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文化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比2020年增长37.7%——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5
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下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的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 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 [3] 文艺创作繁荣与推广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 [4]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展示活动 [4] - 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 [5]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 [6]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7]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 [3]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各门类文艺作品质量,努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 [6] - 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以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8]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我国文旅公共服务惠及城乡
新华网· 2025-09-29 20:4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 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1] - 通过完善免费开放政策及鼓励延时错时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 增长49% [1] - 服务模式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 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1] - 覆盖国家省市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初步建成 群众可通过手机免费享受多种文化服务 [1] 旅游公共服务发展 - 旅游公共服务更加惠民便民利民 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智慧旅游服务成为出游助手 [2] - 旅游厕所革命深入实施 新建改扩建厕所约15万座 为游客提供便利并显著提升旅游体验 [2] 未来发展方向 - 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2] - 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 以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
总资产达34.4万亿元!“十四五”文化产业成绩单发布
第一财经· 2025-09-29 15:55
产业发展总体规模与效益 - 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34.4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77万亿元 [2] - 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升 [2] - 产业对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稳定预期等作用彰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1][2] 文化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9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 [2] - 新业态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88%,平均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 [2] - 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数字文化精品持续涌现 [2] 文化消费促进活动 - 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 [3] - 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十分活跃,有效延展消费链条,满足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 [3] - 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凸显 [3] 文化贸易与出海 - 2024年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 [3] - 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过3700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3] - 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有效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5] - 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 [5]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超过47万个 [5]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激发新发展动能,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 - 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以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5] -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3][5]
打造文旅发展新样本,“文采会”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
新浪财经· 2025-09-27 22:37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文汇云间 潮动新城”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文采会),于9月27日至28日在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举行 [1] - 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长三角及全国的近1600家单位、近万项产品参与线上线下展演 [1] - 活动旨在打造长三角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样本,赋能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并搭建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型文旅公共服务优质产品展示平台 [1] 活动形式与规模 -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安排了2天17小时直播,并带来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7] - 活动联动上海国际光影节松江分会场、“亘古萌物志”异宠科普嘉年华、富林茶会等特色活动,一站式打造文体商旅展融合消费场景 [7] - 文采会自2017年首创,2019年开创长三角文采会,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届,累计展示产品近2.5万项,线上线下观展近1400万人次,意向总金额达10.7亿元 [14] 参展主体与特色案例 - “松江甄选”推荐的松江布展示馆集非遗保护单位、市级配送主体、市民艺术夜校供应主体三重身份于一体,其文创产品已入驻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商店 [1] - 首次参展的泗泾赵氏工坊在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超50场,服务受众逾万人次,并荣获“古镇优质公共文化空间”奖 [3] - 赵氏工坊计划重点推进《庆余年》戏曲矩阵开发,结合泗泾古镇场景推出“古镇沉浸式戏曲展演”,构建“戏曲+IP+文旅”创新生态 [5] 采购需求与区域品牌建设 - 普陀区文化馆明年的区级配送采购预算接近250万元,计划配送390场活动,重点需求为特色活动 [8] - 普陀区围绕21公里“半马苏河”岸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策划了“苏河之夜”户外音乐季、“苏河灯会”华服市集等主题活动 [8] - 徐汇西岸梦中心、浦东陆家嘴富都-滨江区域的商圈负责人计划通过文采会引入优质演出资源,以繁荣夜间文艺市场,提升区域文化活力与文旅吸引力 [12] 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 松江区深耕“万千百”国家示范级公共服务品牌,每年惠及人群超30万人次,以“全龄、全时、全域”为目标打造公共文化配送的“松江范式” [14] - 在“全时”服务上实现了“白+黑”“日+夜”不断档,双休日、节假日配送服务不打烊;在“全域”服务上推动文化服务融入文旅商体展全场景 [14] - 赵氏工坊将依托入选2025年上海市“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契机,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美育矩阵,包括推出“越剧名家云课堂”“经典唱段数字专辑”等 [5]
写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启动之际——群众文艺繁花映天府
四川日报· 2025-09-22 08:36
群众文艺活动与品牌建设 - 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于9月23日、10月12日、10月14日在四川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等推荐的88支队伍参加评选[7] - “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投入4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2024年以来全省已开展相关活动超8600场,参与群众达1410万人次[11][15] - 持续深耕“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等系列品牌活动,并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老年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5][14][15]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梳理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17个主要项目[9] - 《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实现公共图书馆等“五个全部”通过评估定级,以及服务供给等“五个有效”提升的目标[10] - 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建设等七项重点任务[10] 公共服务网络与设施 -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拥有206家文化馆、4063个综合文化站及上千家社会文化机构,实现文化服务全覆盖[13] - 打造“四川公共文化云”平台,具备六大服务功能,平台年点击量破亿次,公益培训年培训达135万人次[19] - 发展“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拥有15万名注册文旅志愿者,年服务350万人次,促进川渝及边疆地区文化交流[20] 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 - 全省现有文化馆从业人员约3600名,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200名,社会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0多万人[17] - 实施“千名文化站长”培训项目,培训乡镇文化站长4000余名,并开展200名“一馆一骨干”研修培训[16][17] - 通过创新职称评价政策,全省已有293名文化骨干团结凝聚5.4万名群众文艺队伍,带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17] 文艺创作成果与精品孵化 -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中,四川共有12部作品(团队)入围终评,创历史新高,入围数量居全国前茅[18] - 围绕群星奖推动作品孵化,曲艺作品四川扬琴《蜀道》曾斩获第十九届群星奖[18] - 引导创作《亮花鞋》《泸州雨坛彩龙》等一大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现基层文化活力[18]
“一元剧场”走红的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9-11 06:10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 在山东菏泽、湖南岳阳、陕西渭南、甘肃张掖等地推出“一元剧场”模式,游客花费1元即可观赏文艺演出 [1] - 该模式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象征性收取1元费用旨在引导群众形成“文化产品有价值”的认知 [1] - 此模式有助于更好培育基层演出市场,并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 行业发展启示 - 文化惠民项目显示政府采取总揽但不包揽的策略,引入市场机制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 - 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1]
上海博物馆的“超级不眠夜”(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31
展览规模与影响力 - 展览历时13个月 吸引观众超277万人次 创下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的世界纪录 [8][9] - 展品数量达788件文物珍品 创同类展览之最 其中95%以上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10][11] - 推出7天168小时连续开放活动 每晚3000张午夜场票几乎售罄 [9][14]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品精选自埃及7家重点博物馆 包含中埃联合考古队最新考古发现 部分文物直接从考古遗址运来并首次公开亮相 [11] - 设置"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等主题展厅 形成独特视觉景观 成为社交媒体热门打卡点 [11] - 配套举办10期"博物馆奇'喵'夜"活动 并开展埃及鼓 埃及舞蹈等嘉年华活动 [11] 文创与联动开发 - 聚焦近百件重点展品元素开发1200余款文创产品 销售总量超300万件 [13] - 开展文创活动近500场 触达观众近30万人次 [13] - 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 包括古埃及主题游船 观展巴士 彩绘大飞机等 [13] 公共服务与教育推广 - 举办公众讲座 艺术工作坊等线下活动超6000场 覆盖观众近140万人次 [13] - 分层分众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包括10多场主题讲座 如埃及考古发现解读 古埃及社会生活讲解等 [13] 运营保障与政策支持 - 加开220个夜场及专场 并协调周边300个停车位保障夜间观展需求 [10][14] - 公安机关每日安排专门警力值守 确保展览安全有序运行 [14] - 上海市出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指导意见 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14]
看展览、学艺术,充实多彩过暑假(文化中国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高校博物馆暑期开放活动 - 北京市教委持续开展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 今年更多学校参与其中[4] - 北京大学开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5处场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放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场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3家博物馆上线预约渠道[4] -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暑期接待30场团体参观 观众超2000人次[4] - 首都医科大学展示中医药标本 北京服装学院展示民族服饰 各高校设计主题讲座及互动实践活动[5] 艺术普及教育推广 -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推出"艺"起来学艺暑期少儿公益课 开设二胡小提琴声乐等兴趣班 课程推出后迅速报满[7] - 采用"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模式推出定制化艺术普及行动[7] - 带动全省100多家文化馆群艺馆推出超500项青少年艺术普及课程 吸引超1.2万名青少年参与[7] - 组织60名荆楚艺术导师录制80门优质艺术普及课程 在线上平台累计服务百万人次[7] 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建设 - 拍摄制作《微光——湖北群文非遗人物系列访谈》节目 收获超500万次播放量和数万条留言[8] -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最后一公里[8] - 高校博物馆通过专业化策展成为暑假遛娃新选择 吸引京内外游客参观[4]
街头旋律有多大“穿透力”?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活动概况 - 第二季"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于7月5日在萧山银隆百货启动,71位持证街头艺术家在26个点位演出,首演吸引线下观众超1万人,相关话题曝光量达2.1亿次[5][6] - 活动从6月持续至次年5月,覆盖城市广场、公园、乡村公共空间及商圈,实现镇街全覆盖[6][9] - 演出形式包括演唱、原创音乐、乐器演奏、说唱、戏曲等多元化艺术表达[6] 模式升级 - 艺术家均通过政府审核认证,获得专业设备和固定舞台支持,改变传统街头表演辗转状态[6] - 建立"街头艺术家库"常态化运作机制,通过月度招募和定期培训扩充人才梯队[9] - 政府搭建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形成"政府搭台+公益服务+青年参与"的可持续模式[6][11] 社会效益 - 带动文旅、商圈、夜经济多维融合,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指数[9] - 艺术家宇芃的乐队曾参与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录制,活动强化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7][8] - 推动公共空间治理与青年表达结合,使街头艺术成为城市文化传播前沿阵地[10][11] 文化影响 - 活动年轻化、互动化特征显著,符合青年审美需求,增强文化传播穿透力[9] - 艺术家张濠麟指出舞台完善度和人流量显著提升,体现活动热度[6] - 通过无门槛惠民演出实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双向抵达,激发城市文化活力[6][10]
赵一德在基层文化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陕西日报· 2025-07-01 06:5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 旨在坚定文化自信 服务群众美好生活 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需持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增强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1] -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包括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 美术馆 非遗馆等改造提升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推进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创新 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2] - 培壮文化经营主体 完善文化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融入文娱演艺 文化创意 会展经济等产业链 [2] -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支持群众文艺精品创作 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服务功能 [2] 文化产品创新方向 - 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推出展现时代风采的文化产品 [2] - 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 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