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新视野 | 深化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文章核心观点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的核心战略,旨在通过三者协同形成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 [2]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 - 教育、科技、人才被界定为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良性循环是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 [4] 一体推进的战略意义 - 教育是基础性支撑,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4] - 科技具有战略先导地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 人才是战略性力量,当前面临高精尖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完成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6] 发展路径与改革措施 -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7] -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科技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制度环境,统筹创新平台建设以形成合力 [9]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四唯”评价标准,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薪酬制度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10]
两份清单精准发力“双高协同”
新华日报· 2025-09-24 06:03
政策核心与模式 - 江苏推出“双高协同”发展新举措,包含“政策指南清单”与“改革指引清单” [1] - 两份清单形成“当前政策落实+未来改革探索”的双轨推进模式 [2] 政策指南清单详情 - “政策指南清单”围绕“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列出24条具体政策 [1] - 政策针对创新融合关键堵点,例如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 [1] - 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并获得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 [1] 改革指引清单详情 - “改革指引清单”包含15项改革举措,围绕4个方面设置 [2] - 改革举措涵盖园区管理机制、科教协同育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 [2] - 举措旨在引导高新区和高校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 [2]
积极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地落实省政协召开助推改革专题协商会 张义珍出席
新华日报· 2025-08-29 07:17
会议背景与主题 - 省政协于8月28日召开助推改革专题协商会 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旨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和落实挑大梁责任 [1] -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并落实省委要求 [1] 当前改革成效 - 江苏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 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已取得显著成效 [1] - 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牵引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 以两区一中心为抓手谋划推动相关工作 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作用 推动高新区与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加快培养科技人才 取得阶段性成果 [2] 未来发展方向 - 建议进一步强化综合施策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统筹协作 更好推动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一体发展 [1] -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1] - 需在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多调研思考和多献计出力 [2] 政府与政协协同 - 副省长赵岩到会听取意见并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完善谋划相关工作并抓好贯彻落实 [2] - 省政协将通过提高协商议政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汇聚共识力量 更好助推江苏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积极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地落实
新华日报· 2025-08-29 06:13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展 - 江苏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1] - 以"两区一中心"为抓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试验田作用 推动高新区与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2] 创新发展举措 - 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 [1] -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 -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1] 政策支持与实施 -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牵引作用 [2] - 省委省政府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通过强化综合施策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加快科技人才培养 [1][2]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
人民网· 2025-08-25 16:40
工程师规模增长 - 中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约1770万人 增幅达240% [1] 人才培养机制 - 通过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设立前沿交叉学科 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 [1] - 采用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模式 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 [1] 实践能力培养 - 在重大工程项目一线如"江海号"等实战场景中锤炼工程师实战本领 [1] - 在未来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中通过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实践能力 [1] 发展现状与需求 - 中国高层次工程师仍存在较大缺口 需要持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1] - 工程师队伍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快评)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1
工程师队伍规模增长 - 2000年至2020年,工程师总量从约520万人增长至约1770万人 [1] 工程师红利形成原因 - 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体现为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立前沿交叉学科、推进新工科建设 [1] - 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体现为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和注重产学研用结合 [1] - 在重大工程项目一线和未来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实践中锤炼本领 [1] 未来展望与挑战 - 高层次工程师缺口仍然不小 [1] - 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徐新荣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表示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陕西日报· 2025-07-09 08:04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的重要路径,对陕西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设计 [1] - 推进产教融合,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完善引才体系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 - 完善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解题机制,突出重点产业链开展联合攻关 [1] - 深化"三项改革",提高政府引导基金统筹效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免申即享"机制 [1] 政协工作重点方向 - 聚焦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等重大问题深化协商议政 [2] - 改进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优化提案办理机制、征编文史资料以补齐履职短板 [2] - 常委会组成人员需提振精神状态改进工作作风,以高质量履职促进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2]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
陕西日报· 2025-07-08 08:01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陕西省政协召开会议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行协商议政 [1] - 会议传达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精神 听取人事事项说明 [1] - 10位代表分别就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产业链建设 科技创新 人才引进 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等议题发言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陕西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2] - 着力健全教育发展体系 科技攻关体系 企业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四链"融合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 [2] - 省政府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 深化"三个年"活动 打好"八场硬仗"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纵深发展 [2] 会议参与情况 - 省政协主席徐新荣出席 副省长李钧作报告 [1][2] - 省政协副主席李兴旺主持会议 其他副主席和秘书长出席会议 [2] - 西安市政协主席王吉德列席会议 [2]
★"尖兵"再探路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迎来重磅政策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这是深圳自2020年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来的又一重磅政策赋能 [1] - 《意见》直指高质量发展核心命题,为深圳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描绘了更清晰的路径,有望为全国其他区域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1]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累计有3批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2] 改革重点领域 - 《意见》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3] - 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3] - 深圳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4] 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 《意见》提出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项具体的改革措施 [5] - 深圳数据交易所围绕数据交易前、中、后全周期,出台管理办法19项、规则指引32项、技术规范9项,主导或参与标准编制25项,其中参与国家标准4项,主导起草地方标准5项 [5]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意见》明确了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完善便利人员流动配套机制等三方面的举措 [6] - 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等细化措施,体现了深圳在新外贸形势下的着力点 [6]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 - 《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7] - 这标志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从"交易端"向"发行端"深化,有望进一步赋予企业跨市场融资自主权,推动大湾区金融要素高效配置 [7] - 通过企业双重上市,加速构建区域金融共同体,还可以为后续中概股回归、红筹架构企业境内融资探路,助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 [7]
重磅解读!“尖兵”再探路,深圳综改试点政策信息量满满
证券时报· 2025-06-11 08:05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核心观点 - 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标志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进入"二次加速"阶段,旨在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改革经验[1][4] - 政策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素市场化配置、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等四大领域,系统性升级2019版《方案》框架[6][7] - 深圳五年累计形成48条可推广改革经验,数据交易所等创新平台已建立60项制度标准[3][8] 改革进程与战略定位 - 2020年启动的首轮综合改革试点已实现3批48条经验全国推广,涉及跨境信用数据、碳足迹认证等突破性制度[3] - 新政策明确支持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允许港股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二次上市,推动"物理连通"转向"化学融合"[11] - 深圳将探索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准入、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10] 重点改革领域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构建"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产业转化"全链条机制,强化光明科学城等创新载体建设[6]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6] 要素市场化配置 - 深圳数据交易所已出台60项制度标准,完成从数据确权到流通交易的功能升级[7][8] - 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机制创新包括数字货币跨境应用、新兴产业专项融资工具等[7][8]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试点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8] - 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则衔接,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8][10] 区域协同发展 - 政策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深港双重上市机制,预计将提升区域金融要素配置效率[11] - 通过规则共融而非简单衔接,强化大湾区"金融共同体"建设,为中概股回归探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