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投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从城投2024年财报看化债成效:平台“造血能力”增强 债务增速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20:15
政策背景与行业转型 - 2024年是城投行业转型升级关键年,化债资金注入和产业转型成效在财报指标改善中体现 [1] - 2023年9月"35号文"为政策基石,重点支持高风险地区存量债务化解,严控新增债务规模 [1] - 2024年政策在投资限制、化债范围、期限延长及退出机制等方面持续补充完善 [1] - 城投转型难点包括人员班子与未来发展错配、内审流程牵制市场化业务、管理激励机制对外部人才吸引力不足 [2] 财务指标改善 - 2024年城投行业资产规模增速降至4.99%,为近年新低,重点省份增速降至1.43% [3] - 经营性现金流首次转正达0.4万亿元,结束2020年以来持续净流出趋势 [3] - 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同比增幅降至7.8%,近三年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 [4] - 省级平台应收款项周转率较地级市和区县级平台更高,回款情况相对更好 [5] 债务结构变化 - 2024年城投总债务同比增速降至4.3%,宽口径总债务同比增长5.7%,增速为近年最低 [7] - 2024年四季度总债务环比下降0.2%,是多年来首次出现债务环比下降 [7] - 短期债务增速大幅降至4.7%,宽口径短期债务同比增长7.5% [7] - 城投债发行利率从2023年初3.2%降至2025年5月平均2.5%,降幅达70个基点 [8] 典型案例分析 - 晋江国资营业收入从2023年31.3亿元升至2024年46.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6亿元跃升至3.08亿元 [5] - 业务结构多元化:商贸(38%)、房地产开发(28%)和公用事业协同发展 [5] - 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当地产业规划,与鞋服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及文旅项目深度协同 [5] 融资新趋势 - 上交所推出公司债券续发行和资产支持证券扩募试点,有助于降低城投债发行利率 [11] - 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计划金额超3500亿元,约七成收储土地为城投项目 [12] - 截至2025年3月,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规模接近930.5亿元,60%为园区运营类和多元化投资城投 [12] - 科创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出资或投资科技创新类基金、公司股权或项目 [13]
基于对2025年地方化债部署的分析:化债成绩、挑战及建议
粤开证券· 2025-05-20 20:47
2024年化债成效 - 隐性债务余额从2023年末14.3万亿元降至2024年末11.0万亿元,降幅23%,部分省份进度快[4][23] - 全国“退平台”数量近7000家,宁夏、内蒙古等省份压降幅度大[4][28] - 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3%,置换后利率降超2.5个百分点,5年利息减2000亿以上[5][34] - 柳州市融资平台非标、债券占比分别从16%和29%降至6%和27%,银行贷款占比从55%升至67%[6] - 宁夏将纳入隐债的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零,多省份积极解决账款问题[7][38] - 多数地区实施“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江苏、山东实现“三债统管”[7][39] 2025年化债部署 - 多省份将“不新增隐债”作为铁律,部分省份落实问责机制[8][45] - 截至5月20日,2.8万亿元化债地方债券发行超1.77万亿元,进度63%,部分省份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增长[9][46] - 宁夏、内蒙古有望率先退出重点省份名单,多地区力争2025年融资平台全部退出[9][52][53] 化债挑战 - 宏观税负下行,财政收入承压,地方支出责任大,隐性债务滋生土壤仍存[11][59] - 2024年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13542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10%,部分省份法定债务率和付息支出占比高[60] - 城投公司经营能力有限、融资受限,2024年末城投债余额较上年末降4.7%,转型困难[66] - 2024年末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64.1天,较2023年末拉长3.5天,拖欠账款问题待解[69] 政策建议 - 短期推动中央加杠杆,因地制宜开展债务置换,盘活资产,清理拖欠账款[14][15] - 长期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债务与资本预算,加快城投转型[16]
发行主体信用资质强或市场化程度高,随城投转型或将进入提速阶段——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现状及展望
联合资信· 2025-05-08 12: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科创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旨在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规模较小,但随着城投市场化转型推进及科创债加速发展,预计未来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将进入提速阶段 [3][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科创债发行相关政策 - 政策演进:2021年3月沪深交易所启动试点,2022年5月正式落地,2023 - 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修订政策,2022 - 2025年证监会等多机构出台文件支持科创债发展 [5][7] - 发行要求梳理:企业需具有显著科技创新属性或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要求不同 [8] - 交易所:要求发行人偿债能力良好,资产负债率不高于80%,分四类发行人,科创企业类对募资用途无限制,其他三类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比例不低于70%,科创孵化类用于基础设施比例不超30% [9] -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主体类和用途类科创票据,主体类要求发行人有科技创新称号,对募资用途无严格限制;用途类要求募资至少50%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13] 城投公司科创债发行情况 - 发行规模: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场超2450只科创债成功发行,金额超24000亿元,城投公司发行117只,涉及52家公司,金额930.5亿元,规模逐年增长 [16] - 发行市场:交易所发行较多,银行间发行金额占比19.83%,交易所占比80.17% [17] - 债券期限:以中长期为主,1年期及以下、2年期、3年期、5年期、5年期以上占比分别为2.90%、5.05%、31.31%、51.71%和9.03% [17] - 发行主体区域:涉及17个省,江苏、浙江、重庆、四川发行主体数量多,重庆、北京、安徽、四川发行金额大 [22] - 发行主体层级:园区主体数量占比过半、发行金额最大,省级主体发行金额仅次于园区主体 [23][24] - 发行主体级别:以AAA及AA+主体为主,占比分别为40.38%和55.77% [25] 城投公司科创债发行条件分析与发行人特征梳理 - 科创类发行人:数量少,仅5家,均在交易所发行,因研发费用达标认定 信用资质强,4家AAA,1家AA+ 业务分两类,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且有科技创新成果,二是业务多元且子公司市场化强、有科创成果 募集资金用途不受限,不受“35号文”限制 [28][30] - 非科创类发行人:发行要求募资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主要资金流向为股权和基金投资 财务特征为股权和基金投资及自营类资产占比高,城建类资产占比低,收入结构多元化,投资收益对利润贡献高 按职能定位分5类,基础设施建设类新增融资受限,其他4类业务市场化,多元控股类和园区运营类市场化程度更强 [31][34][42] 总结与展望 - 已成功发行科创债的城投公司以非科创类为主,主要依靠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非科创类发行人市场化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类新增受限 [48] - 国家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产业,科创债可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循环 目前城投公司在科创债发行领域规模小,未来随着城投转型和科创债发展,预计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将提速 [49]
城投债市场运行2025年一季度回顾与展望:净融创近三年新低,政策收紧倒逼城投“真转型”
中诚信国际· 2025-05-06 19: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一季度城投债发行、净融资规模创近三年新低,政策收紧倒逼城投“真转型”;后续需关注地方投融资需求、城投债务化解、土地资产盘活及转型真实性等问题;投资策略上可投向强区域优质企业,有选择性下沉资质博弈利差压降空间 [4][71][7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季度城投债市场运行特点 - 发行、净融资规模创近三年新低,低层级、弱资质城投净融下滑显著,境内监管趋严下部分企业转向境外发债 [19][20] - 发行利率整体下行但逐月回升,弱资质主体利率下行幅度小 [26] - 发行期限中长期化,中期票据占比居首,借新还旧比例高位抬升 [33] - 新增供给收缩下交易规模同比下滑,交易利差环比进一步压缩 [36] - 化债重点区域净融资同比转正,17省借新还旧比例达100% [39] 城投信用风险情况 - 公开信息显示一季度城投暂无非标违约,商票逾期次数同比下降 [51] - 江苏、广东2家地市级企业评级上调 [54] - 异常交易数量与规模同比大幅下降,山东贵州异常交易多发 [57] 到期与回售压力及发行预测 - 4 - 12月到期及回售规模接近4万亿,黑甘云等重点区域债务滚续压力仍较大 [60] - 提前兑付规模占比小幅下降,以AA级、区县级城投为主 [63] - 预计4 - 12月城投债发行规模约4.4万亿,借新还旧比例将保持高位、融资主体层级或继续上移 [67] 后续关注及投资策略 后续关注 - “发展中化债”导向下地方新增融资压力仍较大,需优化融资政策支持打开新空间 [71] - “一揽子化债”后仍有大量债务需自主化解,应将隐债关联利息、政府拖欠账款等纳入置换范围 [72] - 城投企业存量土地闲置问题突出,需抓住专项债收储机遇盘活土地资产 [74] - 今明两年是城投转型关键期,需关注转型真实性及退平台后化债政策退坡风险 [75] 投资策略 - 建议投向强区域优质企业获取票息收益,有选择性下沉资质博弈利差压降空间,关注重点省份新增发债企业等 [77]
弘则固收叶青:信用风险、利差的三个周期底部
快讯· 2025-05-06 07:29
中国市场信用风险三重底部 - 性价比底:2024年下半年信用利差与LPR利差比值跌破50%,资本利得预期消失,银行和保险等配置机构转向长端利率债,导致信用债市场剧烈调整,信用利差/LPR利差未回到历史低位 [1] - 政策底:2024年9月化债政策转向完成,强调城投转型而非化债,未来3年隐性债务置换接近尾声,政策边际力量减弱,信用风险平抑因子消退 [2] - 债务周期底:全球债务危机下中国信用风险定价处于历史底部,但外需收缩和城投转型压力导致尾部风险实际提升,市场定价与周期不对称 [2][4] 信用债市场动态 - 机构行为驱动调整:银行和保险因性价比失衡扎堆利率债,加剧信用市场分化,凸显信用利差性价比严重不足 [1] - 城投转型焦点:东部发达省份化债完成案例增多,但尾部城投收支平衡问题突出,转型推进加剧尾部主体信用风险 [2][4] 全球债务周期与中国定位 - 中国信用定价不足: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依赖外需的产业面临冲击,相比其他新兴市场性价比严重不足,尾部风险被低估 [4] - CDS数据对比:图表显示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信用风险定价差异,当前周期下中国信用风险被低估 [6]
城投发债多项指标再明确 行业闯关“真转型”
中国经营报· 2025-04-12 22:59
文章核心观点 上交所修订发布的3号指引对地方化债、城投转型新情况新问题给出系统性政策回应,涉及经营指标规范及披露、业务规范化等,将推动行业“真转型”,同时影响城投债发行,还重点关注“伪贸易”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3][7] 3号指引修订情况 - 条款数量从56条扩充至66条,修订并新增多项涉及城投发债规定 [1] - 首次明文规定需披露“335”相关指标,要求充分披露发债企业新增贸易业务、多元化经营情况,纳入更多财务指标类评估标准,要求全部城建类企业发债评估自身经营和偿债能力 [1] - 明确提出城建类地方国企发债应充分披露资产、收入、利润结构相关指标,将“335指标”判定依据公开化 [4] 城投债发行情况 - 截至4月,2025年公司债取消发行总规模达198.15亿元,涉及债券29只,地方国有企业占比88.95% [2] - 2025年一季度,AAA级高评级主体占比达49.23%,较近一年平均水平45.85%上升,城投债发行、净融资同比下降,首次发债的城投类主体家数减少18家 [2] - 2025年1 - 3月城投债发行15762亿元,同比下降13.7%,净融资1111亿元,同比下降30.2% [2] 城投转型情况 - 新规有望引导和倒逼城投企业开展实质性市场化转型、降低对政府性资源的依赖、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 [3] - 多地城投公司明确主体性质,如山东一家城投公司聚焦三大主业,通过“调存量、优增量”策略重塑产业格局 [3] - 2025年以来城投非标融资数量明显减少,1 - 3月全国城投信托融资约119笔,较2024年同期减少超九成,融资租赁业务笔数下滑46.4%,涉及金额大幅减少 [4][5] 贸易业务问题及应对 - 部分城投公司贸易业务存在真实性问题、盈利能力弱、资金链紧绷、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 [7] - 一些城投公司用贸易“冲规模”,部分民间供应链金融公司帮助城投虚构贸易业务融资 [6] - 3号指引要求发行人报告期内新增贸易业务或营收占比达30%的,充分披露相关情况并说明商业合理性及必要性;业务多元分散的发行人说明业务协同性等对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影响;纳入更多财务指标类评估标准,关注偿债能力 [7] - 3号指引新增部分财务指标要求,相关主体需就相关原因、对偿债或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次债券偿债资金来源等作出说明,影响偿债能力则需审慎确定申报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