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脱钩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针对中国,美国国会推出《禁用敌对人工智能法案》
是说芯语· 2025-06-26 09:41
法案概述 - 美国国会推出《禁用敌对人工智能法案》,旨在隔离外国对手AI技术,保护政府敏感系统和数据 [1] - 法案由两党议员共同提出,得到众议院和参议院支持 [1] - 法案将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列为外国对手,重点防范其AI技术 [3] 法案背景 - 美国议员认为外国对手控制的AI对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特别点名中国AI公司DeepSeek [2] - 法案提出者将当前局势形容为"新冷战",AI被视为核心战略技术 [2] - 法案基于此前调查结果,建议对源自中国的AI模型实施联邦采购禁令 [2] 法案核心条款 敌对AI清单机制 - 要求联邦采购安全委员会在60天内制定外国对手AI清单 [4] -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须在180天内公开发布该清单 [5] - 清单至少每180天更新一次,反映新兴威胁 [6] - AI产品可从清单移除,需满足特定认证条件 [6] 使用限制规定 - 禁止联邦机构采购或使用清单上的AI系统,包括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产品 [7] - 各机构需在90天内审查并移除现有清单上的AI产品 [8] - 机构可利用现有法律权限执行移除 [9] 豁免机制 - 允许在科研、国家安全等狭窄领域获得豁免 [10] - 豁免需书面理由并通知国会和管理预算办公室 [11] - 具体豁免情形包括科研、反恐、关键任务保障等 [12] 关键定义 - AI定义参照2020年《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和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 [14] - "外国对手"指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 [14] - "外国对手实体"包括持股20%以上或受控于外国对手的企业 [14] 法案影响 - 体现美国在AI领域与中国"脱钩"的意图 [15] - 可能加剧全球AI阵营化竞争,形成平行技术生态系统 [15] - 将传统供应链安全审查模式复制到AI技术领域 [15]
特朗普反华大计又破产,俄罗斯拖了美国四年,伊朗能拖几年?
搜狐财经· 2025-06-22 15:12
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率过低,而非中国 的"不公平贸易"。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到9500亿美元,较2018年反而增长了12%。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大幅上 升,特别是清洁能源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光伏组件和锂电池,强行"脱钩"导致本土企业成本飙升30%以上。 前言 美国的反华脚步又被拖住了。 特朗普算是美国总统极端反华第一人,上一个任期,他就虎头蛇尾,未能实现其反华大计,这一个任期来势汹汹,结果正面对抗没讨到什么好 处,现在又要陷入更深的泥潭,准备与伊朗开战。 回头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也就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没有发动成规模的战争,但同样差点与伊朗爆发军事冲突。 到了第二个任期,他自认为牢牢掌握了内部局面,发号施令,莫敢不从,就变得肆无忌惮,现在好了,一个一直以"和平"为卖点的人,还是陷 了进去。那么这一次,又会陷进去多久呢? 关税战的反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特朗普团队对关税的迷信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他将19世纪的"保护主义"奉为圭臬,宣称关税是"最美好的词汇",甚至将其与美国制造业复兴 直接挂钩。2 ...
军事溃败:美国霸权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搜狐财经· 2025-06-01 19:41
善思录:陆天然/文 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美国面临的战略困境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或技术竞争。当美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美元汇率在7.3关口震荡、美股因关 税政策引发暴跌时,这些经济指标的波动虽引人担忧,却远未触及美国霸权的核心命脉。真正令美国精英阶层寝食难安的,是其军事机器一旦在战场上遭遇 挫败——尤其是输给一个军事体量远逊于己的国家——将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彻底动摇其全球统治根基。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通过军事力量投射建立起的"单极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实力威慑的秩序建构。2025财年8952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占全球军费总额 的40%,支撑着美军在全球800多个军事基地的存在。这种军事优势不仅是美国干预地区事务的"硬实力",更是其维护美元霸权、科技垄断和盟友体系的"软 实力"载体。 在经济层面,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与其军事霸权紧密绑定。当美国通过军事威慑确保中东石油以美元结算时,石油美元体系便成为支撑美元信用的基 石。而美债的稳定发行,同样依赖于投资者对美国军事保护下的全球安全环境的信心。2025年美债到期规模达9.2万亿美元,若市场因军事失败而质疑美国 维护全球秩序的能力,大规模抛售美债将导致利 ...
孙波:90天关税调整期背后 出海企业有四个转型突围办法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23:33
孙波:中美之间所谓的竞争性脱钩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于企业海外布局,当前形势更是刻不容缓,针对美国市场和当地市场,通过提升供应链在北美市场的 完整度,降低北美市场的进入门槛,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5月中旬,中美通过《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取消91%的加征关税,暂停24%的关税90 天,仅保留10%的基准税率。此举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的重大缓和,受到全球瞩目。围绕中美关税调整 期的外贸新热度、新商机,南都湾财社推出"外贸韧力之新活力"系列报道。 90天的关税调整期,对国内产业链与全球供应链有哪些短期和长期影响?长远来看,出海企业应如何提 前布局?中美经贸博弈未来可能有哪些潜在挑战?就上述公众关注的话题,本期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波教授。 此次中美互降关税的幅度(91%取消、24%暂停)远超市场预期。在你看来,这一调整对稳定全球供应 链、缓解企业成本压力的短期效果如何?是否可能推动中国出口在第三季度迎来"报复性增长"? 孙波:此次关税缓解短期内全球企业的成本压力,也缓解中美双方企业的供应链压力。短时间内,对美 或对外出口会迎来报复性增长。通过目前对外航运价格上涨的数据可以预期,未来 ...
10年增长2.2倍,日本人还在投资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5-18 20:01
反过来,在日本投资刷新历史最高记录的同时,日本企业正加速对美投资。 2月10日,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24年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显示,从反映企业在海外收购情况及生产设备投资情况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日本实行金额减去撤回 金额后的净投资额为31.6325万亿日元,比上年增加了17.1%,达到1996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日本对外投资创新高,除了得益于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的不断恢复之外,日本对美投资也有显著的增长。 2024年,日本对美投资为11.7万亿日元,占日本全部对外投资的近四成,这也是有统计数据的2014年以来最高水准,在过去10年时间里,日本对美投资增加 到了2.2倍。 日本正在成为美国忠实的"下属"。 2024年,日本对美投资的净投资额为11.7万亿日元,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但和过去不同的是,日本并没有加大对华投资。 对日本而言,在海外投资本身的成本其实也非常高。 2024年,日元兑美元平均汇率为1:151.48日元,日元较上一年贬值7.8%,如果日元贬值加剧,那么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成本就会升高,但现实情况是,日本 企业对外投资反而增强。 反过来,日本对华投资却在退减。 2024年,日本对华投资只有493 ...
海上油气田迈向“智慧时代”
中国化工报· 2025-05-14 11:17
近年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远海拓展,海上油气田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成为行 业关注焦点。日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李季在2025全国石油化工自动化智能 化与设备改造大会上表示,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于海上油气田综合平台的生产管理来说至关重要,未来海 上油气田控制系统将向高度集成化与自主化方向发展。 李季指出,现代新型大中型海上油气田综合平台生产连续性强、生产过程控制相对复杂,只有通过具有 高性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才能有效保证整个油气田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转。 他谈道:"海上油气设施的总体控制方案应保证人员与设施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在此前提下满足开发 和生产要求,方便油气田的操作和管理,以安全可靠、控制管理灵活和经济实用为基本原则。" 李季表示,根据海上油气设施的规模,中心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或较大规模的有人 井口平台控制系统应优先考虑选用工作可靠的大中型DCS/PLC控制系统,采用就地检测、集中监控的 控制方式。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和开放性,选择合理的过程控制系统(PCS)、应急关 断系统(ESD)和火气探测系统(FGS),以确 ...
中泰国际每日动态
中泰国际· 2025-05-14 10:20
港股市场 - 5月13日港股显著回调,恒生指数跌1.9%收报23,108,恒生科技指数重挫3.3%收报5,269,成交额缩量至2,198亿港元[1] - 港股或进入“政策托底与博弈不确定性”再平衡阶段,恒生指数PE修复至10倍左右,向上仍面临三重压力[2] - 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恒生中国内地地产指数全周下跌3.7%,落后大市5.3个百分点[10] 行业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市场认为较预期温和,美股与港股主要医药企业回升[3] - 昨日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港股欠缺方向,协鑫科技及金风科技分别上涨3.5%及3.4%[4] 房地产市场 - 上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达16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8%,环比上升3.6%,不同类别城市表现分化[5] - 上周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同比下跌59.0%,环比下跌4.8%[8] - 5月7日央行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加快出台适配融资制度[9] 美股与美债 - 美股高台窄幅整理,78%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盈利超预期,4月上市公司宣布回购2,338亿美元[1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4%左右,维持收益率高位震荡判断,长端利率下行需等待降息及衰退预期强化[14]
中泰国际每日动态-20250514
中泰国际· 2025-05-14 10:04
港股市场 - 5月13日港股显著回调,恒生指数跌1.9%收报23,108,恒生科技指数重挫3.3%收报5,269,大市成交额缩量至2,198亿港元,港股通净流入22.6亿港元[1] - 港股或进入“政策托底与博弈不确定性”再平衡阶段,恒生指数PE修复至10倍左右,再向上面临三重压力,短期策略兼顾防御与反击[2] - 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恒生中国内地地产指数全周下跌3.7%,落后大市5.3个百分点[10] 行业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市场认为较预期温和,美股与港股主要医药企业回升,荣昌生物新适应症获批预计提振产品销量[3] - 5月11日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达16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8%,不同类别城市表现分化,土地成交量同比下跌59.0% [5][8] - 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港股个别光伏及风电设备/上游股获支持,协鑫科技及金风科技分别上涨3.5%及3.4%,美国计划取消清洁能源税务优惠及补贴或不利行业[4] 其他市场 - 美股高台窄幅整理,三大指数在200日线水平波动,78%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盈利超预期,上市公司4月宣布2,338亿美元回购[1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4%左右,维持收益率高位震荡判断,美元指数反弹至100上方后短期维持高位震荡[14] - 离岸人民币保持在7.20左右窄幅波动,在7.30关口具支撑,不具备持续升值动能[14]
2018贸易摩擦后,仪器外企在华营收的“逆势增长”与“拐点”
仪器信息网· 2025-04-22 14:20
导读: 2018年后,科学仪器行业在贸易摩擦中展现了复杂影响,美国企业在华营收曾逆势增长,但2023年后出现下滑,国产替代加速和技术脱钩趋势显现成关键 挑战。 特别提示 微信公众号机制调整,请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科学仪器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供应链和市场需求往往对国际贸易环境高度敏感。2 0 1 8年的贸易摩擦,曾让行业一度担忧美国仪器企 业的在华业务。但现实的发展却充满了矛盾与意外。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2 0 1 9 - 2 0 2 3年间科学仪器企业在华营收数据,复盘贸易摩擦对该行 业造成的实际影响。同时,着眼于2 0 2 5年,探寻企业增强发展信心、从容应对复杂贸易形势的有效路径。 一、贸易摩擦下的"逆势增长":2 0 1 9 - 2 0 2 2年多重因素影响 2 0 1 8年贸易形势不稳定性突发,美国对包括质谱仪、色谱仪在内的科学仪器加征2 5%关税。然而,以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沃特世为代表 的美国仪器企业在华营收却 呈现"关税免疫"现象 。2 0 1 9 - 2 0 2 2年,四家企业中国区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9 ...
半导体供应链的地缘政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9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半导体是国际技术和经济竞争的核心,其制造和交付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各国为减少供应链依赖、获取战略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未来半导体地缘政治受技术发展、经济策略和外交联盟影响,行业仍是创新和经济实力重要推动力 [3][12] 主要参与者 - 美国:长期是半导体创新先驱,但依赖台积电和三星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促进本土制造,与多国发展技术伙伴关系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 [7] - 中国大陆:在“中国制造 2025”计划下积极投资半导体自给自足,晶圆代工厂有进步,但因美国出口禁令在尖端芯片制造落后,大量补贴行业并投入研发,寻找替代供应渠道建立生态系统 [7] - 中国台湾:台积电控制全球芯片供应,是中美科技战战略焦点,地缘政治紧张引发供应链稳定性担忧 [7] - 欧盟:颁布《欧洲芯片法案》发展半导体行业,减少对亚洲供应依赖,目标到 2030 年将全球半导体产量份额提高到 20%,专注先进芯片研究、设计和制造技能 [8] - 南亚(印度):将自己打造成替代芯片生产强国,启动半导体计划吸引大公司投资,政府提供 100 亿美元生产激励措施,与全球公司合作建厂,战略地位和数字经济使其成为供应链多元化诱人目的地 [8] 经济和安全风险 - 供应链脆弱性:COVID - 19 疫情凸显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缺陷,导致部分领域短缺,需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多样性 [9] - 中美贸易战: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促使中国加大自给自足力度,美国继续收紧出口禁令 [9] - 投资挑战:即使有政府补贴,因价格和技术壁垒,半导体制造外包仍具挑战性,建立新晶圆厂需大量投资、尖端技能和稳定监管框架 [9] 未来趋势 - 技术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 5G 技术全球部署推动创新半导体需求增加,加剧半导体领导地位竞争 [10] - 供应网络重组:西方国家“技术脱钩”努力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重组,印度、越南和南亚其他地区形成新中心 [10] - 四方联盟合作: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考虑开展半导体合作,投资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挑战中国半导体实力 [11] - 可持续性:半导体制造能源密集型,公司投资可持续制造实践 [11] - 政府措施:各国政府采取补贴、税收优惠和研究资金等措施提高半导体产量,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工作对行业未来至关重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