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

搜索文档
浙大版“荒野求生”:学生“硬核”课堂收获成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6:05
课程设置与参与情况 - 浙江大学开设素质拓展课·野外实践课,涵盖"素质拓展1"至"素质拓展4",难度逐级递增,每学期仅24名学生可选,选课后台有几百人竞争 [1] - 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授课,教授攀岩、溯溪、丛林穿越等野外生存技巧,旨在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心理承受力 [1] - 学生需完成前期课程(如攀岩初级班)才能选修高阶课程(如"素质拓展4"),未达标者会被劝退 [2] 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 - 课程包括日常训练(每周一次校内岩墙训练)和户外实践(如天石滩攀岩、溯溪),学生可自主练习基本技能和体能 [2] - 天石滩攀岩路段800米,耗时1小时40分钟,主要考验体能和团队协作而非攀岩技能 [1][3] - 溯溪环节挑战性更高,水下石头湿滑且形状各异,需谨慎探索,学生需穿戴救生衣并接受安全防护 [3][4] 学生体验与收获 - 学生从恐惧(如首次攀岩时的后悔)逐渐转变为热爱,并主动挑战高阶课程 [2] - 课程促进团队合作(如互相保护、游戏设计),学生收获友谊并提升默契度 [5] - 学生心态从追求难度转向自我探索,认为课程帮助突破舒适区,对个人成长帮助显著 [5][6] 教育理念与社会价值 - 课程回应大学生突破舒适区、寻求真实挑战的需求,体现"五育并举"育人理念 [6] - 学生认为大学应多开设此类课程,弥补高中运动能力发展的不足,提供多样化探索机会 [6] - 课程设计注重安全(如保险、救生衣、医疗支持),确保实践风险可控 [4]
人工智能时代 育人如何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5-31 06:4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 [1] - 优化教师备课授课及课后辅导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 [1] - 作为家庭教育助手改善亲子关系体验 [1]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挑战 - 需解决青少年精神养分来源与保持现实成长感知的问题 [1] - 需防范独立思考能力因AI简化学习任务而弱化 [1] - 亟待建立新规则并重申育人常识锚定发展方向 [1]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思想道德资源可帮助青少年树立三观 [2] - "修身齐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力量 [2] - 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筑抵御竞争焦虑的心灵堤坝 [2] 人机协同与实践教育 - AI应作为知识工具而非思维替代品保持实践不可替代性 [3] - 需引导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劳动能力 [3] - 技术赋能需坚守育人温度避免越位 [3] 心理健康与成长规律 - 需应对信息爆炸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等挑战 [3]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打开青少年心扉 [3] - "五育并举"体系可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 [4] 教育本质与发展方向 - 需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健全心理健康体系 [4] - 技术人文融合需立足教育本真培养报国志向 [4] - 传统文化与人机协同需平衡以坚守人的尺度 [4]
一封信的温暖力量——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回信一周年之际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教育政策与活动 - 四川省坚持立德树人,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3][5] - 围绕"感恩立大志 奋发做栋梁"主题,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举办"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大思政主题互动分享活动 [6] - 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36讲资源包,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6] 五育并举实施 - 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8] - 乐山市井研县举办青少年航模大赛,比赛项目较去年更加多样丰富 [8] - 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涵盖4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艺术实践工作坊,打造美育浸润大课堂 [9] - 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多所中小学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11] - 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如泸州市合江县大桥初级中学校开展农耕食俗活动,巴中市通江县广纳中学组织夏收助农实践活动 [11] 社会支持与资源整合 - 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5] - 团省委、省少工委利用1000多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文化活动、日常劳动 [15] - 甘孜州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引入AI老师,依托组团式帮扶和浙川东西部协作实现精准教学 [16] - 加快建设全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施网链共享计划,构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 [16]
打造“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5-27 05:51
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型 - 心理健康教育正从单一矫治转向全面发展范式 更强调教育和发展功能而非仅关注心理障碍个案[1] - "五育并举"框架重塑积极心理理念 将德智体美劳转化为心理资本开发核心维度[1] - 德育培育道德品质 智育提升创新思维 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美育促进情绪表达 劳育增强自我效能感[1] 多维育人平台构建 - 需构建虚实交融的育人载体 结合网络社交媒体虚拟社会化与现实社会化[2] - 技术赋能方面建立"云端+地面"双轨平台 利用大数据生成"学习画像"精准识别需求[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场景 将抽象心理概念具象化以监测动态变化[2] 系统化干预实践路径 - 建立"预防-发展-矫治"三级干预模型 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化体系[3] - 预防层级强化心理韧性 发展层级提升情感管理 矫治层级重建自我效能[3] - 德育增强共情能力 智育优化认知结构 体育调节神经递质 美育浸润情感认知 劳育磨炼意志品质[3] 心理发展动力机制重构 - 通过价值观引领 认知升级 身心调节 情感净化 意志强化五维度协同构建心理资本网络[4] - 教育范式革新本质是对育人规律的把握 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4]
大课间延长至40分钟,“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16:26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武汉市在落实体育课的前提下,全市推进初中、小学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 钟,对每天8节课"多"出来的40分钟进行了重新分配:大课间由25-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成为进入课表 的体育娱乐"超级大课间",剩下的25-30分钟则用于下午课后运动或课后托管兴趣活动。 此前,我国有部分地区,采取总教学时长不变,统筹调整课间时间安排的方式,把小课间10分钟调整为 课间15分钟,让学生可享有属于自己的课间。而武汉的做法,则是缩短总教学时长,把"多出来"的时 间,用于延长大课间,让学校有更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 这一做法能行得通,意味着原来一节课45分钟,完全可以调整为40分钟,没有必要"满堂灌",更没有必 要"拖堂"。因此,延长课间时间,也"倒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比延长大课间更值得关注的。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不但关系到课间调整能否坚持下去,也影响到给学生整体减负。 在总教学时长不变(课时数与每节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对课间时间进行统筹,把小课间延长为15分 钟,这一"微调"的难度并不大。而把每节课的时间减少5分钟,则面临实实在在的阻力。学科教学内容 不减少,缩短每节 ...
武汉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
长江日报· 2025-05-12 08:33
教育改革成效 - 武汉市义务教育段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在百万学生基数下意味着数千孩子视力得到改善[1] - 2024年上半年在100所中小学试点"素质教育职责评价考核",取消考试分数和升学指标,重点考核学生体质健康和近视等身心指标[1] - 2024年秋季学期改革全面推开后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试点40分钟大课间活动获得社会好评[1] 家校社协同机制 - 长江心育基地采用"政府主导+媒体主创+专家主讲+家长主推"模式,构建家校社"新式合伙"关系[2] - 基地已推出13季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课堂(共52堂课),制作354期视频节目,记录普通家庭教育故事[2] - 正在为汉铁初级中学242教联体开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体系化课程,并为武昌区4所示范校启动"星舟护航"全程心理守护项目[2] 心理健康资源 - 未来5天将通过"聊愈丨37度心理"平台持续开放线上公益课堂,邀请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师、临床心理科主任、教育学部教授等专家授课[3]
“一节课、两小时”,体育正在回归“C位”——学校体育改革调研之三
新华网· 2025-05-09 10:44
学校体育改革政策 - 2025春季学期各地教育部门密集出台文件要求落实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和"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 [1] - 北京发布"体育八条"要求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1] - 云南启动壮苗行动以督导和飞检落实"两小时"硬指标 [1] - 安徽蚌埠提出"无体育、不教育"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1] 改革背景与问题 - 应试教育和学业压力下体育课被占用现象频发 [1] - 青少年出现"四小"问题(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及"小糖人"等新健康问题 [1] - 改革旨在破除病态内卷、回归育人本质并撬动教育生态重构 [1] 体育教育重要性 - 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既是独立维度又贯穿其他四育 [1] - 多位教育家和思想家强调体育对人格塑造和体魄培养的关键作用 [1] - 体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塑造完全人格、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 [1] 改革实施措施 - 蚌埠市鼓励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老师兼职体育以解决师资短缺 [2] - 昆明市中心中小学将整个学校拓展为运动场以弥补场地不足 [2] - 合肥市引入魔镜跳绳PK、AI智慧跑道等科技手段丰富"两小时"内容 [2] 改革挑战与方向 - 需探索政策落地如何兼顾刚性与灵活性 [2] - 需防止体育应试化避免"两小时"全是跑跳投的枯燥机械填充 [2] - 需家校社协同发力引导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2]
“五育并举”创新体育教育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3-26 05:47
"五育并举"创新体育教育模式 □ 李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长,高校体育教育的角色和功能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全面发展。在体教融合的 背景下,如何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 问题。 融合"五育"理念, 推动体育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育需要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融入体育活动 中,以推动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德育融入。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重要 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诚信比赛,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二,智育融 入。在体育课程中,不仅注重体能训练,还要结合体育项目教授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学生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 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其三,美育融入。在教学中引入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课程,通过舞蹈动作 的美感和音乐的节奏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其四,劳育融入。鼓励学生参 与体育设施的维护、体育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