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搜索文档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纾解发展之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1 08:24
产业链发展 - 阳新屯鸟从地方珍稀品种发展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形成保种、养殖、加工、品牌的全产业链布局[1] - 政府部门推动产业链壮大升级,对育、养、产、销实行全链条监督[1] - 县纪委监委整合盘活地、水、电、路等生产要素,推动养殖企业与资源高效对接[1] 企业转型与效益 - 阳新得风农业从种植葡萄转型养屯鸟,利用100余亩闲置果园实现扭亏为盈[1] - 养殖企业此前受土地资源紧张、信息对接不畅制约,现通过要素整合扩大规模[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县纪委监委强化监督,确保每年1000万元产业补贴落实到位,严查资金挪用问题[2] - 推动文旅、商务部门与龙头企业建立协作联盟,实现孵化、供苗等"六统一"标准[2] 品控与市场拓展 - 建立"基地直供+渠道专营"产销快车道,保障产品质量并拓宽销路[2] - 督促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以次充好、冒牌假货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这里一窥东北乡村的未来——走进光东村
新华社· 2025-07-21 08:22
农业产业升级 - 光东村通过科学育种和品牌培育提升大米品质,价格从2-3元/斤提升至8-50元/斤,高端产品销往日韩等国 [3] - 2024年有机大米销量达1200多吨,较十年前增长6-7倍,近期获得300吨国际订单 [3] - 大米产业带动周边40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部分农户承包60多亩地年收入超4万元 [3] 文旅融合发展 - 整合闲置宅基地开发农旅项目,包括稻田亲子乐园、小火车、螃蟹乐园及新增低空缆车等体验项目 [5][7] - 朝鲜族文化体验成为特色,游客可参与传统服饰拍照、辣白菜制作和美食品尝 [7] - 2024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1万元 [8] 乡村综合振兴 - 实施"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升级,改善基础设施 [5] - 采用"三产促二产带一产"模式,形成农业、加工、文旅协同发展格局 [8] - 案例显示东北乡村普遍通过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实现振兴,如马鞍山村和防川村 [8]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山高何为先
河南日报· 2025-07-21 07: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嵩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荒坡改造为丹参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2] - 采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整合乡邻乡镇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3] - 以叶岭村为中心发展丹参种植,面积达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4000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7.8%[5] 农业产业化升级 - 引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 - 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立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29项研发成果落地[6] - 标准化种植使亩均增收700多元,产业链后端实现价值跃升[7] - 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交易中心,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7]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环湖供排水系统,11.5亿元迁建二污工程[8] - 陆浑湖观测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55种[8] - 环湖35个村庄发展特色文旅,2024年环湖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9.3%[10] - 2024年前5个月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形成"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10]
“金鱼村”蝶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1 06:26
唐大庄村民宿产业发展 - 唐大庄村抓住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机遇,转型发展民宿产业,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民宿入住率超70%,全村房屋年租金总额超1000万元 [6] - 2021年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后,村党支部迅速行动,通过调研上海迪士尼周边民宿发展经验,制定发展规划,并率先试水开办首家民宿 [7] - 首个民宿企业"暖唐"承租2间院子改造为民宿和咖啡厅,年租金40万元,带动村民出租意愿,到2023年底签约建设民宿的院落从14户增至76户 [8] 民宿产业经济效益 - 村民院落年租金均价约11.2万元,年租金总额超1000万元,创造管家、保洁、司机等就业岗位130余个,月平均工资4000-6000元 [10] - 村集体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带动房车、露营、夜市等产业发展,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收入近6万元 [10] - 部分村民自主经营民宿,如"顺安小院"收入比过去开出租车翻了好几倍 [10] 产业多元化发展 - 除民宿外,村里发展起餐厅、工坊、邮局、咖啡馆、酒吧等多种业态,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11] - 半岛营地定期举办露营、团建、音乐会等活动,吸引非环球度假区游客,如求婚订婚、公司团建等需求 [11] - 金鱼文化被重新激活,建设金鱼博物馆,600亩湿地公园完成注水工程,开发水系保护项目 [12] 村容村貌提升 - 2021年起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完成街道铺装、步道建设、雨污分离等改造,2023年成为北京市"百村示范"首批示范村 [12] - 保留北方建筑特色,通过微改造将农耕文化、金鱼文化转化为景观墙和装饰小品 [13] - 改造后环境改善带动村民环保意识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13] 社会效益 - 民宿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90后"占运营团队大半,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9] - 村民收入增加后矛盾减少,村干部工作重心转向文化活动组织和村规民约完善 [14] - 通过网格治理主动化解纠纷,村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14]
广东职工文体汇——2025年广东省地方特色茶文化交流暨茶旅融合助力“五大百亿”活动在清远英德举办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21:06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凝聚百年奋进力量 点燃十五全运激情"广东职工文体汇——2025年广东省地方特色茶文化交流暨茶旅融合助力"五大百亿"活动 [4][5] - 活动于7月17日在清远英德举办,通过茶艺竞技、特色展位、茶会交流、茶园体验等形式搭建茶文化与职工文化的融合平台 [5][6] - 活动吸引了全省21个地级市和省直工会代表、茶艺爱好者等400余人参与 [12] 产业与经济效益 - 英德红茶品牌价值居全国红茶榜首,2024年茶业产值超90亿元,2025年目标突破百亿产值 [21] - 活动旨在推动"小茶叶撬动大产业",探索茶产业新模式,助力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集群建设 [22][87] - 清远市总工会通过职工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等培育知识型劳动者,持续推动茶产业等特色农业发展 [27][28] 文化与品牌建设 - 活动推出广东省地方特色茶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茶旅品牌 [6][17] - 现场节目如《湾区飘出英德红》《东方金美人》《鼓从瑶山来》融合茶韵与地方文化,彰显清远文旅融合魅力 [29][32][33] - 茶叙活动展示了5款广东代表茶品,各地市代表分享本地茶文化特色,专业茶讲师解析茶性特点与冲泡诀窍 [55][56] 活动成果与未来规划 - 茶艺汇演竞技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及优秀组织奖 [57][66] - 活动通过"文体+"融合模式推动文化、体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未来将常态化开展交流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培育职工茶文化骨干队伍 [77][80][86] - "清远五大百亿产业集市展区"展示了英德茶企"传承+创新"双轨发展成果、清远农特产产业链及"茶旅+康养"新玩法 [44][45][51]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吉林独有的冰与火之歌
央广网· 2025-07-20 20:59
小冰麦种植规模与分布 - 吉林省镇赉县小冰麦种植面积达10000亩,其中南岗子村为核心产区[3] - 洮南市小冰麦播种面积达2.6万亩,规模超过镇赉县[5] - 镇赉县自1999年引进33号小冰麦品种,经过20余年本土化培育形成稳定种植体系[3] 产量与经济效益 - 镇赉县10000亩小冰麦预计产量2700吨,加工后产值达1890万元[6] - 南岗子村3200亩核心区采用绿色技术集成应用,产量预计超全县平均水平10%[6] - 洮南市圣一农业种植燕麦草每公顷可产10吨干草,每吨售价1500-2200元[8] 种植技术与创新 - 机械化收割单日可完成传统数日工作量,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供给[10] - 南岗子村3200亩核心区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科学调度[10] - 采用"麦收后复种大豆/白菜"的轮作模式提升亩产效益[6] 品种特性与市场价值 - 小冰麦蛋白质含量比国标高15%,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口感劲道[8] - 镇赉县打造"南岗子"牌小冰麦面粉,凭借绿色品质站稳市场[12] - 洮南"粒粒金"牌通过广州农交会与粤港澳多家企业建立合作[12] 生态与产业协同效应 - 小冰麦种植可防止春季风蚀,接茬种植燕麦草冬季覆盖地面保护生态[6] -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改良盐碱地,实现土壤可持续发展[6] - 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发展[5][12]
东方农商银行金融活水润夏粮
江南时报· 2025-07-20 20:35
金融服务支持夏粮生产 - 公司累计发放"农机贷""收粮贷"等专项贷款8288万元,惠及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300余户 [1] - 公司将支持夏粮生产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并优化审批流程 [1] - 公司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下沉服务重心,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1] 创新服务模式 - 公司联合农机经销商、农业合作社建立"农机服务联盟",推出"首付+贷款"灵活购机模式,"农机贷"额度提升至农机总价的70% [1] - 公司创新"线上大数据筛选+线下精准对接"服务模式,通过企查查等平台精准锁定目标客户 [1] - 公司发挥存量客户带动作用,以"老带新"实现客户资源裂变式增长 [1] 提升服务效率 - 公司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对夏粮生产相关贷款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款" [2] - 公司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简化申请材料,实现"农机贷"最快15分钟放款,"收粮贷"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2] - 公司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精准用于夏粮生产 [2] 未来规划 - 公司将持续坚守服务"三农"初心,总结夏粮生产服务经验,探索优化金融服务模式 [2] - 公司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2]
湖北通城农商银行“贷”动竹产业“竹”梦绿色
证券日报· 2025-07-20 19:06
公司运营情况 - 湖北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竹木有限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主要生产竹筷、牙签等热销产品,日加工竹材60吨,产出竹筷50万双 [1][2] - 公司正在扩建环保炭项目,计划利用竹屑竹渣生产环保新材料,项目用地已平整完毕 [1] - 公司获得通城农商银行200万元贷款支持,用于新设备采购,加速扩建计划实施 [1] - 公司为周边村民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绿了竹林,富了乡亲"的社会效益 [2] 金融支持措施 - 通城农商银行推出"绿色+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竹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高附加值化转型 [1] - 银行组建"金融服务队"深入企业摸排需求,建立"一企一档"融资台账 [2] - 银行灵活运用"信用价值贷"、"好企贷"等专属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开通绿色信贷审批"快速通道" [2] - 银行实施从项目评估到资金监管的全流程跟踪管理,确保贷款用于企业绿色转型 [2] - 截至目前,通城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绿色贷款100笔,总金额达4.5亿元 [2] 行业发展动态 - 通城县五里镇依托当地丰富竹林资源,积极发展竹木加工产业 [1] - 金融支持推动竹产业从传统加工向环保新材料领域延伸,实现竹子全生命周期利用 [2] - 行业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和"双碳"目标,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1] - 银行在清洁能源、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投入,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2]
中国银行中宁支行创新产品助力宁夏枸杞产业蓬勃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29
行业概况 - 宁夏中宁县枸杞产业凭借耐旱耐盐碱特性在原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流通的"红色产业链" [1] - 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带动近百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推动枸杞酒、枸杞面膜、枸杞原浆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 [1] 金融服务支持 - 中国银行中宁支行创新推出"枸杞贷"普惠助农信贷产品,走访全县11个乡镇200余户种植经营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1] - 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增信模式,依托"宁科贷"产品解决企业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题 [1] - 累计为枸杞行业企业发放贷款48笔金额超1.5亿元,为个人客户发放贷款近300笔金额超1亿元 [2] 企业案例 - 某枸杞食品科技公司在中国银行专属金融服务支持下,实现深加工核心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效能显著提升 [2] - 种植户通过"枸杞贷"扩大种植规模,头茬枸杞因口感好、甜度高带来丰收收益 [1] 产业成效 - 金融服务链覆盖全环节,推动产业链延长与产品附加值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1] - 从戈壁荒滩到产业兴旺,枸杞产业成为当地致富支柱 [2]
农行诏安支行添金绘绿 “八仙”出圈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7:55
八仙茶产业概况 - 八仙茶产于福建省诏安县,因种植于八仙山下得名,当地被誉为"中国海峡硒都"和"中国八仙茶之乡" [1] - 诏安县地理条件优越,日照充足,高山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硒元素,为茶叶品质提供天然优势 [1] - 目前八仙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年产值超12亿元,形成40多个专业生产村和80多家加工企业的产业规模 [1] 茶农生产情况 - 2023年因天气晴朗居多,八仙茶品质优于往年,茶青价格上涨直接提升茶农收入 [1] - 茶农面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资金周转压力,需短期融资支持 [1] - 农行诏安支行通过"富民贷"产品,3天内完成20万元贷款发放,解决茶农胡武聪资金需求 [1] 茶叶加工环节 - 茶叶加工厂需完成摊晾、摇青、炒制、揉捻、烘干、筛选等完整工序 [2] - 设备更新和人工成本上涨导致资金压力,例如胡舜权茶厂曾因30万元资金缺口面临经营困难 [2] - 农行通过"农担贷"产品提供30万元贷款,该客户与农行保持7年合作关系,贷款额度从8万元提升至30万元 [2] 金融支持措施 - 农行诏安支行针对茶产业推出"惠农e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 [2] - 采取主动上门服务模式,组建专门金融服务小队,最快3天完成贷款审批发放 [1][2] - 金融支持推动八仙茶从农产品升级为年产值12亿元的富民产业,实现"绿叶子"到"金叶子"的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