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色金融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金融文化论坛举办
齐鲁晚报· 2025-07-10 15:29
论坛概况 -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金融文化论坛于7月10日闭幕,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汇聚70余名海内外嘉宾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金融思维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弘扬路径[1] - 论坛由中共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泰证券、济宁市政府联合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社科院等机构协办[1]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奇指出,这是尼山论坛首次举办金融文化论坛,旨在促进文明间金融文化交流互鉴并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1] 参与机构与嘉宾观点 - 韩国产业银行、大华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新华保险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代表出席[1] - 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强调金融强国需兼顾基础设施"硬实力"与金融文化"软实力"建设[1] - 中泰国际李迅雷、新华保险杨玉成等嘉宾围绕三项分议题发表主旨演讲,解析传统文化对金融行业影响及"五要五不"实践[2] 议题与成果 - 分议题包括"诚实守信涵育金融价值体系"、"守正创新塑造服务实体优势"、"依法合规构建金融新秩序"[2] - 圆桌对话由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主持,上海交大、工商银行等机构专家探讨金融传统文化根源与创新路径[2] - 论坛发布2025好品金融典型案例、学术成果及两批金融文化场所名单[2] 论坛意义 - 与会者认为论坛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搭建重要平台,未来将促进产学交流并深化金融文化理论实践[3] - 论坛成果有望通过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新动能[3]
将“五要五不”纳入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专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洪俊杰
齐鲁晚报· 2025-07-10 07:32
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的关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之基,蕴含的金融智慧与当代中国金融实践相结合,塑造了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历史文化根基 [2] - 论坛分议题"诚实守信""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均能从传统文化智慧中找到源头,如"一诺千金""立木为信"体现诚信理念,"中庸"强调不逾越底线,"义利观"体现以义取利 [2] - 推动传统文化金融智慧转化需两方面协同: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具体金融实践结合,强化传统文化赋能金融实践和金融伦理教育 [3]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要求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首次提出"五要五不"要求,包括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 [4] - "五要五不"需从学理层面深刻解读其理论渊源,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传承于红色金融思想 [4] - 需将"五要五不"纳入金融学科和实践必修课体系,监管部门需设立标杆、奖惩分明以制度化引导金融机构内化践行 [5] 金融科技与人才培养创新 - AI等新技术为金融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需通过学术评估AI风险、创新金融学科课程体系以适应AI时代 [6] - 培育适应AI时代的高层次人才是"金融强国"核心支撑,需注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纳入金融实践 [7] - 山东财经大学通过"421"行动计划、自主研制"AI才"大模型等举措实现AI赋能人才培养突破,同时建立人文经济实验室促进传统文化赋能金融实践 [7]
承古启“金”——共话时代使命,聆听山东声音
齐鲁晚报· 2025-07-09 23:17
儒家金融文化溯源 - 儒家文明以仁爱平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奠定中国古代金融文化的道义追求[2] - 管子"轻重论"提出宏观调控强国富民思想 子贡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范蠡实践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2] - 中国古代金融创新如飞钱、交子、票号等或开创世界先河 或为近现代金融工具提供镜鉴[2] 红色金融历史传承 - 北海银行在抗战时期通过存贷款、汇兑、信托等业务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 培养新中国金融人才[3] - 革命时期金融实践为山东地区积累城市金融业务经验 奠定新中国金融事业基础[3] 现代金融文化实践 - 山东金融系统贯彻"五要五不"要求 推出直达基层、直连企业等机制 覆盖民企1.1万家[4][5]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非国有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6%[5][6] - 5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达25万亿元(同比+10.29%) 本外币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9.4%)[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重点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建设济南科创等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6] - 强化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领域 保持政策长效稳健与精准滴灌 营造良好金融环境[6] 金融监管与合规建设 -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推进行业准入、风险评价等规制 打造监管"山东样板"[7] - 实施金融机构内控风控提升专项行动 强化依法合规经营理念[7] 金融文化国际传播 - 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 深化"一带一路"资金融通 促进跨文化金融价值共鸣[8] - 将中华传统经济伦理与现代金融理念融合 打造"厚道山东·好品金融"品牌[8]
中国太保寿险枣庄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仲跻彩: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齐鲁晚报· 2025-07-06 22:03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性"与"人民性",强调"诚实守信、以义取利"融入经营管理 [1] - 公司建立员工诚信档案并将合规操作纳入绩效考核以筑牢防线 [1] - 公司通过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如团体意外、补充医疗、企业年金等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1] 金融风控管理 - 防范风险是基层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强调"稳健审慎、依法合规" [2] - 公司建立协同机制强化重点风险防控并提升各级机构风险防控水平 [2] - 公司健全严管体系压紧压实党委责任确保业务与廉洁建设同频共振 [2] 金融服务创新 - 创新驱动是基层金融机构的"发展引擎",强调"守正创新、脱虚向实" [3] - 公司深化服务转型立足"客户+业务"双视角提升客户体验与服务效能 [3] - 公司强化对标提升以客户为中心优化工具流程提升服务便捷性和满意度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 [3] - 公司计划深化党建引领将文化建设嵌入业务流程 [3] - 公司计划强化风险防控完善"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机制 [3] - 公司计划优化服务供给围绕客户、产服、队伍形成稳定增长趋势 [3]
赴尼山文化之约,倾听金融潮头淜滂
齐鲁晚报· 2025-07-06 15:21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金融文化论坛 - 首届金融文化论坛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主题展开对话交流,旨在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温度,启发现代金融创新和实践思考 [1] - 论坛设置圆桌对话探讨传统文化涵育现代金融价值体系、塑造金融服务实体新优势、构建现代金融发展新秩序等议题 [1] - 论坛汇聚全球金融精英和学者,促进中西金融文化互鉴,推动"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等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契约精神""风险管理"经验融合 [4]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被概括为"五要五不":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2] - 该文化体系融合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金融规律,在风险防控中体现"居安思危"智慧,在科技赋能中激活"革故鼎新"基因 [2] - 山东印发《全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工作方案》,推动"五要五不"融入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 [3] 山东金融文化历史与实践 - 儒家文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理念奠定山东金融以人为本的道义底色,北海银行、鲁西银行等红色金融实践为新中国金融体系奠基 [3] - 山东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文化与业务融合路径,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金融服务 [3] - 论坛旨在挖掘传统金融智慧,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走出去,为现代金融提供文化滋养 [4] 金融发展战略定位 - 金融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1] -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2] - 山东被赋予"走在前 挑大梁"使命,需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3]
“融”通古今,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设金融文化论坛
齐鲁晚报· 2025-07-05 06:46
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论坛 - 论坛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发展结合,探讨道德规范、经济伦理和金融思维的融合路径 [1] - 设置三项分议题:诚实守信构建金融价值体系、守正创新提升服务实体能力、依法合规完善金融发展秩序 [1] - 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形式,溯源金融文化根基并探索创新实践方向 [1] 参会嘉宾构成 - 汇聚70余位国内外嘉宾,覆盖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金融从业者及学者 [2] -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新华保险、中泰证券、招银国际等金融机构代表参与实践探讨 [2] - 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位高校学者提供学术视角 [2] 论坛定位与目标 - 成为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载体 [2] - 搭建学界与业界跨界交流平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2] -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实现 [2]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以金融文化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3 15:20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 - 公司以红色金融基因为根脉,将红色基因融入现代金融体系,探索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结合的文化培育路径[1] - 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保障,深化"五要五不"内涵理解,融入党建与经营发展[2] - 制定《实施方案》《学习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与"十四五"企业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专项治理衔接推进[2] 文化宣教与机制建设 - 开展"五个一"宣教活动(文化墙、主题报告、研讨交流、倡议响应、特色活动),制作12次15批宣传素材实现全渠道覆盖[3] - 建立月报机制,将文化培训纳入新员工入职、干部任职第一课,2024年开展中心组学习研讨28次、交流活动80次、宣讲380场[3] - 组织120余篇主题征文,举办青年论坛、讲师选拔大赛等特色活动,覆盖全行二级分行[4] 廉洁文化专项建设 - 打造"善建清风•廉行齐鲁"品牌,构建与党建、业务、监督等五大融合体系,将"五要五不"纳入巡察监督内容[5] - 各机构建设廉洁文化展示区,如潍坊分行清廉教育基地、枣庄分行文化长廊等,覆盖网点职工之家等场景[6] 榜样引领与红色实践 - 常态化学习张富清精神,2024年开展1400余次主题党日活动,建立650支金融服务队、634支党员突击队、742个服务示范岗[7][8] - 金融服务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如聊城分行送惠农政策、东营分行为农民工办工资卡、枣庄分行结对帮扶村民[8]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为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紧急批复4.35亿元授信,支持其巴黎奥运会器材供应[10] - 创新排污权质押贷款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累计提供近3000亿元对公贷款[10] - 搭建农业全产业链平台降低农户成本20%,科技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超700亿元覆盖全省40%科技企业[10] 红色基因与场景融合 - 利用临沂蒙阴支行营业室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特色网点,强化"因建而生"的红色文化标识[9]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济宁市汲取儒家文化精髓,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3 13:14
金融文化品牌建设创新实践案例 - 济宁市报送的《汲取儒家文化精髓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案例获评"金融文化品牌建设创新实践案例" [1] - 案例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和示范价值 [1] - 济宁市作为孔孟故里和儒家文化发源地,立足地域优势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1] 金融文化教育培训阵地建设 - 依托"三孔""两孟"等儒家文化载体和金融教育基地打造培训阵地 [1] - 将儒家文化融入金融专题班课程,提升金融系统干部职工素养 [1] - 推行"党建+金融"模式,举办干部讲堂、专题报告会等活动 [1] 儒家文化特色金融产品创新 - 推出"儒+"系列特色产品满足不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2] - 农业银行济宁分行推出"儒源文旅系列贷"支持文旅产业 [2] - 中国银行济宁分行推出"儒岗贷"支持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 [2] - 农商银行和济宁银行推出"儒·信"巾帼贷、"儒e贷"等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和女性创业 [2]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 建立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评价体系,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活动 [2] - 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连续4年每年增长超1000亿元 [2] - 打造"诚信金乡""端信兖州"等地域特色诚信品牌 [2] 未来发展规划 - 继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内涵丰富金融文化品牌 [3] - 常态化开展特色金融文化宣传,总结结合经验 [3] - 指导金融机构分行业分领域精准创新金融产品 [3]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泰安市打造“金融敢当”文化品牌,激发金融益企惠民新动能
齐鲁晚报· 2025-07-03 13:14
金融文化品牌建设 - 泰安"金融敢当"文化品牌融合"泰山石敢当"精神,强调敢干、能干、善为、有为,体现在强监管担当、防风险毅力和促发展作风上 [1] - 公司按照"1512"工作思路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金融服务硬支撑,包括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五要五不"要求、发挥从业者主体性和双轮驱动战略 [1] 金融文化传播与教育 - 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财政金融大讲堂等载体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举办演讲比赛、启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年"等活动60余次 [2] - 累计打造金融文化墙56个,探索"金融+短视频"新路径,开展读书分享会等宣传活动覆盖6000余人 [2] 风险防控措施 - 深化四色动态预警和舆情风险预警,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开展"风险资产压降"等三大专项行动 [3] - 强化打击非法集资宣传,开展5330次一线活动,1人获全国打非表彰,2篇案例获国家及省级推广 [3] 金融监管强化 - 实施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一体化工程,开展规范整治行动,制定监管工作规范,推行"11212"工作路径 [4] - 严控入口、畅通出口、强化手段、打造铁军、守牢底线,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和规范发展 [4] 金融服务创新 - 打造"财金助力·益企惠民"品牌,组织13次金企对接活动,推动215家企业达成425.27亿元合作意向 [5] - 创新搭建62家金融驿站和290个金融网格,延伸金融服务至中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5]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临沂市传承红色金融文化,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50
红色金融文化建设 - 临沂市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依托百年党史和红色金融史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1] - 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开展"党群同心"新实践,打造全国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将金融文化纳入各级理论学习体系[2] - 实施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三年行动,建立"1+2+6+N"清廉国企创建模式,开展五项主题文化创建活动[3] 金融政策与服务创新 - 出台资金融通惠企10条、优化金融服务11条等政策,创新科技积分金融转化、企业精准画像等服务模式[4] - 2023年存贷款余额实现"双过万亿",成为全国第19个、革命老区首个达到该规模的地级市[4] - 国家级金改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3个案例全国转发,30余项创新做法全省推广,2024年入选中央财政普惠金融示范区[4] 信贷结构优化 - 工业、科技、普惠领域信贷投放快速增长,信贷结构明显优化[4] - "融沂通"平台、"四雁振兴贷"等产品在全省范围形成示范效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