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欧洲今年蚊媒疾病传播事件创纪录 气候变化或令蚊媒疾病传播成为“新常态”
新华网· 2025-08-25 08:47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日发布报告说,欧洲今年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创有记录以来新 高;截至13日,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高。该机构警告,气候变化或令蚊媒疾病传播成为"新 常态"。 欧洲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欧洲今年已发生27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创新高。截至13日, 法国报告了11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意大利7例,尚无死亡病例;欧洲8个国家已报告335例西尼罗病毒本 土感染病例,死亡病例19例,其中意大利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病例达274例;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合 计报告了17例登革热病例。 欧洲疾控中心说,西尼罗病毒在欧洲的分布持续变化,过去十年间,欧洲每年都有新增地区检测到 这种病毒。今年欧洲的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多,预计病例数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目前在欧洲的活动范围已从十年前的114个地区扩大至眼下 369个地区。可传播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的埃及伊蚊自2022年就已在塞浦路 斯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今年首次报告了一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欧洲疾控中 心说:"这在该纬度地区实属罕见,凸显了(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
联合国机构发布免受极端高温侵害的报告和指南
新华社· 2025-08-22 20:47
核心观点 - 极端高温对全球劳工健康和生产率的威胁日益严重 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应对热应激影响 [1][2] -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布报告和指南 为各国政府 雇主和卫生部门提供减轻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可行方案 [1][2] 高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在20摄氏度以上的工作环境中 每升高1摄氏度 劳动生产率下降2%至3% [1] - 气候变化导致热浪更加频繁和强度加大 严重影响农业 建筑业和渔业等体力劳动者的健康 [1] 受影响规模 - 全球超过24亿劳动者暴露在极端高温环境中 [2] - 极端高温每年导致超过2285万起职业伤害事故 [2] 行业影响 - 农业 建筑业和渔业等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受气温上升影响最为严重 [1] - 职业性热应激已成为全球性社会挑战 不再局限于赤道附近国家 [2] 解决方案建议 - 建议结合当地气候特征 特定工种及劳动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防暑计划与行动指南 [2] - 重点关注中老年劳动者 慢性病患者及体能较弱人群等群体 [2] - 开展应急救援人员 医务工作者 雇主和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提高热应激症状辨识与处置能力 [2]
脱碳技术由中国主导
日经中文网· 2025-08-22 16:00
气候变化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 2023年中国研究机构发表气候变化相关论文约1.4万篇 超过美国约1.3万篇[2][5] - 2024年全球发表论文约7.7万篇 其中中国贡献约1.7万篇占20% 美国逾1.4万篇[5] - 中国在2004-2024年间被引用次数前1000篇论文数量于2022年超过美国跃居首位[7] 研究数据与方法论 - 分析基于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中约65万篇含"气候变化"关键词的论文[4] - 统计时间跨度为1992-2024年共33年 涵盖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未来预测及对策评估等领域[4] - 联合国IPCC以这些研究文献为基础制定报告 并作为COP会议的科学依据[4] 中国在脱碳领域的技术领导力 - 中国企业2024年第四季度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份额达55%居首位[5] - 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比例达50% 超越火力发电成为主力[5] - 中国提出"3060目标"计划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7] 国际研究格局变化 - 日本研究排名从1999年第7位降至2024年第16位[7] - 中国研究人员在IPCC机构中担任要职 如气候变暖评估工作组联合主席[7] - 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下提议大幅削减2026年度气候变化研究预算[8]
欧洲今年蚊媒疾病传播事件创纪录
新华网· 2025-08-21 16:44
欧洲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欧洲今年已发生27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创新高。截至13日,法国报告了11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意大利7 例,尚无死亡病例;欧洲8个国家已报告335例西尼罗病毒本土感染病例,死亡病例19例,其中意大利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病例达274例;法国、 意大利和葡萄牙合计报告了17例登革热病例。 欧洲疾控中心说,西尼罗病毒在欧洲的分布持续变化,过去十年间,欧洲每年都有新增地区检测到这种病毒。今年欧洲的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 为三年来最多,预计病例数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目前在欧洲的活动范围已从十年前的114个地区扩大至眼下369个地区。可传播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寨 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的埃及伊蚊自2022年就已在塞浦路斯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今年首次报告了一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欧洲疾控中心说:"这在该纬度地区实属罕见,凸显了 (蚊媒疾病)传播风险正向更北部地区扩散。"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日发布报告说,欧洲今年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创有记录以来新高;截至13日,西尼 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高。该机构警告, ...
全球“最毒”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专家揭示白纹伊蚊北迁祸因及防蚊绝招
齐鲁晚报· 2025-08-21 09:48
蚊虫种群变化趋势 - 白纹伊蚊在北京的占比从2014年不到30%升至2023年43.08% [2] - 北方地区出现原产东南亚的白纹伊蚊(花蚊子),其体型更小、行动更敏捷 [3] - 白纹伊蚊在居民区和公园绿地等人群密集场所有显著增长 [4] 疾病传播风险 - 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等10余种病原体 [5] - 基孔肯雅病毒因基因突变扩展至白纹伊蚊传播,范围从热带扩大到温带地区 [5] - 蚊子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形成平衡,使病毒能高效复制 [5] 气候环境影响 - 气候变化导致升温早、降温晚,延长蚊子活跃期 [6] - 2015-2019年暖温带半湿润区白纹伊蚊分布面积较2000-2004年增加10% [6] - 白纹伊蚊七年内向北迁移150公里(甘肃陇南至天水) [6] - 全球气温每升高1℃使日极端降水事件加剧约7% [7] -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区域白纹伊蚊密度最高 [7] 繁殖特性与城市化 - 白纹伊蚊孳生于最小100毫升积水的容器中 [7] - 繁殖场所包括家庭容器、植物容器、废旧轮胎及水泥槽等 [7] - 城市化进程为伊蚊提供更适宜生态环境 [7] 抗药性发展 - 登革热疫情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高 [8] - 咸阳市白纹伊蚊对3类菊酯类杀虫剂从低抗性发展为2类高水平抗性 [8] - 抗药性增强主因频繁及不规范使用卫生杀虫剂 [8] 防控措施 - 采用环境治理(清积水)、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纱窗蚊帐)结合手段 [10] - 广东开展"以蚊治蚊"生物防治:释放绝育雄蚊和华丽巨蚊幼虫 [10] - 全民参与清积水与个人防护被列为重点防控策略 [10]
2024年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破纪录
科技日报· 2025-08-21 09:04
报告核心观点 - 2024年全球多项关键气候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包括温室气体浓度、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高度及海洋热含量 [1] - 报告整合58国589位科学家的研究及全球立体监测网络数据,验证了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 [1] - 2015至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2] 温室气体浓度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攀升至422.8±0.1 ppm,较工业化前水平的278ppm飙升52% [1] 全球温度 - 地表温度连续两年打破纪录,较1991至2020年均值高出0.63℃至0.72℃ [2] - 2024年全球年均海面温度较2023年的记录上升0.06℃ [2] - 全年约91%的海域遭遇热浪侵袭,仅26%的海域出现寒流 [2] 水循环与海洋 - 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球超五分之一地区出现极端水汽值,远超2023年的十分之一 [2] - 从海洋表面至2000米深处测量的全球海洋热含量在2024年创下新高 [2] - 全球平均海平面连续13年刷新纪录,较1993年卫星监测初期上涨约105.8毫米 [2] 冰川融化 - 2024年全球58个基准冰川连续两年出现质量亏损,创55年来最大平均损失 [2] - 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已超过海洋热膨胀 [2] - 委内瑞拉成为首个冰川完全消失的安第斯山脉国家 [2]
作者中文属名,95后中国学者一作Nature论文,发现全新N₂O还原酶
生物世界· 2025-08-21 08:05
研究背景 - 一氧化二氮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 其在大气中浓度已达前所未有的水平 目前排放源超过吸收汇[3] - 表达N₂O还原酶的微生物可将N₂O转化为对气候变化无影响的氮气 已知的N₂O还原酶属于典型的NosZ还原酶 分为支系I和支系II两个进化支系[3] 研究发现 - 研究发现了一个催化一氧化二氮还原反应的新型细菌蛋白家族——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 扩展了N₂O还原酶家族[4] - 新发现的支系III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序列与典型NosZ存在差异 但保留了三维蛋白质结构特征[8] - 研究通过生理学、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建模证明L-N₂OR催化N₂O还原 L-N₂OR基因存在于多个门类中 主要分布于未被培养菌群[8] 研究意义 - 研究扩大了已知N₂O还原酶的多样性 表明硝化刺菌门等未被认识的分类群参与了N₂O消耗[9] - N₂O还原酶多样性的扩展有助于加深对N₂O消耗源的理解 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4][9] - 新型N₂O还原催化剂的发现为减少N₂O排放的创新生物技术提供了更多机会[4][9] 研究发表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20日发表在Nature期刊 第一作者为何广博士[4] - 论文标题为"A novel bacterial protein family that catalyses nitrous oxide reduction"[4]
研究揭示新西兰2023年飓风曾诱发超80万次滑坡
新华社· 2025-08-20 13:35
研究表明,本土原生森林比外来树种森林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在"加布里埃尔"飓风发生前3至5年内植 被遭破坏的区域,更易发生滑坡。 该研究还发现,气候变化加剧了"加布里埃尔"飓风的降雨强度,未来这种趋势很可能持续增强。研究者 表示,该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将支撑全国性滑坡模型的构建,用于预测突发性高危滑坡的发生区域及潜在 影响。同时,期待此项研究能为未来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助力减轻这类破坏性灾害的影 响。 责编:李磊、王瑞景 新华社惠灵顿8月20日电(记者龙雷、李惠子)新西兰地球科学组织近日在国际学术杂志《滑坡》上发 布研究报告说,2023年侵袭新西兰的"加布里埃尔"飓风曾诱发超过80万次滑坡,受灾面积约100平方公 里,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极端的滑坡诱发事件之一。 研究显示,"加布里埃尔"飓风当时带来的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使许多坡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 临界点,发生滑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部分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高达500毫米,较历史纪录高出50% 以上。 除降雨外,影响滑坡位置的关键因素还包括地质类型、植被类型及坡地陡峭程度,通常灌木和草地覆盖 区域比森林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坡。例如在霍克斯湾等地,灌木 ...
一场飓风导致新西兰发生超80万次滑坡
央视新闻· 2025-08-20 13:26
飓风诱发滑坡研究 - 2023年"加布丽埃勒"飓风在新西兰诱发超过80万次滑坡 受灾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极端的滑坡诱发事件之一 [1] - 飓风带来的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 部分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高达500毫米 较历史纪录高出50%以上 [1] - 影响滑坡位置的关键因素包括地质类型 植被类型及坡地陡峭程度 灌木和草地覆盖区域比森林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坡 [1] 植被覆盖与滑坡关系 - 本土原生森林比外来树种森林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1] - 在飓风发生前3至5年内植被遭破坏的区域更易发生滑坡 [1] - 霍克斯湾等地的灌木与草地覆盖区小型浅层滑坡密度极高 达到每平方公里327处 [1] 研究应用与未来趋势 - 气候变化加剧了飓风的降雨强度 未来这种趋势很可能持续增强 [1] - 研究数据将支撑全国性滑坡模型的构建 用于预测突发性高危滑坡的发生区域及潜在影响 [1] - 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助力减轻这类破坏性灾害的影响 [1]
再遇见|施塔尔:欧洲应正确看待“去风险”,开放才能推动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8-20 10:48
中欧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 - 欧盟对华存在“三重定位”,但“系统性竞争对手”的表述易造成误解,中欧关系难题与政治制度差异无关,而是源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和地缘政治战略[9][12] - 德国是欧盟内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双方建立了密切、长期的经济合作,德国企业长期在华投资,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5] - 超过半数受访德国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这与欧盟整体的“去风险”理念存在差异[6] 合作领域与潜力 - 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气候政策合作应成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双方均签署了《巴黎协定》并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9] - 若中国继续开放医疗设备、制药、金融服务等新兴市场予德国和欧洲企业,同时中国公司继续在德欧投资,双方经济发展前景将非常良好[5] - 中欧必须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多边国际体系,在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进行必要合作[10][12] 挑战与风险认知 - “去风险”被欧洲视为普遍概念,旨在避免对单一国家的经济依赖,例如欧洲经济需避免对美国大型数字公司的片面依赖[6][8] - 美国政策构成显著风险,其单边关税政策及政治主导商业的做法迫使欧洲国家和企业调整未来投资计划[7][8][12] - 俄乌冲突对中欧互信产生负面影响,需通过高层交流建立信任,澄清中国采取平衡方式而非参与地缘政治对抗[13] 未来合作机制建议 - 必须加强各层级接触,增进对彼此政治和经济制约因素的了解,通过了解双方顾虑才能提出共赢建议[10][13] - 应克服政治障碍,恢复《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的谈判,并建立基于信任、公平和规则的新型监管合作框架[12] -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需在欧盟内部发挥作用,帮助重建中欧间的信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