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
搜索文档
转债投资机构行为分析手册:非公募篇
天风证券· 2025-10-30 20:49
报告核心观点 不同类投资机构的转债偏好有所差异,共同形成转债市场的定价机制与投资策略。报告聚焦非公募基金类转债投资机构,对其转债投资策略及偏好进行拆解分析[10]。 年金类产品 年金与养老金产品投资机制 -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受托人、账户管理人等多方机构。2024年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36422亿元,企业年金持有转债规模约1300亿元,占同期直接投资规模不足5% [11][21]。 - 养老金产品由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发行,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等。2024年,已备案养老金产品649个,实际运作578个,合计期末资产净值24343.07亿元,占企业年金计划期末资产金额约70% [16][25]。 养老金产品转债投资分析 - 养老金产品作为“前十大持有人”持有转债规模在2023年末达历史高峰,后随市场缩量下滑。主要持有电力设备、化工等行业转债,2022年开始稳定超配煤炭等行业转债,2023年末及2024年中明显超配银行转债,其余时间低配 [30][31][32]。 - 评级方面,2017 - 2022年低配AAA转债,2023年中至2024年中转为超配,2024年末再次减配;稳定超配AA转债,持续低配AA - 及以下转债 [33]。 - 价格方面,持仓集中在100 - 120元区间,低配130元以上高价转债,2024年中开始低配100元以下转债 [34]。 不同养老金管理人的差异 - 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养老金产品持有转债规模自2023年中反超工银瑞信基金,2024年末持有约58.49亿元;保险公司中,2024年末华泰资产管理的养老金产品持有转债规模接近翻倍,人民养老保险对应转债持仓规模明显压降 [37]。 - 以易方达基金为例,其管理的养老金产品偏好电力设备行业转债,2020年末以来超配煤炭等行业转债,低配机械等行业转债;评级上,持续超配AA转债,2023年中开始超配AA - 转债,2024年中以来低配AAA转债 [38][39]。 社保基金(会) 社保基金会投资机制 - 社保基金会主要职责包括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管理人有所不同,投资范围存在差异。截至2024年末,社保基金会受托管理养老基金资产2.84万亿元、社保基金资产3.32万亿元,社保基金持有转债规模约160亿元,占同期直接投资规模约1% [42][47][48]。 社保基金转债投资分析 - 社保基金组合出现在转债“前十大持有人”名单频次不高,合计持有规模在2020年6月达最高点,截至2025年6月缩减至23.42亿元 [51][52]。 - 行业方面,曾在2023年末及2024年中明显超配银行转债,其余时间低配;稳定超配有色金属等周期类转债,低配化工等行业转债;对电子、医药等行业转债超低配情况随时间变化 [52]。 - 评级方面,明显稳定超配AA + 及AA转债,明显低配AAA及AA - 转债,对A + 及以下低评级转债亦稳定低配 [55]。 - 价格方面,2024年6月以来,稳定超配120 - 130元转债,稳定低配130 - 150元转债,2023年6月以来小幅超配180 - 200元高价转债 [55]。 保险公司与保险资管 保险公司与保险资管投资机制 - 保险公司自主投资与委托投资并存,保险资管公司接受企业年金等第三方客户委托投资资金。2023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资产总规模26.16万亿元,以债券等为主。2023年末,保险机构直接持有转债规模约550亿元,在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中占比不足0.2% [59][70][72]。 保险自营转债投资分析 - 保险产品出现在转债“前十大持有人”名单频次2024年末明显提升,对应合计持有规模大幅提升,2025年6月规模小幅下降 [76]。 - 行业方面,持续低配农林牧渔转债,整体超配银行转债,2023年末超配幅度约20pct,2025年6月末罕见转为低配;2020年以来超配建材转债,2023年末开始超配非银金融等转债 [76]。 - 评级方面,2023年末以来大幅超配AAA转债,幅度逐步下降;2023年末开始大幅低配AA转债,长期低配AA - 及以下转债 [77]。 - 价格方面,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大幅超配110 - 120元转债,明显低配120元以上转债 [77]。 保险资管转债投资分析 - 保险资管产品出现在转债“前十大持有人”名单频次一般,持有转债规模自2022年末在20亿元附近徘徊 [85]。 - 行业方面,2022年6月开始超配石化转债,2024年中及年末大幅超配电力设备转债;整体对其他行业保持低配 [85]。 - 评级方面,稳定超配AA + 转债,稳定低配AA - 及以下转债,自2021年末以来低配AAA转债 [89]。 - 价格方面,2023年及以前低配110元以下转债,超配高价转债;2024年6月末超配90 - 100元转债,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超配100 - 110元转债 [89]。 证券自营 证券自营转债投资分析 - 证券自营业务投资灵活,2025年6月末,上市券商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7万亿元,证券自营直接持有转债规模约500亿元,占比不足1% [94][95]。 - 证券自营出现在转债“前十大持有人”频次较高,持有转债规模自2024年6月以来超100亿元 [98]。 - 行业方面,2021年末以来稳定超配银行转债,2022年末以来超配钢铁转债,2023年12月以来超配石化等转债;2024年6月及12月以来超配电力设备、农林牧渔转债,其余时间低配 [99]。 - 评级方面,2022年6月以来(除2024年中)大幅超配AAA转债,2023年以来超配AA + 转债,低配AA - 及以下评级转债 [99]。 - 价格方面,明显偏好100 - 110元区间转债,低配其他价位转债 [99]。 不同证券自营的差异 - 国信证券、中信建投、中国银河作为转债“前十大持有人”持有转债规模高于其他券商。国信证券自营投资转债模式较稳定,2024年6月规模达58.82亿元 [104]。 - 国信证券自营持仓分散,自2021年6月以来超配建筑材料转债,低配化工等行业转债;2023年6月超配电力设备转债,2024年6月超配农林牧渔转债,低配银行转债 [106]。 - 评级方面,2022年6月以来超配AA + 转债,2019年6月以来整体超配AA转债,稳定低配AA - 及以下转债 [106]。 - 价格方面,稳定低配130元以上转债,2022年末至2024年中超配100 - 110元转债,2025年中大幅超配120 - 130元转债 [107]。 私募资管类 资管计划转债投资分析 - 资管计划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担任管理人,截至2025年6月,合计管理私募资产管理计划产品规模约12.09万亿元,证券资管及基金专户直接持有转债规模约400亿元,占比不足1% [111][112][115]。 - 行业方面,2022年末以来超配电力设备转债,对其他行业整体低配,2023年末及2024年6月末超配银行转债 [116]。 - 评级方面,持续低配AA - 及以下转债,2023年6月及12月末低配AAA转债,2024年6月开始大幅超配 [116]。 - 价格方面,持仓偏好波动大,2024年6月末超配120 - 130元区间转债,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超配110 - 120元转债 [117]。 私募基金转债投资分析 - 私募基金投资范围及比例限制灵活,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私募基金产品数量超14万亿只,合计规模超20万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5.56万亿元 [125]。 - 行业方面,2019年开始超配环保转债,2022年末开始超配电子转债,2023年末开始超配化工、计算机转债;2024年6月以来,对农林牧渔、家电转债由超配转为低配;2024年末开始超配电力设备转债;2024年6月末超配银行转债,其余时间大幅低配 [131]。 - 评级方面,稳定低配AA转债,超配A + 及以下转债;2021年末、2023年6月及2024年6月末超配AAA转债,其余时间大幅低配;除2023 - 2024年6月低配AA - 转债外,其余时间超配 [134]。 - 价格方面,稳定超配100元以下转债,低配110 - 120元区间转债,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大幅低配120 - 130元区间转债;个别时点超配高价转债 [134]。 QFII QFII转债投资分析 - 截至2024年底,866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2025年6月末,QFII直接持有转债规模约167亿元,作为“前十大持有人”持有转债规模91.13亿元,持仓较为集中 [140]。 - 行业方面,稳定大幅低配银行转债,稳定超配医药转债,整体超配电力设备、电子、化工等制造行业转债 [141]。 - 评级方面,稳定大幅低配AA + 及AAA转债,大幅超配AA - 、AA转债,2024年末开始超配A + 转债 [141]。 - 价格方面,稳定超配110 - 120元转债,稳定低配130元以上转债;对100元以下转债无明显超低配情况 [141]。
拉长考核、畅通渠道,北京六部门发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第一财经· 2025-10-30 09:40
"实际权益投资比例明显提升。"据他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北京辖区基金公司管理权益类基金1090 只,规模1.94万亿元,权益类产品数量同比增长19.0%,规模增长25.56%。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市场生态。推动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 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提高在京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 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 报导向转变,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 金丰富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推动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提高权益类私募资管业务占比,适配居民差异 化财富管理需求。 三是优化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覆盖面和灵活度, 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 四是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 模。 从效果来看,回购增持贷款方面,在京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增持贷款45家次,累计获批额度193 ...
多方协力 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金融时报· 2025-10-30 08:25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 器,其中,养老保障是重要一环。 "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深化社保改革,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养老领 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等惠民举措持续落地。 "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参保率从91% 提高到95%以上。"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再次 强调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在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中,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占比超过50%。"因此,蔡昉提出,在 关于养老保险改革的讨论中,不应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排除在外,需要将其与职工养老保险、养老第二 支柱和养老第三支柱等共同讨论。 他进一步提出,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老年人等。此外,私营劳 动者、个体劳动者、新就业形态人群等人员也很多。"这部分人群的共同 ...
北京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意见
中国证券报· 2025-10-30 05:08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为深入 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以及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指导意见》《实施方 案》各项政策措施在北京落地见效。北京证监局联合市委金融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 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出台了《北京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以下 简称《实施意见》)。 三是实际权益投资比例明显提升。公募基金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辖区基金公司管理权益类基金 1090只,规模1.94万亿元,权益类产品数量同比增长19.0%,规模增长25.56%。在京公募基金制定投资 A股流通市值增长实施方案,积极落实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在京基金管理人 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同时鼓励员工以自有资金跟投旗下权益类基金。养老金方 面,辖区基金公司合计管理社保基金5,766.49亿元,同 ...
北京证监局等六部门出台《北京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
证券日报网· 2025-10-29 21:42
10月29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街发布"专场活动上,北京证监局等六部门出台《北京市推动中长 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北京证监局一级巡视员吴智伟介绍,《意见》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优化市场生态。推动建立健全商 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提高在京上市公司质 量,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 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 报导向转变,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 金丰富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推动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提高权益类私募资管业务占比,适配居民差异 化财富管理需求。 三是优化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覆盖面和灵活度, 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 四是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 模。 吴智伟还介绍北京市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成果,在京上市公司质量有效提升,回报更优的 ...
北京连发三文!事关中长期资金入市等
证券时报· 2025-10-29 20:47
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专场活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发布《北京 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连发三文。 在优化市场生态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提高在京上市公司质 量,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 当天会上,北京市委金融办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北京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助力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关于助力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并购重组激活首都资本市场活力,加快产业整合升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推 进首都经济发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中长期资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据北京证监局一级巡视员吴智伟介绍,《实施意见》结合北京地区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若干举措。 《若干举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优化市场生态,推动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 ...
最新报告:中国居民退休准备不足,低收入人群准备水平下降
南方都市报· 2025-10-22 21:18
此外,个人养老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在受访者中的覆盖率为35%。调研发现,选择 个人养老金作为退休财务准备的受访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税后收入水平。 而在预期退休年龄上,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倾向于在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且预期提前退休的人群占比 更大。有子女、预期退休后余寿长、风险偏好高、时间偏好强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调研还显 示,56.54%的青年受访者(男性为51.59%,女性为58.77%)倾向于提前退休;仅34.63%的受访者(男 性为35.65%,女性为34.16%)预期延迟退休。这表明青年群体对提前退休的偏好较强,可能与社会普 遍接受度、对退休生活的向往以及工作压力有关。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53,与2023年持平,仍处于低退休准备水 平。值得关注的是,低收入人群的退休准备水平明显下降,高收入人群有所提高,不同收入组差距增 大。高退休准备水平人群的特征为36~45岁、已婚、有子女、身心健康、本科学历、就职于国有企业或 外商/港澳台商企业工作、个人收入较高、家庭收入较高。 中国居民如何为退休做准备?总体而言,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银行储 ...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10月13日南向资金减持775.2万股
搜狐财经· 2025-10-14 03:28
南向资金持股动态 - 10月13日南向资金减持中国人民保险集团775.2万股,持股比例占公司已发行普通股的30.34% [1] - 近5个交易日中有3天获南向资金增持,累计净增持84.7万股 [1] - 近20个交易日中有13天获南向资金增持,累计净增持4523.9万股 [1] 近期持股变动详情 - 2025-10-13持股总数为26.49亿股,变动-775.20万股,变动幅度-0.29% [2] - 2025-10-03持股总数为26.56亿股,变动284.30万股,变动幅度0.11% [2] - 2025-10-02持股总数为26.54亿股,变动570.40万股,变动幅度0.22% [2] - 2025-09-30持股总数为26.48亿股,变动155.60万股,变动幅度0.06% [2] - 2025-09-29持股总数为26.46亿股,变动-150.40万股,变动幅度-0.06% [2]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香港保险及养老保险 [2] - 财产保险业务主要为公司及个人提供机动车辆险、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 [2] - 人寿保险业务主要包括分红、两全、年金及万能人寿保险产品 [2]
太平养老保险吉林分公司收罚单
深圳商报· 2025-10-10 20:34
行政处罚事件 - 太平养老保险吉林分公司因对中介业务渠道内控管理不到位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警告并处以1万元罚款 [1][2] - 相关责任人员孙晓宇因相同事由被警告并处以0.5万元罚款 [1][2] - 行政处罚决定由吉林金融监管局作出 [2] 公司合规历史 - 太平养老保险吉林分公司曾因未按规定公示年报被天眼查APP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3] 公司背景信息 -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平养老 成立于2004年 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专业经营养老金和员工福利保障业务的重要子公司 [5] - 公司是我国首家国有专业养老保险公司 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5] - 养老金业务涵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保障等服务 员工福利保障业务涵盖寿险、意外险、补充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 [5]
《中国养老金融》出版 探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系统方案
经济日报· 2025-09-28 16:30
书籍出版与核心内容 - 新著《中国养老金融》于2025年7月正式出版,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系统研究与实践参考 [1] - 该书核心是回答“为什么发展养老金融、发展什么样的养老金融、怎样发展养老金融”三大问题 [1] - 书籍采用“理论—数据—图表—案例—建议”的写作方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2] 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 [1] - 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四二一”结构压力,社会对通过金融手段满足养老需求的需求紧迫 [1] 养老金融研究框架 - 研究按生命周期划分为“老年以前”和“老年阶段”两大部分 [1] - “老年以前”部分聚焦金融系统如何夯实社会财富储备,提升居民养老能力 [1] - “老年阶段”部分探讨金融如何支持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1] 金融产品与服务细分 - “老年以前”涵盖养老金三大支柱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运营,以及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发展 [1] - 研究延伸至长期护理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信托等长期产品 [1] - “老年阶段”涉及金融服务适老化、数字化赋能、养老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及医疗、康养、教育等服务 [1] 养老金融的深远意义 - 在经济上可扩大长期资金供给,成为“耐心资本”的来源 [2] - 在政治上能分担财政压力,增强劳动者主体地位 [2] - 在文化上倡导长期主义,契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稳健审慎 [2] - 在社会上促进公平与代际平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 [2] 书籍价值与支持 - 内容既有政策解读和制度分析,也有国内外案例比较 [2] - 能为学者、政策制定者、金融与养老产业从业者及社会公众提供参考 [2] - 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研究所学科建设项目及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的支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