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金秋丰收画卷:创新科技助力多地秋收单产提升
央视网· 2025-10-18 17:42
江西省水稻生产情况 - 江西省1800多万亩晚稻开镰收割,全年水稻单产呈增产态势 [1] - 宜春上高县常规农田晚稻平均亩产533.67公斤,示范田亩产585.19公斤,单产提升得益于水稻增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3] - 江西省创建17个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县,打造217个“吨粮片”和771个“高产片”,并通过专家团队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系统集成 [5] - 江西省中稻及一季稻单产达亩产452.7公斤,同比每亩增加3公斤,并投入5.42万台联合收割机及1.26万台烘干机组推进机械化收割 [7] 辽宁省秋粮收获进展 - 辽宁省粮食收获进度达到76.1%,已收获面积4098.2万亩 [10] - 辽宁省大豆收割面积达131.9万亩,收获进度为68.1% [10] - 通过农机驾驶员培训、农机补贴政策及装备更新,降低粮食损耗率,并推广新型收割台、脱粒滚筒及北斗导航系统 [10][12] 辽宁省大豆单产提升 - 辽宁省大面积推广耐密植、抗倒伏、低需养分的优质大豆新品种,每亩种植数量由8000多株增加至11000株以上 [12] - 实地测产数据显示,大豆亩产提升达到30%以上,且未降低蛋白与脂肪含量 [14]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中国经验为全球提供可复制范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7 12:42
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 全球仍有数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粮食安全形势严峻[1] - 到2049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00亿,可持续地生产足够粮食是全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3] 中国粮食安全成就 - 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近五分之一(约20%)的全球人口[3] - 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跨越[3] - 1979年有7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摆脱贫困是最令人震撼的变革[5] - 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7] - 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粮食产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9] 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重要平台[3] - 2004年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教授,表彰其非凡才智[7] - 中国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为全球提供可借鉴的治理范式[10] - 中国的经验为全球各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范例[12] - 通过农业合作可以实现和平,帮助饥饿的人们跨越距离走到一起[12]
农业强基 中原沃野绘“丰”景
郑州日报· 2025-10-17 08:53
核心观点 - 郑州市在“十四五”期间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通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 [1] 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 -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约446万亩,总产量保持在29亿斤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90% [2]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8万亩,排查整治沟渠3000余公里以增强排涝抗旱能力 [2] - 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超24%,水产品产量达3.1万吨,同比增长10%左右,蔬菜产量稳步增长至百万吨级规模 [2] 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 - 实施省级以上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项目9个,批准支持8个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荐13个项目纳入省级“十五五”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库 [3] - “农机云”平台、AI数字人“郑惠农”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成功落地 [3] -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1家,其中国家级14家,家庭农场达64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03家 [3] 乡村特色产业与品牌建设 - 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3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名优特新农产品49个,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69个 [4] - 新推出18条农文旅休闲游主题线路,累计培育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点41家 [4] - 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强镇共12个 [4]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累计投入资金超14亿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80个,打造乡村精品休闲旅游线路12条 [6] - 全市73%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一带三组团”乡村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6] - 中牟中南部乡村全面振兴平原先导区已成功列入河南省第一批先导区 [6] 乡村治理与农民增收 - 创新打造“1+5+N”融合格局,“蓝天卫士”、“农机云”、农村改厕、垃圾清运等大量涉农事项实现网格化闭环管理 [7] -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支持创新创业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7]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新华社· 2025-10-17 08:32
事件概述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并提出“矢志强农报国”的期望 [1] - 回信事件引发农业教育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反响,一致表示要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1] 农业教育发展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 - 教育部门将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业生产一线 [5] 农业科技创新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明确方向,需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并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等领域将持续深耕,以培育优良品种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4] - 玉米遗传育种等课题是科研重点,旨在提升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科研与实践结合 - 科研工作聚焦极端气候下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等课题,让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服务于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 [2] - 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方案,建立与农户的深厚联系 [2] - 科研精神强调从农业生产中来,到农业生产中去,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3] 人才培养与使命 - 人才培养注重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1][2][3] - 青年学子与校友积极投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工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传承强农报国使命 [2][3]
践行强农报国使命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20
育英才 - 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 [2] - 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完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资深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互促学”成长梯队 [2] - 建立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目前已建立200多个科技小院,并推广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2][3] -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了30余万知农爱农人才 [6] 解民生 - 在河北曲周治理盐碱地,昔日的盐碱滩变身为如今的米粮川 [6] - 在甘肃民勤,揭示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用高效的灌溉模式提升水资源价值 [7] - 在云南勐腊,通过打造兼具现代舒适性与民族特色的“瑶族妈妈的客房”发展休闲旅游,使贫困村成为打卡地 [7] - 野外实验站、教授工作站、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 [7] 治学问 - 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起,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8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00余项 [8] - 成功研发出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亲本选育周期从8代缩短至2代,育种速度提升4倍以上 [12] - 自主基因编辑器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种业核心技术垄断,“丰登”“神农”“范蠡”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及智慧农业系统装备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12] - 首次发现可转移多黏菌素等耐药新基因及其机制,推动全球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调整 [12]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36
农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中国农业大学120年办学成绩并指明发展方向,要求矢志强农报国,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和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1] - 回信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并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明确要求[3] - 教育主管部门将按照要求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引导鼓励专业人才扎根农业一线和投身科技创新[4] 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重点 - 科研人员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服务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2] - 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和玉米遗传育种被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旨在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以形成新质生产力[3][4] -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专家将持续深耕以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教学[4] 农业教育与实践人才培养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1] - 强调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科技小院等模式坚持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并与农户建立深厚感情[2] - 农学领域学生需精通理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升创新能力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3][4]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19
核心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了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要求其矢志强农报国,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1] 高校与科研机构表态 -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表示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1] -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表示将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 [5] 农业科技研发重点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让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2] - 小麦育种专家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将持续深耕小麦育种领域,培育更多好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 [4][5] -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以推动农业全链条的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3] -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深度参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旨在提升该领域的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农业实践与人才培养 - 科技小院硕士生通过实地调研为当地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提供技术方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 - 校友代表表示将积极传承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投入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中 [3]
以科技力量筑牢全球粮食安全基石 多国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农业成就
央视网· 2025-10-16 18:41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核心观点 - 全球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认为其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1] -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实践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多国寻求与中国交流合作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3] 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农食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持续增长等多重压力,构建安全稳定的韧性食物供应体系至关重要 [3] - 农业领域的创新被认为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3] 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在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露天农业和设施农业领域 [3] - 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农业中应用得非常好 [3]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埃及新河谷省与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太阳能利用上有合作,并计划在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推广中国种植品种 [4] - 国际专家期待中国的农食系统转型经验能在世界不同地方落地生根 [4] - 巴西戈亚斯州贾瓜拉市赞赏中国农业成就,希望有更多机会向中国学习经验 [3]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开幕
北京商报· 2025-10-14 16:57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平谷举行,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 [1] - 大会汇聚来自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位涉农领域科学家、高校校长、企业家等代表 [1] - 大会采用“1+7+1+N”架构,包括1场开幕式、7场专题会议、1场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及40余场平行会议 [3] 核心活动与参展企业 - 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设置国际展区、企业展区等,吸引大北农、东阿阿胶、首农、同仁堂、拜耳等1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 [3] - 博览会集中展示全球前沿农业科研成果、尖端技术与创新产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3] - 大会创新推出公益林、低碳跑、田间展等多元活动,展示农业可持续未来 [3] 平谷区农业科创成果 - 平谷区作为北京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在合成生物、关键技术转化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4] - 平谷已集聚首农、拜耳、博瑞迪等多家涉农企业,通过117个“博士农场”吸引411名博士落地,推动超百项成果转化 [4] - 平谷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创新,打造全国农业科创中心 [4] 大会影响力 - 自2023年首届举办以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已在全球形成广泛影响力,跃升为世界农业领域顶级盛会之一 [4]
金正大携缓控释肥技术亮相FAO全球展会
人民网· 2025-10-14 11:13
公司技术与产品展示 - 公司携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及产品参展联合国粮农组织80周年庆典活动[1] - 该技术以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化膜材 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 并荣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 公司展示了适用于玉米 水稻 小麦等作物的最新缓控释肥产品 能精准释放养分 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追肥次数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1] 公司全球化战略与成果 - 公司在荷兰建立首个以中国技术为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 标志中国缓控释肥技术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并构建覆盖欧洲及非洲的营销服务网络[2] - 在东南亚 公司与印尼农业科技公司AgriAKU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建设示范田 开展农户培训及提供农化服务开拓市场[2] - 在非洲 公司借FAO"一国一品倡议"与莱索托达成协议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已在部分非洲国家打造1000公顷试验田[2]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公司将加速技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输出与产品销售 构建全球技术推广网络[3] - 公司将联合国际机构共建科研培训中心 提升全球农业从业者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3] - 公司将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 加大研发与推广力度 推动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3] 行业活动与平台 - 联合国粮农组织80周年庆典活动吸引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展商参与 展示农业粮食价值链各环节成果[1] - 公司计划借助FAO平台推广相关技术与产品 推动全球农业技术进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