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

搜索文档
GDP增长5.1%,深圳上半年成绩单背后有哪些关键内核?
南方都市报· 2025-07-31 13:56
深圳经济半年报核心数据 - 2025年上半年深圳市GDP达18322.26亿元 同比增长5.1% 增速在外部不确定因素下展现韧性 [1][3] - 进出口总额2.17万亿元 占全国9.9% 出口1.31万亿元 进口8588.6亿元(同比+9.5%) 规模均居内地城市首位 [5] 外贸与跨境电商表现 - 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货值同比激增19.5倍 受益于海关取消备案要求、简化单证等便利化措施 [3] - 企业通过提前备货海外仓拓展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海关精准帮扶数十家头部电商平台 [3] 高技术产业动态 - 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量分别增长59%、38%、35.8% [8] - 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南山"机器人谷"集聚越疆科技、优必选等上市企业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协同作业 [6][8] 服务业与消费亮点 - 服务业增加值11806.37亿元(同比+6.1%) 金融业(+10.9%)、物流业(+9.0%)、信息技术业(+8.1%)领涨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8.68亿元(同比+3.5%) 夜间消费指数全国第三 吸引港人"北上"带动口岸出入境人次达1.3亿(同比+16.2%) [11] - 机场旅客吞吐量+10.9%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8% 地铁日均客运量866.17万人次(同比+8.1%) [11]
进入冲刺时刻,“北方第三城”离上位有多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23:53
城市GDP竞争格局 - 青岛2025年上半年GDP达8587.33亿元,同比增长5.3%,与天津差距缩窄至119亿元[1] - 宁波上半年GDP8861.0亿元增速5.1%,天津8706.60亿元增速5.3%,三城排序未变但青岛与天津差距同比收窄约100亿元[2][6] - 青岛2008年GDP曾居全国第9,2011年后被成都、武汉等超越,近年仅反超无锡[6] 城市发展战略 - 山东2023年规划要求青岛202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定位为"强龙头"[1][6] - 青岛2023年印发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目标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29%,工业增加值占比30%[12] - 青岛规划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6800亿元,年均增速超7%,占服务业比重62%[20] 产业结构分析 - 青岛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首破万亿达10495.5亿元,占GDP62.8%,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74.2%[19] - 2025年上半年青岛服务业占比64.6%,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增速分别达6.3%、5.9%[17] - 青岛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增长13.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5.9%,高技术制造业增8.6%[14] 制造业表现 - 青岛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7.7%,高于宁波2个百分点、天津2.6个百分点[14] - 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4.9倍,虚拟现实设备增2.5倍,工业机器人增20.9%[14] - 2025年前5个月青岛汽车产量38.42万辆同比增41.5%,已超2024年全年产量[15] 城市对比研究 - 专家指出宁波财政优势明显: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0.5亿元(青岛1339.3亿元),财政收入1434.2亿元(青岛937.8亿元)[10] - 三城二产占比变化:宁波从2010年55.4%降至2024年43.4%,青岛从46.4%降至34.2%,天津从53.1%降至34.5%[11] - 宁波2017年超青岛、2024年超天津,目前正向全国GDP十强冲刺[7]
广州市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
广州日报· 2025-07-26 09:52
广州市"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议 - 广州市市长孙志洋主持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听取各领域专家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 [2] - 与会专家包括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机构的资深专家 [2] - 专家建议涵盖城乡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改革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更新等领域 [2] "十五五"规划战略重点 - "十五五"是广州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 - 规划将紧扣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强"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 [3] - 围绕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和"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目标谋划重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3]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推进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等领域 [3] - 专家建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2] - 强调用改革思维、创新办法、开放视野解决突出问题 [3] 规划编制要求 - 要求各部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3] - 规划需与国家、省"十五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衔接 [3] - 强调巩固优势、补强短板,提升城市能级量级 [3]
黄奇帆最新讲话!信息量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21:14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功能 -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 往往成为发达社会GDP板块中最大板块 [1] -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也是全球独角兽最大板块 [1] -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增长极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主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1] -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品高附加值基础 例如6000元手机中3000元来自软件/专利等生产性服务价值 [2] -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基础 来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投入 [2]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国在高铁/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域处于全球"领跑"地位 [3] - 在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芯片生产/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 [3] -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概念已翻开新一页 [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4] - 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比重较低 [4] - 制造业产值利润率较低 [4] - 独角兽企业比重低 [4] -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 [4] - 计划在"十五五"期间至2040年着力消除这五大短板 [4]
黄奇帆:生产性服务业有五大战略性功能,应该高度重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19:04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功能 -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 往往成为发达社会GDP板块中最大板块 [1] - 作为科研创新核心服务业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同时是全世界独角兽最大板块 [1] - 服务贸易增长极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主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当前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为主 [1] - 产品高附加值基础 以6000元手机为例 3000元成本外其余价值来自软件/专利/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嵌入 [2] - 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基础 其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特性支撑新质生产力提升 [2]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高铁/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域已实现全球"领跑" [3] - 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芯片生产/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进入"并跑"阶段 [3] - 生产性服务业仍存五大短板:占GDP比重低/服务贸易占比低/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低/独角兽比重低/全要素生产率低 [3] 未来发展重点 - "十五五"至2040年需重点消除生产性服务业五大短板 [3] -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良性发展 [3]
黄奇帆最新演讲全文:推动新质生产力 着力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新京报· 2025-07-12 15:19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功能 -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GDP最大增长极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50年10%升至2024年50% 规模达14.5万亿美元[7][8] - 生产性服务业是独角兽企业主要孕育领域 美国科技七巨头(苹果/微软等)平均市值2万亿美元 其业务本质是生产性服务而非制造[9][10] -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贸易增长 全球服务贸易占比从5%升至25% 中国当前仅12%且以生活性服务为主[11][12] - 生产性服务业贡献产品60%附加值 如6000元手机中3000元来自软件/专利等生产性服务价值[12] -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欧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达40%-60% 中国仅20%-30%[13]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30% 形成高铁/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跑领域[1][15] - 生物医药/芯片/高端装备等五大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1][17] - 制造业全球占比30%具有历史意义 英国/美国曾保持第一100年/80年 中国有望维持50-100年[2][16] -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3000万辆 但利润率5%低于丰田900万辆的利润水平[18]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与目标 - 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仅27%-28% 低于欧美40%-50%水平[18][8] - 制造业产值利润率7% 低于全球均值10%和欧美12%-15%[18] - 股市独角兽企业占比10% 显著低于欧美30%[19] - 2040年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至35% 制造业保持25%[20] - 2050年目标:生产性服务业达40% 生活性服务业25% 制造业25%[20]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体系 - 联合国定义10大类/35中类/171小类 包括研发/底层技术/物流/金融等[4][5] - 典型类别:芯片设计软件/GPS系统(工具类技术) 产业链认证服务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等[5] - 华为作为典型案例 20万员工专注5大产品线的10类生产性服务开发 制造环节全部外包[10]
AI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多位大咖论道“智能”未来生态
贝壳财经· 2025-07-10 22:32
年会主题与背景 - 2025贝壳财经年会以"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为主题,聚焦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2] - 新京报贝壳财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和推动者 [2] - 海淀区致力于打造"开源之都",夯实基础要素、优化创新生态 [2][7]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开源开放成为AI发展重要潮流,中国研发团队引领趋势,开源模型能力逼近闭源 [9] - 大模型向能力更强、模态更多、效率更高方向进化,语言与多模态模型将在物理AI层面统一 [10] - 人工智能正从计算机视觉向"所见即所得"的多模态交互转型,影响教育、文旅、客服等领域 [13] 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 - 生产性服务业贯穿制造业上中下游,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8] -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球最大GDP板块,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温床和增长极 [8]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最佳载体,合成数据助推具身智能快速落地 [11] - 具身智能可拓展至AI赋能的广义智能化设备 [11] 企业AI应用实践 - 贝壳推出AI找房助手"布丁"和房源助手,提升找房效率和定价建议 [12] - 贝壳在家装领域应用多模态生图模型快速生成装修方案 [12] - 商汤科技在多模态交互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应用落地 [13] 研究报告关键发现 - 89.84%受访企业已部署AI应用,AI正从辅助工具转向生产力系统 [16] - 96.27%媒体工作者使用过大模型,使用率同比提升22.9个百分点 [17] - 约80%受访者认同大模型提升媒体工作效率,但幻觉问题成为主要担忧 [17] - 通义、讯飞星火、文心一言、腾讯元宝位列大模型测评总分榜前四 [17] 海淀区AI产业发展 - 海淀区联合清华人工智能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布全国首个青年智能体 [7] - 海淀区以人才密度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动力,打造全球AI创新策源地 [16]
“十四五”交出亮眼经济成绩单:5年GDP增量将超35万亿元,内需成为增长稳定锚|“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09 19:42
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 - 过去四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超过35万亿元 [2] - 中国经济增速平均为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 [2] 内需与消费 - 过去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3] -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表现突出,如人工智能产品、国风国潮商品销量成倍增长 [3] 投资与基础设施 - 过去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快于整体投资增速 [4] - 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解决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 [4]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4] 创新与高科技产业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5]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5]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7%-30%,若提升至35%将使产业结构更合理 [6] - 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手机硬件价值3000元,整机售价6000元主要来自软件和专利技术 [6]
专家建言下半年扩内需:提高居民收入、加力“投资于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21:55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4%,上半年经济增速预计在5%以上,大概率在5.2%左右 [1][2][4]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创2024年以来月度新高,前5个月累计增速5% [1][2][3] - 前5个月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速1.3%,其中出口累计增长6%,受非美出口增长和"抢出口"效应驱动 [2][4] 消费驱动因素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增长,2024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1700亿元,拉动社零增速超1个百分点 [3] - 前5个月家具、通讯、家电零售额增速均超20%,2025年以旧换新资金预计3300亿元,可拉动社零增速0.7个百分点 [3] - 消费券政策杠杆倍数约3倍,假设2024年发放1000亿元,预计额外拉动社零增长0.7个百分点 [3] - 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46.1%,北京超70%,但受准入限制和价格管制制约 [6] 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 - 地方债靠前发行和"两重"项目带动相关投资 [2]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7%升至31%,是GDP增长极和独角兽主要板块 [5] - 建议"十五五"期间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互联网企业等 [5]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下半年需拓展以旧换新政策至服务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5] -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改变重投资轻消费模式 [7]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释放消费潜力,需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7] - 货币政策方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仍有空间,需稳定资产价格并丰富政策工具 [7] 外部环境与挑战 - 中美关税暂停90天窗口期内出口或维持稳定增长,但后期政策不确定性仍存 [4] - 内需不足问题突出,需扩大有效需求,尤其需解决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稳定性 [4][5]
珠海强枢纽:珠西城市“抱团”打造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21:39
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战略合作 - 珠海市国资委与深农投集团签署《建设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农业基金、深农投集团、珠海农控集团、运通资本签署《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斗门区政府、深农集团、珠海农控集团签署《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农投集团等9家涉农国企签署《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 - 协议旨在整合资源,通过多元合作模式提升珠西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与现代化水平,保障区域农产品供应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 珠海城市功能与产业协同升级 - 珠海从"生产基地"升级为"流通枢纽",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2] - 流通体系建设将促进珠海农业与食品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融合,形成更完整产业链条,向农业高端价值链攀升[2] 区域协同发展重塑流通格局 - 区域协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珠海提出打造协同港澳、辐射粤西珠西、联动大西南的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4] - 珠西农产品流通保供体系将联动深圳、珠海、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国资国企和农业产业资源[4] 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架构 - 构建"(1+N+x)×A1×A2×A3×……"模式,包括核心枢纽市场、产地集配中心、次终端集群及多服务支持平台[4][5][6] - "1"指在珠海建设国际领先的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N"指珠西各城市建设特色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x"指多样化农产品销售次终端集群[4][5][6] - 多服务支持平台包括基金及融资平台、产业资本运作平台、进出口贸易服务体系、离岸现货交易体系、数字化基座等[6] 金融创新与项目投资 - 广东省农业基金联合深农投集团、珠海农控集团及运通资本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重点投资省内农产品流通保供项目[8] - 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总投资超26亿元,占地面积约523亩,按"海吉星3.0"标准打造,预计年交易量超400万吨、交易额超200亿元[9] 项目定位与预期效益 - 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定位为全品类一站式采购中心、港澳农产品保供核心基地及珠西农海产品流通加工高地[8] - 项目建成后将填补珠西区域综合性农产品流通枢纽空白,提升区域农产品集散与冷链保障能力,服务大湾区优质农产品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