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去风险
icon
搜索文档
再遇见|欧委会前主席普罗迪:欧洲实现“战略自主”符合中欧共同利益
新浪财经· 2025-07-23 07:31
中欧经贸合作 - 中欧年贸易额达2640亿美元,涵盖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7] -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曾体现未来合作构想但因故搁置,失去深化合作机会[8] - 中国建议将欧元纳入外汇储备以推动多极世界,实际采取美元与欧元并持策略[7] 产业与技术合作 - 1984年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参与天津无缝钢管厂建设,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技术人员的生产力[6] - 中意合作领域覆盖考古、航空航天、人文学科与技术,需成倍扩大合作规模[15] - 中国从低成本生产国转型为高科技国家,需重新调整与欧洲的贸易投资关系[11] 多边贸易体系 - 中欧共同支持多边主义但WTO机制脆弱,需主要贸易方合作维护体系[12] - 全球价值链紧密相连,"去风险"政策不符合双方利益且阻碍对话[10] - 需重建双边协议框架,在尊重角色差异基础上建立包容性关系[13] 教育与人文交流 - 北京大学"阿涅利意大利文明讲席"每学期引入不同领域欧洲教授,促进学术联系[15] - 中欧慈善创新研究中心推动跨国医疗等公益项目,建立信任桥梁[17] - 媒体渲染竞争加剧欧洲年轻人对华负面看法,需减少"制度优越论"话语[17][18] 战略协作方向 - 欧洲实现"战略自主"需平衡欧美关系并发展中欧联系,符合双方利益[11] - 中欧应在联合国框架下承认分歧,基于共同利益开展差异化合作[10] - 双方领导人呼吁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对话拓展政治经济人文合作空间[18]
冯德莱恩:产能过剩必须从源头解决,不能简单转移到全球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7-15 18:12
中欧经贸关系现状 - 欧盟寻求重新平衡与华经贸关系,要求放宽欧洲企业市场准入及放松稀土出口管制 [1] - 2024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达3570亿美元,欧盟认为存在产能过剩及市场扭曲问题 [3][5] - 欧盟指责中国通过补贴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但中国反驳称顺差源于公平市场竞争 [6][14] 贸易争端与反制措施 - 中国近期对欧盟医疗器械实施进口限制,并对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作为对欧盟限制措施的回应 [8] - 中欧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面板等领域仍存在未解决的分歧 [8] - 原定两天的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被压缩至一天,反映双方经贸关系紧张 [8][13] 稀土资源博弈 - 欧盟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但中国目前控制全球66%稀土开采量和92%精炼产能 [10][11] - 欧盟计划开发替代稀土供应,但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10] 欧盟的困境与选择 - 欧盟在贸易问题上同时与美国和中国存在分歧,未能与任何一方达成协议 [10][15] - 欧盟面临战略选择:是倾向美国特朗普政府,还是与中国改善关系 [15] - 若中欧联手,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可有效应对美国关税政策 [15] 产能过剩争议 - 欧盟将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产能过剩,但中国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6][14] - 中国强调产能过剩是生产端问题,只要产品有市场就不存在过剩 [14]
德国要严查意德企业收购案“中国因素”,专家:对中德深化经贸与投资合作不利
环球时报· 2025-07-15 06:41
交易概述 - 意大利能源公司Snam计划收购德国最大天然气网络运营商欧洲开放电网公司(OGE)24 99%的股权 交易股权价值为9 2亿欧元[1] - OGE是德国最大的独立天然气输送运营商 管网全长约1 2万公里 年输气量约210亿立方米 服务400余家终端客户[1] - 交易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需满足德国联邦反垄断局审批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外商投资审批及VGH其他股东未行使优先购买权等3个条件[1] 股东结构与审查 - 中国国家电网通过持有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CDP Reti)35%的股权间接影响Snam的决策 但并非其直接股东[2] - 德国经济和能源部以"国家安全疑虑"为由启动深入审查程序 认为中国间接收购OGE的举动"非常敏感"[2] - 德国政府计划全面评估交易是否危害公共秩序及安全 审查程序由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赖歇主导[2] 德国政策背景 - 德国近年对华基调为"去风险" 将能源基础设施划入"关键基础设施"范畴 对中国企业参股持顾虑态度[2] - 新总理默茨提出"战略性去风险" 计划为敏感行业设置更高门槛 并可能在联邦议院设立专门委员会审查涉华交易[2] - 德方"泛安全化"趋势明显 涉华项目审查层层加码 甚至波及普通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领域[3] 中德关系动态 -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强调中德经济互补性 呼吁防止"去风险"政策损害双方正常合作[3]
早餐 | 2025年7月14日
快讯· 2025-07-14 07:23
贸易政策与市场反应 - 特朗普宣布对墨西哥、欧盟征收30%关税 8月1日实施[1] - 欧盟准备与其他国家加强接触 可能协调应对关税威胁[1] - "对等关税2.0"导致上周五三大美股指齐跌[1] 中美关系动态 - 中美外长在吉隆坡会晤 同意加强沟通对话[1] - 双方探索扩大合作领域[1] 欧盟供应链调整 - 欧盟推出三项供应链提案实施"去风险"策略[1] - 冯德莱恩就欧盟对华关系发表表态[1] 消费与科技行业 - 美团公布周六订单达1.5亿单 平均34分钟送达[1] - 英伟达CEO黄仁勋将于7月16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1] 宏观经济数据 - 中国周一将公布6月进出口和信贷数据[1]
国际时政周评:俄美关系缓和再起波折?
招商证券· 2025-07-13 22:05
上周时政回顾 - 美国将对多国加征关税,如对进口铜征50%、威胁对药品征高额关税,“对等关税”实施推迟到8月1日,目的或为加强供应链[4][8] - 特朗普批准向乌运送武器并考虑对俄制裁,美俄关系缓和或有波折但波动受限[4]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中欧关系讲话,关注“去风险”[4] 未来一周关注 - 美国贸易谈判继续,各国争取8月1日前达成框架协议,关注232调查及矛盾转移风险[4] - 关注特朗普对俄“重大声明”、中东加沙局势及美伊谈判[4] 风险提示 - 美国政策和国际关系变化超预期[5] 中长期风险 - 大国关系再平衡,中美摩擦集中经贸科技领域,美国政策在政治性和专业性间摇摆[22]
欧盟推三项供应链提案“去风险”,冯德莱恩就对华关系表态
环球时报· 2025-07-12 06:56
欧盟对华供应链政策 - 欧盟公布3项独立提案包括化工行业行动计划、医疗对策战略和储备战略,旨在应对关键供应链"武器化"风险并提升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1] - 化工行业行动计划声称将针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倾销、补贴和产能过剩"强化贸易防御 [1] - 医疗对策战略聚焦减少欧盟对中国制造药品、诊断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依赖 [1] - 储备战略强调欧盟在采购关键商品时要优先选择"可信赖供应商",虽未直接提及中国 [1] 欧盟对华经济关系调整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关系需"重新平衡经济关系"、"去风险"及推进全球议题外交 [1] - 欧盟"去风险"政策核心意图是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冯德莱恩连任后有意在本届任期内落实具体措施 [3] - 欧盟政要将美国视为重要盟友,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对华立场带有倾向性,试图通过施压寻求贸易经济"平衡" [3] 中国商务部回应 - 中国商务部呼吁欧方在经贸关系中"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少焦虑多行动",避免贴标签 [3]
4国联手围堵中国稀土?特朗普“真正算盘”曝光,中方早有打算
搜狐财经· 2025-07-10 12:45
稀土行业全球格局 - 中国占据全球稀土供应主导地位 贡献全球稀土产出的90% [1][3] - 2023年全球稀土需求达到30万吨 中国内需占比超过70% [3] - 中国掌握稀土全产业链优势 供应链变动可影响数十个行业 [1][3] 四国联盟稀土战略 - 美日澳印推进稀土供应链多元化计划 目标2025年将非中国稀土供应提升至30%以上 [3][5] - 澳洲加速开发新矿场 美国投资本土稀土加工设施 [3] - 战略核心目的是降低对中国依赖 同时维护美国科技霸主地位 [3][5]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政府实施百亿级稀土储备工程 加强出口配额管理 [5] - 中国科研团队提升稀土提炼效率20%以上 年产能达百万吨级 [5] - 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多边合作 吸引印尼越南加入生产链 [5] 技术与市场现实 - 中国稀土提取技术领先 短期内难以被复制 [7] - 四国联盟计划可能推高全球稀土生产成本 [7] - 中国稀土全球贸易份额保持稳定 供应链优势依然坚固 [5][7] 产业影响分析 - 美国国防工业90%稀土依赖进口 2023年进口量占本国需求80% [5] - 中国将稀土优势转化为软实力 坚持开放合作路径 [7] - 全球稀土博弈呈现长期化特征 合作共赢成为关键 [7]
迄今最严厉?冯德莱恩最新涉华表态炒作多项旧议题,同时申明不愿脱钩愿建立更稳定关系
环球网· 2025-07-09 17:29
中欧关系表态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不愿与中国脱钩,准备建立更"平衡"且"稳定"的关系[1][5] - 冯德莱恩强调需重新平衡中欧经济关系,推进气候问题等全球议题合作[4] - 中欧合作进入第二个五十年,中国变化对欧洲意味着新纪元[5][6] 欧盟对华政策立场 - 欧盟坚持"去风险"策略处理对华关系,但反对战略脱钩[3][4] - 冯德莱恩敦促欧洲清醒认识中国已转型为工业大国和清洁技术引领者[4] - 欧盟将重点关注经济再平衡、"去风险"和全球问题外交三大优先事项[4] 贸易与产业争议 - 欧盟持续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指责产业补贴问题[3][4] - 中方回应称产业补贴政策符合WTO规则,产能过剩本质是竞争焦虑[4] - 中国强调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创新、产供链体系和市场竞争优势[4] 地缘政治表述 - 冯德莱恩借俄乌冲突指责中国"对俄支持加剧欧洲不稳定"[3] - 中方驳斥相关言论充满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4] 中方回应与合作展望 - 中国外交部强调中欧合作50年成果丰硕,带来实际利益[6] - 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愿为欧洲企业提供市场机遇[6] - 中方反对任何损害中国发展权利或牺牲中方利益的企图[6]
上海外国语大学忻华:彼此认知存落差,美欧关系如何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22:50
美欧贸易谈判现状 - 欧盟争取在7月9日前与美国达成原则性双边贸易协议 目前双方仍在继续接触 欧盟致力于达成有利于欧盟企业、消费者和全球经济的协议 [1] - 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50%关税 汽车领域25%关税 其他商品10%基准关税 特朗普威胁若谈判无突破将对欧盟商品征收50%关税 [1] - 欧盟决定对210亿欧元进口美国产品加征最高50%关税 但报复措施推迟至7月14日生效 [1] 美欧关系重构 - 美国政治领导层对欧盟战略认知发生深刻变化 欧洲政治精英仍对美国心存幻想 双方认知落差导致谈判难以推进 [2] - 特朗普政府认为欧盟架构导致美国对欧巨额贸易逆差 需打击欧洲一体化 欧洲在战略安全上依赖美国却让美承担巨额支出 [2] - 欧盟认为特朗普政策破坏欧洲经济政治稳定 需对美国"去风险" 需联合其他经济体反制美国 加强欧洲"战略自主" [3] 欧盟内部意见分歧 - 德国和意大利可接受10%基准税率以稳住局面 法国等国家认为10%基准税率不可接受 但马克龙可能改变想法 [5] - 欧盟有意在购买美国农产品、武器和液化天然气方面让步 推动工业产品互免关税 美国要求欧盟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让步 [5] - 欧盟认为美国涉及监管和税收事务自主权的要求几乎没有谈判余地 [5] 美欧技术与产业竞争 - 美欧各自采取"泛安全化"产业战略和干预主义宏观经济政策 互相防范竞争 [9] - 美国扶持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和核能、无人机等尖端产业 欧洲对标美国保护和更新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 扶持AI、量子计算等新兴前沿产业 [9] - 欧洲强化对美国巨型数字平台公司的监管 [9] 贸易与投资政策 - 美国以畸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 2025年4月威胁对欧盟征收50%关税 推动投资审查"国家安全化" [9] - 欧洲采用"贸易防御工具" 更新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政策 构建排除美国的新兴自贸架构 [10] - 2025年初与墨西哥和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建立自贸架构 考虑加入CPTPP [10] 供应链安全 - 美国致力于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 2025年与乌克兰、刚果(金)和澳印日三国达成协议 [11] - 欧洲以《欧洲竞争力指南》为纲要 将供应链安全视作经济安全重要领域 对非洲关键矿产国家进行经济外交 [11] 欧洲战略自主 - 欧洲出台更强有力产业政策 提升技术与产业竞争力 减少对美国市场依赖 增强供应链"韧性" [12] - 欧盟和法德等国出台战略文件 依靠自身力量整军经武 提升军事工业实力和军队装备技术水平 [12]
南华早报 | 王辉耀: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搜狐财经· 2025-07-07 12:02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 - 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有助于化解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并为世界各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1] -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35% [3] - 全球化3.0以数字化驱动并呈现区域化特征,中国企业需从出口驱动转向全球布局、海外投资和跨境产业协同的新模式 [4] 全球化3.0的特点与挑战 - 多极化格局回归,"去风险"和不稳定性使企业面临不确定性 [3] - 贸易壁垒、关税和地缘政治碎片化上升 [4] - 海外扩张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同时缓解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 [4] 中国企业全球化案例 - 吉利在比利时的沃尔沃工厂雇佣4000名员工,实现生产集约化和成本分摊 [4] - 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雇用2000名员工,成为中美经贸合作典范 [7] - 隆基绿能在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建设5吉瓦太阳能组件厂 [7] - 天合光能在德克萨斯州投资2.25亿美元建设太阳能组件厂 [7] - 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建立东南亚首座汽车生产线 [8] 全球化红利的再分配 - 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落实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 [5] - 中国企业在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如宁德时代和立讯精密计划在美建厂 [7] - 约三分之一的中国海外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向东南亚 [8] 全球化战略的机遇 - 中国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与绿地投资拓展国际市场 [8] - 全球化战略有助于分散风险、拓展销售渠道并为东道国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