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报国
icon
搜索文档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8-24 06:30
西南联大办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步行抵达昆明[12]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 地面泥土轧成 雨天叮当作响 但师生精神振奋 以严谨态度治学 诞生杨振宁 李政道等杰出物理学家成果[13] - 西南联大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开展量子计算机 光电子技术等前沿学术报告 激励学生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13][14] 西北联大迁徙办学与教育体系构建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因战局紧张迁往汉中 师生坐火车到宝鸡后徒步500多里到达城固 南郑 勉县三县六处坚持办学 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6] - 西北联大迁徙途中翻越秦岭峭壁陡立 师生啃锅盔嚼咸菜 白天崎岖泥泞山路行军 夜晚留宿荒郊 但一路放歌坚持办学[16] - 1939年西北联大"一分为五"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等 为西北地区留下文理工农医师范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6] 中国人民大学红色基因传承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 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师生物质条件艰苦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开展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等丰富活动[18][20] -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赴延安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社会实践 与延安中学开展青春对话 共学历史共悟精神[20] - 两校坚持联学共建 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北京研学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要造就一大批革命先锋队"的办学精神[20][21] 同济大学李庄支教与校地互动 - 1940年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落脚四川宜宾李庄镇 办学6年 医学院为百姓治愈"麻脚瘟" 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1][22] - 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重返李庄中学支教 发挥专业所长开设"同李讲堂" 分享德语 土木工程 广电编导等知识[22][23] - 开展"长江信帆"活动 数百封信笺从李庄到上海再返回 点亮学生梦想 同济校史讲解员到李庄讲解历史 李庄中学生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24] 浙江大学湄潭茶产业合作 -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7年 农学院引进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生产技术 奠定湄潭现代茶产业基础 与当地合办职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25] - 浙大茶学系副教授去年往返杭州湄潭20多次 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物标准样工作 产品在贵州茶博会亮相[25] - 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 搭建乌龙茶品种与红茶工艺结合溯源系统及茶叶风味物质数据库 实现从靠人看茶到设备看数据的产业升级[25][26] 中山大学澄江医疗合作 -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 校内党组织成为澄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学生社团推出《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唤醒民众支援抗战[28] - 去年10月云南省与中山大学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 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 引进中山一院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9] - 中山一院牵头完成5台高难度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 超4300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 派驻专家指导当地年轻医生提升团队服务水平[29]
吴江举行“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苏州日报· 2025-08-04 09:28
活动概述 - 吴江盛泽举办程开甲故居主题活动 包括文创设计颁奖和博物馆思政课等环节 主题为"以科学之名 赴家国之约" [1] - 活动时间为8月3日程开甲诞辰日 每年此时举办系列活动鼓励创新并营造尊重科学氛围 [1] - 程开甲院士长女程漱玉与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1] 文创作品征集 - 主办方面向社会征集故居主题文创作品 共收到158幅参赛作品 [1] - 活动现场为优秀文创作品颁奖 程开甲小学学生王子辰设计作品获一等奖 [1] - 获奖作品通过绘制程开甲人生轨迹 展现其"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1] 教育内容设计 - 博物馆思政课设置三个篇章:"三次立志""四次转变方向""一次红色之旅" [2] - 通过文物史料和优秀学子分享 展现科学家从江南小镇到戈壁荒漠的人生历程 [2] - 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关系 培养爱国情怀和科学素养 [2] 亲子科普活动 - 举办亲子科普手工制作活动 家庭共同用棉花塑形制作蘑菇云模型 [2] - 搭配LED灯光模拟爆炸光亮效果 亲手搭建戈壁试验场模型 [2] - 通过亲子互动形式让科学报国理念扎根 创造难忘亲子体验 [2]
用好暑期实践 砥砺爱国情怀(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 - 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可通过社区义诊、留守儿童课业辅导践行职业伦理 [1] - 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可深入田间开展产业调研,助力农产品电商化转型 [1] - 文旅专业学子可参与非遗推广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解读乡村发展密码 [1] - 新能源专业学生可调研光伏电站项目,分析可再生能源基层应用路径 [1] 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 -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接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需要青年创新人才勇闯"无人区" [2] - 科技与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角力的核心,需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内生动力 [2] 产业与基层发展 - 专业学识与乡土实践结合可加速构建"国之大者"认知体系 [2] - 深入一线服务人民能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建设行动 [2] - 基层实践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需求 [1][2]
杭高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
杭州日报· 2025-07-09 10:12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毕业典礼 - 杭高院举行"院士含量"最高的一届研究生毕业典礼,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台拨穗正冠 [1] - 今年共有532名毕业生,创建院以来首次突破500人 [1] - 毕业生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智能巡检机器人煤矿应用、全国算法竞赛金奖、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及产研转化突破 [1] 毕业生科研成就 - 物光学院张玺皓团队"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在煤矿企业规模应用 [1] - 智能学院黄渐刚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春季赛)金奖 [1] - 多名毕业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在产研转化中取得突破 [1] 毕业生职业发展 -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毕业生江宸将从事AIGC领域算法工作,立志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2] - 大批毕业生选择留杭发展,投身科研、基层及创业创新领域 [2] 院长致辞核心观点 - 院长王建宇强调"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传承 [1] - 杭高院定位为"科技报国之路"的培养平台 [1]
国奖风采录丨南京理工大学陈翔:深耕人工智能,追求科技报国,争做新时代青年学术新星
搜狐财经· 2025-07-04 19:33
学术成就 - 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篇,谷歌学术引用900余次 [2][4] - 获华为终端Camera学术之星(全球14人),直通华为天才少年面试计划 [2][10] - 斩获PBDL低光SRGB图像增强算法大赛全球冠军等10余项学科竞赛奖项 [2] - 入选中国宇航学会高水平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全国10人)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省级候选人 [4] 科研贡献 - 致力于恶劣环境下计算机视觉增强技术研究,提出全天候、全天时视觉成像增强技术 [2][5]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恶劣环境下移动地面目标的图像视频增强与感知",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 [5] - 与中国电科、XX军工单位合作,革新侦察模式,实现烟雾遮挡、夜间侦察等恶劣场景下的精准打击 [5] 行业影响力 - 担任IJCNN领域主席及40余个国际SCI期刊/会议审稿人/程序委员会委员 [4] - 在华为、极市平台等20个平台分享研究成果,累计听众4.8万余人 [7][9] - 华为终端Camera学术之星技术分享报告吸引13.6万人在线观看 [10] 教育背景 -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连续两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 [2][4] - 获国家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校长奖章 [2][4] - 入选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对象" [2]
茶思造梦 科技报国
人民日报· 2025-06-11 07:36
科技报国与学科交叉 - "黄大年茶思屋"从吉林大学拓展至广阔天地,成为激励科技报国的精神坐标,承载爱国心、报国志和教育家精神 [1] - 黄大年回国后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直面国际技术封锁 [2] - 茶思屋促进学科交叉创新,如将机器学习引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已在行业广泛应用 [3][4] - 吉林大学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形成辐射多学科的"科研特区",黄大年任首任部长 [3] 科研突破与团队成果 - 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4] - 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地质资源多元勘探理论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5] - 2022年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通过评审,标志我国独立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 [5] - 马国庆团队建立重磁梯度数据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技术,提升复杂地形资源勘探能力 [6] 技术应用与设备研发 - 吉林大学自主研发"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刷新亚洲大陆科学钻井纪录 [7] - 自主研发设备在南极冰盖获取完整冰川内部温度剖面 [8] - 高压物理领域科研成果被国际广泛使用,包括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和软件 [8] 教育传承与平台扩展 - 华为建立非营利"黄大年茶思屋"网络平台,免费提供全球科技信息 [5] - 吉林大学设置"黄大年试验班",探索小班教学模式,培养跨学科人才 [9] - 4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教育家精神 [9]
弘扬精神力量 矢志创新发展——聚焦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新华社· 2025-06-01 17:05
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核心内容 - 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24日至31日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5月30日,期间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激励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1]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包括侯云德院士68年前入党志愿书手稿在内的10件珍贵藏品,讲述科学家报国故事 [2] - 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高校、企业、科技创新园区,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栏目邀请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探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 [2] - 福建推出科学家故事大型音乐情景剧《八闽繁星》,全景呈现科技工作者在八闽大地的奋斗历程 [2] 科技成果展示与科普活动 - 重庆市科技活动周AI与机器人展区展示踢球射门机器人、多才多艺机器狗等"钢铁伙伴",吸引儿童互动 [3]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邀请百余名中学生探秘"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示智慧医疗、脑机接口等10余项前沿科研成果 [3] - 贵州科技馆"科学之夜"将科学探索延伸至夜间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播撒创新种子 [3] 科技服务民生实践 - 河北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种植基地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新疆科普大篷车为30余所乡村学校带去航天科普互动展 [4] - 宁夏吴忠市科技特派员吕世文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畜禽,并通过营养科普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 [4] -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强调科技工作者需以10年为奋斗刻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民族复兴 [4]
文物修复、科技互动、法治沙龙……多彩活动迎“六一” 争做强国少年
央视网· 2025-05-31 12:24
主题实践活动 - 全国少工委组织开展"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入队仪式、寻访参观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发展 [1] - 江西萍乡少先队员参观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了解先烈事迹并立志传承红色基因 [1] - 黑龙江少先队员在虎林市虎头镇二战终结地纪念园缅怀先烈,参与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共绘百米长卷等活动 [2] - 浙江台州少先队员在大陈岛重温垦荒故事,通过劳动实践感受艰辛与丰收喜悦 [5] 科技与创新活动 - 广州举办少年科技博览会,展示学生创新发明作品,培养科技报国志向 [4] - 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科技强国"小学生社团风采展示,学生分享投球机器人、巡防机器人、智能消毒碗柜等科技成果 [31] - 现场开展3D打印笔作画、提取草莓DNA等趣味科技实验,吸引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33] 法治与安全教育 - 最高法、最高检举行"六一"开放日活动,邀请师生代表参观并互动交流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11] - 中国法院博物馆展示4000余年审判历史,学生参与模拟法庭体验审判工作 [13] - 甘肃通渭开展《律法护航 青春飞扬》法治课,学生体验VR、AR、法律知识竞答等活动 [21] - 黑龙江哈尔滨公安机关通过模拟互动游戏教授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知识 [22] - 浙江嘉兴安全教育体验馆模拟不同场景,教授防火防触电防溺水技能 [25] 文化与传统活动 - 湖北、河南少先队员探访博物馆,通过实物展陈、数字化互动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11] - 四川南充嘉陵区之江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诗朗诵、才艺展示展现家乡新貌 [7] 庆祝与文艺活动 - 山东滨州小学生通过电力安全漫画、电信诈骗短视频学习防骗知识 [25] - 北京北海公园500多名少年儿童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曲目庆祝节日 [26][28]
矢志报国心 砥砺创新路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见闻
经济日报· 2025-05-31 05:54
科学家博物馆及藏品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示侯云德院士1956年手写入党志愿书、朱光亚院士2600字《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黄旭华院士《〇九战歌》曲谱、洪朝生院士手绘五星红旗等珍贵藏品 [1] - 博物馆通过藏品讲述科技工作者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故事 [1] - 侯云德院士1956年入党志愿书展现其立足国情为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 [1] 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发布《回家》《自强路上》等主题宣传精品及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 [2] - 活动公布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长剧入选名单 [2]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一年累计接待公众超17万人次、团体及科研单位700余个 [2] 科学家精神传承 - 戴松恩院士1978年三度撰文推动中国首部种子法制定 促成1981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1989年《种子管理条例》颁布 [1]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收集550余位科学家的15.9万件实物原件、45.6万件数字化资料、50.3万分钟视频、59.6万分钟音频 [2] - 科学家精神通过藏品与采集工程融入民族血脉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3]
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科创领域 龙港青年开展“青春对话”
环球网资讯· 2025-05-11 17:49
龙港青年科创协同发展 - "百万青年看祖国千名博士神州行"黑龙江站活动在哈尔滨举行,促进龙港两地青年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 [1] - 龙港青年科创协同发展圆桌交流会聚焦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探讨协同创新路径 [3] -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书记指出龙港两地资源、产业和市场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已签署深化青年交流发展合作备忘录 [3] 两地产业优势互补 - 香港青年科技交流团团长表示香港拥有高校资源和资金优势,与东北产业基础形成互补,在企业出海、文化创意、国际认证等方面有协同机会 [5] - 香港交流团调研黑龙江省和粮农业集团,深入了解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并落地"香港青年科学家在龙江有亩田"项目 [5] 科技领域合作成果 - 龙港星汉学者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生物医药创新等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才工作站(香港)揭牌成立 [5] - 两地签订科研合作、人才合作、旅游友好合作等相关协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