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央企整合
icon
搜索文档
2583.62亿,中国神华启动大规模资产重组,央企加速整合产业资源
36氪· 2025-08-19 18:12
央企资源整合加速 - 央企加速整合产业资源 中国神华拟收购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子公司 标的资产合计2583.62亿元[1] - 中国神华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及煤电资产整合上市平台 总资产6723.07亿元 总资产和总市值分别占煤炭上市公司23.4%和43.6%[1] - 通过整合新疆 内蒙古 陕西 山西等战略资源基地及配套港口航运物流资产 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协同机制[3] 中国神华资产收购细节 - 收购标的包括国源电力 新疆能源等10家企业全部股权 以及神延煤炭41%股权 晋神能源49%股权 并以现金购买内蒙建投全部股权[2] - 标的资产业务覆盖煤炭 坑口煤电 煤化工等多个领域 截至2024年底合计归母净资产938.88亿元[2] - 2024年标的资产合计实现营收1259.96亿元 合计扣非归母净利润80.05亿元[2] 重组战略意义 - 重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1+1>2战略倍增效应 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提高资源储备 优化产业布局[1] - 标的资产注入后 上游煤炭开采提供稳定资源供给 中下游煤制油 化工技术平台提升清洁高效转化水平 煤电一体化资产强化能源梯级利用效率[3] - 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筑牢国家能源基石 提振市场信心[1]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自2023年底新"国九条" "科八条"及"并购六条"等政策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 开展产业并购重组[3] - 央企间加法减法并重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主要做法 2003-2023年央企集团数量从196户减至97户 目前增至100家[5] - 除央企间并购重组外 通过组建新央企集团优化资源配置 如中国雅江集团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相继成立[4] 资本市场反应与案例 - 中国神华复牌当日开盘涨停 午盘收报39.54元/股 较前一日上涨5.27% 总市值7856亿元[1] - 截至2025年8月 仍有40余家国资央企上市公司存在同业竞争问题[3] - 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入最终实施阶段 交易金额1151.5亿元 部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4]
昔日“彩电大王”康佳正式“易主”华润
每日商报· 2025-08-18 06:14
公司股权变更 - 康佳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官网已新增"华润网群"入口 [1] - 康佳控股股东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华润集团旗下的磐石润创,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最终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3] - 华侨城集团及其子公司将所持5.24亿股A股及1.98亿股B股无偿划转至华润系企业,分别占总股本的21.76%和8.24% [3] 公司财务状况 - 康佳已连续三年陷入亏损,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4.71亿元、21.64亿元、32.96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6亿元至5亿元 [2] 业务整合与战略方向 - 华润集团接盘康佳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康佳的半导体业务契合华润科技及新兴产业板块的战略方向 [4] - 康佳的半导体布局始于2017年,切入存储芯片封测、PCB等领域,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 [5] - 华润计划在5年内通过资产重组、业务调整等方式解决康佳与长电科技的潜在竞争问题 [5] 行业竞争与市场表现 - 家电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6] - 康佳2024年线下、线上彩电销售额市场份额不足5%,在高端市场份额降至1%以下 [6] - 家电行业智能化竞争进入"场景化"阶段,康佳在全屋智能生态领域尚处空白 [6] 资本市场反应 - 公告发布次日深康佳A股价涨停,市值一度突破130亿元 [6] - 截至8月17日,深康佳A股价报5.33元,市值达128.34亿元 [6]
康佳专业化整合发布会8月15日在深圳举行,康佳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17:03
康佳整合进入华润体系 - 康佳于8月15日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2] - 康佳官网已新增"华润网群"入口,印证了整合进程 [2] - 整合发布会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出席,强调希望康佳融入华润后加快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整合运作、服务区域发展 [11] 康佳历史与业绩表现 - 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1992年在深交所上市 [4] - 核心业务为消费电子(彩电、白电、厨电等)与半导体科技,拥有"KONKA/康佳"和"新飞"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4] - 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4.71亿元、21.64亿元、32.96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3.6-5亿元 [4] 控股股东变更过程 - 2025年4月9日公告拟由其他央企集团对康佳实施专业化整合,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不变 [4] - 4月30日公告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29.999997%股份无偿划转给华润下属企业磐石润创及合贸公司 [6] - 7月12日公告股份过户完成,磐石润创持有21.76%股份成为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但最终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7] 人事与组织调整 - 8月14日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并聘任高级管理人员 [9] - 新任非独立董事兼财务总监余惠良曾任华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10][11] - 新任副总裁史宏超曾任华润电力多个高管职位 [10][11] 华润集团概况 - 业务涵盖6大领域(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及新兴产业),下设25个业务单元 [12]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7位,拥有9家香港上市和12家内地上市企业 [12] - 科技及新兴产业板块包括华润微电子、华润化学材料、华润数科等企业 [14]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5日,深康佳A股价报5.33元,市值近95亿元 [14]
官宣!康佳(000016)融入华润集团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10:00
康佳整合进入华润体系 - 康佳于2025年8月15日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2][3] - 康佳官网新增"华润网群"入口 印证整合进程 [3] 公司背景与业绩表现 - 康佳成立于1980年 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 1992年A/B股同步上市 [4] - 核心业务为消费电子(彩电/白电/厨电)与半导体科技 拥有"KONKA""新飞"驰名商标 [4] - 2022-2024年连续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4.71亿元/21.64亿元/32.96亿元 2025年上半年预亏3.6-5亿元 [4] 股权变更与整合进程 - 2025年4月9日公告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拟通过央企专业化整合变更 [6] - 4月29日签署协议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29.99997%股份(722,383,542股)无偿划转至华润下属磐石润创及合贸公司 [8][9] - 7月11日完成股份过户 磐石润创持股21.76%(524,022,432股) 控股股东变更为磐石润创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 [10] 人事与战略调整 - 8月14日完成董事会换届 新任董事余惠良(财务总监)和副总裁史宏超均来自华润体系 [13][14]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要求康佳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新增长点 强化科技创新 [15] - 华润集团董事长表示整合顺利 需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技术与管理能力 [15] 华润集团业务架构 - 华润业务涵盖6大领域 包括科技及新兴产业板块 下设5家相关企业(华润微电子/华润数科等) [15][17]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7位 拥有2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总市值95亿元(截至8月15日股价5.33元) [15][18]
官宣!康佳(000016)融入华润集团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08:18
公司整合 - 康佳于2025年8月15日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2] - 公司控股股东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华润集团下属磐石润创 持股比例21 76% [6] - 整合后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整合工作推进顺利 [11] 公司背景 - 康佳成立于1980年 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 1992年在深交所上市 [3] - 公司以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科技为核心 拥有"KONKA/康佳"和"新飞"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3] - 华润集团业务涵盖6大领域 下设25个业务单元 2025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67位 [12] 财务状况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4 71亿元 21 64亿元 32 9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 6亿元至5亿元 [3] - 截至2025年8月15日 公司股价报5 33元 市值近95亿元 [13] 人事调整 - 公司董事会完成换届选举 新聘任董事余惠良和副总裁史宏超均具有华润背景 [9][10] - 余惠良曾任华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现任康佳集团董事兼财务总监 [11] - 史宏超曾任华润电力多个高管职位 现任康佳集团党委委员兼副总裁 [10] 战略规划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要求康佳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新产业增长点 强化科技创新 [11] - 华润集团计划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康佳技术能力 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1] - 康佳将依托深圳产业基础 开展央地合作 打造互利共赢典范 [11]
官宣!康佳融入华润集团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08:11
公司整合 - 康佳于8月15日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1] - 康佳官网新增"华润网群"入口,进一步印证整合进程 [1] - 控股股东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华润下属磐石润创,持股21.76% [8] -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8] 公司背景 - 康佳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 [3] - 1992年康佳A、B股在深交所上市 [3] - 核心业务为消费电子(彩电、白电、厨电)与半导体科技 [3] - 旗下拥有"KONKA/康佳"和"新飞"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为-14.71亿元、-21.64亿元、-32.9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6亿元至5亿元 [3] 人事调整 - 新聘任非独立董事余惠良(财务总监)具有华润财务背景 [10][11] - 新聘任副总裁史宏超曾任华润电力多个高管职位 [10] 战略方向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希望康佳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增长点 [12] -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要求康佳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技术和管理能力 [12] - 华润集团业务涵盖6大领域,2025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67位 [12]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5日,深康佳A股价报5.33元,市值近95亿元 [14]
政策支持 央企深化整合加速
金融时报· 2025-08-06 10:29
央企整合政策背景 - 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推动央企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并推进专业化整合 [1][6] - 2024年9月证监会出台"并购六条"政策,优化并购重组机制,成为央企资产整合的关键推动力 [7] - 2025年5月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实施,新增简易审核程序、分期支付机制等创新举措 [7] 中国神华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企业,涉及煤炭、坑口煤电、煤化工等资产 [1][2] - 交易标的包括国源电力、神华煤制油化工、新疆能源化工等13家企业,具体范围和金额尚在论证中 [2] - 此次重组旨在履行避免同业竞争协议,推动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 [3] - 公司A股股票自2025年8月4日起停牌,预计不超过10个交易日 [2] 国家能源集团背景 - 集团由原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于2017年合并成立,拥有中国神华、龙源电力等多家上市公司 [4] - 截至2023年底集团拥有82家二级管理单位和1000余家生产单位 [4] - 2005年与中国神华签署《避免同业竞争协议》,承诺逐步注入相关资产,2018年和2023年两次签署补充协议延长履约期限 [5][6] 央企整合加速案例 - 2025年3月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完成合并重组 [8] - 2025年7月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通过,交易金额达1151.5亿元,创A股近10年纪录 [8] - 海光信息拟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金额1160亿元 [8] - 中化装备、电投能源、华电国际等多家央企近期发布重大收购方案 [8]
股票飙涨之后,长安东风会怎么整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1 00:32
东风与长安汽车央企重组 - 东风股份2月10日以8.03元/股收盘涨停,长安汽车同日上涨4.73%至14.18元/股,主因两家公司2月9日发布间接控股股东变更公告引发重组预期[5] - 2024年东风总销量248万辆(同比+2.5%),自主品牌占比55%;长安总销量268.3万辆(同比+5.1%),自主品牌占比83%,合并后将形成年销500万辆、出口100万辆规模的新集团[8][9] - 重组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导,兵装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含长安汽车)将与东风集团合并,实现南北工业集团时隔26年重新整合[11] 双方业务架构分析 - 长安汽车旗下5大自主乘用车品牌覆盖3.5万-43万元价格带,包括长安品牌、启源、深蓝、阿维塔、引力,另有商用车品牌凯程/跨越及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马自达[11] - 东风公司四大自主乘用车品牌架构覆盖6.5万-370万元区间,包括东风风神、奕派、纳米、岚图、猛士,以及东风风行/风光和卡车板块,合资品牌含东风本田/日产/神龙[12] - 双方在13-18万元价格段存在直接竞争(如长安启源A07 vs 东风eπ007),零部件体系均完备但侧重不同领域[12][13] 整合路径与协同效应 - 初期可能保持独立运营,优先在电池生产/采购、智驾模块实现协同,后续逐步推进研发和品牌整合[13] - 长安在自主品牌/智能化/三四线渠道占优,东风强于商用车/合资板块/新能源三电系统,整合可实现互补[13] - 行政级别差异(东风为副部级)可能导致东风科技并入长安汽车,或东风以股东身份入主长安[13] 央企整合模式分析 - 强强联合型案例:中国中车(2015南车+北车)、中国宝武(2016宝钢+武钢)通过合并解决重复投入/恶性竞争[15][17] - 产业链纵向整合型:国家能源集团(2017神华+国电)实现煤电联营,中核集团(2018+中核建)完善核产业链[18][19] - 专业化整合型:中航电子吸收中航机电(2021)、中国稀土集团组建(2021)优化资源配置,本次重组属此类[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