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搜索文档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调研时强调 推动生态版图从“浅绿”向“深绿”迈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5-07 18:42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 - 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 统筹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保护 稳妥推进"河湖+"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 [1] - 推动人工修复向自然恢复稳定过渡 抓好后续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2] - 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推动生态版图从"浅绿"向"深绿"迈进 [2] - 统筹增绿与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2] 能源产业与绿色转型 - 现代能源是陕西省的基础性 战略性产业 推进能源"稳控转" 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 多元化 低碳化发展 [2] - 以"北电南下""南化北移"为抓手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 加快调整产业 能源 交通运输 用地结构 [2] - 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2]
自然观|望仙谷的“仙气”何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1:30
乡村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 - 望仙谷通过"修复乡村生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实现转型,从荒废采石矿区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6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态重塑,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打造文旅小镇 [2] - 修复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例如利用高陡山体修建民宿和高空栈道,对不宜开发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 [2] 文旅产业运营模式 - 景区整合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景区+农户"合作模式,提供数万就业岗位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3] - 挖掘道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特色体验项目,活化赣东北民居文化形成独特"仙气"气质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项目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生态"软实力"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 [3] - 带动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产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3] - 彻底改变资源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3]
周红波检查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和沿江规划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4-29 09:42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压倒性任务,需协同治污、治岸、治渔,重点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领域污染 [2] - 要求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质效和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江豚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指出南京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布局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1] 沿江产业规划与转型升级 - 强调要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3] - 提出坚持"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格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江南与江北、长江与山体等空间关系 [3] - 要求加强对长江岸线的保护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精心设计滨江节点、文化地标等城市空间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强调以底线思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保障特大城市供水安全 [2] - 要求全面提升河湖长制实施效果,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维度管理 [2] - 指出汛期将至,需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注重隐患排查 [2]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 要求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着眼常态长效机制建设 [2] - 指出南京长江段生态改善成效仍属阶段性,需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1]
守正创新,实现秦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中国环境报· 2025-04-28 08:11
秦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 秦岭作为横亘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1] - 近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1] -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 [1] 生态保护措施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核心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管控 [2] - 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的论证和规划,整合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2] -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巩固提升森林、湿地和水源涵养地质量,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 [2] - 引入国际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科技与经验,建设"空天地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 [2] 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 以创新为动力、品牌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培优做强生态友好型产业 [3] -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周至猕猴桃、柞水木耳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3] - 引入数智技术、先进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做优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和清洁能源项目 [3] - 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中华生态文化体验廊道 [3] 体制机制创新 -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各类规划,用"一张蓝图"引导秦岭保护与发展 [5] -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6]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汇交易、生态信用等创新模式 [6] -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 [6] 民生改善措施 - 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7] -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合作项目、生态文旅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合作 [7] - 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把生态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和全球 [7] - 开发护林员、巡山员、生态讲解员等生态公益岗位,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