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

搜索文档
吉林延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16
民族团结与文化建设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建设11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观念 [1] - 组建1800余人的"石榴红"基层宣讲队伍,通过故事讲述民族团结情谊 [1] - 打造以州博物馆为核心、县市馆区为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 [2] 产业发展与兴边富民 - 延边发展海产品加工和跨境电商产业,推动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业,带动22个边境村8253名边民就业 [2] - 2024年边境村实施47个农业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 [3] - 东阿拉村通过直播销售特产,2023年人均年收入1.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60万元 [3] 文旅融合与社区共建 - 延边歌舞团推出大型原创歌舞诗《五彩阿里郎》,成为文化旅游新名片 [2] - 2024年延边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3] - 建设189个"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促进多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3] 特色经济与民族交融 - 延吉市民昌社区通过民族团结促进会、"暖心驿站"等举措促进民族交往 [3] - 各民族传统美食如饺子、打糕、参鸡汤等成为社区交融的载体 [3]
把牢“进”的方向,更好推动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环球网· 2025-05-30 20:33
经济互嵌与产业合作 - 北京科技企业在兴安盟草原建立智慧农场,多民族团队共同研发"生态监测系统"并获得专利 [2] - 湖北茶企深入呼伦贝尔牧区改良奶茶工艺,汉蒙技术员合作生产销往全国的茶砖 [2] - 两年来签约项目达470项,协议金额超过2300亿元,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2] 文化融合与教育发展 - 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展示各民族共建边疆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成就 [3] - 电商企业资助"红石榴双语课堂"覆盖各族学子,蒙汉双语绘本传播传统文化 [3] 民生改善与社会共建 - 京蒙协作"百家民企结百村"行动中,生物企业在阿拉善打造蒙汉员工混居社区 [4] - 兴安盟"互联网医共体"项目通过智慧药柜和双语护士服务提升牧区医疗便利性 [4] 绿色经济与生态转型 - 阿拉善"光伏治沙"工程3年修复荒漠上万亩,蒙古族牧民转型为光伏维护师 [5] - "绿电生金+生态富民"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5] - 乌兰察布风电场和5G牧场展示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牧业的结合 [5]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1] - 提出"十二个必须"系统阐述新时代民族工作根本遵循,涵盖历史方位、民族团结、依法治理等核心维度 [3] -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科学回答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问题,实现理论重大飞跃 [3][4]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 - 以阶级性、人民性统领民族性,通过社会主义原则构建多民族共同体,推动各民族团结融合 [4] - 总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强调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发展,强化国家统一与区域自治结合 [5][6] -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五个共同"历史逻辑 [7][8] 中华文明与共同体意识建设 - 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根基,统一性成为中华民族延续的核心特征 [9] - 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凸显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 [10]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五史"宣传教育,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 [13] 民族地区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 民族地区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3000多万人脱贫,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14] - 推动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保共同富裕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14] -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5] 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优化 - 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协同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 [12] - 构建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历史与实践破解西方理论局限 [13] -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优化人口分布与"互嵌"格局政策 [14]
海淀区紫竹院地区第十六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各类活动将持续五个月
新京报· 2025-05-27 21:51
新京报讯(记者吴为)5月27日,海淀区紫竹院地区第十六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式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 剧院举行。 本次民族文化节以"共绘民族画卷·同奏和谐乐章"为主题,围绕"多彩中华·绚丽呈现""民族文化·交融共 生""共筑梦想·未来展望"三个篇章展开。舞台上,既有原创诗朗诵演绎的暖心故事,又有民族歌舞传递 的团结情谊;既有诙谐幽默的小品,又有人机互动的京剧表演。原创集体诗朗诵《我的紫竹 我的院》 以紫竹院街道工作人员的日常点滴为主线,表达出"把百姓当亲人"的情怀。 "紫竹院地区第十六届民族文化节将持续五个月时间,在主会场与22个社区分会场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 文化活动。街道也将以有形、有感的艺术平台为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惠民活动中, 讲好紫竹民族团结故事,擦亮紫竹民族团结名片。"紫竹院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红蓉介绍。 紫竹院地区文艺爱好者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等国家级院团 同台献艺。通过网络实时直播,网友们也可以在云端共享这场视听盛宴。 据了解,紫竹院街道作为汇聚56个民族的市级民族工作重点街道,依托"一河一院一馆八遗产,八校八 所三团四高端"等丰富资源,凸显"书香·乐舞 ...
曲靖宣威:探索“三育”融合教育新路径
金投网· 2025-05-27 12:40
教育模式创新 - 靖外明德小学以"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为特色,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新路径,202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1] 爱育体系 - 学校将"爱育"作为立德树人核心,通过"三个一"陪伴机制(一周一谈心、一周一通话、一月一家访)建立师生情感纽带 [2] - 聘请司法、公安、爱心企业等社会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构建"社会关心、父母放心、老师尽心、学生舒心"的关爱网络 [2] 劳育实践 - 整合152亩土地打造"开心农场",包含果园、菜园、植物园、动物园、气象站和农耕农具长廊 [3] - 开发"禾下有梦,田间课堂"特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 [3] - 通过师生同耕同收,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团结协作的品格,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情感认同 [3] 体育成果 - 推行"课间17分钟+每天1节体育课+累计4小时锻炼"的体育模式,开设13个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 6% [4] - 女足队获2023年首届追风联赛总冠军并受邀观看亚运会,近三年学生在各类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48枚金银铜牌 [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开启,专家热议文化创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10:36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论坛主题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1] - 中华文明被定义为文化生命体,强调中华民族作为其现实主体 [2] -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需从自身生命体中生长出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 [2]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超越西方国族建构,中国是"文明型国家" [3] - 中华民族不仅是民族实体,更是政治和文明实体 [3] - 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成"新的中国学"和"中华文明学" [4] 数智技术与文化发展 -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是时代大潮,文化建设需答好数智之问 [5] - 数智化是生存发展必答题,需注重人的创造能力提升而非依赖技术 [6] - 文化和科技融合进入"奇点时刻",需构建双螺旋创新能力 [7][8] 主流媒体转型 - 主流媒体需靠传播力、影响力等支撑地位,平台建设是关键 [7] - 湖南广电平台矩阵2024年占收入和利润比重均超70% [7] - 数字化智能化是突围核心引擎,需重构"文化+科技"发展基因 [8] AI与文化产业融合 - AI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头雁"效应 [9] - 需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规范AI在文化领域应用 [9] - 应研发垂域大模型,拓展AI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场景 [10] 城市文脉与治理 - 全球超80%GDP产生于城市,城市是文明新形态策源地 [11] - 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需嵌入现代生活 [11] - 城市治理是情感治理,需保护市民记忆和情感 [12]
跨越山海的奔赴——从“杨老师”到“海河阿帕”
央广网· 2025-05-22 13:34
教育援疆项目 - 天津工业大学第十四批援疆支教团由84名师生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杨婉迪作为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中[2] - 支教团累计行程7600公里,相当于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两周,累计授课600余课时[5] - "民族文化体验角"课程被开发为当地小学校本课程[5] 教学成果 - 通过"丝路文明对话"课堂实现津疆文化融合,将杨柳青年画与桑皮纸艺术、津门相声与刀郎麦西热甫相结合[3] - 九年级学生依不拉音从羞于开口到能用流利普通话讲述民族团结故事[3] - 支教团第五年开展援疆工作,覆盖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阶段[5] 社会影响 -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能用普通话演唱《如愿》等歌曲[5] - 天津工业大学着力打造"天津援疆老师"品牌,展现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5] - 教育援疆被定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5]
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博物馆文创进校园暨民族文化节
央视网· 2025-05-18 23:13
活动概况 - 博物馆文创进校园暨民族文化节开幕式于5月18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广场举行[1] - 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承办[9][14] - 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央视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9][14] 活动内容 - 活动主题为"览博物文创瑰宝,撷中华文化魅力"[14] - 邀请全国十余家知名博物馆参展,精选百余件爆款文创精品[14] - 采用"文物+文创+学术+科技+消费"的立体化模式[14] - 设置民族文化节,展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服饰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4] - 包含沉浸式游园会、民族语言学习、非遗技艺体验等互动环节[14] - 举办多个民族的歌舞展演、文创雅集消费、博物集章打卡等文化活动[14] 活动意义 -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4] - 通过文化浸润、情感共鸣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4] - 展现各民族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生动场景[7]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 -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14] 参与方表态 - 北京外国语大学将立足语种专业优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强调博物馆文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7] - 央视网表示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0]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
呼和浩特机场暖心服务获蒙古族老阿妈点赞
中国民航网· 2025-05-12 13:10
呼和浩特机场服务少数民族旅客举措 - 呼和浩特机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交通枢纽,日均保障大量少数民族旅客出行,其中包括不少首次乘机旅客 [2] - 地面服务部持续优化服务,在值机、登机等环节增设蒙汉双语引导,并组建"石榴籽"服务队,提供语言协助和流程指引等个性化全流程服务 [2] - 典型案例:行李查询员白如意用蒙古语帮助首次乘机的蒙古族老阿妈解决中转流程问题,并主动协助行李捆扎,体现服务细节 [1][2] 民族政策宣传月专项活动 - 5月民族政策宣传月期间,地面服务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活动 [2] - 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民族文化宣讲等方式提升员工服务少数民族旅客的意识和能力 [2] 服务成效与社会价值 - 双语服务和主动关怀显著提升少数民族旅客出行体验,案例中老阿妈因语言沟通和流程协助露出"安心与感动"的神情 [1] - "多问一句、多帮一把"的服务理念有效解决首乘旅客因不熟悉流程导致的问题(如案例中老阿妈误走行李提取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