 融资资金增量空间:余额占比距峰值差0.05,成交额占比差0.5[8]
央企重组继续走深,中铁十九局6家单位合并
华夏时报· 2025-08-15 14:31
公司重组举措 - 中铁十九局启动专业化整合 包括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有限公司合并重组 设计研究院分公司成立 投资分公司成立[1] - 合并重组旨在优化资源调配 避免重复建设 形成市场拓展合力 实现1+1>2价值创造效应[4][5] - 设计研究院整合勘察设计与工程检测专业力量 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 支撑高难度高技术含量项目[5] - 投资分公司整合投资开发事业总部 房地产公司及三家项目公司 强化投资风险管控和投后赋能[6] 战略定位与目标 - 专业化整合贯彻国资委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落实加强三级公司建设要求 激发发展活力[1] - 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提高管理效率 建设专业突出 产业协同 管理精细的现代化企业集团[3] - 直接面向市场的基层企业需以专业化立身 提升竞争力成为细分领域领先者[2] 行业背景与公司实力 - 建筑行业处于低迷态势 企业经营面临困境 专业化整合可收获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1] - 中铁十九局年产值600亿元以上 承担铁路 公路 市政等国家级重点项目[2] - 公司需加强技术创新 内部管理 市场开拓 并探索绿色建筑 智慧城市等新业务模式[3] 实施保障措施 - 战略规划要求明确发展定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高质量经营和精细化管理[6] - 同步抓实本质安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培育协同一致的企业文化[6] - 专业化经营有助于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提升企业竞争力[6]
长安汽车19名高管集体增持,新央企成立2周内都有哪些新动作
第一财经· 2025-08-11 23:12
公司动态 - 长安汽车19名高管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A股股份,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570万元[1] - 增持计划自2025年8月12日起实施[1] - 增持主体包括公司及间接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董事、高管[1] 新长安集团成立情况 - 新长安集团于7月29日在重庆挂牌成立,朱华荣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1] - 新长安集团拥有117家子公司,资产总额3087亿元,从业人数约11万人[1] - 主要经营业务涵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金融、摩托车等领域[1] 市场表现 - 长安汽车8月11日收盘价为12.95元/股,较新长安成立当天的13.22元/股变动不大[1] 战略目标 - 新长安集团作为56天完成重组的新央企,正在加快动作推动向"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目标迈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