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模型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小脑”水平已不错,“大脑”能力尚不足
中国证券报· 2025-08-10 18:08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受市场热捧,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年内大涨41 92% [1] - 行业活动频繁,松延动力机器人参与多场展会,宇树机器人格斗赛从上海扩展到北京 [1] - 谷歌、特斯拉、微软等国际巨头及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国内厂商纷纷布局具身大模型领域 [7] 技术瓶颈 - 当前人形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技术成熟,但"大脑"智能化水平仅达L2级,缺乏自主决策能力 [3][4] - 具身智能大模型面临架构不统一问题,需处理物理世界复杂信息,技术难度高于语言类大模型 [3][6] - 机器人泛化能力局限,仅能完成短程抓取放置任务,复杂任务成功率低导致操作失误频发 [4] 商业化进展 - 现有产品主要提供娱乐价值,工业场景仍以自动化设备和传统工业机器人为主 [3][6] - 优必选机器人当前应用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工厂场景 [6] - 行业预计需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投入才能实现核心岗位应用 [6] 发展预期 - 业内共识未来2-3年将出现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5年左右迎来具身智能"ChatGPT时刻" [7] - 工信部规划2025年实现"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创新体系 [7] - 特斯拉坚持端到端算法路线,谷歌已推出RT系列等多个具身大模型产品 [7]
王兴兴谈宇树科技上市
华尔街见闻· 2025-08-09 18:00
公司发展 - 宇树科技于2023年7月开启IPO辅导,上市被视为公司成长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管理运营迈向成熟阶段[1] - 公司成立9年,海外业务占比达50%,自2018年起持续布局全球市场[3] - 当前绝大多数员工专注于训练机器人多场景应用能力,目标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6] 行业现状 - 2023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行业爆发式增长,国内整机/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50%-100%,特斯拉计划量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3] - 行业年出货量有望持续翻番,技术突破可能推动2-3年内年出货量跃升至数十万甚至百万台[3] - AI技术进步(如ChatGPT)和科技巨头投入显著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3] 技术挑战 - 当前硬件已具备实用性,未来需优化成本(降低)、寿命(延长)及可靠性[6] - 行业最大瓶颈在于具身智能AI不足,机器人大模型发展相当于ChatGPT问世前1-3年水平[6] - 视频生成模型可能优于VLA模型,但面临GPU资源消耗大等问题[7] 未来展望 - 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刻"预计1-5年内到来,突破取决于端到端智能模型、分布式算力及低成本硬件发展[6][7] - 未来2-5年技术重心为统一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超大规模制造及低成本算力方案[6] - 机器人创新需全球协作,中国与海外企业共同推动,无单一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领先[7] 应用场景 - 工业场景(如汽车工厂)已实现落地,但表演/运动类场景更易商业化推广[3] - 长期目标覆盖工厂、家庭、表演等综合场景,而非单一功能[6]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人形机器人行业增速显著,多数厂商实现50%-100%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09 15:27
公司上市计划与背景 -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以四足机器人起家,逐步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公司已在2023年7月启动IPO辅导,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 [1] - 创始人王兴兴直接与间接合计持有公司超过30%股份 [3] - 上市被视为公司进入更成熟管理阶段的标志,也是对公司过去九年发展的回应 [1][3]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50%左右 [3] 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市场受需求端推动,整体增速显著,多数厂商实现50%-100%的增长 [1] -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高速扩张,部分国际科技公司已开始量产或规划迭代新产品 [4] - 宇树科技接连发布低价位产品,以期通过普及化加快生态构建 [4] - 预计在技术突破情形下,全行业年度出货量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数倍跃升 [4] 技术发展方向 - 当前行业瓶颈在于机器人大模型能力不足,具身智能算法尚未达到广泛应用成熟度 [4] - 未来发展重点包括:统一的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方案、分布式大规模算力布局 [4] - 行业当前对数据的重视超过了对模型的改进 [4] 公司战略调整 - 创始人曾抵触人形机器人项目,但AI技术突破和市场强烈需求促使公司在2023年正式进入该领域 [1] - 早期客户主动下订单并付定金促使公司调整方向,从四足机器人转向人形机器人 [3] - 已在工业、表演等场景推出落地应用 [3]
最新!王兴兴谈宇树科技上市
上海证券报· 2025-08-09 14:36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市场年内"非常火爆",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50%至100% [3] - 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每年翻番,技术突破可能推动2至3年内年出货量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台 [3] - 全球机器人行业上半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厂商增速50%~100%,特斯拉计划量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并发布第三代产品 [4] 公司战略与业务 - 宇树科技已成立9年并启动IPO辅导,将上市视为管理运营成熟化的里程碑 [1] - 公司过去每年营收中出海业务占比约50%,自2018年起注重全球市场布局 [4] - 机器人产品已落地汽车工厂等工业场景,但更看好运动、表演等易落地场景,长期目标为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覆盖工厂、家庭等多场景 [4]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智能体机器人硬件"足够用但未成熟",未来需完善细节、降低成本并提升寿命可靠性 [4] - 行业最大挑战是具身智能AI不足,机器人大模型处于类似ChatGPT前1至3年的技术积累期 [4] - 预计1至3年可达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最慢需3至5年 [4] - 未来2至5年技术重心为统一端到端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及超大批量制造 [5] 研发方向与行业生态 - 公司对模型层保持谨慎投入,认为中小团队亦有突破可能,当前行业过度关注数据而忽视模型架构缺陷 [7] - 视频生成模型或比VLA模型更有效但GPU消耗大,端到端AI模型、低成本硬件及分布式算力为关键方向 [7] - 机器人创新需全球共创,中海外企业共同推动,预计2至5年内AI成熟将开启大规模应用 [7]
“我曾最反对人形机器人”!宇树CEO自曝“打脸”经历,竟因客户直接打钱
第一财经· 2025-08-09 12:01
公司战略转变 - 宇树CEO曾坚决反对人形机器人 公司直到2022年完全未涉足该领域 [3] - 因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进步及马斯克等对尖端技术关注度高 有客户直接付费下订单 促使公司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 [3] 行业技术认知 - 当前硬件水平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并非制约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 [3] - 行业存在对数据关注度过高而对模型关注不足的认知偏差 [3] - 具身智能AI技术存在明显短板 机器人大模型发展水平相当于ChatGPT诞生前1-3年阶段 技术方向明确但尚未实现突破 [3]
宇树王兴兴:大家对数据关注太高了,对模型关注有点少
新浪财经· 2025-08-09 11:40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 - 宇树CEO王兴兴指出外界对具身本体存在误区 认为硬件不够好或成本高是阻碍大规模应用的主因 但实际情况是硬件够用但不够好 [1] - 行业当前对模型的关注度不足 而对数据的关注度过高 [1] - 具身智能AI发展不足是行业最大挑战 机器人大模型技术处于类似ChatGPT出现前1-3年的阶段 方向和技术路线已明确但尚未实现突破 [1]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先
中国化工报· 2025-08-06 10:04
行业技术进展 - 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能和灵巧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1] - 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以及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1] - 通过AI控制算法优化 国产机器人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 稳定性、灵活性和动作连贯性持续提升 [1] 市场地位与规模 - 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015年7万套增长至2024年30.2万套 连续十二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3.3万套跃升至2024年55.6万套 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国 [1] - 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领先于美国 [2] 发展支撑要素 - 发展得益于丰富稀土资源、有力政策支持以及完善教育体系 [2] - 中国拥有超过11000所培养机器人制造人才的高校 总体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00万 [2] - 人才培养规模远超美国 美国在校学生人数为92.3万人 [2]
超100款新品集中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北京启幕
环球网资讯· 2025-08-03 12:37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 [1] - 大会由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参展,带来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 [1] - 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28家国际机构支持,国际机构数量创历史新高 [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2/3,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3] - 中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3] - 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 [3] 大会活动与亮点 - 主论坛设置"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三大篇章,超400位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参与交流 [3] - 博览会设创新馆、应用馆、技术馆3大展馆,汇聚ABB、库卡、埃斯顿等国内外企业前沿展品 [3] - 赛事包括共融机器人挑战赛等三大赛事,吸引全球10余国家6000余支赛队、10000余名选手竞技 [4] 人形机器人发展 - 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成立,旨在研判技术趋势、汇聚资源资本,推动产业生态建设 [4] - 大会将展示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创新成果 [5] 配套活动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举办"E-Town机器人消费节",涵盖机器人购物体验、特色餐饮等4大消费场景 [5]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人形机器人整体水平处全球第一方阵
新浪财经· 2025-08-02 21:55
科技创新 - 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1] - 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1] - 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稳定性、灵活性、连贯性持续提升 [1] 产业发展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1] -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 [1] 应用场景 - 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景,成为推动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1]
“小米系”具身智能大模型创企,完成新一轮亿级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7-18 01:56
小雨智造融资动态 - 公司完成约亿元A+轮融资,由滴滴领投、北京信产基金追加投资[3] - 累计完成4轮融资,包括2023年3月/6月种子轮/天使轮(小米集团、雅瑞资本等参与)、2024年11月A轮(北京国管和科大讯飞联合投资)[5] - 融资前股权结构显示北京国管为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9.8684%),小米集团持股0.7849%[5] - 滴滴成为继华为、腾讯、京东后2025年第四家入局具身智能领域的科技大厂[6] 公司背景与团队 - 成立于2023年1月,专注工业领域大模型机器人技术,开发"一脑多形"具身智能解决方案[10] - 创始人乔忠良为小米初创成员,主导MIUI 9-12开发;联创王文林曾任小米软件系统平台部总经理,主导"小米大脑"研发[11] - 核心团队来自小米、华为、微软等企业,具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智能硬件研发背景[11] 产品与技术 - 研发"Xiaoyu Brain"通用机器人大脑,具备自学习、自优化能力,提升工业任务执行效率[14] - 自主机器人大模型解决方案覆盖智能感知决策、高精度运控、动态实时闭环控制等模块[15] - 滴滴加入将强化大模型训练能力,提升"一脑多形"智能化水平[16] 商业化进展 - 与唐山松下合作开发智能焊接机器人,已获某重工企业100台订单[17] - 与重型机械、建筑结构领域龙头达成合作,覆盖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场景,锁定10家"灯塔客户"[18] - 某国家级车企集团即将展开深度合作[1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5年谷歌、OpenAI等国际大厂转向本体制造,国内蚂蚁、京东等跟进,美团领投多家企业(如自变量机器人数亿元A轮)[7] - 全球具身智能企业超200家,国内多同时涉及大模型与本体(如千寻智能),国外专注大模型企业更受资本青睐(如Physical Intelligence)[19] - 软件算法成为商业化关键壁垒,资本从投本体转向投具身智能大模型[20] - 软硬件一体全栈路线受推崇,智元机器人认为需同步迭代才能长期竞争[21] 行业延伸动态 - 小米系其他创业案例:阿米奥机器人(刘方创立)完成两轮融资,灵足时代科技(王勃等创立)获数千万天使轮[13] - 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商业化进展领先,小米CyberOne(铁大)已淡出公众视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