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
搜索文档
找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东:以AI赋能产业互联 开拓钢铁供应链“出海”新航道
证券日报· 2025-10-10 00:11
公司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围绕“稳定国内基本盘、国际化、AI化与多品种化”四维战略推动业务发展 [2]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12.2% [2] - 平台累计注册客户超18.9万家,覆盖SKU超65万种 [2] AI技术应用与商业化 - AI技术主要应用于提升钢铁交易效率和支持国内跨品种交易拓展 [3] - 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获取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近400项,过去一年AI相关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约50% [4] - 产业AI大模型已通过备案,上半年新签AI产品销售合同32.3万元,形成AI相关数据资产230万元 [4] - AI技术助推公司运营效率提升,上半年营业费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4] - 计划将AI研发从内部应用拓展为面向整个B2B领域的通用AI平台,公司拥有年交易额近2000亿元的庞大应用场景 [5] 国际化业务拓展 - 上半年国际业务营业收入达3.4亿元,同比增长38.9%,交易吨量同比增长58.0%,毛利同比增长90.5% [6] - 国际化战略从“产品出口”转向“能力输出”,致力于拉通全球资源服务出海央企和国企 [6] - 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通过与央企国企合作快速推进本土化布局,已在阿联酋、沙特、泰国等多国设立子公司 [6] - 阿联酋首个加工厂将于年底落地迪拜,达产后年产量可达40万吨 [7] - 国际业务毛利贡献率从去年不到10%提升至今年上半年15%以上,目标未来3年内海外业务毛利贡献接近国内业务 [7] - 公司目标未来3年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最大的钢铁供应商 [7] 未来增长路径 - 公司未来增长归纳为三个清晰路径:国际化、跨品种经营和AI提效 [8] - 国际化是重要增长极,计划利用钢铁领域优势进行跨品种经营,并通过AI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8]
淘宝闪购团购:本地生活的生态增量
搜狐财经· 2025-10-05 15:31
业务拓展与市场进入 - 阿里通过淘宝闪购正式进入本地生活到店团购市场,首批业务覆盖上海、深圳、嘉兴三座城市的核心商业区,涵盖茶饮、甜品、正餐等多个餐饮品类 [2] - 淘宝闪购到店团购业务于9月20日上线,国庆节期间通过地铁站广告等方式进行大规模推广,标志着阿里在本地生活赛道的又一次业务拓展 [2] - 公司切入团购市场采用生态整合模式,并非依靠单一平台强攻,而是整合淘宝、高德、支付宝多端资源,以轻量化团购券模式构建覆盖全消费场景的闭环 [5] 战略背景与内部条件 - 阿里明确了“大消费平台”战略,将远场电商、近场即时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务整合为统一体系,此次到店团购业务从决策到落地用时不足2个月,彰显了公司多端协同机制趋于成熟 [5][8] - 饿了么作为阿里全资收购的本地生活数字化入口,拥有庞大商户资源和高频交易运营经验,其扎实的基础能力为拓展本地生活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8] - 饿了么在今年6月投入超10亿元吸引优质餐饮商家入驻,并启动全国服务商招募计划,为到店团购的商家供给与线上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8] 业务验证与前期成果 - 淘宝闪购的成功路径已得到验证,今年5月推出500亿元补贴计划后迅速改变了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9] - 据公司2026财年Q1财报披露,淘宝闪购日均订单峰值达1.2亿单,月均买家数突破3亿,较4个月前增长200%,为进军本地生活打通了关键环节 [9] - 淘宝闪购战役积累了高粘性的到家业务用户,并向商户证明了淘宝的流量价值与用户规模,为到店团购的多端协同积累了重要经验 [9] 市场机遇与外部环境 - 政策层面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今年十大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各级政府积极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为团购业务创造了积极的宏观氛围 [10] - 在经济复苏背景下,居民对“到店”体验的需求明显反弹,并更注重性价比与确定性,团购因优惠价格与品质保障更受青睐 [10] - 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国庆全国零售餐饮销售额约1.7万亿元,同比增长8.5%,预计2025年将达1.9万亿元,国庆黄金周的外出就餐需求为业务提供了有利时机 [10] 差异化竞争逻辑 - 阿里巴巴的用户规模达12.55亿,其与美团之间的月度重合用户仅占约30%,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有机会触达尚未被传统到店平台充分覆盖的消费人群 [11] - 公司以“位置服务(高德)+电商交易(淘宝)+支付核销(支付宝)”的生态组合入场,形成跨场景、全链路的闭环运营能力,能够高效转化潜在消费意愿为到店消费行为 [13] - 这种模式捕捉并满足了以往未被充分触达和激发的潜在需求,商户反馈通过淘宝来的客人很多是购物后顺带消费,与专程来吃饭的客群形成有效互补,带来了新增量 [13] 商户价值与行业影响 - 对餐饮商户而言,淘宝闪购团购正成为拓展客源、提升收入的“第二增长曲线”,尤其适合注重用餐环境与体验感或菜品不适合外送的正餐类商户 [15] - “到家”业务更多承担流水贡献角色,而“到店”业务则更有助于提升利润空间与品牌体验,二者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构成更完整的数字化经营解决方案 [15] - 到店业务通过激活自身生态潜力,将出行、电商、生活服务与到店消费更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推动行业竞争从流量争夺升级为生态能力与用户体验的综合竞争 [1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正延续“从高频打低频”的经典战术,在餐饮这一高频场景验证模式后,将逐步拓展至美容、亲子、休闲娱乐等更多生活服务类别 [16] - 非餐饮类到店业务的增速已超过餐饮本身,显示出用户在“到店”场景中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16] - 长期而言,公司有望构建一个深度融合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赋能体系,帮助品牌更精准地判断趋势、优化货盘、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18]
黄奇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还应投生产性服务业
搜狐财经· 2025-10-01 10:12
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与目标 - 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与GDP比例通常在1:1到1:1.2之间,低于此比例说明成长空间巨大,高于此比例则可能存在泡沫 [3] - 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目前约为100万亿元人民币,GDP预计为140万亿元,证券化率约为70%,远低于合理上限,表明市场有较大成长空间 [3] - 预计到2040年,中国GDP按不变价格将达280万亿元,按可变价格将达350万亿元,若证券化率达到100%-120%,股市总市值可能达到400万亿元,较当前水平翻两番 [3] - 发展资本市场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4] 创投风投资金投向现状与调整 - 中国风投、创投、私募等产业基金总规模接近30万亿元,但其中40%的资金投向货币资金和固定收益债券,投资方向存在扭曲 [4] - 另有约30%的资金用于企业上市前或上市后的跟投,风险相对较小 [4] - 真正符合“投早、投小、投长期”理念的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0-1和1-100阶段,这部分投资约占基金总规模的30% [5] - 当前政策导向是鼓励资金从低风险领域转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5]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 生产性服务业包含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共计216个细分类型 [6] - 十大类别包括:硬核技术研发、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检验监测认证、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采购贸易、知识产权、专业咨询、职业教育等 [6] -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能提高利润、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态土壤 [7] - 该行业主要依靠创新、人才和新要素投入,其产生的GDP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新质生产力 [7] 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地位与增长 -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GDP的最大板块和增长极,美国该行业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10%升至去年的48%,欧盟占比为40% [7]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10%提升至目前的约30%,是过去40年增速最高的板块 [8] - 2021年至2023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12.1%,显著高于同期约5%的GDP增速以及制造业、农业约4%的增速 [8] - 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地方GDP增长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关键举措 [9] 生产性服务业与独角兽企业及高附加值 - 全球独角兽企业中最重要的是由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的企业,美国独角兽企业市值占股市总市值的30%,约20万亿美元 [9] - 美国七大科技企业(微软、苹果、亚马逊、高通、英伟达、特斯拉、谷歌)总市值达15万亿美元,其中六家本质上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9][10] - 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硬件产品中构成高附加值的基础,例如一部6000元的手机,其嵌入的生产性服务价值可能高达3000元 [11] - 投资硬科技必须与投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相结合,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10]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投资方向 - 第一类是专精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当前约五六千万中小企业中约有1%(即50-60万个)属于此类,是“投小投早投长期”的重要目标 [11] - 第二类是专业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型企业,例如普洛斯(在华资产管理规模约790亿美元)和法国的施奈德(年服务费收入上百亿欧元) [12] - 第三类是“文武兼修”的企业,如海尔,既从事硬件制造,也深度参与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研发 [12] - 第四类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它整合了制造环节与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1+10”的数字化平台,是物联网发展的蓝海 [12][13] - 第五类是像苹果、微软、华为这样的产业链链头企业,它们掌控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并委托制造,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13]
301563 上市首日大涨超300%!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16:24
上市概况与市场表现 - 云汉芯城于9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1563 [2] - 发行价为27元/股,首日开盘价达120元/股,盘中最高涨幅达425.93% [2] - 上市首日收盘价为116.8元/股,较发行价上涨332.59% [2] - 上市首日成交额为14.29亿元 [3] 公司业务模式与定位 - 公司是电子元器件垂直领域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使命为“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 [4] - 业务重点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4] - 公司通过“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模式,旨在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 [4] - 公司积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提供产品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服务、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5] 平台规模与客户基础 - 公司整合了海内外数千家优质供应商资源,构建了包含超4400万电子元器件SPU数的数据库 [5] - 公司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9万,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5.8万家 [5] - 公司与超过500家国产器件厂商建立合作,积累了78.22万条国产替代关系数据 [5] - 公司已帮助4000余家制造企业完成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专项服务 [5]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净利润8833.28万元,同比增长12.39% [6] - 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407.68万元,同比增长19.77%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4004.57万元,同比增长17.82% [6]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405.16万元,同比增加1576.36万元,增幅达41.17% [6]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044.51万元,同比增加1256.67万元,增幅达33.18% [6]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秉持“用产业互联网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的初心,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 [6] - 公司计划通过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电子产业链痛点 [6] - 公司致力于将数据与技术相结合,为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6]
301563,上市首日大涨超300%!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16:19
上市概况 - 云汉芯城于9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1563 [1] - 公司发行价为27元/股,首日开盘价达120元/股,盘中涨幅一度高达425.93% [1] - 截至首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16.8元/股,较发行价上涨332.59% [1] - 此次上市标志着公司电子产业供应链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能力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3]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电子元器件垂直领域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使命为“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 [4] - 业务重点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4] - 公司通过“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 [4] - 公司整合了海内外数千家优质供应商资源,构建了包含超4400万电子元器件SPU数的数据库 [4] - 公司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9万,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5.8万家 [4] 供应链服务延伸与国产替代 - 公司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提供产品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服务、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4] -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公司已与超过500家国产器件厂商建立合作 [4] - 公司积累了78.22万条国产替代关系数据,帮助4000余家制造企业完成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专项服务 [4] - 公司成为国产元器件推广的重要窗口与加速器,有效助力国产品牌崛起 [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净利润8833.28万元,同比增长12.39% [5] - 2024年全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407.68万元,同比增长19.77%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4004.57万元,同比增长17.82%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实现5405.16万元,同比增加1576.36万元,增幅达41.17%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044.51万元,同比增加1256.67万元,增幅达33.18% [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秉持“用产业互联网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的初心,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 [5] - 公司计划通过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电子产业链痛点 [5] - 公司旨在将数据与技术相结合,为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5]
暴涨332%!云汉芯城成功上市!
国芯网· 2025-09-30 16:00
上市表现 - 公司于9月3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开盘价120.00元,收盘价116.80元,较发行价27.00元上涨332.59% [1] - 上市首日成交额为14.29亿元,换手率达81.95%,总市值为76.06亿元 [1] -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16,279,025股,募集资金总额为43,953.37万元,募集资金净额为37,152.02万元 [5] 业务模式与特点 - 公司定位为电子元器件分销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3] - 公司依托自建自营的线上商城开展业务,报告期内线上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9% [4] - 在线上商城服务模式下,存在销售人员代客户手工录入订单的情况,该部分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报告期内分别为40.22%、38.50%、40.24%和27.25% [4]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曾烨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公司1,613.23万股股份,占发行前总股本的33.03% [3] - 曾烨通过为赛咨询间接控制公司2.16%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发行前35.19%的股份,为单一第一大股东,且控制权远高于第二大股东 [3][4] - 自2014年6月公司股权结构调整后,曾烨直接持股65.75%,后因公司不断对外融资,其持股比例逐渐下降,但始终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且控制比例一直超过30% [3] 上市审核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2023年11月9日获深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审核会议现场问询的主要问题涉及销售模式中手工录入订单的合理性、信息系统可靠性及公司成长性 [4][5] - 公司原计划募资52,158.66万元,拟用于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项目、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智能共享仓储建设项目 [5] - 公司IPO的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丘永强、曾弘霖 [5]
云汉芯城募4亿首日涨333% 2年前过会经营现金流降2年
中国经济网· 2025-09-30 15:25
上市概况与市场表现 - 云汉芯城于2025年9月3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1563,开盘价120.00元,收盘价116.80元,较发行价27.00元上涨332.59% [1] - 上市首日成交额达14.29亿元,换手率81.95%,公司总市值达到76.06亿元 [1] - 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为16,279,025股,募集资金总额为43,953.37万元,募集资金净额为37,152.02万元 [4] 股权结构与公司控制 - 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曾烨为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公司33.03%股份,并通过为赛咨询间接控制2.16%股份,合计控制公司发行前35.19%的股份 [1][2] - 公司股权较为分散,曾烨作为单一第一大股东,其控制股份比例远高于第二大股东,并对公司经营管理及重大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 [2] 业务模式与监管问询 - 公司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需求 [1] - 报告期内,公司线上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9%,但销售人员代客户手工录入订单收入占比在27.25%至40.24%之间 [2] - 上市委会议曾就手工录入订单的合理性、信息系统可靠性及线上销售模式的成长性进行问询 [2][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在2022年达到峰值433,319.83万元,净利润在2021年达到峰值16,086.86万元 [6]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57,726.99万元,净利润为8,833.28万元 [6][7]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改善,营业收入144,004.57万元,同比增长17.82%,净利润5,405.16万元,同比增长41.17% [10][12] - 公司预计2025年1-9月营业收入为220,000至230,000万元,同比增长19.11%至24.5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7,700至8,000万元,同比增长38.71%至44.11% [13][15] 现金流与运营状况 -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2年的18,817.20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2,044.39万元,净现比从1.34降至0.23 [7][9][11]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883.90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48.11%,主要原因是存货备货增加17,234.24万元及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 [13][15]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的差额为-6,788.89万元,部分原因系成为恩智浦大中华区独家线上授权分销商后,当期向其采购付款3,323万元 [9] 募集资金用途与财务指标 - 公司原计划募资52,158.66万元,用于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项目(29,129.46万元)、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3,431.54万元)和智能共享仓储建设项目(9,597.66万元) [4][5] - 公司资产负债率(合并)呈现改善趋势,从2022年的45.69%降至2024年的30.81% [7]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7% [7]
云汉芯城今日于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14:37
上市概况 - 云汉芯城于9月3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1563 [1] - 发行价为27元/股,首日开盘价达120元/股,首日涨幅高达344.44% [1] - 登陆资本市场标志着公司电子产业供应链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能力获得市场认可 [1]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电子元器件垂直领域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3] - 公司通过“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打破传统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流通壁垒,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 [3] - 公司整合了海内外数千家优质供应商资源,构建了包含超4400万电子元器件SPU的数据库 [3] - 公司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9万,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5.8万家 [3] 供应链服务延伸与国产替代 - 公司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提供产品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服务、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3] -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公司已与超过500家国产器件厂商建立合作,积累了78.22万条国产替代关系数据 [3] - 公司已帮助4000余家制造企业完成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专项服务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8833.28万元,同比增长12.39%;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8407.68万元,同比增长19.77%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17.82%;同期净利润为5405.16万元,同比增长41.17% [4]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044.51万元,同比增长33.18% [4] 未来发展规划 - 上市后公司将秉持“用产业互联网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的初心,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 [4] - 公司将通过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电子产业链痛点 [4] - 公司计划将数据与技术相结合,为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4]
云汉芯城成功挂牌上市 加速电子元器件国产化进程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4:17
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 [1] - 发行价为每股27元 首日开盘价达每股120元 涨幅高达344.44% [1] - 成功上市标志着其电子产业供应链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能力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商业模式与定位 - 公司为电子元器件垂直领域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 [1] - 使命为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 [1] - 重点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1] - 致力于通过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模式 打破传统供应链流通壁垒 提升效率 [1] 国产化替代业务 - 公司与500多家国产器件制造品牌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1] - 合作品牌涵盖瑞能、长江连接器、扬杰科技、叁叶源、宏发、极海半导体等多品类知名国产品牌 [1] - 公司构建了国产电子元器件数据库 积累了超过78万条国产芯片替代关系数据 [1] - 平台推出电子元器件国产化垂直搜索引擎 可根据用户参数一键筛选国产电子元器件 [2] - 通过智能匹配算法 将客户查询与进口替代数据库进行智能比对 优先展示相匹配的国产元器件 [2] - 已帮助超过4000家国内科技企业完成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专项服务 [2] 用户与客户基础 - 公司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9万 [2] - 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过15.8万家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未来将秉持用产业互联网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的初心 [2] - 计划通过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 深度挖掘产业链痛点 [2] - 目标是将数据与技术相结合 为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2]
云汉芯城创业板上市 为电子产业链创新升级持续赋能
中证网· 2025-09-30 13:45
公司上市与市场认可 - 云汉芯城于9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1563” [1] - 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标志着其电子产业供应链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能力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 上市为电子制造供应链服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1] 商业模式与战略定位 - 公司是电子元器件垂直领域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使命为“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电子产业链效率” [1] - 业务重点聚焦于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采购需求 [1] - 公司致力于通过“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模式,打破传统供应链流通壁垒,提升产业效率 [1] 运营规模与客户基础 - 公司整合了海内外数千家优质供应商资源,构建了包含超4400万电子元器件SPU数的多维度体系化数据库 [1] - 公司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9万,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5.8万家 [1] 服务延伸与产业链协同 - 公司积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提供产品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服务、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一站式全流程供应链数字化服务 [1] - 此举旨在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1] 行业地位与发展规划 - 凭借创新平台模式和技术驱动能力,公司已成为电子元器件供应链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企业之一 [2] - 上市后,公司将通过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度挖掘产业链痛点 [2] - 公司计划将数据与技术相结合,为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持续赋能电子产业链创新升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