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搜索文档
让科普“追”上科创(纵横)
人民日报· 2025-10-20 06:08
南京科技馆运营模式与成效 - 焕新升级后国庆中秋假期日均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 [1] - 采用“馆—企—研”协同新模式,与本土科创企业密切合作 [1] - 将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前沿成果直接引入展厅,实现科创为科普赋能 [1] 合作企业及技术应用 -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五子棋机器人 [1] - 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产品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全息光影秀 [1] - 合作基础源于南京拥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科普资源“富矿” [1] 科普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行业需打破前沿科技与公众认知隔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1] - 部分场馆存在布展一成不变、展示成果滞后、缺乏应用场景剖析等问题 [1] - 未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难以引发青少年兴趣与思考 [1] 科普模式创新方向 - 科普应从静态知识陈列转向创新成果的动态呈现 [2] - 从单向知识灌输转向多方的互动共创 [2] - 需缩短科普与科创的“时间差”,让研究机构与企业为场馆带来持续更新的展品资源 [2] 行业生态构建与政策支持 - 需打造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实现科研探索、产业应用和公众科普同步推进 [2] - 科普工作需打破围墙,追赶时代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2] - 既需要科普场馆主动求变,也需要有关部门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打通机制堵点与资源壁垒 [2]
中国科协悼念杨振宁:家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以一生践行
新浪财经· 2025-10-18 17:17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与学术领导 - 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对世界物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奖 [1][5] - 2003年回清华定居后,学术领导显著,物理研究不辍,培养出多名杰出青年物理学家,发表近30篇SCI论文,出版多本专著 [6][8] - 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题为《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的学术报告,从科学史角度阐释科学发现的历程 [4] 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培养 -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毅然决定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架起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和积极反响 [1] - 在美国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发展现状,成功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合作,协助一批中国优秀物理学者赴美交流与研究,其中大多数人学成归国后成为科研骨干 [1] - 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并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为中国学者赴美提供系统支持 [5] 投身科学普及与期刊引进 - 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视其为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975年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 [3] -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下,《科学美国人》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后更名为《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总顾问 [3] - 身体力行参与科普实践,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参与科普活动,坚持用通俗生动语言向公众阐释深奥科学原理,2007年在中国科技馆“大师讲科普”活动中系统回顾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发展历程 [3][5] 支持科研机构与激励青年 - 1986年应数学家陈省身邀请,在南开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在其指导下该研究室从零开始,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6] - 推动设立“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和“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奖项,激励一代代青年投身科学创新 [6] - 耄耋之年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并为其主导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筹措科研经费,倾力吸引和培养世界级科学家 [6][8] 晚年归属与文献捐赠 - 2003年自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将其寓所命为“归根居”,喻示落叶归根之愿 [6] - 2015年作出令人瞩目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外国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之先河 [8] - 2021年99岁高龄时将毕生积累的2000余件珍贵文献、手稿与艺术品捐赠予清华大学 [8]
缅怀!杨振宁曾多次造访深圳!在高校开讲,是“深圳市荣誉市民”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6:19
杨振宁与深圳及广东高校的学术交流 - 1988年在深圳大学以《读书·长学四十年》为题发表演讲,受到700多名师生欢迎,并评价深圳是中国发展迅速且具有典范作用的城市 [4] - 1996年1月被深圳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并接受深圳大学颁发的"名誉教授"证书 [6] - 2001年10月委托深圳市教育局向深圳大学赠送《大学物理》一书,由理学院和校图书馆收藏 [6] - 2015年11月造访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演讲,时年93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与师生畅谈一个半小时 [8] 杨振宁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与贡献 - 1996年1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发表《中国科学史近代化的历程》演讲,并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为名誉研究员 [10] - 2018年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参与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时设立的"科学探索奖",并在2019年首届颁奖典礼上发表讲话 [12] - 通过指导方针促成了薛其坤2005年加入清华物理系,并为其与张首晟的合作提供平台,最终于2013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14] 杨振宁与东莞理工学院的深厚渊源 - 1993年首次到访东莞理工学院,作学术报告、题写"学而知不足"校训,并受聘为名誉校长,这是其在国内外高校首次担任名誉校长 [16][20] - 2008年第二次到访,为校训石揭幕、亲植罗汉松并颁发杨振宁奖学金 [22] - 2009年第三次到访,为杨振宁铜像揭幕并作学术演讲 [24] - 2012年出席建校20周年校庆并做主题发言,2014年为学生颁发"杨振宁奖学金"并作报告 [27] - 2017年参加杨振宁教研楼奠基仪式,2022年建校30周年时赠送《杨振宁传》和《晨曦集》两册图书,并通过视频为新生送上寄语 [28][30] 杨振宁与中山大学的长期情谊 - 1973年首次访问中山大学,特地拜会西南联大微积分老师姜立夫先生,自此建立半个世纪的情谊 [34] - 198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并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担任董事会主席以资助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35] - 1990年1月中山大学在冼为坚堂举行杨振宁铜像揭幕典礼,2003年杨振宁称其心中第一位高校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山大学 [32][37]
知乎热议微积分,让科学普及“活”起来,“火”起来
经济网· 2025-10-16 17:03
知乎平台活动 - 近期知乎平台上的“学会微积分到底难不难”话题引发热议,吸引了马骁、王梦迪等海内外顶尖青年学者以及知乎数学领域答主与普通网友参与,形成一场跨越代际、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趣味的思想对话 [1] - 知乎平台于今年9月全国首个法定科普月启动2025科学季,活动包括诺贝尔奖巡礼圆桌讨论、“AI科研新范式”话题创作活动以及即将举行的“2025知乎科学开放麦:追答案的人”线下讨论活动 [2] - 知乎平台锚定“科学讨论社区”的定位,致力于为大众搭建与科学对话的桥梁,推动科学普及 [2] 学者观点与背景 - 密歇根大学Donald J Lewis助理教授马骁于201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今年与其他两位合作者发表了让沉寂125年的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论文 [1] - 普林斯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系、生物工程研究院教授王梦迪14岁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其认为微积分可能是一种“宇宙的自然语言” [2] - 知乎答主free光阴似箭本名为孙金元,是一位白天送快递、晚上研究数学的阿里数赛奖牌获得者,其观点为微积分作为通识课应该被绝大多数人所能学懂 [2]
2025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月以“1+4”模式开启全民科普盛宴
陕西日报· 2025-10-10 06:41
活动规模与主题 - 2025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月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1] - 活动采用“1+4”模式,在全省集中开展3000余场科普活动,其中省级重点活动超过270场 [1] 主场活动亮点 - 主场活动在西北大学启动,推出AI科普官数字人“秦小普”,实现科普方式从“单向灌输”到“量身定制”的转变 [2] - 开放19所高校及多家高新企业的60多个科普场馆和实验室供市民参观 [2] - 精选推荐10条科普研学线路,涵盖“空天探索”之旅、智慧农业之旅等多元科普场景 [2] 展览与展演内容 - 主场活动设置多项展览,包括《科普法》宣传展、野生鸟类保护科普展、先进工作者风采展及青少年科幻画展 [3] - 西北大学博物馆展示50余件秦岭造山带岩石、矿石、化石及生物标本 [3] - 全省科普剧展演决赛上演《胖妞的飞天冒险》、《同福客栈的航天梦》等剧目,以及科普相声《AI成长记》 [3] 前沿科普板块 - 前沿科普板块聚焦自动驾驶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举办2025世界智能安全大会和人工智能院士报告会 [4] - 开展“走进国之重器”系列科普活动及前沿科技少年梦系列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 [4]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板块 - 该板块针对五大重点人群,举办“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报告会、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及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 [5] - 开展“守护银龄安全”活动,关注老年人健康养生及网络安全,并组织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活动 [5] 科幻板块 - 科幻板块举办陕西省科幻创作大会,汇集作家、学者探讨创作趋势 [6] - 通过优秀科幻作品荐读活动和“青春科普正当时”主题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6] 联合行动板块 - 联合板块动员各方力量,开展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联合行动及高校企业科普场馆联合行动 [7] - 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将服务送至基层,并组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行动 [7] 各地区活动开展 - 西安市作为核心区域推出350余项科普活动,未央区四海唐人街广场设置六大特色展区 [8] - 宝鸡市策划十大特色活动,榆林市组织210余项活动,汉中市聚焦绿色生态主题开展科普 [9] - 咸阳、铜川等其他地区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科普活动 [9]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来豫开展“送科技下基层惠民生”活动
河南日报· 2025-09-29 07:34
活动概述 -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于9月24日至2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开展“送科技下基层惠民生”活动 [1] - 活动内容包括向中小学校学生赠送科普书籍和科技教育资源包,并举办专题科普讲座 [1] - 调研组深入医疗院所、产业园区、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科普交流活动 [1] 指导方针与目标 - 活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将科学普及置于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 活动旨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1] - 目标是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1] 参与人员 - 参与活动的成员包括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延豪,全国政协委员、副省长吕国范,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刘清泉、张勇、花亚伟、罗益昌、赵小津、廖湘科、熊伟 [1]
硬核科技褪去“冰冷外衣”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24
科普实践方法 - 利用一线科研案例作为科普“最佳剧本”,例如通过伦敦宽街霍乱调查等经典案例,以“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逻辑进行推理式教学[2] -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表达,例如通过“误差不超过5厘米”的描述具象化战斗机空中加油的“厘米级对接”[3] - 科学家与创作者跨界合作,共同创作科普视频,49条共创视频在深圳角逐最佳作品[3] 科普平台与资源建设 - 创新AI智能体平台整合科普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科学学习体验,覆盖阅读、实践、研学等场景[3] - 厦门已建成517人科学顾问专家库,8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协与200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将科技馆、植物园及企业研发中心作为“实景课堂”[3] - 科学家开放宝贵实验室资源,参与者可接触最新研究装备、实验方法及观点碰撞[4] 科普活动与成效 - 在甘肃科技馆“开学第一课”中,航空航天专家带领120余名学生通过专家讲解与沉浸式体验探秘大国重器[4] - 采用“科普+思政”创新模式,既点燃青少年科学热情,又实现价值引领[4]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过报告提问,二年级小学生对盐湖资源对答如流,科普为未来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储备人才[5] 科普讲座与人才培养 - 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疆大学以“信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题作报告,并围绕光电芯片技术研发应用与师生热烈讨论[5] -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光电子等领域培育区域特色创新链和产业链,并鼓励青年人保持好奇心投身科学事业[5]
“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主题展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9-23 09:41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主题展示,主线为"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 [1] - 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策划,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包含一系列互动性强、趣味十足的科普体验活动 [1] - 活动从策划到落地历时数月,旨在最大化传递"科技未来"与"科学普及"的双重元素 [3] 参与机构与活动内容 - 中国力学学会推出"生活中的力学:飞羽工坊"和"空气炮与花样叠叠乐"活动 [2]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水质体检与康复"互动活动,引导孩子们扮演"水质侦探" [2]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带来"AR互动体验"并组织"潜望镜制作"活动 [2] - 中国航空学会设置"飞机模拟飞行体验"活动,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 [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开展"青少年汽车科普"活动,通过赛车模型拼装锻炼动手能力 [2] - 中国通信学会策划"未来通信技术"体验项目,展示6G智慧工厂、空天地海全域通信等前沿科技 [2] 活动影响与定位 - 活动自9月11日起持续吸引大批观众参与 [2] - 活动定位不仅是一场展示,更是一堂流动的科学课和一个触摸未来的窗口 [3] - 活动旨在搭建公众与科技之间的桥梁,激发对未来的兴趣 [3]
让前沿科技成果站上城市C位——厦门引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向赋能
科技日报· 2025-09-15 17:29
科普活动与创新应用 - 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厦门举行,展示VR探索海洋生物、对话全息数字人、机甲大师比武等100余项互动体验项目,涵盖科学技术、健康科学等多个类别 [1] - 活动采用科技展品加互动体验模式,厦门大学社交型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携多台机器人参与,吸引市民参与 [1] - 科普月期间以科普研学、科技培训等形式开展超400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覆盖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并计划收集反馈以优化服务 [1] 科普体系建设与政策支持 - 厦门市构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数字化赋能的大科普格局,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学科多样的科普阵地矩阵 [2] - 2022年厦门市政府印发《厦门市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针对青少年、农民等重点人群开展提升行动 [2] - 政策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开放设施、转化成果为科普资源,并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设置宣传展示 [3] 科普成效与产业联动 - 厦门青少年在全国科技赛事中表现优异,在第20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夺得5金7银12铜,金奖数占全省80%以上 [2] - 科普工作紧密衔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过去3年厦门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上升31位至第72位 [3] - 科普为产业发展营造创新氛围,期间涌现出国产首款九价HPV疫苗、电化学氢泵等重大科技成果 [3]
【新华社】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题活动正式启动
新华社· 2025-09-12 17:29
活动概况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 科创中心与植物所共同承办"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题活动" 9月11日至14日在贵州和内蒙古同步启动[1] - 活动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院士引领未来教育"为主题 组织20位院士专家深入两地三县开展科技服务与教育帮扶行动[1] - 活动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系列科普活动之一 计划于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在江西大余县 广西环江县继续开展[3] 科普教育行动 - 徐星院士 王柏臣研究员 赵亚辉研究员在贵州水城区与六枝特区中小学开展《寻找飞向蓝天的恐龙》等科普讲座 匡廷云院士 李柳老师在内蒙古库伦旗中学开展《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等讲座[2] - 活动向贵州水城区 六枝特区及内蒙古库伦旗中小学捐赠3000余册科普图书[2] - 面向六盘水市近200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织科学教育专题培训 包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革新 心理讲座等课程[3] 产业帮扶举措 - 方精云院士 匡廷云院士 曹晓风院士等10位专家围绕"生态草牧业理念推动我国农业变革"为库伦旗相关单位作专题报告[2] - 邓蜀平研究员与吕兴梅研究员分别就"煤化工高质量发展"和"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新过程"作报告 并深入盘江电投天能焦化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座谈[2] - 活动积极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