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文化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看展览、学艺术,充实多彩过暑假(文化中国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高校博物馆暑期开放活动 - 北京市教委持续开展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 今年更多学校参与其中[4] - 北京大学开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5处场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放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场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3家博物馆上线预约渠道[4] -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暑期接待30场团体参观 观众超2000人次[4] - 首都医科大学展示中医药标本 北京服装学院展示民族服饰 各高校设计主题讲座及互动实践活动[5] 艺术普及教育推广 -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推出"艺"起来学艺暑期少儿公益课 开设二胡小提琴声乐等兴趣班 课程推出后迅速报满[7] - 采用"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模式推出定制化艺术普及行动[7] - 带动全省100多家文化馆群艺馆推出超500项青少年艺术普及课程 吸引超1.2万名青少年参与[7] - 组织60名荆楚艺术导师录制80门优质艺术普及课程 在线上平台累计服务百万人次[7] 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建设 - 拍摄制作《微光——湖北群文非遗人物系列访谈》节目 收获超500万次播放量和数万条留言[8] -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最后一公里[8] - 高校博物馆通过专业化策展成为暑假遛娃新选择 吸引京内外游客参观[4]
街头旋律有多大“穿透力”?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活动概况 - 第二季"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于7月5日在萧山银隆百货启动,71位持证街头艺术家在26个点位演出,首演吸引线下观众超1万人,相关话题曝光量达2.1亿次[5][6] - 活动从6月持续至次年5月,覆盖城市广场、公园、乡村公共空间及商圈,实现镇街全覆盖[6][9] - 演出形式包括演唱、原创音乐、乐器演奏、说唱、戏曲等多元化艺术表达[6] 模式升级 - 艺术家均通过政府审核认证,获得专业设备和固定舞台支持,改变传统街头表演辗转状态[6] - 建立"街头艺术家库"常态化运作机制,通过月度招募和定期培训扩充人才梯队[9] - 政府搭建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形成"政府搭台+公益服务+青年参与"的可持续模式[6][11] 社会效益 - 带动文旅、商圈、夜经济多维融合,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指数[9] - 艺术家宇芃的乐队曾参与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录制,活动强化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7][8] - 推动公共空间治理与青年表达结合,使街头艺术成为城市文化传播前沿阵地[10][11] 文化影响 - 活动年轻化、互动化特征显著,符合青年审美需求,增强文化传播穿透力[9] - 艺术家张濠麟指出舞台完善度和人流量显著提升,体现活动热度[6] - 通过无门槛惠民演出实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双向抵达,激发城市文化活力[6][10]
赵一德在基层文化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陕西日报· 2025-07-01 06:5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 旨在坚定文化自信 服务群众美好生活 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需持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增强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1] -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包括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 美术馆 非遗馆等改造提升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推进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创新 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2] - 培壮文化经营主体 完善文化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融入文娱演艺 文化创意 会展经济等产业链 [2] -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支持群众文艺精品创作 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服务功能 [2] 文化产品创新方向 - 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推出展现时代风采的文化产品 [2] - 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 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图书馆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达3248个 全年总流通人次超13亿 [2] - 图书馆已成为文化地标 社交平台常见排队打卡现象 [2] - 现代图书馆功能扩展为城市文化客厅 年轻人追捧的"免费度假村"和"充电桩" [7] 图书馆核心价值 - 坚持"知识严选" 提供权威资源和专业馆员服务 在信息爆炸时代具有不可替代性 [4] - 作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 承担守护文化根脉和赓续中华文明的使命 [6] - 国家版本馆永久保藏重要历史文化版本资源 国家图书馆保存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 [6] 数字化转型 - AI技术应用于文献整理和知识服务 如国图采用AI进行前期处理 [7]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穿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体验 [7] -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 形成相辅相成的新型阅读生态 [8] 创新发展模式 - 从15分钟阅读圈到24小时城市书房 构建新型阅读空间 [7] - 研发文创新产品 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 [7] - 功能从以藏为重发展为藏用并重 实现观念跃迁 [7] 历史文化传承 - 宁波天一阁作为现存最古老藏书楼 历经400多年文脉不断 [5] - 藏书事业从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发展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网络 [5] - 保存甲骨、简牍帛书等珍贵文献 让现代人触摸文明演进脉络 [6]
文化馆,学着和年轻人“玩”到一起
新华日报· 2025-03-31 08:22
文化馆行业创新转型 -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四大支柱之一,正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从保障基本文化权益转向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1][3] - 江苏拥有117个省、市、县(市、区)文化馆,构建了覆盖广泛的社会大美育体系 [1] - 行业通过延时错时服务、线上公益课堂、街头微文艺展演、文旅融合驿站等多种创新方式提升服务吸引力 [2][3][4][6][7] 创新服务模式与用户参与 -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推出“品苏·夜课堂”晚间公益培训,2022年9月启动后迅速爆满,2024年春季班12门课程、200多个名额在1分钟内被抢光 [2] - 宿迁市文化馆策划“喊宿迁”街头微文艺展演活动,招募6支年轻流行乐队,将演出从馆内搬到城市角落,增强互动性和真实感 [4][5] - 江苏省文化馆推出线上公益课堂《带着大家看展览》,已播出18期节目,每集20分钟,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打造“永不关闭的文化馆” [6][7] 课程内容与教学创新 - 文化馆课程从传统的“唱歌跳舞戏曲”老三样,转向时尚品鉴、生活美学、非遗传承等年轻人喜爱的“新三样” [11] -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夜校课程涵盖苏绣、朗诵、陶笛、古典舞等大众艺术,以及尤克里里、拉丁、非洲鼓等小众形式,整体出勤率达到95% [11] - 教学方式注重互动体验,如省文化馆“口才班”通过发音训练、情感激发、即兴演讲和小游戏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11] 文化空间与文旅融合 - 徐州文化馆将“国潮汉风文化驿站”搬进倒马井文化街区,300平方米的空间融合方言打卡、井水煮茶、非遗展示等特色,成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游客打卡地 [7][8] - 行业建议通过创办高品位艺术展、高雅艺术导赏、手工作坊等提升空间品质,并在城乡广泛布局文化休闲驿站、微文化市集等小巧灵动空间,生成文化体验新场景 [11] - 文化馆旨在成为城市的“镜子”,反映城市现在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与博物馆形成互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