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协同
搜索文档
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 江科大近50 名青年博士赴镇江高新区对接技术需求
扬子晚报网· 2025-10-28 14:17
活动概况 - 江苏科技大学组织近50名青年博士团走进镇江高新区,开展以“双高驱动青教促融”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与技术项目对接活动 [1] - 活动由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镇江高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联合党委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 [3] - 活动包括实地调研重点平台与企业以及座谈交流两个主要环节 [5][7] 实地调研与技术对接 - 博士团走访了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镇江船厂和中船动力等重点平台与企业 [5] - 博士团深入企业党建文化展厅、生产车间与技术研发中心,了解高新区在船舶海工、能源动力、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与技术优势 [5] - 在企业“车间课堂”上,企业技术负责人直面智能船控系统、绿色动力技术、狭小空间焊接机器人等“卡脖子”难题,与青年博士展开初步交流 [5] 座谈交流与合作机制 - 座谈会上,“产教融合”先锋队汇报了基于“三单”机制梳理的27项企业技术需求,涵盖船舶海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方向 [7] - 青年博士代表分享了在智能制造、机器视觉、3D打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就创业政策、成果转化机制提出建议 [7] - 镇江高新区表示将持续优化“三单机制”,推动需求对接闭环管理,并探索项目评价与激励机制 [7] - 学校表示将加强与高新区的战略合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7] 未来展望 - 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共同书写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8]
镇江举行 “十四五” 科创与产业创新融合首场发布会,多部门亮出融合发展成绩单
扬子晚报网· 2025-10-21 16:16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总体战略 - 镇江市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 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梯队,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如“道路运载装备与智能运控系统”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用粉末高温合金” [3] - 江苏科技大学“深远海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获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入选全省首批“标杆孵化器” [3] - 推动航天海鹰、中船动力等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成立5家创新联合体,以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3] - 镇江高新区作为江苏省“双高协同”试点,与3所高校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出资500万元建设“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4] - 通过“双高协同”专题对接会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0项,开放高校共享科研仪器343台套、专利成果1742项 [4] 工业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 实施“四群八链”培育和“876”创新引领工程,拥有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7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3家 [5] - 拥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4家、国家绿色工厂26家,工信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5] - 在新型电力装备、智慧农业装备领域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平台入选2024年省首批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 [5]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评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101个,158个项目入选工信部设备更新再贷款清单 [5] - 推动长三角大飞机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5] 人才引育成效 - “十四五”期间累计引培高技能人才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9.4万人,每年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 [6] - 2025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升至第37位,较五年前提升18位 [6] - 实施大学生“聚镇”、青年人才“归雁”计划,发放生活及租房等补贴3.27亿元,惠及12.3万人次 [7] - 五年举办校园招聘500余场,与140余所高校建立联系,设立56个高校人才工作站 [7] - 布局14个“镇青驿站”提供免费住宿,菁英创业大赛吸引1891个项目参赛,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企业人才工作站276家 [7] 区域创新成果 - 丹徒区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2家 [8] - 材智汇(丹徒)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丹徒高新园升级为江苏省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 - 丹徒区与10余所高校合作完成产学研项目140项以上,引育国家级人才8人 [8] - 镇江高新区构建“五个一”融合体系,与3所高校11个学科协作,开展校企对接50余次,新增项目研发投入7492万元 [8] - 镇江高新区下一步将聚焦“绿色海洋装备”与“未来能源”新赛道,成立成果转化基金,并推动企业优先录用合作高校毕业生 [8]
鼓励“双高”碰撞出创新火花
经济日报· 2025-10-21 07:59
政策核心内容 - 江苏省发布推动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指南清单 围绕前沿赛道、科创平台、领军人才、转化基金、标杆项目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推出24项支持举措 [1] - 政策旨在增强高新区与高校两大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内驱动力 破解科教资源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政策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战略目标 促进高新区与高校双向适配和双向赋能 构建因地制宜的创新生态 [1] 协同发展意义与挑战 -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高新区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二者协同可强化创新资源优势互补 [1] - 过往面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创新资源流动不畅、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性不强等挑战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1] 体制机制与供需对接 - 需聚焦卡脖子问题和实际需求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建立健全高校与高新区创新供需对接机制 [2] - 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使科研力量与高新区产业需求精准结合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2] - 需完善长效激励约束和成果转化考核机制 加大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 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2] 平台与载体建设 - 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加大中试平台建设投入 完善设施设备和技术服务体系 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 高新区应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承接载体建设 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 [2] 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 高校可为高新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深造机会 帮助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产业挑战 [3] - 高新区可为高校打造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让人才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锻炼技能 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3]
马明龙研究推进我市“双高协同”工作 提高站位聚焦重点优化服务 持续推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镇江日报· 2025-10-12 07:54
会议核心观点 - 市委书记马明龙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强调将“双高协同”作为重要任务紧抓在手 持续推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1] - 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双高协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 是推动镇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 [1] - 我市承担全省“双高协同”试点工作 被视为一项荣誉和宝贵机遇 需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做好试点工作 [1] 双高协同重点任务 - 针对省相关文件明确的6项重点协同任务 需立足实际逐项对照抓好落实 [2] - 强化平台共建 推动高新区优势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匹配对接 推进合作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 [2] - 强化技术共研 发挥创新联合体作用 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2] - 强化成果共享 动态健全企业技术需求清单 高校成果转化清单 校企设备平台共享清单三张清单 [2] - 运营好船舶海工机电配套产业园 半导体产业园等承接载体 加快孵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2] - 强化人才共育 深入实施金山英才计划 鼓励高新区企业和高校互派科技人才 共建教学工厂等产教融合平台 [2] - 推动高新区和高校从碎片化项目对接向系统化战略协同转型 [2] 支持与保障措施 - 需优化服务 加强对接沟通 政策支持 资金保障 [2] - 建立健全高位推动+精准对接常态化沟通机制 共同研究出台一批新政策举措 [2] - 加快组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 积极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支持 保障双高协同各项需求 [2]
“双高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举行 校地携手迈向更深层次合作
镇江日报· 2025-10-10 06:32
活动概况 - 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联合举办“双高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旨在搭建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1] - 活动是双方深化“双高协同”实践发展的举措,充分发挥了共建的“先进船舶海工区域转移转化中心”的高端平台作用[1] 重点项目与技术突破 - 航空航天高精度流量传感器项目突破了高温强振环境下液体流量高精度测量的技术瓶颈,测量精度从5%显著提升至0.5%[1] - 该技术通过了强振动、宽温域综合环境验证,打破了欧美国家的垄断,已应用于航空无人机、航天飞行器等项目的研发配套[1] 合作成果与投入 - 作为江苏省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单位,双方累计开展校地对接50余家次,落地校企合作项目7项[2] - 合作带动新增科研投入超过6000万元,并推动“超低温薄膜存储技术推广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即将落户高新区[2] 合作领域与平台建设 - 合作聚焦于船舶海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前沿产业领域[1][2] - 共建的“先进船舶海工区域转移转化中心”围绕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开展建设[1] 未来规划 - 下一步将依托校地共建平台,进一步打通信息、资本与技术对接渠道,推动校企供需双侧高效匹配[2] - 计划共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优秀人才汇聚[2]
首批“双高协同”试点4个月 “造船CP”交出硬核产业答卷
新华日报· 2025-10-01 06:07
合作进展与成果 - 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在成为江苏省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单位后4个月即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10项船舶海工领域硬核技术集中亮相 [1] - 活动吸引了全国8家创投机构与10家产业链企业现场对接,标志着合作进入高效转化快车道 [1] - 合作以来已累计开展校地对接50余家次,落地校企合作项目7项,带动新增科研投入超6000万元 [3] 具体项目与技术转化 - 夏兆旺团队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已通过校地协同机制与中船集团达成合作,配套某型号船舶动力设备 [1] - 李阳团队的“高性能超细合金材料”项目成立公司后获得区属国企10%股权认购,前三季度开票销售突破2300万元 [1] - 凌宏杰团队的“系列化水下作业机器人”已在多个场景落地,正主攻船体清洗新市场 [3] - 昝浩团队带来航空航天传感器实物,欧阳春团队的燃料电池催化剂项目备具清晰融资计划 [3] 机制建设与平台发展 - 双方共同构建全新转化机制,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为首批10名技术经理人颁发聘书 [1] - 该中心是全省首个该领域专业转化平台,正迅速成为资源汇聚枢纽 [1] - 江苏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均在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3] 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双高协同”合作旨在构建汇聚政、产、学、研、金各方资源的平台,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2] - 合作将进一步打通信息、资本与技术对接渠道,推动校企供需双侧高效匹配 [2] - 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镇江高新区将加快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2]
科技创业第三城,南京凭什么
南京日报· 2025-09-29 07:39
科技创业综合排名 - 南京科技创业综合得分继续稳居全国第三,与上一年度持平 [1] 评价指标表现 - 在企业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创新网络化、科技水平、环境与平台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中,南京核心指标表现亮眼,具体基础指标位居前列 [1] - 南京科技水平一级指标排名全国第二,较上一年前进一位 [2] - 南京“环境与平台”一级指标排名全国第四,较上一年提升一位 [4] 科研基础与成果转化 - 南京拥有高校53所、在校大学生近百万人 [2] - 南京孵化企业数量、科研产出双双稳居全国第一,基础研究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2] - 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已连续5年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的前50 [3] 具体企业案例 - 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利用5G信号将室内定位精度从米级提高到分米级别,技术已应用于广州、成都的商业体 [2] - 江苏君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南创研究院50万元“种子轮”资金支持,其人造血液核心原料出口到海外20多个国家,业务量大幅增长 [5] 政策与环境支持 - 南京首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专门政策文件《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出22条举措 [4] - 南京积极深化与在宁高校合作,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4] - 南京启动实施深化“双高协同”行动计划,推动全市27个重点园区与高等院校探索协同模式,并向高校院所派驻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小分队 [6] 未来发展方向 - 南京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发展潜力 [6] - 南京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包括建邺区规模化推广楼宇分布式光伏(年减碳量超万吨)、玄武区试点氢能源公交示范线、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6]
我市启动“双高协同”行动计划和驻高校服务小分队派驻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9-26 10:07
政策行动 - 南京市启动深化“双高协同”行动计划,推动全市27个重点园区与高等院校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模式 [1] - 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小分队首批向17所在宁重点高校、部分重点院所及全国4个重点片区派驻,旨在提升科技成果在宁转化效能 [1] - 工作小分队由科技人才专员、技术经理人、投融资专员、政策服务员、项目孵化员等构成 [1] 合作模式与目标 - “双高协同”行动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区与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 [1] - 南京将以更大力度强化平台赋能、金融赋能、场景赋能,推动在宁高校与重点园区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体制创新、人才引育 [2] - 目标是加快构建校地深度融合、“四链”全面贯通的产业创新生态 [2] 高校角色与举措 -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主要参建高校,将建强“国家队”平台,当好区域技术转移的“总枢纽” [2] - 南工大将聚力“园区化”发展,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的“新引擎”,探索“双高+”模式,争做校地深度融合的“示范田” [2] - 驻高校工作小分队、成果转化服务站要当好政策宣传队、转化中间人、活动组织者、高校服务员,撮合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密切互动 [2]
南邮两学院在红枫科技园正式开学 边上课边实践,从头参与产学研链条
南京日报· 2025-09-25 08:09
学院成立与产教融合模式 -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于9月22日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枫科技园正式开学,共有99名新生入学 [1] - 学院旨在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百米”,实现“教室与企业零距离、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1] - 新生将与400多家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环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1] 校企合作与资源配置 - 南京经开区集聚了人工智能、光电显示、新能源等一批前沿产业资源,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1] - 南邮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通信等领域拥有鲜明优势,此次合作是“高校和高新区”协同理念的实践 [1] - 已有数十家区内企业与南邮导师团队结对,包括博西华、烽火云科技、南京熊猫等行业知名企业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开学后将边上课边在企业实习,进行为期3年的“沉浸式”学习,深度参与企业科研技术攻关 [2] - 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改为由校园和企业各派导师共同培养学生,以项目研发驱动学生培养 [2] - 学生的科研课题将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实现“学习即实践” [1][2] 产业界参与与支持 - 企业导师将产业前沿需求和技术攻关难题融入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把论文写在车间生产线和核心产品研发中 [2] - 园区将在生活保障、资源链接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学生练就破解产业难题的真本领 [3] - 开学典礼上,企业出门问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CTO以“大模型应用发展前瞻”为题开启了“红枫卓越大讲堂”第一课 [2]
两份清单精准发力“双高协同”
新华日报· 2025-09-24 06:03
政策核心与模式 - 江苏推出“双高协同”发展新举措,包含“政策指南清单”与“改革指引清单” [1] - 两份清单形成“当前政策落实+未来改革探索”的双轨推进模式 [2] 政策指南清单详情 - “政策指南清单”围绕“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列出24条具体政策 [1] - 政策针对创新融合关键堵点,例如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 [1] - 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并获得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 [1] 改革指引清单详情 - “改革指引清单”包含15项改革举措,围绕4个方面设置 [2] - 改革举措涵盖园区管理机制、科教协同育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 [2] - 举措旨在引导高新区和高校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