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污水尾水回用碳普惠方法学发布,助力全运“碳中和赛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2:16
方法学核心内容 - 发布全国污水行业首个将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回用与碳减排直接挂钩的碳普惠方法学[1][2] - 方法学核心采用差异法计算减排量,通过对比常规水源供水碳排放与尾水回用系统碳排放来精准量化温室气体减排效益[2] - 方法学使污水尾水的低碳价值从看不见变为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为城市水务领域碳资产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1][3] 行业影响与标杆意义 - 方法学填补了水务领域尾水回用碳减排核算的标准空白,为全国污水处理企业提供减碳有标尺、成果可量化的清晰路径[3] - 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在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实现碳普惠方法学备案的城市,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模式[1][3] - 规范了尾水碳减排项目基准线识别、论证、核算与监测,让碳减排结果有据可依,是服务行业创新规范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4] 具体实践与捐赠 - 基于该方法学,广州水投集团成功开发6051吨CO2e减排量,并全额捐赠给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4][5] - 广州水投集团下辖25座净水厂的达标尾水已广泛应用于河涌补水、绿化喷淋、工业用水等场景[6] - 2024年再生水回用总量达6.78亿吨,再生水回用率达42%,远超广州市2025年30%的目标,位居全国前列[6] 技术创新与碳管理 - 公司构建起覆盖水、泥、气、电、碳的全流程碳管理体系,并建成全流程数字化碳管理平台[6][7] - 在污泥处理领域实现污泥减量资源化,污泥干化率、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7] - 公司拥有专利165项,10项科技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6] - 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污水处理AAO工艺碳排放团体标准,构建起全球首个AAO工艺温室气体系统性核算方法[4][5]
全国首个污水尾水回用碳普惠方法学发布 助力全运“碳中和赛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2:13
污水厂达标尾水回用有了"碳普惠规则"。 9月30日,广州水投集团联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 执委会(下称"市执委会")等单位举办《广州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回用碳普惠方法学》(下称《方法 学》)发布及碳捐赠仪式。 此次活动诞生了全国首个污水行业"尾水回用"与"碳减排"挂钩的碳普惠方法学,标志广州成为全国首个 在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实现碳普惠方法学备案的城市。污水尾水的"低碳价值"从"看不见"变为"可监测、 可报告,可核查",将为城市水务领域碳资产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广州水投集团还通过6051吨碳普惠自愿减排量预捐赠,为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绿色、共 享、开放、廉洁"办赛目标注入水务力量,助力广州树立体育赛事低碳发展与城市水务绿色转型的双重 标杆。此举背后,实际上凝聚着广州水务行业的科技"硬实力"。 创造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模式" 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水务行业肩负着"降碳增效"的新使命。然而在过去,我国污水处理 行业碳减排量实际上很难量化。如今,这一行业难点迎来破局。 由广州水投集团牵头编制的《方法学》,是全国污水行业首个将"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 ...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海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案例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9:40
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低碳办会带来的便捷随处可见。国内外嘉宾、工作人员乃至新闻媒体,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参会证件上的二维码,就能 获得会议议程等信息。乘坐统一接驳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也很受参会人员青睐。 "在城市里,跟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碳排放,占比很高。碳普惠动员了最广大的参与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特别像上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要率先实现碳中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说,中国科学院曾做过研究,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量占排放总量的53%。像这样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减排,社会价值巨大。 | V 关闭 | 碳普惠专区 | | | --- | --- | --- | | 支付完成 | | | | 活动编号: ■ 品 品 品 品 ■ ■ ■ | | | | | 上海市温室花园成人票一张 』 类碳积分:1000 | | | | 数量:1 | | | 实付款 | | 』 类碳积分:1000 | | 支付方式: | | 碳积分 | | 下单时间: | | 2025-09-22 17:31:42 | | 抽奖码 | | 1144 | 作为东道主,上海市在办会全过程严 ...
外国学员来汉“取经”中国碳市场,“企业减碳可兑现收益的做法值得推广”
长江日报· 2025-09-28 09:28
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会 - 生态环境部主办的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于9月26日在湖北武汉结业,为期两周 [1] - 本次研讨班课程主要围绕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与模拟跨境碳交易等内容 [6] - 来自16个国家的29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并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 [8][11] 中国碳市场经验与国际影响 - 中国碳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安全平稳运行,有效调度了市场 [12] - 赞比亚会计研究中心大学副校长伯顿·姆温巴表示,中国武汉等多个城市正在推广碳普惠开发项目,将企业减排行为量化、记录并转化为碳资产出售,使企业环保行为获得碳资产收益 [14] - 尼泊尔航空排放审核员巴塔拉伊·比马尔认为中国在碳交易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市场等不同行业的探索展现出巨大潜力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赞比亚代表表示已在能源领域与中方合作推动太阳能应用,以减少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危害 [16] - 萨摩亚林业官员莱顿·乌图波·莱艾·姆雷特别关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减排方面的举措,认为中国探索的许多减排路径非常有价值 [16] - 长期以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坚持“授人以渔”,已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1万人次的碳市场培训 [25]
众多上海市民捐赠碳减排量 助力碳市场大会实现“碳中和”
解放日报· 2025-09-25 09:53
打开手机里的上海碳普惠平台,蒋小红展示了自己绿色出行的碳减排量:"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减少 97克二氧化碳排放,可兑换97个碳积分,这次助力中国碳市场大会,我用1000个碳积分(相当于坐了 10.3公里地铁)参与抽奖,没想到中了。" 《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鼓励大型活动在优先实施减排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或接受捐赠 的方式获取碳配额或其他碳减排量,从而抵销受技术和经济等因素限制难以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公众捐赠的碳减排量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是中国碳市场大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同时,大会还积极挖掘场地、交通、住宿、餐饮、耗材等方 面的减排潜力,比如,开通机场直达虹口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的绿色接驳巴士,又比如,采用电子会议资 料替代纸质打印版本。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 视。上海2024年GDP同比增长5%,而参与履约的纳管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仅增长0.04%,这背后离不开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记者 陈玺撼 记者从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昨天在沪举办的中国碳市场大会将通过上海市民捐赠个人碳减排 量等方式 ...
能链智电:聚焦碳普惠|2025华夏ESG实践环境友好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17:36
2022年,能链智电推出面向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碳账户功能。截至2024年12月,碳账户的用户数量已超 100万。该碳普惠机制旨在系统性解决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通过构建"行为量化-价值转 化-市场流通-收益反哺"的闭环体系,将个人减排行为纳入国家双碳战略框架。 能链智电积极参与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碳减排方法学的研究、碳资产交易模式创新。根据能链智电新能源 充电方法学中的量化核算规则,基于不同的电网区域,新能源车每充一度电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0.5kg - 0.8kg。按照碳账户规则,新能源车主通过充电所产生的碳减放量可按1:1的比例形成碳积分并计入碳账 本,并在碳商城中进行商品兑换,抽奖等,也可在下次充电结算时进行现金抵扣,从而激励用户更好地 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来。 能链智电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多个碳普惠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包括北京"绿色生活季"、成都"碳惠天府"、 武汉"武碳江湖"、山西"三晋绿色生活"、四川泸州"绿芽积分"、广州"碳普惠"、哈尔滨"碳惠冰城"、重 庆"碳惠通"以及"中信银行信用卡"等,进一步扩展了新能源充电服务场景的覆盖度,共同举办线上线下 公益活动,和消费者互动,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碳减排行 ...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8:51
上海碳市场历史表现与规模 - 上海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1] - 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1] - 市场覆盖钢铁 化工 汽车 航空 水运等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 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1] 市场机制与交易创新 - 上海推出电-碳协同机制 2025年1月至9月上海绿电交易超过80亿千瓦时[1] - 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激励机制 对表现突出企业给予0.3%或0.5%的免费配额奖励[1] - 至2025年8月底共举行配额有偿竞价发放16场 有偿发放总量2668万吨 竞买成交总量1045.71万吨 总成交金额6.28亿元[2]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 - 初步形成碳现货+碳远期联动模式[2] - 在碳远期 碳质押 碳回购 碳保险 碳中和指数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实践案例[2] - 推出碳基金 碳信托 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 碳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2] 碳普惠机制建设 - 建成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 创新开展一键式碳账户管理体系[2] - 碳普惠专区累计吸引超20万名民众开户 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 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2]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任务 - 未来将聚焦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行动等三大行动 提出16项重点改革任务[3] - 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健全配额总量管理制度 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3] - 在有序发展碳金融方面重点围绕三大方向突破 包括适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支持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 推动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互通互认机制[3]
虹口打造绿色低碳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各类首创首发、试点示范和应用场景项目建设 力争形成多方共赢产业生态
解放日报· 2025-09-22 09:47
记者 周楠 集聚产业赋能平台 "大家都知道绿色低碳这个概念,但到底哪些属于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现实操作中,很多企业是模 糊的。"虹口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科学监测评估产业发展成效,虹口结合区域特色,首先探索建立可检验、可借鉴的统计体系。 市能效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侯震寰告诉记者,2024年,虹口区与市能效中心合作,以《绿色低碳转 型产业指导目录》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为基础,基于市能效中心"AI+绿色低碳产业"平台,以"打标 签"方式,形成绿色低碳企业清单。明确碳服务、绿色航运、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技术五大产业 图谱。 此后,在市统计局等部门支持下,虹口区以产业图谱为基础,通过"行业数据整合法"和"企业数据 采集法",探索建立涉及5个大类、23个中类、37个小类的虹口绿色低碳服务统计体系,动态监测更新数 据库。 与市能效中心类似,落户于虹口区的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正持续为绿色 低碳服务产业赋能。 近日在北外滩区域,一批与众不同的公共座椅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它们的背后有故事—— 新座椅由北外滩街道携手新材料领军企业上海傲必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力打造,制作材料由废弃 混凝土、瓷砖及石材 ...
北京MaaS日均服务绿色出行超六百万人,累计碳减排46万余吨
新京报· 2025-09-12 21:34
北京MaaS平台发展成果 - 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数超600万 [1][4] - 用户累计签发碳减排量达46万余吨 [1][4] - 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数570余万人 [4] 北京MaaS平台功能与机制 - 依托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社会化平台提供实时公交、拥挤度查询等功能 [2] - 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 用户可通过公交、轨道、步行、骑行获取碳减排量 [2] - 碳减排量可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赠环保公益活动 [2] 北京MaaS平台里程碑事件 - 2020年9月推出碳普惠激励机制 [2] - 2021年服贸会达成全球首笔市场化碳交易 交易量1.5万吨 [3] - 2023年服贸会设置专区展示未来发展图景 [3] 北京智慧交通战略方向 - 坚持"数智驱动"战略 推动交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4] - 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交通体系 [4] - 推动自动驾驶从试点验证走向规模化示范应用 [5] 北京交通数智化建设成效 - 初步实现路网运行实时感知与"席位制"调度 [5] - 持续迭代升级MaaS服务场景功能 [5] -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5]
北京MaaS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超600万 碳普惠累计权益兑换700余万人次
北京商报· 2025-09-12 16:44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茜琦)9月12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分会场——"数智驱动.特大城市交通服务新 范式"主题交流活动召开。会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顾涛表示,目前,北京MaaS平台(交通绿 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数已超600万,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数570余万人,用户 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累计权益兑换700余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