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

搜索文档
百年工业遗址变身沉浸式科幻空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7 05:10
项目概况 - 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将百年工业遗址改造为融合赛博科幻与传统文化、科技感与未来风的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综合体[1] - 项目包含VR互动游戏(如西游降魔)、真人CS体验区、数字人交互等40余项科技体验项目[1][2] - 改造中完整保留高炉原有工业结构和炉芯,并以此为基础搭建5层体验空间[2] 技术应用 - 集成AI、AR/VR/MR、边缘计算、5G云XR算力网络、数字孪生、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2] - 数字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三维重构和深度学习实现自主思考、情感表达及自然交互[2] - 主题区涵盖太空模拟驾驶、人机对战、全息互动酒吧等多元化科技体验场景[2] 运营成效 - 开放一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吸引北京60所中小学研学及国际游客(新加坡、德国等)[2] - 被列为北京市科幻产业"一核多点"核心引擎,目标2027年带动千亿元产业规模[3] - 运营方当红齐天集团以该项目为蓝本,向全国文旅项目输出改造经验[3] 政策支持 - 石景山区通过"一企一策"提供资质资源对接,联合市发改委开辟审批绿色通道[3] - 项目符合《北京市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政策导向,获重点支持打造世界级科幻场景[3] 改造挑战 - 工业遗迹改造面临材料缺失、审批流程不畅、跨部门权责划分不清等系统性难题[3]
八光分姚雪: 我们希望托举更多科幻作家,与中国科幻一起成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16:01
行业活动与平台建设 - 5月28日成都举办"全球联动·产业互动"科幻产业国际沙龙 汇聚中法美三国行业代表探讨前沿趋势 活动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 多机构支持 [1] - 成都八光分文化定位为中国科幻产业核心推动者 通过出版平台《银河边缘》定期推出新锐作品 2018年创立以来已培养多位新秀 包括2023年雨果奖得主海漄 [3] - 《银河边缘》采用中美双主编模式 实现国际作家资源流动共享 既引进海外作品 也为中国科幻出海提供系统性方案 [3] 公司战略与业务拓展 - 八光分文化以"贵精不贵多"理念深耕科幻长篇出版 横跨出版/影视/动漫/文旅领域 形成多元宇宙业态 [1] - 公司积极拓展"科幻+"场景 2024年推出两部科幻舞台剧 探索下游衍生品开发 强化跨界合作机会 [4] 产业生态与城市赋能 - 成都作为科幻重镇拥有《科幻世界》杂志及《三体》等经典IP 设立四大权威奖项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成功举办强化产业地位 [3] - 成都政策引导推动科幻产业跨界发展 五年前科幻仍属小众类型文学 当前已形成更广泛的行业协作网络 [3][4]
《星球大战》出品人现身成都:这里有种“科幻电影”即视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2:09
公司背景 - D'Art Shtajio是日本首家有美国背景、也是动漫史上首家由非裔主营的大型动漫工作室 [5] - 公司曾为《进击的巨人》《海贼王》《东京食尸鬼》等多部热门作品提供制作服务 [5] - 创始人阿特尔·伊索姆是《星球大战:幻境》第一季出品人,并深度参与过《进击的巨人》《海贼王》《银魂》《柯南》等经典动漫创作 [5] AI技术应用 - 公司认为AI是"创意构思加速器",新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激动人心的转变 [6] - 目前主要将AI应用于创意构思阶段,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概念,提升与客户沟通效率 [6] - AI工具让独立完成整个制作流程成为理论可能,但人类创作仍需协作 [7] - 公司探索将生成式AI融入创作流程,目标是增强艺术表达而非简单替代 [6] - 概念框架确立后,深度艺术创作仍依赖团队艺术家的专业能力 [7] 创作理念 - 公司既有坚守传统的艺术家,也有拥抱数字技术的先锋,追求两者和谐共融 [7] - 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创作者的核心素养与持续创新思维 [7] - 社群力量对科幻、动漫等协作型创作至关重要,能催生更酷想法和精彩故事线 [7][8] 成都合作机会 - 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众多数字文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7] - 成都城市风貌融合自然景观、科技元素与历史底蕴,为科幻创作提供独特土壤 [10] - 公司与成都创作者存在广阔合作空间,尤其在科幻题材共同开发方面 [12] - 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为故事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全球期待看到这些故事 [12] - 成都科幻产业相对年轻,意味着有无限可能性探索新叙事方式 [12]
成都:用科幻的翅膀让更多梦想起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9:29
中国科幻产业崛起 -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第一部获得2015年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幻作家 [1] - 《三体》在成都《科幻世界》杂志开始连载,已被译成30余种语言风靡世界 [1] - 成都于2023年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为亚洲第二个主办该盛会的城市 [1] 成都科幻产业国际沙龙 - 沙龙于2025年5月28日在成都举办,旨在促进成都科幻产业发展和全球合作 [1] - 参与企业包括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日本D'Art Shtajio动画工作室、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爱迪科信科技有限公司等 [2] - 邀请专家包括《三体漫画》法语版主编布丽姬特·勒布朗、美国动画导演道尔顿·格兰特、科幻动画导演黄欣婷等 [2] 国际与本土企业经验分享 -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与日本D'Art Shtajio动画工作室分享科幻IP孵化、版权运营及动画创作经验 [8] - 成都本土企业展示科幻领域发展成果,介绍成都支持科幻产业的政策与资源 [8] 科幻产业国际合作与赋能 - 圆桌讨论主题包括"如何促进科幻IP的国际交流合作"和"科幻产业如何赋能其它行业" [9] - 道尔顿·格兰特强调科幻激发想象力,鼓励突破不可能 [9] - 布丽姬特·勒布朗以《三体》为例阐述科幻IP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发展方向 [9] 科幻产业未来展望 - 科幻产业碰撞可能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创意火花 [12] - 活动旨在推动成都科幻产业多元化、深度化、国际化,助力中国科幻作品海外发展 [12][13]
哪吒念念不忘,少必入川有回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8 20:35
哪吒IP与文创产业 - 《哪吒2》全球票房突破158亿元,位列全球电影票房第五 [3] - 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公司为《哪吒2》出品方,带动当地文创产业打卡热潮 [6] -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60余家企业,形成从IP开发到衍生品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7] 成都文创产业生态 -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引入腾讯新文创总部、AG电竞等企业,聚集从业人员约6000人 [7] - 园区采用"硬盘直传""当面沟通"的高效协作模式,企业地理集聚提升生产效率 [7] - 2023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235.21亿元,同比增长17.49% [8] 数字文创产业集群 - 郫都区吸引70家科幻机构落户,产值约50亿元 [8] - 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科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8] - 电竞产业迅速崛起,成都攀升至电竞赛事举办城市第二位 [9] 新兴产业发展 - 成都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 [11] - 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推出7款产品包括"贡嘎一号"等 [14] 产业支持政策 - 设立130亿元产业专项基金支持机器人等产业发展 [14] - 启动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14] - 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15] 人才与创新环境 - 成都人才总量达669万,居全国第四 [17] - 高校资源丰富为人才储备提供支撑 [17] - 城市场景多样性促进创新经济蓬勃发展 [18]
全国首只科幻+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启航:助力成都数字文创与科幻产业腾飞
搜狐财经· 2025-05-18 12:23
国内首只数字文创产业基金成立 - 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 目标规模33亿元 是国内首只聚焦数字文创 科幻产业和未来赛道投资的产业基金 [3] - 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培育"创新模式 期限长达7年并可延长至9年 体现"长期陪伴"资本逻辑 [7] - 基金治理结构创新 由天府文投担任管理人 整合文化产业投资 科技创业投资 金融生态等优势资源 [8]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亿元 同比增长11.7% 聚集数字文创企业超7000家 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4] - 预计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100亿元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4] - 产业正从单一内容创作向全产业链延伸 涵盖影视 游戏 装备制造 IP衍生等多元领域 [7] 基金运作模式与投资方向 - 采用"直投+子基金"双轮驱动模式 直投聚焦"科幻+未来产业"宏观布局 子基金深入细分赛道 [7] - 重点投向科幻阅读 影视 游戏 文旅等领域 发力互联网应用 数字智能等未来产业重点赛道 [12] - 关注数字技术 智能硬件/软件 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创新与深度融合 支持原创作品全环节 [13] 产业协同与人才培育 - 基金将带动数字技术 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 教育培训等多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新产业集群 [14] - 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幻创作 技术研发 经营管理人才汇聚成都 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14] - 推动形成"产—学—研—投"闭环 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4] 城市发展战略 - 基金助力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建设数字文创"三高地三中心" 推动世界文创名城建设 [3] - 通过"文化引领 科技赋能 产业集聚 融合创新" 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15] - 将千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未来产业动能 开辟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的发展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