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调查 | 从萎蔫萧瑟到层林尽染,京城红叶为何晚红一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4 10:25
红叶观赏期变化 - 2025年北京红叶最佳观赏期比往年延迟约一周,于10月中下旬开始,可持续至11月中下旬[5] - 香山公园黄栌、枫树等品种红透率在最佳观赏期内可达80%以上[5] - 10月25日至26日周末红叶变色仍在酝酿,仅见零星红叶,至10月31日情况开始好转[1][5][10] 红叶变色条件 - 红叶变色需两个基础条件:降温带来的昼夜大温差以及晴天带来的强光照[5] - 2025年9月以来前期温度较高缺乏明显降温,10月后突然降温但伴随长时间阴雨天气,对红叶变色产生不利影响[5] - 10月31日后北京转晴,若最高气温维持在10℃上下且无大风降雨,将形成红叶持续变色的有利条件[6] 影响红叶变色的因素 - 气候条件不理想是导致红叶迟变色的主要原因,2025年9月以来北京降水反常偏多,植物难以快速适应剧烈气候变化[6] - 黄栌树叶变色过程涉及叶绿素加速分解与花青素合成,阴雨天气导致光照不足,使得叶绿素分解慢、花青素合成少[7] - 病害对红叶健康产生影响,主要包括黄栌白粉病和在土壤中可存活十几年的黄栌枯萎病,山区病害控制难度高于平原地区[7][9][10] 北京彩叶资源分布 - 北京红叶观赏呈现"山区早、城区晚,品种错峰、层次丰富"的特点[5] - 彩叶品种多样,除红色的黄栌、枫树、五叶地锦、火炬树外,还包括黄色的银杏、白蜡,紫色的紫叶李,棕褐色的大果榆树和水杉等[10][12][13] - 市属公园如颐和园、天坛、北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均拥有丰富彩叶资源,奥森公园举办"秋日彩叶展",银杏叶片在10月30日已几乎全部变黄[12][13][15]
你的落叶书签,藏着一份气候样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4 08:11
文章核心观点 - 落叶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蕴含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其通过科学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可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1][4][5][6] - 捡拾落叶是与自然深度联结的方式,但需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适宜方式进行,区分城市环境与生态功能区 [7][8] 落叶的生态智慧与价值 - 落叶变色是树木主动的生理策略,日照缩短和气温降低促使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显露形成金黄底色(如银杏),花青素合成则形成红色与紫色(如槭树)[2][3] - 落叶层是森林的“长效缓释电池”,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氮、磷、钾等养分,通过根系吸收完成生命“反哺”,同时改善土壤结构、保水固土并促进碳储存 [4] - 银杏是现存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其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每一片落叶都承载数亿年演化历史 [3] 落叶的资源化利用与经济效应 - 国家植物园通过绿化垃圾处理厂对落叶、枯枝进行粉碎、发酵、筛分,每年处理约2万立方米废弃物,转化为约4000立方米优质有机质 [5] - 转化后的有机质重新用于园区土壤改良,实现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每年节省约100万元的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 [5][6] - 修剪的枝干被加工成园林景观和座椅,体现循环利用智慧 [6] 落叶的科研价值 - 落叶时间和颜色变化周期为物候学研究提供数据,日间升温推迟落叶而夜间升温使其提前,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 - 落叶是连接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物质的关键环节,其分解速率影响土壤碳库稳定,对全球生态系统研究有深远意义 [6] 落叶的社会功能与捡拾原则 - 落叶通过叶脉书签、植物拓印、拼贴画等形式延伸“艺术生命”,在电商平台成为“季节限定”商品,是传递自然之美的载体 [7] - 落叶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素材,以可触摸方式帮助公众理解生命循环和自然奥秘 [7] - 捡拾落叶需区分场地:城市公园草坪、硬化路面等非原生系统处捡拾几片无生态影响,但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地等)应避免大量捡拾以保护其水土保持、养分循环等功能 [7][8]
捡拾落叶,来一次与自然的深度联结(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落叶的生态价值 - 落叶是树木为迎接来年而主动采取的生理策略,其变色与飘落是精准调控的智慧之举 [1] - 落叶层是细菌、真菌、蚯蚓、昆虫的家园和厨房,分解后释放氮、磷、钾等养分被树木根系吸收,完成生命反哺 [3] - 落叶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水固土,并促进土壤碳储存、减少碳排放,是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 落叶的经济利用 - 国家植物园通过绿化垃圾处理厂,每年将约2万立方米的落叶等废弃物转化为约4000立方米的优质有机质,用于改良土壤肥力 [4] - 该循环利用过程每年节省约100万元的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4] - 修剪下的枝干被加工成园林景观和座椅,体现循环利用智慧 [4] 落叶的科研与教育价值 - 落叶的时间和颜色变化周期为物候学研究提供数据,日间升温推迟落叶而夜间升温促使其提前,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提供依据 [5] - 落叶是连接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物质的关键环节,其分解速率影响土壤碳库稳定,对研究全球生态系统有深远意义 [5] - 落叶是极佳的自然教育素材,通过叶脉书签、植物拓印、拼贴画等形式,以可触摸方式让人们理解生命循环和自然奥秘 [5] 落叶的物种保护意义 -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其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保护种群资源任重道远 [2] - 每一片银杏落叶都承载着延续数亿年的演化历史 [2]
2024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
科技日报· 2025-10-22 19:10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 2024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423.9 ppm,较2023年激增3.5 ppm,刷新历史纪录 [1] -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年增长率已翻两番 [1] - 地球上次出现类似二氧化碳浓度是在300万至500万年前 [1] 二氧化碳浓度骤增原因 - 化石燃料持续排放是导致浓度攀升的根本症结,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 [1] - 野火肆虐释放大量二氧化碳,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高温、干旱与火灾,严重削弱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1] - 全球陆地与海洋碳吸收能力减弱,2024年热带森林损失量达2023年的两倍 [1] 过量二氧化碳的影响 - 过量二氧化碳将在未来数百年持续对地球产生增温效应 [2] - 温室气体捕获的热量正不断加剧全球气候系统失衡,将引发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2]
“几天下了一年的雨”,北方城市如何更新汛期安全观
新华社· 2025-10-10 13:04
极端天气现象加剧 - 今年主汛期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发生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 北京市实际累计降雨量超432.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75%,7月23日至29日降雨量占全年近四成 [1] - 气象专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北扩,导致北方夏季极端强降雨增多 [2] 预警与响应机制 - 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1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或6小时降雨量超150毫米 [2] - 极端强对流天气预测难度大,降雨落点难以精准判断,预警和响应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2] - 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防汛工作按照最坏结果防御,宁可防空不可破防 [3] 灾害风险与滞后性 - 降雨结束后岩土体稳定性降低,仍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具有滞后性 [3] - 暴雨预警解除后需经专业调查排除地质灾害风险,居民方可返回住地 [3] - 需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汛期避免前往山区、河道戏水等危险行为 [4]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挑战 - 基于少雨历史经验设计的北方城市防洪防涝标准难以应对当前极端天气新形势 [6] - 需强化底线思维,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6] - 需审视主城区应对强降雨的能力,包括排水系统工程措施和应急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6] 山区风险管理策略 - 建议依据不同风险程度重新评估山区空间规划,实施分区极端灾害防控管理 [6] - 对高风险区域的村落考虑易地安置,对养老院、托育机构及脆弱人群在暴雨前应转尽转 [6] - 在低风险区域加装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灾害适应能力,并补齐北方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短板 [6]
深圳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10 08:00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通过保护森林产生碳信用的REDD+项目是自愿碳市场中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机制[2] - 近期研究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导致碳补偿价值下降[2] - REDD+机制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激励以保留森林从而吸收二氧化碳和阻止全球变暖[4] 最新研究核心发现 - 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评估了12个热带国家52个REDD+项目[3] - 研究发现仅有19%的项目达到了其自行报告的减排目标[3][6] - 研究估计在可交易的碳信用中仅有132%是有实际减排效果支持的[6] - 研究结论比之前更乐观认为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高于以往评估[7] 项目表现与地区差异 - 只有少数项目实现了统计上显著的森林砍伐减少[6] - 项目成功情况和高估程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3] - 在巴西和非洲的项目表现更为出色[6][7] 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 研究发现存在严重的超额信用问题即发放的碳信用远多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6] - 许多项目存在夸大和水分并未像声称的那样有效[7] - 研究建议必须改进基线设定方法和加强核查框架以提高可信度[7] - 未来关键是通过更严格科学的方法确保每一份碳信用都真实可靠[7]
NASA报告显示:地球正在“变暗”,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环球时报· 2025-10-1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卫星数据显示地球反射太阳光能力在过去20年间显著下降即全球变暗现象可能正在发生且情况比此前认知更为复杂[1] - 全球变暗主要由地球反射阳光减少引起北半球变暗更为显著这种变化正在打破地球微妙的能量平衡并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1][3] - 地球辐射预算出现不平衡趋势北半球每十年接收的太阳能比南半球每平方米多约0.34瓦虽然数值微小但统计意义重大[3] - 全球变暗可能导致地球吸收更多热量加速全球变暖并使北半球面临更强烈漫长的夏季以及更剧烈的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5] 全球变暗现象的特征与数据 - 根据NASA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24年间的统计数据地球逐渐变暗的原因是地球反射的阳光减少[1] - 当前全球变暗情况复杂与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认为该现象在1990年后已不再继续的结论形成对比[2][3] -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半球反射的太阳光都在减少但北半球受的影响更大其变暗更为显著[1][3] 全球变暗的驱动因素 - 现象归因于大气中水蒸气和云层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反射率的变化北半球海冰和积雪因气候变暖而逐渐消失导致更多阳光被吸收而非反射[4] - 气溶胶颗粒的变化是关键因素北半球因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气溶胶导致反射阳光的云层减少而南半球因丛林大火和火山爆发导致气溶胶增多云层反射增强[4] - 地球表面浅色区域如冰雪云反射太阳能深色区域如森林海洋吸收太阳能反射越多温度越低吸收越多温度越高[4] 全球变暗的潜在影响 - 地球日益变暗会导致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加速全球变暖的速度[5] - 北半球变暖速度可能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夏季将更强烈更漫长[5] - 北半球滞留的过剩能量可能加剧高纬度地区冰雪融化逆转季风状态改变滋养数十亿人口的降雨模式[5] - 容纳全球大部分人口和工业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可能经历更剧烈的气温上升和迁移性的极端天气[5]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研究存在缺陷统计数据中地球对太阳能吸收的差异幅度不大区分气溶胶反射率水蒸气和云的具体影响仍具挑战性且云层建模非常困难[6] - 下一步研究将增加更多卫星记录进行统计并将新观测结果纳入气候模型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追踪变化以揭示不平衡是短暂波动还是长期调整[6]
欧盟机构:全球刚经历有纪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高海温持续
第一财经· 2025-10-09 10:08
全球气温趋势 - 2025年9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11°C,比1991-2020年9月平均气温高出0.66°C,为有纪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 [1] - 2025年9月气温比有纪录以来最热的2023年9月低0.27°C,仅比2024年9月低0.07°C,几乎与2024年9月持平 [1] - 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的12个月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高出1.51°C [3] 区域气温异常 - 2025年9月欧洲陆地平均气温为15.95°C,比1991-2020年9月平均气温高出1.23°C,为该地区有记录以来第五高 [4] - 欧洲芬诺斯堪底亚和东欧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西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平均水平,通常比平均水平低不到1°C [4] - 加拿大、格陵兰岛部分地区、西伯利亚最西北部及南极洲大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平均水平 [5] - 西伯利亚中北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极洲东部部分地区出现明显的负温异常 [6] 海面温度状况 - 2025年9月全球平均海面温度为20.72°C,为有记录以来第三高月值,比2023年9月的纪录低0.20°C [7] - 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海面温度持续远高于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创下历史新高,而赤道中部和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接近或低于平均水平 [7] - 从挪威海到喀拉海的大片区域以及地中海西部和中部地区海面温度远高于平均水平甚至创历史新高 [7] 全球降水分布 - 欧洲西北部和中部、芬诺斯坎底亚、黑海东岸、意大利部分地区及克罗地亚和西班牙东部沿海地区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强降雨引发洪水 [8] - 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挪威海岸、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巴尔干半岛及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部分地区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 [8] - 美国西南部和中部、阿拉斯加、墨西哥西北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部分地区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 [9] - 非洲之角北部、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中亚及中国东部地区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一些地区强降水引发洪水 [9] - 加拿大部分地区、美国东部和墨西哥东北部、俄罗斯北部和最东部、印度次大陆北部及乌拉圭和巴西部分地区气候比平均水平干燥 [9]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观察者网· 2025-09-28 07:28
考察任务与成果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 [1] - 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5] - “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在北极冰区的首次载人深潜 [1][5] 考察活动与科学发现 -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 [3]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3]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 [3]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5] 技术能力与数据价值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3]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3] - 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的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5] 研究意义与影响 - 本次考察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3] - 相关发现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27 04:48
考察任务与规模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载100名队员顺利返回上海 [1] - 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 [1] - 本次科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1] 考察成果与意义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 [1] - 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1] - 考察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