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
搜索文档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8: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景俊美: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5 08:07
论坛形态创新 - 论坛形态发生范式革新,从阶段性活动转变为“永远在线”的平台,设立了常设机构并精选举办场地 [1] - 开创性设立“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太庙、天坛、钟鼓楼等17处历史文化场所转化为常态化文化交流空间 [1] - 崭新的论坛模式打破了传统论坛的时空限制,使文化交流渗透到城市肌理 [2] 文化活动内容 - “艺相聚,光同途”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包含两大主题单元,共邀约9个国家14部优秀剧目进行42场演出 [2] - 戏剧邀请展推出“1+2+4”模式,即一场开闭幕式、两个主题单元演出和四大板块配套活动,并探索“戏剧+”的多维呈现 [2] - 配套活动包括戏剧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艺术讲座和戏剧赏析,并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多层级文化消费链 [2]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体现了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3] - 宏恩观被改造为数字艺术空间,使用15台投影机打造沉浸式3D互动与VR体验,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 [3] -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及国内外嘉宾便捷参与,提升了论坛的思想性和国际影响力 [3] 文化产业经济地位 - 文化产业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2024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20951.5亿元,同比增长7.6% [4] - 北京拥有16家国家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4] - 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旨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 [4]
双向融合,绘制文化科技崭新图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8:51
论坛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盛大启幕 围绕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和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1] - 论坛旨在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 绘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1] - 多位中外嘉宾呼吁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 [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遇 - 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极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 [2] - 数字技术在世界遗产记录、监测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沉浸式遗产体验平台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让所有人接触遗产 [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赏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三维数字扫描、5G网络等尖端技术为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结合树立新标准 [2] 文化科技发展的挑战与积极形态 - 需要警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科技金融催生出庞大的娱乐幻觉工业 [3] - 科技让各种文艺形式"插电、上网、通智" 助力蓬勃涌现的"新大众文艺"展现出多元开放、刚健清新的精神气质 [3] - 人民群众自我表达、参与文艺生产传播的愿望和能力普遍提高 体现了人民艺术自我赋权、自我赋能的社会主义精神本色 [3]
北京文创“顶流”一站式体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8:51
论坛概况与规模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集展示 体验 消费于一体 [3] - 展示区汇聚80家企事业单位的600余件文创精品 涵盖博物馆 历史名园 剧院等十余个领域 [3] 核心展区与内容 - 主展区“北京文创之光 绽放时代新韵”涵盖博物馆与公园文创精品 燕京八绝非遗匠心之作 融合经典IP的潮流文创三大板块 [3] - “传承文脉 创新未来”展区聚焦非遗传承 红色基因 中轴线保护与文化赋能等内容 [3] - “千年古韵 万象新程”展区通过匠作新创类 京味潮趣类 璀璨饰界类三大品类展现发展成果 [3] 重点文创产品展示 - 展区集齐国家博物馆 明十三陵博物馆及定陵博物馆三大文博机构开发的十余款凤冠主题文创产品 原型为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4] - 国子监文创热销款产品包括金榜题名创意减压签字笔 金榜题名翻页冰箱贴等多款产品 部分已在网上售罄 [4]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展区入口展示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 清华团队跳舞机器人“Booster T1”等科技产品 [4] - 文化科技体验区设有AI拍照打卡机 凯叔讲故事智能成长伙伴“AI鸡飞飞”等人工智能文创产品与嘉宾互动 [4] - 现场设置复刻凸版印刷机 AI虚拟人导览等科技互动装置 展现“文化+科技”双轮驱动趋势 [5] 非遗传承与互动体验 - 展区设置彩塑京剧脸谱 漆扇制作 内画技艺等非遗体验活动 非遗大师现场献艺并邀请嘉宾体验 [5]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开幕 游族网络大型光影互动装置火爆亮相主会场
财经网· 2025-09-22 15:43
公司活动参与 - 游族网络参与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主会场活动并设置创意光影互动装置[1] - 公司通过人气游戏角色Coser实现零距离互动并引发热烈反响[1] - 旗下《少年三国志2》《少年三国志》《绯色回响》《少年西游记2》等游戏角色coser参与开幕式并赠送限定礼品[6] 文化传播实践 - 公司将虚拟游戏角色带入现实打造融合中华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视觉盛宴[3] - 运用《少年三国志2》视觉元素打造三扇5米高卡牌造型"时空穿梭门"光影装置[3] - 通过联动非遗IP等方式激励年轻人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 用户规模与产品矩阵 - 公司全球累计用户超10亿[6] - 旗下拥有《少年三国志》系列、《女神联盟》系列、《新盗墓笔记》等数十款知名游戏产品[6] 行业活动影响力 - 上海国际光影节由上海市五大机构联合打造属于市级重大公益性活动[4] - 首届活动吸引1620余万人次参与且全媒体传播量突破30亿次[4] - 活动发挥联动商业旅游文化艺术会展等多元业态的纽带作用[6] 战略定位 - 公司着力构建游戏与文化共生机制并深度激活游戏的文化传播价值[6] - 未来将持续践行"科技传颂文明"使命并通过科技IP文化与资源整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6]
本来生活获“北京民营企业文化产业百强”与“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证券日报网· 2025-09-22 15:18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入选2025北京民营企业文化产业百强与北京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成为同时获得双项荣誉的代表性企业[1] - 北京民营企业百强调研与发布已连续开展8年,2025年文化产业百强企业中40%形成成熟的文旅+融合模式[1] - 2025年北京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研共有1475家企业参加,244家申报优秀案例,最终35家企业案例获评[1] 业务模式与核心能力 - 公司长期深耕生鲜食品供应链与农业现代化服务,2024年推出大地回信IP,采用内容+营销双效模式[1] - IP营销模式包括原产地深度溯源、挖掘品牌故事、打造消费互动体验,推动农产品从功能消费向情感与文化消费升级[1] - 2025年公司农文旅业务全新启航,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打造京郊农文旅服务平台,推动农业资源、旅游体验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2] - 公司发挥现代农业综合性数字平台的赋能优势,依托数字平台运营与资源整合优势[2][3]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实践 - 公司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帮扶实践,2024年以来深度参与多个原产地县域产业升级[2] - 公司开发、上线涵盖三区三州脱贫县在内的200多款帮扶产品,通过营销赋能、科技赋能提升地标产品市场认知[2] - 公司与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中核集团、招商局集团等60余家部委、央企达成合作,累计上线销售4500余款帮扶农产品[2] - 2024年7月公司联合腾讯为村耕耘者计划运营方发起企业支持农业行业倡议,号召组织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参与农业产业升级[2] 公益项目参与 - 2024年以来公司通过公益捐赠支持甘肃通渭、广西大化等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 - 公司在传统节日向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地区等多地群众捐赠优质生鲜食品[2]
老城古建焕新颜,北京历史文化地标解锁新玩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1:38
白塔寺片区活化 - 夜经济激活古建活力,白塔寺东西岔街区自7月12日开街后成为夜生活热门打卡地,引入1家北京首店和10家西城首店,搭配3条主题打卡线路 [1] - 游客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年均8万至10万人次跃升至去年的30余万人次 [3] - 常态化文化活动是吸引客流核心动力,"白塔之夜"夜间专场已累计举办40多期,涵盖电影放映会、民乐演奏会等主题活动 [3] - 文创开发亮点十足,周边产品已超两百款,未来计划持续推出生肖主题文创产品 [3] 钟鼓楼片区保护与数字化 - 团队以"恢复历史原貌"为核心对钟楼、鼓楼开展大规模修缮,拆除现代装置以还原古建格局 [6] - 数字技术赋能展览,"百年视界"展览融合逾百件展品与数字交互装置,提供沉浸式体验 [6] - 申遗成功后研学团队激增,反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从打卡转向深入理解历史内涵 [6] - 宏恩观变身"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以三进院落设展与钟鼓楼形成文化联动 [6] 先农坛保护与利用 - 保护工作从聚焦文物本体扩展到对周边环境及历史格局的系统性整体保护,未来将向公众呈现更完整风貌 [7] - 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庆成宫自2024年底开放后成为展示农耕文化与皇家祭祀礼仪的重要场所,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和农耕体验 [7] - 文创产品销售表现强劲,申遗成功一年来销量达51万件,销售额超4600万元,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顶流"产品 [9] - 未来计划开发"可食用文创",将"一亩三分地"的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生活 [9] 北京中轴线整体影响 - 北京中轴线于去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 [1] - 北京通过多元举措让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交融,使千年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9]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大丰艺术团携具身机器人亮相“浙BA”
中证网· 2025-09-05 12:14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于9月4日在"浙BA"城市争霸赛中场休息环节展示具身机器人舞蹈表演 实现人机协同宋韵文化演出 [1] - 公司通过浙江硅基方舟机器人有限公司聚焦人形机器人在文娱体旅商场景应用 推动"机器人+IP+创新应用"融合 [1] - 公司自主打造《今夕》系列沉浸式夜游演艺IP 已落地杭州西溪/南浔古镇/天津东丽湖等项目 [1] 技术融合战略 - 公司持续探索"文旅+人工智能"创新 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沉浸式未来感文旅体验 [1] - 公司具备从创意策划到建设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依托"文商旅体"大运营模式促进文旅演艺深度融合 [1] - 公司将以新技术驱动新产品 通过新场景拓展和新服务创造实现人机共生新体验 [2] 行业标杆认证 - 《今夕共西溪》获评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入选杭州市数字文旅标杆案例 [1]
芒果超媒:回应智元合作大会及人形机器人应用未来规划
新浪财经· 2025-08-29 19:24
公司合作动态 - 芒果超媒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开发了应用于娱乐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小玖" [1] - 合作产品"小玖"已在《中餐厅》节目中实现首次应用 [1] - 智元机器人于8月21日下午召开首届合作伙伴大会 [1] 技术融合战略 - 公司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底层逻辑 [1] - 内容行业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被视为重要案例 [1] - 公司将继续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布局 [1] 业务发展重点 - 公司将积极探索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 [1] - 致力于降低制作成本和提高创意转化效率 [1] - 助力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场景 [1]
从溯源到实践: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8-11 10:28
文化工程建设 -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20年 已出版百余部专著 承担4个重大项目及84项子课题 填补多项学术空白[2] - 南宋史研究中心出版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 改变宋史研究"重北轻南"格局 助力杭州成为全球南宋史研究中心[2] - 贺知章文化IP系统打造 连续举办文化节 编撰出版相关书籍 开发主题文创 提升文化影响力[3] 文化标识培育 - 宋韵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上城区作为宋韵文化核心区域推动文化可观可感融入生活[3] - 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登上央媒 探索文化+路径 让文化气韵流动 提升游客体验[3] - 跨湖桥遗址八千年独木舟文化保护 贺知章研究会成立 形成传承研究合力[3] 文化经济融合 - 传统文化与经济结合打开新空间 从悟空一棒到水袖一挥 从西湖一景到村咖一杯[4] -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建议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基地 培育文化科技项目 打造融合消费场景[4] - 培育文化科技跨界人才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4] 生态文明实践 - 安吉余村案例展示"两山"理念实践 杭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无废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5] - 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国首创 专业人才下沉乡村 开展文艺活动 挖掘文化遗产 激活乡村文化活力[5] - 文化特派员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乡村 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5] 公共文化服务 - 20年来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6] - 杭州图书馆打造"一键借阅"平台 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线上可借 书店可借及数字阅读[6] - 创建银龄友好和视障阅读空间 提供无差别服务 讲好西湖传说 活化馆藏古籍[6] 基层文化阵地 - 社区文化家园作为基层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提供丰富文化活动与精神滋养[7] - 天新社区以"汇・新三馆"为载体 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促进社区和谐[7] 文化教育融合 - 浙江中医药大学创作中医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 大型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推动文化多元传播[8] - 中医药文化校园浸润 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精髓 探索中医药特色美育创新路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