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离岸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加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央行八项政策举措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6-19 04:32
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2] - 该举措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降低传统跨境支付成本 [2] - 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地维护金融秩序 [2] - 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占比和影响力 [2]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支持发展离岸贸易 [3] - 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两头在外"原则,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3] - 该政策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带动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加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4] - 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4] - 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试点可能以信用方式发放再贷款,支持在沪商业银行向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4] - "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试点可能以再贴现支持在沪商业银行向进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 [4] - 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试点可能将其支持范围扩大至部分转型金融领域和地方特色产业 [4] 外汇市场产品序列完善 - 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5][6] - 该政策将填补境内市场外汇期货的空白,完善市场结构,拓展外汇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6] - 丰富的外汇市场产品体系能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提高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 [6] - 完善的境内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将增强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意愿 [6]
离岸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第一财经· 2025-06-10 20:15
人民币国际化与离岸金融的关系 - 人民币国际化与离岸金融是相互促进关系,但双向作用的力度是非对称的,更多体现为离岸金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模式 [1] -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进后,中国离岸金融的发展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内涵涵盖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和境内离岸金融交易培育 [2] - 发展离岸金融有利于扩大非居民间的人民币交易规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2] 人民币交易的分类 - 按照交易对象区分,人民币交易可分为非居民间交易(离岸交易)、非居民与居民间交易(跨境交易)和居民间交易(在岸交易) [3] - 这三种交易分别由离岸金融、跨境金融和在岸金融体系支撑 [3] - 只有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经济大国才需要严格区分在岸、跨境与离岸金融 [4]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从2011年四季度的100增长至2024年三季度的370,增幅270% [6] - 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从2015年的12.1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2.3万亿元 [6] - 2024年1-8月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比26.5%,服务贸易项下占比31.8% [6] 离岸人民币发展现状 - 中国银行离岸人民币指数从2011年四季度的0.32增长至2024年二季度的2.1,增幅556.25% [8] - 2023年底人民币的国际支付覆盖率为0.25,远低于美元(1.82)、欧元(1.51)、英镑(2.17)和日元(0.97) [9] - 离岸人民币发展相对缓慢,未能与中国经济体量相匹配 [8][9] 离岸金融推动国际化的机制 -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流动性蓄水池",满足全球人民币清算结算、存储贷款等需求 [11] -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定价权的"试验场",有助于形成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和利率 [11] -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投融资渠道,聚集全球投融资机会信息 [12]
再论我国开展离岸金融活动的路径探索
第一财经· 2025-06-08 20:59
离岸金融的战略价值 - 构建中国特色离岸金融体系可助力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跨越,需聚焦境内外制度差异、数字化监管、法治保障等领域 [1] - 离岸金融是链接"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其战略价值需以更系统视角认知,发展方向亟待明确 [1] 发展离岸金融的必要性 -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国际金融中心需具备离在岸金融边界模糊的特点,上海等地需通过离岸金融活动强化地位 [2]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达3.79%(第四),贸易融资货币中排名第三,境外央行持有覆盖超80个国家和地区 [2] - 吸引外资与离岸经济协同发展:离岸金融宽松环境可吸引国际资金,企业可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支持国内项目,同时需通过离岸贸易缓冲国际贸易下滑冲击 [3] - 驱动金融创新:离岸市场宽松监管环境为金融机构提供学习契机,如上海自贸区已推出跨境融资、REITs试点等创新案例 [4] 境内外离岸金融模式 - **境内离岸金融**:在自贸试验区/港针对非居民及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开展,如上海、深圳、海南等地,服务实体企业跨境需求 [5] - **境外离岸金融**:包括中资机构在境外(如香港、新加坡)的活动及境内为境外机构提供的服务,人民币环球指数(RGI)2025年1月达5014,反映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6][7] 国际案例对比 - **美国境内离岸金融**:通过国际银行设施(IBF)机制开展,美元特殊地位使其境外活动通过"欧洲美元市场"实现,文献较少提及"境外离岸金融"概念 [8] - **香港离岸金融**:采用"内外一体化"模式,人民币离岸资金池规模超9000亿元,全球70%以上离岸人民币交易在此进行 [9] 协同发展路径 - **市场融合**:需构建统一交易平台连接在岸与境外市场,开发跨境联动产品(如人民币计价衍生品),建立跨境风险监测机制 [10] - **互联互通**:扩大"债券通"南向通至境外零售投资者,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本外币一体化离岸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离岸经济活动 [11] - **监管优化**:加强国际合作(如CRS、全球最低税率15%),利用AI和大数据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试点"OSA全币种+"账户豁免在岸规则 [12] 未来方向 - 以"境内外协同、本外币一体、产融结合"为目标,通过制度创新(税收优惠、监管沙盒)、市场互联(跨境债券通)和风险防控(区块链监测)推动离岸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3]
发展离岸金融,推动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
第一财经· 2025-06-04 20:59
自贸试验区与离岸金融的关系 - 自贸试验区是物理区域概念,离岸金融是交易行为的抽象概念,两者属性不同但存在相互作用[1][10] - 发展离岸金融需要运用自贸试验区的"试验"功能,在区内突破旧有体系进行重塑[11] - 自贸试验区以构建离岸金融体系为突破口,可促进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并优化其他经贸规则[12] 自贸试验区发展现状 - 全国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70个片区,创新实践推动中国更高水平改革开放[2] - 自贸试验区创新逻辑是通过区内政策调整试验形成国际经贸规则后全国推行[2] - 近年发展侧重因地制宜,如上海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广东联动港澳,海南探索全岛封关[2] 自贸试验区政策工具 -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行"法无禁止皆可为",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3] - FT账户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支持新型国际离岸贸易等需求[3] - 目前全国有三套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其中全国版本吸收自贸区经验修订而成[3] 金融开放面临的挑战 -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体系发展形成互为前提的"悖论"关系[6][8] - 2023年国内居民总资产达718.2万亿元,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巨震[7] - 金融服务业开放边际效应降低,需配合资本账户开放但风险管控难度大[7] 离岸金融的破局作用 - 境内离岸金融兼具"离岸"和"境内"特性,可提升监管水平和市场深度[9] - 离岸金融风险相对可控,开放节奏和风险冲击均可调控[9] - 离岸金融规则密集,能刺激其他经贸规则优化,是制度型开放最有效方式[12]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探索离岸金融的发展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1 20:38
离岸金融的战略意义 - 我国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探索离岸金融发展路径,立足国内实体经济需求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形成境内外协同发展新格局 [1] - 离岸金融是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对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具有关键作用 [2] 离岸金融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 - 成熟的离岸金融市场能吸引全球金融资源汇聚,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等案例 [2] - 离岸金融业务(银行、保险、债券、衍生品等)丰富金融市场功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强化资源配置能力 [3] - 推动金融机构国际化,促进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经验 [4] 离岸金融与离岸经济的协同效应 - 离岸金融为离岸贸易提供跨境支付、信贷等服务,助力企业应对资金压力并拓展业务 [5] - 离岸金融赋能中资企业境外经济活动(产能转移、跨境并购等),形成与离岸经济的良性循环 [6] 离岸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 境内外离岸金融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问题,如贷款条件差异 [8] - 境内离岸账户体系功能不足(如自贸区账户适用境内规则),限制人民币国际化 [9] - 离岸金融产品创新滞后,自贸区探索多处于理论阶段,未进入实质性试点 [10] - 法制建设进度缓慢,仅自贸区账户和自贸债立法取得进展 [11] 离岸金融发展的路径建议 - 在上海自贸区试点设立离岸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监管,服务境内外企业 [12] - 加快离岸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延长沙盒测试时间以探索风险应对方式 [13] - 推动境内外市场互联(如债券通南向通扩容)、监管协同(区块链技术应用)及税收优化(豁免增值税) [14][15] -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CRS、反洗钱框架),设立离岸贸易法院,并加快离岸金融立法 [16][17]
上海法院近5年审结涉科技金融纠纷案件逾万件 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居首
证券时报网· 2025-05-09 21:19
金融案件总体情况 - 2024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金融商事案件150035件 审结149536件 收结案数同比分别下降31 66%和31 78% [2] - 案件类型前五位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69191件占比46 12% 信用卡纠纷34521件占比23 01%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15005件占比10 00% 小额借款合同纠纷5307件占比3 54% 保证保险合同纠纷4623件占比3 08% [2] - 简单小额案件(信用卡纠纷及标的金额100万元以下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融资租赁纠纷)占总量超70% 2024年三类案件收案数量同比降幅分别为53 68% 43 06% 44 61% [2] 小额借款与涉外金融 - 小额借款合同纠纷2024年收案数量同比大幅增加170 77% 平均标的金额9 22万元 呈现"小额多家"特征 当事人多为小微企业 [3] - 近五年上海法院受理涉外 涉港澳台金融商事案件3418件 年均增长超10% 2024年此类案件数量逆势增长近30% [3] 科技金融纠纷特征 - 2020-2024年上海法院一审审结涉科技金融纠纷案件10540件 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3488件占比33 09% 位列首位 [1][4] - 案件类型分布:银行类纠纷占比58 32% 证券类纠纷占比33 5% 证券类纠纷中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为主 [4] - 证券侵权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涉及领域从主板扩展至新三板 交易种类从股票债券扩展至资产支持证券 [4] - 证券欺诈纠纷原告主体多元化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 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诉讼增多 新类型案件如债券违约纠纷 私募基金纠纷 资产支持证券欺诈发行民事赔偿涌现 [4] 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 近五年涉及创投资本案件551件 纠纷多源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无法按时退出 多数基金与被投企业签订对赌协议 [6] - 一级市场股权交易机制不完善 并购市场不成熟导致创投基金退出渠道受限 影响资本投资积极性 [6] - 对赌协议存在过度使用倾向 条款设置严苛期限偏短 触发后难以执行 形成"对赌回购困境" [6] 其他问题 - 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与企业发展需求适配性不足 科技型企业合规经营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偏弱 [7] - 典型案例包括破产重整阶段上市公司股权代持行为无效 量化模型中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披露义务范围认定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