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受气候影响 大堡礁硬珊瑚覆盖率大幅下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7 15:29
大堡礁生态变化 -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报告显示大堡礁硬珊瑚覆盖率出现显著下降 [2] - 2025年监测区域硬珊瑚平均覆盖率较2024年下降14%至30% [2] - 个别珊瑚礁覆盖率降幅超过70% [2] 影响因素 - 2024年南半球夏季热浪被确定为硬珊瑚覆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 大堡礁概况 - 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 全长2000多公里 [2] - 世界最大珊瑚礁群 属于地球最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2]
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
虎嗅· 2025-08-07 09:3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冯雨欣、田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年7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气温达到37℃(摄氏度),当地农民张全整夜没合眼。 这一夜,张全只重复一件事情——给自家二三十亩的庄稼地浇水。每块地大概两三亩,浇完一块地就得挪动水管再浇下一块。第二天早上八点,他趁浇水的 间隙赶紧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又立刻返回田里继续忙碌。 根据河南气象局监测数据,河南大部地区高温闷热天气持续至8月5日,而在此前的35天里,仅出现三天下小雨的天气。驻马店是本次河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很多支流河道只剩下薄薄一层水,部分河床已裸露在外,水井也近乎干枯。渴了数月的玉米无法依靠自己的根系获得水分,正逐渐萎靡。 张全算了一笔账:一天一夜连续浇水,仅油费就需要花100多元,加上化肥、种子等前期投入,这二三十亩地一季的浇水成本预计有七八千元。对靠田吃饭 的他来说,压力又重了几分。可如果不浇水,玉米棒子就结得小且缺粒严重,这样的玉米很难卖出去。 这不是张全一个人的烦恼。今年夏季,河南、陕西、甘肃以及苏皖北部、山东等地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旱情严峻。与此同时,北京、河北、 ...
大堡礁珊瑚减少幅度之大创监测39年来纪录
新华网· 2025-08-07 08:43
大堡礁珊瑚覆盖面积变化 - 大堡礁北部区域珊瑚覆盖面积比上一勘测周期减少约四分之一[3] - 南部区域珊瑚覆盖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3] - 中部区域珊瑚覆盖面积减少约14%[3] - 北部和南部区域流失幅度为启动监测39年来最高纪录[1][3] 珊瑚白化现象特征 -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夏季持续高温导致远北及北部区域大范围珊瑚白化[7] - 对162处珊瑚礁监测发现41%出现中度到高度白化现象[7] - 这是自2016年以来记录的第六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7] - 白化事件间隔时间正在缩短导致珊瑚恢复时间减少[5] 珊瑚减少主要原因 - 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是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3][7] - 气旋活动对珊瑚造成持续破坏[3][5] - 棘冠海星数量暴增大量捕食珊瑚[3][5] - 生长速度快的脆弱珊瑚品种使生态系统波动加剧[5] 历史白化事件记录 - 1998年首次出现大范围珊瑚白化现象[3] - 2016年和2017年首次连续两年发生白化[3] - 2020年、2022年、2024年、2025年均出现大范围白化[3] - 20世纪90年代前大范围白化现象非常罕见[3] 生态系统现状评估 - 珊瑚面积呈现"较短时间内在创纪录低和高之间波动"[5] - 过去15年波动程度较以往更为剧烈[5] - 生态系统承压状态持续加剧[5] -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
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21:47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 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农业耕种格局改变,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逐渐北移,冬小麦播种时间需要调整,东北地区需推广更耐涝水稻品种[1][3][30] - 2025年夏季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经历长时间高温少雨天气,旱情严峻,而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降水偏多引发洪涝[2][29]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将2020年定为"气候危机纪元时代"元年,近五年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未来可能出现"旱的更旱,涝的更涝"趋势[3][30] 具体地区农业受影响情况 - 河南驻马店农民张全因干旱需连续浇水,二三十亩地一季浇水成本达七八千元,油费每天100多元[2] - 陕西眉县猕猴桃因倒春寒、干热风及高温影响,坐果率下降,农户周博浇水次数从去年6次增至今年预计13次,产量预计下降30%[9][11][12][13] - 河南周口农户小张家玉米因高温叶片干尖发黄,需增加浇水次数至4次,电费成本达2520元,全年种植利润仅约1000元/亩[15][18][19] 农户应对措施 - 陕西眉县农户自费铺设灌溉管道,初期投入3000多元,但长期可提高效率并降低伤害[22] - 河南周口农户计划明年缩减种植规模至10亩以下,全部改种小麦玉米以降低人工成本[27] - 部分农户采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调节pH值至6.5,采用免耕方式增强抗灾能力[23] 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 - 中国气象局拟组织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农业农村部准备启动农业资源区划工作[4] -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覆盖全国56%耕地(10.75亿亩),华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基本建成高标准农田和灌溉设施[32] - 河南部分地区实施抗旱期间电价优惠,从0.8元/度降至0.48元/度,可节省近半电力成本[19] 经济影响数据 - 陕西眉县猕猴桃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0%以上[8] - 陕西眉县农户周博8亩猕猴桃往年利润8-10万元(占收入70%),今年预计仅6万元[13] - 河南周口农户小张家21亩地全年总成本23562元,收入约2万元,利润仅约1000元/亩[19]
气候变了,中国农民重新学习种地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20:39
2025年7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气温达到37℃(摄氏度),当地农民张全整夜没合眼。 这一夜,张全只重复一件事情——给自家二三十亩的庄稼地浇水。每块地大概两三亩,浇完一块地就得 挪动水管再浇下一块。第二天早上八点,他趁浇水的间隙赶紧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又立刻返回田里继 续忙碌。 根据河南气象局监测数据,河南大部地区高温闷热天气持续至8月5日,而在此前的35天里,仅出现三天 下小雨的天气。驻马店是本次河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很多支流河道只剩下薄薄一层水,部分河床 已裸露在外,水井也近乎干枯。渴了数月的玉米无法依靠自己的根系获得水分,正逐渐萎靡。 张全算了一笔账:一天一夜连续浇水,仅油费就需要花100多元,加上化肥、种子等前期投入,这二三 十亩地一季的浇水成本预计有七八千元。对靠田吃饭的他来说,压力又重了几分。可如果不浇水,玉米 棒子就结得小且缺粒严重,这样的玉米很难卖出去。 这不是张全一个人的烦恼。今年夏季,河南、陕西、甘肃以及苏皖北部、山东等地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 少雨天气,旱情严峻。与此同时,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却降水偏多,甚至引发洪涝。 异常的天气让农民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河南周口、驻马店持续干旱 ...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20:12
极端气候的现状与趋势 - 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5] - 2024年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 [2] -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单次灾害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高,并出现复合型灾害 [5] - 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表现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以及短期内的旱涝急转 [3][7] 极端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因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成为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其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5] - 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受到极端高温和暴雨影响,具体表现为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变缓慢,种植户灌溉成本增加 [3][13] - 极端天气已导致全球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包括北美洲玉米、大豆和南美咖啡豆 [17] - 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更易受极端气候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波动可能引发资源抢夺、边界冲突等问题 [18] 对农业部门的具体冲击与应对 - 北方地区夏季变得更加高温高湿,粮食仓储需配备烘干、除湿设备,东北地区需关注田间排水并推广耐涝水稻品种 [14] - 农业公司需要优化农作物品种,培育能适应冬季低温时间不足的冬小麦以及更耐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 [15] - 短期内最重要的是大规模更新全国农业基础设施,以适应极端天气并从容切换灌溉和排涝模式 [16] - 相比于全国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种植面积,因气温升高而增加的适宜耕种面积可以忽略不计 [12] 对其他行业的潜在影响 - 与农业相关的保险行业需引入新金融工具,调整农业巨灾险的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 [19] - 新能源企业面临“无风无日”天气导致发电量受影响的风险 [19] - 海上航运企业需考虑更多极端天气(如台风)并开始评估北极航线以节省成本 [19] - 城市规划企业需调整设计思路以更好地应对高温和暴雨天气 [19]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 为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全球需要付出比现在多五倍的努力,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并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 [10] - 向绿色能源转型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0] - 海绵城市有承载力限制,需构思额外策略如将低洼地区设计成公园、湿地在超量降雨时吸纳洪水 [20] - 全球气候转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排除噪声并与伪科学斗争 [21]
北京绿金院:可持续议题动态与趋势观察报告(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11
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和各国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原则》,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指令》等强化ESG信息披露,美国SEC出台气候披露新规,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完善绿色转型制度体系,主流 评级机构也更新了ESG评分模型。 重点议题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剧气候风险,各国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企业需重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国际气候相关贸易政策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 机制进入过渡期,英国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政策;全球碳市场建设加快,中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巴西、新加坡 等推进碳市场立法,高质量碳信用成为关注焦点;转型规划在全球受重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制定并实施转型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国际社 会推进"30×30"目标,各国出台保护政策,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框架;循环经济成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欧盟、中国等出台政策推动废弃物循 环利用,企业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供应链安全和负责任采购重要性凸显,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加剧,食品安全事件推动供应链透明度提升;人工智能在带来 积极影响的 ...
打通适应气候变化“最后一公里”难在哪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07:25
核心观点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多地气温和降水创历史纪录 暴露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在基层实施的短板和痛点 [1][2] - 适应气候变化需从政策行动转向全民行动 重点解决公众认知不足 风险识别工具缺乏和本地化适应手段缺失等问题 [3][4][5] 气候现状与挑战 - 陕西 山西 吉林 辽宁 河南 新疆等省区7月平均气温创有记录以来最高 全国迎来有观测以来最热月份 [1]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伴随而来 河南周口高温全勤 安徽降水为历史同期最少 北京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 [1] - 适应气候变化在基层实施存在堵点和痛点 主要体现在认知局限 归因检测难度大 信息和工具不足三个方面 [1][2] 认知局限性 - 全球气温近百年来显著升高 但不同地区时段变暖不同步 器具观测结果与个人感受不一致 [1] - 年度尺度体验感淡化升温认识 极寒事件进一步混淆认知 限制各层级适应措施的速度力度广度和深度 [1] 技术瓶颈 - 气候变化归因检测需区分人类活动影响与自然变化 但目前空间分辨率 时效性 精准性存在局限 [2] - 风险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性 数字鸿沟导致公众难以及时获取有用信息 [2] - 气候适应工具开发和普及严重滞后 导致面对极端天气时准备不足 [2] 政策框架建设 - 中国发布两版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制定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推动省域政策行动 [3] - 开展两轮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明确思路框架和平台 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3] 解决方案:公众认知 - 开展分布式气候变化研究 挖掘本地气候数据和变化元素 实现气候变化本地化显像化 [3] - 编制本地气候变化手册 绘制便于公众理解的图表 承载科学信息的宣传传播 [3] 解决方案:风险识别 - 科研单位需加强归因检测技术攻关 开发快速检测工具 提升时效性并减少误差 [4] - 新闻媒体应加强气候变化深度报道 开展极端事件归因跟踪 避免停留在表象层面 [4] - 工厂 建筑 学校 医院 养老机构 村社 家庭和个人均需重视气候变化适应 [4] 解决方案:适应工具 - 开发面向不同地区群体单位的分级适用手册 鼓励社会各界对照采用推广 [4] - 城市层面统一编制气候风险电子地图 开发网络平台提供适应工具箱 [4] 解决方案:公众参与 - 鼓励防灾减灾 自然教育 环保志愿等领域的教育科普机构和社会发展 [5] - 分类分层级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和适应知识普及 提升全民适应意识和能力 [5] - 设立气候适应奖项 加强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
气候变化导致亚南极赫德岛近1/4冰川融化
人民网· 2025-08-06 06:37
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 -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发现自1947年以来赫德岛已有近1/4冰川融化 [1] - 研究人员使用1947年以来的地形图和卫星图像分析了29处冰川在1947年、1988年和2019年的变化 [1] - 赫德岛已有约64平方公里冰川融化消失占原本冰川总量的23.1% [1]
气候变化导致亚南极赫德岛近1/4冰川融化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6日 15 版) 据新华社悉尼8月4日电 (记者梁有昶、章建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4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 员发现,自1947年以来位于亚南极地区的赫德岛已有近1/4冰川融化,表明该岛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 响。 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欧洲学术期刊《冰冻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使用1947年以来的地形图以及 当前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了赫德岛29处冰川在1947年、1988年和2019年的轮廓、面积等特征。结果发 现,自1947年以来,赫德岛有大约64平方公里冰川已经融化消失,约占该岛原本冰川总量的23.1%。 (责编:卫嘉、白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