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幻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魔棒” 续航城市灯火
金融时报· 2025-07-04 14:32
工业遗产改造与科技文旅融合 - 首钢园一高炉改造为SoReal太空探索主题科幻乐园,2024年开业首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1][3] - 改造保留高炉原有结构和工业风貌,融合AI、边缘计算、AR/VR/MR、5G-A、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打造"全沉浸式"科幻综合体[2] - 项目设置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餐厅酒吧等多元业态,形成"科技+文化+消费"试验田[2][3] XR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 - SoReal运用5G+XR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星际探险、VR对战等沉浸式体验,吸引超60所北京中小学研学活动[3][4] - 当红齐天已在上海迪士尼、成都牛王庙等16城落地项目,覆盖电竞综合体、科技艺术馆等业态,2025年计划推出千家"SoBattle"电竞实体店[4] - XR技术被应用于冬奥会场景改造,推动首钢园从工业遗址转型为科幻乐园[3] 科幻产业生态与集群发展 -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聚集138家硬科幻企业,涵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等领域,形成"类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服务链[6][7] - 北京全景声公司自主研发WANOS三维全景声技术,应用于影视、车载等领域,实现360度沉浸式体验[7] - 北京科幻企业总数达780家,2024年总营收480亿元,石景山区集聚236家科幻企业,收入153亿元占全市1/3[7][8] 数字经济与文化科技融合 - 石景山区2024年GDP达1312.9亿元,数字经济占比57.4%,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1504.5亿元(+10.1%),文化产业收入1487亿元(+7.9%)[8] - 北京市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11.4%,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15906.9亿元(+11.1%),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70.7%[11] - 北京拥有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服务等行业展现显著科技融合特征[11] 政策支持与城市更新 - 北京市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推进5G、AI、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5][11] - 首钢园改造采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光伏发电等环保技术,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经验复制至黄石、成都等城市[9]
打造“科幻之城”深圳值得期待
证券时报· 2025-07-04 02:50
深圳科幻生态现状 - 深圳在2019、2023、2024年三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幻城市",科幻生态已具雏形[1] - 深圳拥有王晋康、吴岩、陈楸帆等一批知名科幻作家,2015年后因《三体》《流浪地球》的成功迎来发展春天[1] - 已成立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南方科技大学科幻研究机构等公益与学术组织[1] - 产出《中国轨道号》《火星孤儿》等众多科幻作品,斩获雨果奖、银河奖等国内外奖项[1] - "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培育了黄子真、欧阳子毅等00后新生力量[1] 深圳科幻生态优势 - 深圳科技创新实力强大,文化环境自由宽松,为科幻创作提供独特土壤[2] - 科幻创作与科技产业协同进化:科技为科幻提供素材,科幻为科技激发灵感[2] - 形成涵盖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的多元共生生态,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支撑[2] 深圳科幻发展挑战 - 名人效应不足,除刘慈欣外其他作家知名度有限,深圳本土作家出圈机会少[3] - 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山区创作活跃,福田区青少年培养突出,其他区存在短板[3] - 缺乏大型科幻产业用地,科幻作家数量偏少,缺少知名科幻期刊和全国性奖项[3] 深圳科幻发展路径 - 需融合《山海经》等传统资源与《三体》等国际经验,创作本土特色作品[4] - 应搭建科幻创作交流平台,推动产业融合,设立国际性科幻大奖[4] - 实施人才培优计划,重点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跨界复合型人才[4] 深圳科幻前景展望 - 刘慈欣认为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科幻中心,具备创新色彩和未来感[4] - 随着科技实力和文化产业升级,深圳或将成为世界科幻创作重要基地[5]
2000℃的炉火燃尽……留下了什么
金融时报· 2025-07-02 17:19
工业遗存改造与科技文旅融合 - 首钢园一高炉被改造为SoReal太空探索主题科幻乐园,保留原有工业结构的同时融入AI、边缘计算、AR/VR/MR、5G-A、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 [1][2] - SoReal乐园设置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餐厅酒吧等业态,形成"科技+文化+消费"综合体,开业首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1][2][3] - XR技术(扩展现实)成为核心驱动力,通过5G+XR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打造沉浸式太空体验项目如"齐天号"星舰、VR人机对战等 [2][3] 科幻产业生态与技术创新 -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聚集138家硬科幻创作与硬科技企业,覆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等领域,形成技术开发生态系统 [4][5] - 北京市科幻产业规模达480亿元(2024年),石景山区科幻企业236家,收入153亿元占全市1/3,首钢园成为"一核多点"布局核心 [5][6] - 产业政策支持明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运用大数据、5G、AI、区块链等技术改造文化产业链 [4]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济贡献 - 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2024年),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15906.9亿元,同比增长11.1%,占比70.7% [6] - 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服务等科技融合型文化行业增长显著,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全国领先 [6] - 首钢园通过"科技+文旅"模式转型,吸引超60所中小学研学活动,学生到访超万人次,成为京西文旅新地标 [3][5]
沉浸式人机对战、太空VR模拟驾驶、全息互动酒吧……当未来照进现实,百年工业遗址变身科幻空间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07:55
科幻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6亿元 [2] - 北京市科幻产业年均总营收增速26%,2023年底科幻企业和机构达632家,较2021年增加43% [10] - 北京市科幻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处于引领地位 [10] 首钢园科幻产业布局 - 首钢园一高炉改造为科幻乐园,保留工业建筑风貌,融合AI、边缘计算等前沿科技 [2] -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聚集100多家企业,覆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等技术领域 [6] - 首钢园所在石景山区集聚236家科幻企业和机构,2024年科幻产业收入153亿元,占全市近三分之一 [14] 政策与规划 - 《北京市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2025年科幻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达600亿元,2027年超1000亿元 [14] - 石景山区发布全国首个科幻产业专项政策,设立科幻产业基金,提供技术孵化、人才对接等支持 [14] 技术与创新 -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形成"类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服务链,重点孵化核心技术 [20] - 北京市推动"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2] 产业生态 - 科幻产业服务领域包括电子信息前沿、交叉领域及国际影响力科幻内容创作机构 [6] - 北京市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场景示范构建产业促进体系 [12]
(活力中国调研行)百年高炉遇见未来 北京科幻产业加速跑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9:19
北京科幻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北京市已落地780余家科幻企业总营收约480亿元 [1] - 科幻产业连续举办5届中国科幻大会建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建设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 [2] - 形成以石景山区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发展布局 [2] 首钢园转型与产业融合 - 首钢园累计落地企业878家科技企业占比超70%2024年举办万人以上活动17场累计入园客流量超1300万人次 [2] - 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为工业遗存改造项目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融合AI、AR、VR、5G-A等前沿技术 [3] - 首钢园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称号 [2] 文化科技融合战略 - 北京市通过"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发展科幻、元宇宙、游戏、电竞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 [4] - 首钢园目标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 [4] - 北京市将培育科幻等新业态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2]
技术破壁,人与AI共创科幻未来
科技日报· 2025-06-05 14:12
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的成功 - 首部AIGC制作的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在抖音播出后两小时内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对AI特效和内容忠实度的热议 [1] - 该短剧的成功不仅体现技术突破,更是内容与创意的结晶,依托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改编 [1] -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16年来发掘数百部作品和大量优秀科幻作家,为中国科幻从小众走向大众奠定基础 [1]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 中国科幻文学起源于晚清民国时期,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开创科幻叙事范式,鲁迅1903年提出科学小说对国民启蒙的重要性 [1] - 新中国成立后,郑文光《从地球到火星》和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呼应国家现代化目标 [2] - 20世纪90年代《科幻世界》通过"银河奖"发掘刘慈欣等作家,但科幻仍属小众 [2] - 2010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设立后推动中国科幻进入群星闪耀阶段,《三体》获雨果奖引发新一轮科幻热潮 [2] AIGC对科幻影视的革新 - AIGC技术使《太阳坠落之时》30集200多个场景50多个角色仅用3个月完成,成本不到传统制作的五分之一 [4] - AIGC突破传统制作局限,解决"硬核科幻"影视化难题,实现降本增效和视觉效果突破 [5] - 从1902年首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到2023年《流浪地球2》运用虚拟拍摄技术,科技持续推动科幻影视发展 [3] 科幻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6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 [6] - AI技术赋能文学创作和音频制作,激发作家创作活力,推动科幻出版多元化发展 [6] - 科幻产业形成"创作-改编-出海"生态,IP开发加速推进,需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读者偏好并深挖经典IP价值 [6] - 跨界融合成为趋势,需以"故事核"为中心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拓展有声剧、游戏等新载体 [6]
当全球第二大出版集团遇见成都:主编的笔记本写满了灵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2:08
科幻产业发展趋势 - 全球科幻产业通过国际沙龙等形式加强跨国交流与合作 主题为"全球联动·产业互动"的科幻产业国际沙龙在成都举办 汇聚中法美三国行业代表[4] -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主编布丽姬特·勒布朗强调跨国合作价值 认为技术革新下需拓展国际交流空间[12] - 成都作为中国科幻产业高地 已形成涵盖文学、影视、游戏、装备的产业集群 并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11] 国际IP合作案例 -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Le Rayon imaginaire厂牌成功引进《三体漫画》法语版 为海外首次实体出版 获得市场积极反响[6] - 该集团与成都八光分文化深度合作 持续关注中国科幻IP动向 包括奈飞《三体》剧集在欧洲的传播效果[6] - 日本D'Art Shtajio动画《攻壳机动队》中国重映、成都爱迪科信科技游戏制作等跨国项目成为现场关注焦点[12] 成都科幻产业生态 - 成都孕育《科幻世界》杂志及《三体》《流浪地球》等经典作品 拥有四大权威科幻奖项[11] - 本地企业八光分文化积极推动科幻版权开发 与电影导演洽谈合作[12] - 政策支持与技术优势推动科幻从"想象力"向"生产力"转化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11]
成都:用科幻的翅膀让更多梦想起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9:29
中国科幻产业崛起 -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第一部获得2015年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幻作家 [1] - 《三体》在成都《科幻世界》杂志开始连载,已被译成30余种语言风靡世界 [1] - 成都于2023年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为亚洲第二个主办该盛会的城市 [1] 成都科幻产业国际沙龙 - 沙龙于2025年5月28日在成都举办,旨在促进成都科幻产业发展和全球合作 [1] - 参与企业包括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日本D'Art Shtajio动画工作室、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爱迪科信科技有限公司等 [2] - 邀请专家包括《三体漫画》法语版主编布丽姬特·勒布朗、美国动画导演道尔顿·格兰特、科幻动画导演黄欣婷等 [2] 国际与本土企业经验分享 -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与日本D'Art Shtajio动画工作室分享科幻IP孵化、版权运营及动画创作经验 [8] - 成都本土企业展示科幻领域发展成果,介绍成都支持科幻产业的政策与资源 [8] 科幻产业国际合作与赋能 - 圆桌讨论主题包括"如何促进科幻IP的国际交流合作"和"科幻产业如何赋能其它行业" [9] - 道尔顿·格兰特强调科幻激发想象力,鼓励突破不可能 [9] - 布丽姬特·勒布朗以《三体》为例阐述科幻IP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发展方向 [9] 科幻产业未来展望 - 科幻产业碰撞可能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创意火花 [12] - 活动旨在推动成都科幻产业多元化、深度化、国际化,助力中国科幻作品海外发展 [12][13]
全国首只科幻+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启航:助力成都数字文创与科幻产业腾飞
搜狐财经· 2025-05-18 12:23
国内首只数字文创产业基金成立 - 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 目标规模33亿元 是国内首只聚焦数字文创 科幻产业和未来赛道投资的产业基金 [3] - 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培育"创新模式 期限长达7年并可延长至9年 体现"长期陪伴"资本逻辑 [7] - 基金治理结构创新 由天府文投担任管理人 整合文化产业投资 科技创业投资 金融生态等优势资源 [8]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亿元 同比增长11.7% 聚集数字文创企业超7000家 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4] - 预计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100亿元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4] - 产业正从单一内容创作向全产业链延伸 涵盖影视 游戏 装备制造 IP衍生等多元领域 [7] 基金运作模式与投资方向 - 采用"直投+子基金"双轮驱动模式 直投聚焦"科幻+未来产业"宏观布局 子基金深入细分赛道 [7] - 重点投向科幻阅读 影视 游戏 文旅等领域 发力互联网应用 数字智能等未来产业重点赛道 [12] - 关注数字技术 智能硬件/软件 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创新与深度融合 支持原创作品全环节 [13] 产业协同与人才培育 - 基金将带动数字技术 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 教育培训等多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新产业集群 [14] - 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幻创作 技术研发 经营管理人才汇聚成都 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14] - 推动形成"产—学—研—投"闭环 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4] 城市发展战略 - 基金助力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建设数字文创"三高地三中心" 推动世界文创名城建设 [3] - 通过"文化引领 科技赋能 产业集聚 融合创新" 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15] - 将千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未来产业动能 开辟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的发展路径 [3]
四高炉升级改造为峰会会场!首钢园服贸会设施再升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5 11:49
服贸会场地改造与规划 - 二烧结冷却风机房将改造为服贸会新闻中心 四高炉二层将升级改造为峰会会场 [1] - 服贸会区域包括14个展馆 各项会议设施 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齐全 [1] 首钢园会展经济与产业集聚 - 2021年首次承接服贸会以来 四届累计入园客流超120万人次 [3] - 园区打造聚落式会展场所 四高炉整体改造为会展综合体 刀具车间 修理车间等成为会议场所 高道料仓 防尘风机房等变身餐饮空间 [3] - 入园企业达941家 产业类企业683家占比73% 形成以科幻为主导 协同人工智能 互联网3.0 航空航天等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 [3] - 在园企业年产值达730亿元 加速向千亿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迈进 [3] - 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揭牌 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落地 构建数字空间产业矩阵包括科幻 元宇宙 游戏 电竞 虚拟现实等 [3] 首钢园活动与经济效益 - 已成为服贸会 北京新年倒计时 ESG中国·创新年会永久会址 二次元动漫节 精酿啤酒节等主题IP活动永久落户 [3] - 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近千场 入园客流超3100万人次 [3] - 2024年端午 国庆假期游客接待量跻身北京市景区前十 全年带动销售额约5.8亿元 [3] 未来发展计划 - 紧抓"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机遇 对标国际一流展会 打造国际会展小镇 [4] - 承接服贸会与园区开发建设 新产业 新业态 新场景 新模式聚集相结合 [4] -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 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打造更高国际水准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