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签订5.16亿元超材料订单
新京报· 2025-10-13 12:01
公司业务与合同 - 公司签订两份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总金额为5.16亿元人民币 [1] - 其中一份合同金额为2.72亿元,另一份为2.44亿元,均涉及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 [1] - 合同约定的产品交付需在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 [1] 行业与产品 - 公司核心产品为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 [1]
光启技术再签5.16亿元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订单
证券日报网· 2025-10-12 21:43
近期订单情况 - 公司于10月12日与两家客户签订合计5.16亿元的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其中2.72亿元和2.44亿元均为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交付将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 [1] - 公司前三季度累计订单金额已接近26亿元,刷新公司历史年度订单金额纪录 [1] - 近一个月内披露的订单公告合计金额达17.94亿元,占前三季度总签约额超过70%,反映出订单交付节奏提速和下游需求旺盛的态势 [1] 行业需求与公司定位 - 超材料订单呈现出释放频率快以及交付周期短的特点,本质上是尖端装备现代化建设对超材料性能的迫切需要 [1] - 超材料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电磁调控等不可替代性,在新一代尖端装备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 [1] - 公司作为国内超材料行业的领跑者,经过十余年研发积累,已形成从设计、制备到检测的全链条能力,产品覆盖航天航空、海洋装备等多个领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产能与技术准备 - 公司已建立709基地、株洲905基地、天津906基地以及乐山106基地,新基地于今年下半年陆续投产,以有效应对订单的大规模释放和交付 [2] - 公司表示将持续加大超材料研发、生产及测试体系建设投入,重点强化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结构的生产能力,确保交付效率与产品质量 [2] - 公司正通过“订单反哺研发”的模式强化技术护城河,批产订单的落地使研发投入得以规模化验证,加速技术迭代,形成“订单-技术-产能”的正向循环 [2] 产品与市场前景 - 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是公司在尖端装备领域的拳头产品,具有极高的客户黏性与技术壁垒 [2] - 今明两年,公司的超材料订单有望迎来加速落地,为产能释放、技术再突破及市场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
光启技术子公司签订合计5.16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智通财经· 2025-10-12 16:55
公司重大合同 - 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与某客户签订2.72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1] - 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与另一客户签订2.44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1] - 近期累计签订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总金额达5.16亿元 [1] 公司经营业绩影响 - 本次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预计对公司2024年度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1] - 本次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预计对公司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1]
光启技术(002625.SZ)子公司光启尖端近期累计与两家客户签订合计5.16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格隆汇APP· 2025-10-12 15:44
合同签署概况 - 公司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与两家客户签署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总金额为51,6440039万元 [1] - 其中一份合同金额为27,2280039万元 另一份合同金额为24,416万元 [1] 产品交付细节 - 合同涉及产品均为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 [1] - 全部产品计划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 [1]
光启技术子公司光启尖端近期累计与两家客户签订合计5.16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格隆汇· 2025-10-12 15:42
合同签署概况 - 公司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与两家客户签署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总金额为51,644.0039万元 [1] - 其中一份合同金额为27,228.0039万元,另一份合同金额为24,416万元 [1] 产品与交付细节 - 合同涉及产品为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 [1] - 所有相关产品计划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 [1]
新型超材料能通过遥控改变尺寸和形状
科技日报· 2025-09-24 07:35
核心技术突破 - 新型超材料由美国莱斯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兼具柔软性与高强度,可通过远程控制快速改变尺寸和形状[1] - 超材料特性源于其微观结构的几何形状、排列和尺寸,而非化学成分,展现出自然界材料不具备的独特性能[1] - 材料在极度柔软的同时兼具稳定性和可变形性,可承受超过自身重量十倍的压缩载荷,并在极端温度及强酸环境中保持稳定[1] 材料特性与制造 - 通过在材料结构中引入梯形支撑段和加强梁等几何特征,将"多稳定性"编程到软结构中,使其能以多种稳定状态存在[1] - 材料结构形成"能量屏障",在外部驱动力消失后能锁定新形态并持久保持[1] - 超材料采用3D打印制造,构建出相互连接的微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可在"开"与"关"状态间快速切换,切换后无需持续供能[1] 功能与应用前景 - 将多个基本单元组合可构建复杂三维结构,能在外部磁场驱动下整体变形并产生类似蠕动的运动[2] - 材料在长期暴露于机械应力和模拟人体胃部的强酸环境后仍能保持功能完整性[2] - 该技术有望在医疗领域实现精确定位、靶向药物递送或在体内施加可控机械刺激,团队正与外科医生合作设计无线流体控制系统[2]
【财经】隐身涂料“独角兽”获得融资,推动特种功能涂层国产化
搜狐财经· 2025-09-22 20:25
融资与公司发展 - 公司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由念青创投领投,公司核心高管跟投,邦华金融连续两轮担任财务顾问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充流动资金、加大新一代产线设备投入以提升量产能力和交付效率、持续引进优秀人才完善核心团队建设 [1] - 此次融资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巩固了其在新一代国防新材料领域的行业地位 [1] 技术与产品体系 - 公司产品体系涵盖低温至高温环境的完整涂层产品,包括耐温150℃的A系列、B系列,耐温300℃的C系列、D系列,以及长期耐温1100℃的高温红外定制服务 [4] - 技术成果包括雷达吸波、热障防护、电磁屏蔽等,实现从材料设计到功能构件交付的“交钥匙”服务 [2] - 在热喷涂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耐磨损、耐高温抗氧化、抗热腐蚀、导电/绝缘、尺寸恢复等多种涂层解决方案 [5] - 推出无溶剂重防腐涂层(厚度300-400μm)和燃油蒸汽阻隔涂层等创新产品,拓展新型防护场景应用 [5] 市场应用与行业地位 - 公司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多个高端领域 [2][6] - 多项产品已实现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在军民融合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2][6] - 公司是特种功能涂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自主研发的特种功能涂层技术在多个关键客户项目中表现出色,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1][2][6] 研发与未来展望 - 公司始终聚焦特种功能涂层与超材料的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提升目标防护能力 [2] - 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积累,推动特种功能涂层材料在更广泛领域的深度应用 [6][7] - 公司目标是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特种功能材料综合服务商,推动更多高端材料实现国产替代 [7]
浙大校友创立新材料企业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打破海外60年技术垄断
搜狐财经· 2025-09-19 20:42
融资情况 - 公司于9月17日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1] - 本轮融资由元禾璞华领投,红线资本、中亿投资等产业资本跟投 [1] - 融资将用于新一代鲲纶超材料研发、全球化产能扩张及产业链生态建设 [1] 技术与研发 - 公司成功打破海外60余年的技术封锁,填补中国新材料科技产业空白 [4] - 实现超材料从原料配方、核心设备到生产工艺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4] - 自主研发的鲲纶材料纤维细度达同类竞品1/3,兼具防水透气与强韧轻质特性,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巨头 [4]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50件,其中已获60件发明专利授权 [4] - 核心产品鲲纶HYPAK通过欧盟RoHS/REACH、美国FDA等全球最高标准认证 [4] 生产与产能 - 公司建成国内首条、全球领先的1.5万吨级智能化生产线 [5][6] - 在三年内实现产能指数级跨越式增长 [6] - 产品良率跻身世界一流,市场占有率超过33%,实现供应链100%自主可控 [6] - 采用先进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单位产能碳排放具备国际市场明显领先优势 [6] - 鲲纶材料已获得ESG认证,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6] 产品与应用 - 鲲纶是一种特种纤维材料,自然色泽为白色,有硬结构(如纸)和软结构(如布)两种形式,可塑性强 [8] - 材料深度赋能医疗、半导体、建筑、防护等近百个高附加值应用场景 [9] - 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于医用包装材料、医用/工业/化学防护服 [10] - 在建筑领域用于建筑用防水透汽材料 [11] - 在工业领域应用于货运隔热罩/保温罩、工业包装等 [12] - 公司首创鲲纶Inside双品牌战略,与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9] 管理层与战略愿景 - 公司使命是以材料科学重构安全边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产业链值得信赖的安全底牌 [15] - 未来将聚焦三个维度:科技维度突破材料科学边界、文明维度构建零碳材料生态、安全维度锻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长城 [15] - 投资方认为公司攻克高难度技术,打破行业垄断,产能快速提升,产品获市场认可 [13] - 投资方评价创始人团队兼具学术远见和产业执行力,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成果显著 [13][14]
调研速递|光启技术接受申万宏源等125家机构调研 披露多项关键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19 14:55
公司调研活动概述 - 9月18日公司在顺德709基地接待125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特定对象调研 董事长刘若鹏博士和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参与接待 围绕发展历程、技术应用、合作项目及未来规划进行深入交流[1] 历史贡献与技术成果 - 公司回顾中国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从90多年前依赖进口海外老旧机型到如今实现自主研发并持续迭代的发展历程[2] - 公司以上游原材料为起点打造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平台 包括6000项专利和728.8亩产业基地 克服技术与量产瓶颈助力装备跨代升级[2] 民用领域合作进展 - 公司与华为在智能汽车检测领域合作 打造覆盖全尺寸全频段的测试环境 通过航空航天级紧缩场和高精度多维度转台模拟真实通信场景[3] - 依托超1万个角度的信号验证为华为智能汽车提供整车通信性能验证 使其获得全球首个"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3] 超材料技术优势 - 超材料是通过微观设计与制造实现宏观材料结构超性能的新技术 产业化是逆向设计过程需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材料及工艺制备方法与专用设备[4] - 从微观编辑到批量生产各环节均是非标定制化的 规模化生产考验企业自主设计制造及垂直穿透能力 成为公司最具不可替代性且附加值较高的环节[4] 量产技术升级 - 量产技术2.0孵化周期约10个月 在控制资本开支前提下实现产能柔性扩张[5] - 通过工艺升级与流程优化涵盖上下游160余项工艺改进 不同生产环节效率提升超30% 预计年底完成第一阶段升级目标 明年半年度实现全体系技术迭代[5]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来自尖端装备渗透率持续提升 产品在装备体系价值占比跃升形成可持续增量空间[6] - 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横向拓展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市场化竞争壁垒强化 全产业链布局与规模化生产优势进一步体现[6] - 公司无人机已完成外场试飞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标 进入试生产阶段 未来将依托超材料核心技术打造覆盖相关领域的体系[6]
光启技术车规检测业务新进展 为享界S9T车型提供通信性能验证测试支持
中证网· 2025-09-17 21:11
公司业务进展 - 光启技术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联合成立汽车紧缩场实验室完成华为享界S9T车型整车通信性能测试[1] - 测试依托航空航天级紧缩场检验检测技术 通过专业测试场地及高精度多维度转台模拟各类通信场景[1] - 测试涵盖超1万个角度的信号验证 全面评估复杂场景下通信性能并提供覆盖全面的评估报告[1] 技术优势 - 创新采用"航空试验方法" 依托超材料七大能力平台中的先进检验检测技术构建完整汽车整车通信测试方案[1] - 解决传统近场测试中"有源指标测不准""天线偏心定位不准"等核心技术难题 大幅提升测试准确性与稳定性[1] - 通过紧缩场实验室精准测量车辆通信发射与接收能力 直接解决传统测试无法覆盖的整车级通信性能验证难题[2] 基础设施 - 公司规划建设21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用微波暗室[2] - 包含国内极少数可提供100MHz低频远场天线测试服务的系统[2] - 配备先进的9米级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2] 行业应用 - 传统汽车通信测试存在有源指标测量偏差大 天线偏心定位难 场景复现效率低等痛点[1] - 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技术"降维"赋能汽车检测 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高精度全场景通信能力的严苛要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