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
搜索文档
东营乡村振兴的“方寸之力”与“全局之变”
齐鲁晚报网· 2025-06-13 12:39
乡村振兴与庭院经济 - 东营市通过闲置农宅改造文旅综合体发展庭院经济,将小空间转化为乡村经济聚宝盆,实现环境美、产业兴、文化活、农民富[1] - 典型案例包括利津盐窝镇非遗工坊、广饶花官镇药食同源种植、东营区楼李村锦鲤养殖、河口区后毕村油葵经济等多元化实践[1] 协同机制与产业模式 - 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协同机制,盐窝镇通过非遗+庭院经济模式征租50余户村民庭院发展澄泥印非遗工坊,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2] - 产业融合方面,河口区后毕村以油葵种植替代三堆清理,垦利区黄河口镇打造美丽庭院+民宿、美丽庭院+采摘等模式推动乡村体验经济转型[2] 文化赋能与创新实践 - 利津县冯家村通过短视频记录庭院创建故事带动25户村民形成一户一景文化景观[2] - 广饶县开设庭院共富课堂培训妇女掌握电商、面点技能,推动手工艺品市场化[2] 系统化发展路径 - 庭院经济被定位为乡村振兴系统工程,通过激活乡土内生动力实现全域联动,未来目标使庭院成为产业细胞、文化载体和生态治理单元[3]
新疆兵团:绘就绿富同兴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7:45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新疆兵团引导职工整合空置房间、院落及零星土地资源,将庭院经济与人居环境提升相融合,实现创收与环境优化双赢[1] - 典型案例包括李大叔在自家庭院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实现家庭自给并外销市场,显著节省开支[1] - 赵明辉通过后院养殖肉牛和奶牛,每头牛年收入约5000元,并计划扩大养殖规模[2] 农文旅产业融合 - 新疆兵团推动基层培育农事体验、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业态,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2] - 第八师150团赵拥军打造军垦特色民宿,涵盖休闲娱乐、采摘、烧烤等功能,吸引城市游客[2] 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展 - 庭院经济模式使职工家庭将"方寸地"变为"聚宝盆",如蔬菜大棚实现自给并外销增收[1] - 养殖户通过扩大品种牛引进规模提升收入潜力,单头牛年收入达5000元[2] - 民宿经济因休闲旅游需求增长而持续扩张,退休职工通过特色经营实现创收[2]
甘肃临夏县:乡村“菜篮子”催生“庭院经济”引游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20:17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甘肃临夏县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手工制作和餐饮等业态[2] - 2023年当地投资2700万元建设连栋温室育苗中心,2024年投入648万元完成1200万株菜苗育苗并分发给8万多农户[2] - 小菜园模式连续开展三年,既满足家庭食用需求又可市场售卖,同时美化乡村环境[2] 蔬菜产业链布局 - 临夏县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发展蔬菜种植8.8万亩,产品错峰上市并通过冷链48小时内直达沿海城市市场[5] - 已培育3个"甘味"品牌,1家企业21个品种获有机认证,11家企业蔬菜获绿色认证[5] - 建设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综合物流产业园,形成从种苗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5] 农户增收渠道 - 土地流转解放主要劳动力,家庭妇女可在蔬菜基地或冷链环节就近务工,月收入约3000元[6] - 村集体与企业合作流转土地,农户享受村集体红利,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6] - 临夏县远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在5个乡镇流转土地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6]
六五特刊 | 家庭“小美”汇成乡村“大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8: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吉兴村依托国家4A级风景区吉林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旅游经济,森林覆盖率达30%,负氧离子含量高[1] - 全村54户90人,曾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 - 初期因人口老龄化(平均60岁)及缺乏运营经验,传统农家乐模式效果不佳[1] 庭院经济实施策略 - 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民宿、种养殖业(土豆/西瓜/蔬菜)及民俗作坊(蜂蜜/酱菜/煎饼/豆腐)[2] - 选择10户村居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保留乡村特色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成29家精品民宿可接待200人[3] - 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励环境维护,纳入"文明家庭"评比并实行"红黑榜"公示[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村民年收入从1万元增至3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75岁村民可通过煎饼坊获得收入[3] - 模式已推广至复兴村、吉乐乡等周边地区,形成区域联动效应[4] - 全国"十四五"期间新增6.7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显著改善[4] 行业趋势 - 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结合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典型案例显示小规模精细化运营可行性[1][2][3] -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升级[4][5]
火山石筑成的古村落(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40
三卿村概况 - 三卿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堂村委会,深藏于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旁,建设于火山熔岩台地之上,火山石筑成的屋舍因形就势、浑然天成 [8] - 2014年三卿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 - 村内标志性建筑安华楼是一座由火山石干垒而成的碉楼,楼高三层,规整四方,外墙用石灰批荡以保护墙体,有哨岗枪眼设于顶楼四面 [10] 历史文化 - 三卿村的名字源于"三公九卿",是古时村民希望读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寄托 [10] - 村内有拜亭遗存和三层石塔敬字塔,折射古村的重教传统 [10] - 抗战时期村民加入游击队伍,曾在安华楼站岗放哨并多次击退日军的袭扰 [10] 建筑特色 - 村内5条古巷交错蜿蜒,脚下道路有的保持熔岩冷却后的原貌、有的铺上了火山石板 [11] - 古巷两侧火山石砌成的院墙触手可及,蜂窝状、绳状的纹理清晰可见 [11] - 古屋多选用岩浆中段气孔均匀的石块砌成,村内的生活器具也多由石头打造而成,石桌、石磨、石凳遍布各家院落 [11] 经济发展 - 当前利用火山石屋打造了5间客房,"五一"假期很受游客欢迎 [12] - 归时·南小咖小院将一年利润的5%作为分红,助力村民增收 [12] - 像归时·南小咖小院这样将村庄古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小院已有6家 [12] - 村里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发展"庭院经济"、研学旅游,让更多新企业、新业态来到三卿村 [1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农家院里也有“黄金”产业
央广网· 2025-05-30 10:37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新丰村因地制宜发展六种增收模式,包括手工经济、特色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劳务经济和农旅经济 [1] - 庭院经济模式源于新丰村首创,带动村民利用庭院闲置空地种植菊花和大蒜等农产品实现增收 [1][2] - 村党总支书记卞玉良活用市场规律,带领村民谋发展,计划打造完整产业链应对市场风险 [1][3] 特色农产品种植 - 新丰村主要种植菊花和冬瓜,菊花采用循环种植模式,前两年价格高达10元/公斤 [1] - 村民采用"一季菊花一季大蒜"的混搭种植模式,每亩地收益近1万元 [2] - 盛花期时菊花种植带动生态旅游,年轻人回乡拍照打卡提升村庄知名度 [1] 产业链延伸规划 - 新丰村正在建设冷冻中心和烘干厂房,计划通过错时上市提升菊花产品附加值 [3] - 村里规划从种植、采摘到烘干、制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保障价格稳定 [3] - 计划打造自主品牌,2023年目标让种植农户和村集体增收30% [3]
让方寸地成为“聚宝盆”(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吉林省长岭县高家窝堡村通过辣椒种植发展庭院经济 全村182户村民参与 形成规模化种植 [4][5] - 长岭县2017-2024年累计投入1.2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庭院经济 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配备51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 [6] - 高家窝堡村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 2023年辣椒订单达400吨 村民人均收入1.7万元 [5][6] - 长岭县庭院经济总面积达1067.2万平方米 2023年产出果蔬2.4万吨 户均增收3800元 [6] 特色农产品种植 - 高家窝堡村经过谷子 南瓜等作物试种后 2021年选定长红辣椒为主栽品种 具有管护简便 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5] - 农户李井文庭院种植4500棵辣椒 产量近2000公斤 配合县里补贴政策 年收入约5000元 [6] - 光明乡蒙古屯村采用小冰麦与油葵轮作模式 实现"一院双收" [7] 古琴文化产业 - 河南兰考徐场村"墨武琴坊"打造古琴研学基地 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批次 课程预约排至次年春季 [8][9] - 采用"传统工艺+体验教学"模式 保留三年制琴古法同时设置两小时速成体验区 [9] - 带动周边形成产业链 村民徐二帅激光雕刻工坊年收入从5-6万元增至20多万元 [9] - 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包括桐木书签 八音盒等衍生品 单项年收入可达8万元 [9] 文旅融合创新 - 徐场村村民将庭院改造为民宿 结合古琴文化元素 吸引城市客群 [10] - 开发"七天入门古琴"等体验课程 成功吸引上海白领等高端客群 [10] - 形成"产业+文旅+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 [10]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03
旅游市场新风尚 - 旅游市场兴起“慢游”新风尚,与“打卡式”旅游形成对比,游客倾向于选择“反向游”、“奔县游”、“小院游”等新型出游方式,追求庭院悠闲度假[1] - 庭院成为集生产、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生产单元,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1] 庭院经济的定义与价值 - 庭院经济是以家庭院落为基本单元的特色经济形态,通过盘活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并创造可观经济效益[2] - 该经济模式展现出独特价值,兼具经济活力与社会温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庭院+农业”、“庭院+文创”、“庭院+旅游”等多元模式成为乡村经济生态中颇具活力的“细胞”[2] 庭院经济的实践案例 - 浙江安吉农户将自家庭院改造成特色茶室,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全过程[2] - 云南大理白族人家把院落变成扎染工坊以传承非遗技艺[2] - 四川郫都农家小院变为川西林盘文化的展示窗口[2] 庭院经济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 庭院经济书写“小院落、大文化”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其意义不止于经济层面,更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改善环境、拓宽振兴路径[2] - 该模式重塑文化自信,通过“非遗+旅游”、“民俗+体验”等创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现代化表达方式,并打通城乡文化对话新渠道[2] 庭院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 庭院经济正探索一条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3] - 在文化保护层面,建议建立庭院文化遗产评估标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行“文化积分制”[3] - 在活化利用层面,应创新“庭院+”模式,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展示效果[3] - 在产业融合层面,建议推动构建“庭院经济联合体”以促进资源整合,培育特色文化IP,实施“文化名师计划”引进人才[3] - 在制度保障层面,建议将文化空间纳入乡村规划保护,建立文化收益反哺机制,开展示范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多层次政策协同使庭院经济成为重要载体[3]
小院“绣”出新时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苗绣产业发展 - 设计师焦洪秀将传统苗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感的产品,包括服装饰品、家居和文创产品 [1][2] - 通过"庭院绣坊"模式,将设计工作室设在村里,降低房租成本,同时方便指导绣娘完成订单 [2] - 产品已销往北上广等大城市,并登上国际时装周舞台 [1][2]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将村中闲置老屋改造为绣坊,实现就地生产 [2] - 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20名绣娘发展庭院经济,月均增收2000多元 [5] - 计划开展苗绣直播培训和沉浸式研学课程,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5] 经济效益 - 资深绣娘焦仁芳通过参与项目,年增收3万多元 [3] - 近4年累计培训绣娘1000多名 [5] - 获得贵州省"锦绣计划"等政策资金支持,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2] 文化传承 - 通过解构重组传统纹样与现代几何图形,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生命力 [1] - 保留蝴蝶、枫香树等传统纹样,传承苗族文化精髓 [1] - 计划将更多绣娘作品送出大山,扩大苗绣影响力 [5]
庭院民宿引来八方游客(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庭院经济是农民利用自有院落及周围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经济模式,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 [2]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 [2]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实现了村庄环境改善和群众增收致富多赢 [5] 民宿产业发展情况 - 返乡创业青年郭晨慧将自家庭院改造为乌兰察布市首家火山主题民宿"壹蒙壹牧",现有两座院子、14间特色房,被评为国家甲级旅游民宿 [3][4] - 当地政府组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发放贴息贷款和民宿发展补贴,支持民宿产业发展 [3] - 2024年全旗累计引入社会投资3.5亿元,盘活利用农村牧区闲置房屋200多处,目前共有民宿134家,床位5000多张 [5] 产业带动效应 - 郭晨慧围绕火山与土豆特色,研发了火山泥面膜、火山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开发了土豆蛋挞、土豆咖啡等特色餐饮 [4] - 在郭晨慧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改造自家庭院发展民宿,如牛明村村民施金莲的"火山望月"民宿去年7月营业已挣10多万元 [4][5] - 通过村企共建、就业务工、闲置民宅租赁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变身为股东兼服务员、厨师等 [6] 经济效益数据 - 2025年截至目前全旗民宿共接待游客约22万人次,收入1.6亿元 [6] - 文旅产业带动2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 [6] - 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岗位5000多个,3000多户农牧民受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