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拥抱变局!2025外滩年会揭幕,聚焦新秩序、新科技
国际金融报· 2025-10-23 22:52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作为传统多边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立场坚守与现实困境交织"的阶段 ——一方面积极推动气候政策协同与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力图维系全球治理影响力;另一方面,跨大西 洋裂痕扩大、内部问题叠加,使其在战略自主与依赖之间摇摆,全球定位趋于模糊。本届年会邀请多位 欧洲政商学界代表——包括布鲁盖尔研究所所长Jeromin Zettelmeyer,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创 始主席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Ferry),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Hélène Rey,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 马塞尔·弗雷兹策尔(Marcel Fratzscher),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原司长Ignacio García Bercero,英国《金 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等,探 讨欧洲政策走向、战略抉择及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丰富全球治理的区域视角。与此同时, 会议还设立"印度经济前景展望"专题,邀请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苏曼·贝里(Suman Bery)解 析印度经济增长路径与战略布局,展示新兴经济体的动态力量。 ...
潘基文:中国在推动多边合作和促进全球治理上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5:50
联合国作用与周年纪念 - 联合国于2025年迎来成立80周年 [1] - 联合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在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1]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 - 中国在推动多边合作和促进全球治理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1] -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与联合国三大支柱工作相呼应 [1] - 中国提出的倡议是对联合国理念的创新与延伸 [1] - 中国展现了建设性领导力与责任感 [1]
从模拟谈判实践看如何“走出去”
搜狐财经· 2025-10-21 12:21
深海采矿行业现状与博弈焦点 - 深海采矿是全球争议最激烈的前沿议题之一,成为经济利益、环境风险与国际监管框架三重博弈的交汇点 [1] - 国际海底管理局作为主要规则制定者,面临资源需求大国与跨国企业推动产业化的压力,同时需回应岛国及国际环保组织对生态风险的忧虑 [1] - 海洋岛国斐济对深海采矿持高度谨慎立场,因其经济发展依赖渔业和旅游业,认为该活动将带来灾难性生态破坏 [1] 国际谈判的核心特征 - 国际谈判本质是寻求多元利益的平衡,谈判成果往往是混合方案的产物,协调多元利益并形成动态平衡是维持合作可持续的关键 [2] - 全球治理议题成为国际博弈新高地,深海采矿触及环境保护,大国需在发展与环境责任之间作出权衡 [2] - 非正式场合的互动是突破谈判僵局的关键,与正式大会相比,非正式沟通更利于建立联盟和达成共识 [2]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启示 - 企业和民间机构在出海过程中面临与东道国政府、本地社区、国际组织及跨国企业的复杂利益协调,提升谈判能力是各类走出去主体的必修课 [2] - 需建立复合型谈判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和智库应设立跨学科的谈判实践课程,通过理论、规则程序、案例分析与模拟实践培养人才 [3]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需兼顾核心利益与全球关切,推动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提升谈判能力,形成多层次对外交流网络 [3]
李睿:从模拟谈判实践看如何“走出去”
搜狐财经· 2025-10-21 07:16
今年7月,笔者随南京大学代表团赴瑞士苏黎世参加由全球谈判研究院(IGN)举办的2025"全球谈判大 会",围绕"深海采矿"焦点议题开展模拟多边谈判实践。谈判过程真实再现了当下国际资源争夺与制度 博弈的复杂场景,也引发了笔者对各类中国主体如何更好"走出去"、中国更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若干 思考。 深海采矿近年来成为全球争议最为激烈的前沿议题之一。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作为主要规则制定 者,一方面面临资源需求大国与跨国企业推动产业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回应岛国、国际环保组织等 对生态风险的忧虑。由此,深海采矿成为经济利益、环境风险与国际监管框架三重博弈的交汇点。在此 次模拟谈判中,笔者所在团队代表海洋岛国斐济。现实中斐济对深海采矿持高度谨慎立场,其经济发展 依赖渔业和旅游业,认为深海采矿将对生态与沿海社区带来灾难性破坏。这一立场不仅凸显环境脆弱型 国家的生存焦虑,也展现出弱势国家需要通过道义话语与联盟策略,争取在博弈中获得相对优势。 首先,国际谈判本质上是寻求多元利益的平衡。不同国家依据技术投资、资源禀赋、环境脆弱性等明确 自身利益优先级,谈判的成果往往是混合方案的产物。协调多元利益、形成动态平衡,才是维持合作 ...
国际调解院开业仪式在香港举行
新华社· 2025-10-20 21:41
新华社香港10月20日电(记者王昕怡)总部设在中国香港的国际调解院20日举行开业仪式,《关于 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缔约国、签署国代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仪式。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致辞表示,短短5个月内,国际调解院实现了公约签署、生效和开业运 营,速度之快在国际组织建设史上十分罕见,充分表明国际调解院顺应时代潮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 支持。 她指出,国际调解院理念与全球治理倡议高度契合,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法治正能量,也 将助力香港打造"调解之都"。她欢迎更多国家积极加入,充分利用国际调解院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作出 新贡献。 国际调解院秘书长郑若骅致辞指出,国际调解院珍视并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成为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领域的全球公共产品和重要支柱。国际调解院旨在为国家间争议、国际投资争议以及国际商事争议提 供调解服务。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表示,很荣幸香港能成为国际调解院总部的所在地。香港享有"背靠 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同时秉持着悠久的法治传统。香港将进一步发挥"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 人"角色,支持国际调解院和争端解决事业发展。 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刚果(布)、基里巴斯、巴 ...
潘功胜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20:56
(原标题:潘功胜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 202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会见了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参加会见,并在会前 会见了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卡茨。 潘功胜指出,受地缘政治与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格局正 发生深刻变革。基金组织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倡导对话与合 作,捍卫多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中方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更 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双方并就人民银行与基金组织合作的一些具体 问题交换了意见。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
潘功胜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19:52
潘功胜指出,受地缘政治与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基金组 织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倡导对话与合作,捍卫多 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中方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更加 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双方并就人民银行与基金组织合作的 一些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 les & FR 点击下载中国基金报客户端 ■ 中国基金报内容矩阵 ■ 巅峰对话 投资热点说 ETF风向标 IPO情报站 fe o 1 ■ a a - 444 and 4 4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开盘速递 港股日报 全球早班车 数说人物 √ � [ 8 a 4 a g a d 4 4 4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微信搜一搜( 〔 〔 中国基金报 〕即刻获取财经资讯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2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 间会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 ...
潘功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开放、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
金融时报· 2025-10-18 15:37
全球经济格局与挑战 - 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受地缘政治与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 [1] - 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拖累,全球增长动能趋弱 [1] - 发达经济体财政可持续性及其溢出效应引发担忧,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剧 [1] -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严峻的挑战 [1] 国际合作与多边体系 - 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协调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 [1] - 倡导开放、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 [1] - 中国最近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1] - 中国愿进一步深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支持基金组织在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智库报告为人类2050蓝图提供中国智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8 09:16
论坛与研究成果发布 -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汇聚多国前政要、学者与媒体代表[1] - 论坛上系统发布五项重磅研究成果,包括一份《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全球2050评估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和四部新书[1] 全球2050年展望 - 报告指出2050年将是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科技跃迁与文明共存的关键节点[1] - 未来25年国际秩序将经历深刻重塑,经济格局呈现“东升西降”,新兴经济体崛起成为世界增长主引擎[3] - 能源转型与绿色投资将引领全球新增长周期,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将形成集群式突破[3] 中国2050年发展战略 - 报告深入探讨中国“2050现代化战略”演进脉络,在“两步走”战略指引下,中国已在制造强国、科技自立、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布局[3] - 该报告是中国首个系统性比较全球2050战略的重磅智库成果,为世界各国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了思想框架与经验参考[3] 新书成果核心内容 - 新书《欧美学术界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和《国际激烈角斗中的中国》记录了欧美学者与中国思想界的对话,解析中国在复杂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定力与制度优势[4] - 《世界看新时代中国2025》汇集多国学者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观察,从国际视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4] - 《国家复利式发展与中国发展优势》以“复利”逻辑剖析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根基,提出构建具有持续增长力与内生动力的国家治理模式[6] 研究成果的总体意义 - 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在“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学术与政策”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矩阵,标志着中国智库在全球话语体系重塑中的积极实践[8] - 专家认为这些成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思想坐标,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了智识参考,展示了面向2050的学术远见与国际担当[8]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报告发布:应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易返贫群体
新京报· 2025-10-17 20:55
报告核心理念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新战略框架 [1] - 该理念将公平正义、有效治理、生态可持续与文化繁荣纳入发展目标,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系统性协同发展 [1] - 报告围绕8个方面提出具体行动路径和政策主张,包括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合作、教育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以及金融支持与发展融资 [1] 具体行动路径 - 在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方面,提出建立动态贫困识别与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和基层治理网络精准识别易返贫群体并提供差异化支持 [2] - 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方面,鼓励本土数字平台与应用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进入人工智能赛道,培育自主可控的数字与智能产业生态 [2] - 在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合作方面,主张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与生产能力,推动公平分配 [2] - 在教育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应发展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产业转型与技术变革,提升就业能力 [2] 论坛背景与架构 -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旨在构筑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全球发展战略的高端对话平台 [2] - 本届论坛采用“1个主论坛+15个分论坛+1个圆桌对话”的架构 [2] - 论坛关注议题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数字金融、能源安全、全球治理、人类卫生健康、跨文化交流、青年担当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