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脱钩
搜索文档
孙波:90天关税调整期背后 出海企业有四个转型突围办法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23:33
中美关税调整影响 - 中美取消91%加征关税,暂停24%关税90天,保留10%基准税率,幅度远超市场预期[1] - 短期内缓解全球企业成本压力和中美供应链压力,预计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将出现报复性增长[1] - 对外航运价格上涨数据印证未来三个月为缓解关税争端的重要机遇期[1] 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 - 出海企业需提升北美市场供应链完整度,降低进入门槛,增强韧性[2] - 应对策略包括市场多元化、供应链分散化、本地化生产及安全性工作[2] - 选择劳动力丰富、物流发达且符合原产地规则的地区设厂,避免单一地区依赖[2] 低利润行业转型建议 - 五金纺织等受冲击行业需技术升级提高效率,分流产能至海外[3] - 产品多元化拓展可规避风险,政府应加强技改扶持和海外布局奖补[3] 高技术企业应对技术脱钩 -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深化产业合作构建生态圈[4] - 拓展国内及友好国家市场,建立全球化销售网络[4] - 调整供应链布局确保原材料稳定,引进高端人才提升长期潜力[4] 高标准协定与大湾区机遇 - CPTPP等协定加速广东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国际化,推动中国制造+东盟组装模式[5] - 大湾区需与东盟规则衔接,整合产业链实现"湾区设计+东盟生产+全球销售"[5] - 加快人民币东盟离岸市场建设,提升跨境电商及物流效率[5] 供应链弹性与中美博弈焦点 - 企业需重构供应链至其他地区,提升品牌力,拓展科技与服务贸易新赛道[6] - 下一阶段博弈焦点包括转口贸易关税、高科技产品管制及服务贸易领域[6] - 美方或通过关税豁免换取农产品采购,但维持芬太尼关税绑定[6]
中泰国际每日动态
中泰国际· 2025-05-14 10:20
港股市场 - 5月13日港股显著回调,恒生指数跌1.9%收报23,108,恒生科技指数重挫3.3%收报5,269,成交额缩量至2,198亿港元[1] - 港股或进入“政策托底与博弈不确定性”再平衡阶段,恒生指数PE修复至10倍左右,向上仍面临三重压力[2] - 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恒生中国内地地产指数全周下跌3.7%,落后大市5.3个百分点[10] 行业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市场认为较预期温和,美股与港股主要医药企业回升[3] - 昨日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港股欠缺方向,协鑫科技及金风科技分别上涨3.5%及3.4%[4] 房地产市场 - 上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达16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8%,环比上升3.6%,不同类别城市表现分化[5] - 上周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同比下跌59.0%,环比下跌4.8%[8] - 5月7日央行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加快出台适配融资制度[9] 美股与美债 - 美股高台窄幅整理,78%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盈利超预期,4月上市公司宣布回购2,338亿美元[1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4%左右,维持收益率高位震荡判断,长端利率下行需等待降息及衰退预期强化[14]
中泰国际每日动态-20250514
中泰国际· 2025-05-14 10:04
港股市场 - 5月13日港股显著回调,恒生指数跌1.9%收报23,108,恒生科技指数重挫3.3%收报5,269,大市成交额缩量至2,198亿港元,港股通净流入22.6亿港元[1] - 港股或进入“政策托底与博弈不确定性”再平衡阶段,恒生指数PE修复至10倍左右,再向上面临三重压力,短期策略兼顾防御与反击[2] - 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恒生中国内地地产指数全周下跌3.7%,落后大市5.3个百分点[10] 行业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市场认为较预期温和,美股与港股主要医药企业回升,荣昌生物新适应症获批预计提振产品销量[3] - 5月11日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达16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8%,不同类别城市表现分化,土地成交量同比下跌59.0% [5][8] - 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港股个别光伏及风电设备/上游股获支持,协鑫科技及金风科技分别上涨3.5%及3.4%,美国计划取消清洁能源税务优惠及补贴或不利行业[4] 其他市场 - 美股高台窄幅整理,三大指数在200日线水平波动,78%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盈利超预期,上市公司4月宣布2,338亿美元回购[1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4%左右,维持收益率高位震荡判断,美元指数反弹至100上方后短期维持高位震荡[14] - 离岸人民币保持在7.20左右窄幅波动,在7.30关口具支撑,不具备持续升值动能[14]
2018贸易摩擦后,仪器外企在华营收的“逆势增长”与“拐点”
仪器信息网· 2025-04-22 14:20
贸易摩擦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影响 - 2018年贸易摩擦后美国对质谱仪、色谱仪等科学仪器加征25%关税,但2019-2022年美国企业(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沃特世)在华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仍达9%-20%,呈现"关税免疫"现象 [4] - 非美企业(瑞士梅特勒托利多、日本岛津、德国赛多利斯)在华营收趋势与美国企业一致,显示行业共性大于国别差异 [4] - 高端仪器用户价格敏感度低,企业通过提价和本土化策略(扩建工厂、本土合作)转移关税成本 [7] 2023年行业拐点分析 - 2023年美国企业在华营收集体下滑(同比下降7%-22%),安捷伦2024年财报显示趋势延续,非美企业同样受挫 [8] - 需求端萎缩主因:中国科研经费增速放缓(2023年R&D经费增长6.1% vs 2022年10.4%),生物医药/半导体投资收缩 [8] - 国产替代加速:国产质谱仪市场份额从2015年1.5%提升至2023年11.2%(销售额) [8] 未来破局路径 - 2019-2022年本土化策略有效缓冲关税冲击,但2023年后中国市场结构性变化(需求放缓、国产品牌崛起、技术脱钩)成为外企主要挑战 [9] - 2025年需在技术合规性、成本控制、本地生态融合间寻找新平衡点,通过差异化措施提升抗风险能力 [9]
半导体供应链的地缘政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9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半导体是国际技术和经济竞争的核心,其制造和交付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各国为减少供应链依赖、获取战略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未来半导体地缘政治受技术发展、经济策略和外交联盟影响,行业仍是创新和经济实力重要推动力 [3][12] 主要参与者 - 美国:长期是半导体创新先驱,但依赖台积电和三星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促进本土制造,与多国发展技术伙伴关系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 [7] - 中国大陆:在“中国制造 2025”计划下积极投资半导体自给自足,晶圆代工厂有进步,但因美国出口禁令在尖端芯片制造落后,大量补贴行业并投入研发,寻找替代供应渠道建立生态系统 [7] - 中国台湾:台积电控制全球芯片供应,是中美科技战战略焦点,地缘政治紧张引发供应链稳定性担忧 [7] - 欧盟:颁布《欧洲芯片法案》发展半导体行业,减少对亚洲供应依赖,目标到 2030 年将全球半导体产量份额提高到 20%,专注先进芯片研究、设计和制造技能 [8] - 南亚(印度):将自己打造成替代芯片生产强国,启动半导体计划吸引大公司投资,政府提供 100 亿美元生产激励措施,与全球公司合作建厂,战略地位和数字经济使其成为供应链多元化诱人目的地 [8] 经济和安全风险 - 供应链脆弱性:COVID - 19 疫情凸显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缺陷,导致部分领域短缺,需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多样性 [9] - 中美贸易战: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促使中国加大自给自足力度,美国继续收紧出口禁令 [9] - 投资挑战:即使有政府补贴,因价格和技术壁垒,半导体制造外包仍具挑战性,建立新晶圆厂需大量投资、尖端技能和稳定监管框架 [9] 未来趋势 - 技术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 5G 技术全球部署推动创新半导体需求增加,加剧半导体领导地位竞争 [10] - 供应网络重组:西方国家“技术脱钩”努力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重组,印度、越南和南亚其他地区形成新中心 [10] - 四方联盟合作: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考虑开展半导体合作,投资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挑战中国半导体实力 [11] - 可持续性:半导体制造能源密集型,公司投资可持续制造实践 [11] - 政府措施:各国政府采取补贴、税收优惠和研究资金等措施提高半导体产量,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工作对行业未来至关重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