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主义
搜索文档
国际锐评丨为什么“要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
央视新闻· 2025-06-27 15:08
高通与中国合作 - 高通进入中国30年 见证中国从移动通信技术跟随者成长为全球引领者 [1] -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终端侧AI将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赛道" 未来将与中国伙伴携手打造智能手机、智能电脑、AI眼镜等终端 [6] 夏季达沃斯论坛 - 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 吸引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800位嘉宾参会 人数达近年之最 [1] - 论坛举办近200场分论坛活动 共同发出开放合作的声音 [1] -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国际工商界人士希望投资中国、期待与中国深化贸易合作 [1] 中国消费市场 - 中国市场持续扩容提质 一年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50万亿元的投资、超20万亿元的进口 [4] - 英国赫力昂大中华区负责人绅德指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 展现消费市场巨大活力 [4] - 赫力昂投入巨资完成对合资企业中美史克的全资控股 作为深耕中国战略市场的证明 [4] 中国创新生态 - 杭州"六小龙"等中国科创企业密集火爆"出圈" 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4] - 中国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4] - 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性成长 AI成为达沃斯论坛关键词 相关技术应用于新材料研发可使效率提高100至1000倍 [6]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 - 德国赛威传动表示基于过去30年发展经验 对加大在华投资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充满信心 [6] - 今年前5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018家 同比增长10.4% [7] - 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6]
赵乐际同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共同主持中国全国人大与法国国民议会交流机制第十二次会议
央视网· 2025-06-26 19:47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26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布朗- 皮韦共同主持中国全国人大与法国国民议会交流机制第十二次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赵乐际强调,中国全国人大愿同法国议会一道,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发挥立法机构职能作用,分享 立法、监督等工作经验,为两国务实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中国全国人大愿加强同欧洲议会的交流,助力 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布朗-皮韦在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法中都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面对当前严峻的国 际局势,法中加强沟通团结,至关重要。法方希望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和互利精神,加强贸易投资、人 工智能、气候变化、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合作。法国国民议会愿同中国全国人大深化对话交流,为促进法 中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 赵乐际表示,去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成功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与马克龙总统一致 同意弘扬中法建交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上个月,两国元首举行通话,引领中法关系健康稳定 发展。中方愿同法方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水平。 李鸿忠参加会议。 赵乐际指出,中法双方要夯实相互理解的友谊之基,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之桥,深化传统 ...
环球圆桌对话:在制度化中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提质升级”
环球网· 2025-06-25 06:56
中国—中亚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 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植根于六国长期合作的共同理念和价值 [1][2] - "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理念支撑,中亚各国元首一致同意强化合作的精神凝聚力和理念向心力 [2] - 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国—中亚精神"凝结着双方对发展的普遍共识 [2] 中国—中亚合作的制度化进展 - 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原则固定下来,标志着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 [3] - 中国—中亚机制实现制度化,建立常设工作机制,超越一般双边关系组合,获得更多整体性与稳定性 [5][6] - 中国中亚合作经历五波发展浪潮,从建交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再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战略对接,逐步实现制度化 [6] - 中国—中亚机制涵盖元首会晤、外长对话、秘书处协调等机制化安排,形成覆盖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维度的合作体系 [7] 务实合作与高质量发展 - 六国元首商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聚焦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等六大优先方向 [3] - 中方宣布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愿同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最新技术成果 [3] -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加快5G、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建设项目落地 [12] - 中吉乌铁路项目、中哈第三条铁路规划、中欧班列等基础设施和交通物流合作项目加速实施 [10]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 中国同中亚国家在地方合作、人员往来、教育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达成一系列新合作成果 [4] - 中方将在中亚开设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中医药中心,深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4] - 六国元首签署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倡议,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作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 [4]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 -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区域合作产生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国家携手合作 [4] - 中亚地区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为全球实践树立示范样板 [5] - 中国—中亚机制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转型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确定性,为新型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合作贡献新范式 [8]
李强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卡瑟马利耶夫
快讯· 2025-06-24 17:49
中吉合作发展战略 - 中方愿同吉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力争尽早达成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 [1] - 扎实推进中吉乌铁路、中吉友谊桥、口岸改造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1] - 打造清洁能源、电动车、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合作亮点 [1] 多边协作与机制深化 - 中方愿同吉方密切多边协作,不断做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 [1] -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1] - 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供链稳定 [1] 吉方合作意愿 - 吉方愿同中方深化贸易、投资、金融、互联互通等领域互利合作 [1] - 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亚机制密切协调配合 [1] - 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1]
美国“午夜之锤”,没有“锤”服伊朗 | 国际识局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20:16
军事行动细节 - 美军发动代号"午夜之锤"的军事行动,目标为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 [1] - 行动出动125架军机,包括7架B-2轰炸机作为主力,采用佯动战术和无线电静默策略 [2][3] - B-2轰炸机投下14枚GBU-57钻地炸弹,潜艇发射24枚"战斧"导弹,并袭击伊朗防空设施 [3] 行动效果评估 - 美国宣称卫星图像显示核设施遭受"巨大破坏",尤其地下部分损毁严重 [5] - 伊朗否认关键设施受损,称福尔道离心机大厅和级联室完好,伊斯法罕18栋建筑被毁但核研究设施状态未明确 [6][7] - 伊朗副外长明确表示将继续铀浓缩活动 [7] 国际反应与影响 - 联合国秘书长谴责行动加剧地区动荡,构成对国际和平的威胁 [10] -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批评行动未经国会授权,存在误导民众嫌疑 [10] - 国际组织指责行动违反国际法,可能刺激核扩散风险 [10]
特朗普骑虎难下,美债被大量抛售,真正痛苦到来,中方送美一句话
搜狐财经· 2025-06-23 10:33
美债持仓变动 - 中国4月减持82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572亿美元,3-4月累计抛售271亿美元 [1] - 4月外国持有美债总额环比减少361亿美元,前20大海外债主中12家减持,累计抛售1252亿美元 [1] - 加拿大减持578亿美元,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减持158亿和150亿美元 [1] - 中国3月持仓跌破7840亿美元,被英国超越退居第三大海外债主,为2000年10月以来首次 [1] - 日本4月持有1.13万亿美元美债保持首位,英国持有8077亿美元环比增加284亿美元 [1] 美债市场波动背景 - 4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145%进口税后,美债市场出现异常抛售导致利率快速上升 [1] - 5月美债收益率继续飙升,长期国债收益率连续三天突破5% [1] - 美债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且半年内增长1万亿美元 [3] - 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1,三大评级机构全面摘除美国3A评级 [3] - 美债利息支出占GDP比重超10%警戒线,2024年联邦赤字率超6%,债务率超123% [3] 美国内部政策矛盾 - 特朗普计划将美债上限提高5万亿美元但遭美联储抵制 [3] - 美联储四次维持利率4.25%-4.5%不变,鲍威尔称政策影响不确定暂不降息 [3] - 特朗普公开批评鲍威尔并计划提名新美联储主席人选 [5] -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高企,国债减持额度从每月600亿降至250亿美元 [8] - "大而美减税法案"可能增加美债两万多亿美元 [8] 国际投资者动向 - 澳大利亚国有基金SA将美债持仓降至低配水平,昆士兰投资公司减少美债投资 [5] - 投资者转向美国投资级和高收益信贷资产,减少美元风险敞口增加澳元头寸 [5] - 日本寿险公司寻找美债替代品,亚洲家族办公室削减冻结在美投资 [5] - 彭博美元指数年内下跌逾7% [5] - 外国官方持有美债比例从2014年45%降至2023年28% [8] 市场供需失衡 - 美联储减持国债导致财政部需自行回购,5月单次回购达100亿美元创纪录 [8] - 普京表态认同中国经贸观点但建议平衡贸易顺差 [8] - 中方呼吁美国摒弃单边主义回归平等对话解决债务问题 [10] - 全球担忧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美债危机或成经济"定时炸弹" [10]
新华时评|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谱写合作共赢新华章
新华社· 2025-06-22 22:27
中国-中亚合作成就 - 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丝绸之路兴起与繁荣 形成历史交往佳话 [1] - 双方成为命运与共的好邻居 好朋友 好伙伴 好兄弟 [1] - 经贸往来量质齐升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绿色能源协同开发 文明交流互鉴共生 [1] - 开创亚欧大陆睦邻安邻富邻新局面 形成"中国-中亚精神" [1] - 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和典范 [1] 当前合作环境 -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1] - 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国际产供链布局遭到破坏 [1] - 全球贸易前景蒙上阴影 [1] - 合作面临多重风险挑战 [1] 未来合作方向 -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重视同中亚地区交往 [2] - 与中亚国家做大互利互惠蛋糕 为地区经济注入稳定性 [2]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 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发展 [2] - 加快开展丰富多元的新领域合作 实现创新协同发展 [2] - 以更开放姿态 更坚定步伐共同书写区域繁荣新篇章 [2] - 为动荡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正能量 [2]
特朗普打脸马克龙,多边主义脑死亡后谁说了算?
虎嗅· 2025-06-22 09:20
G7会议动态 - 特朗普提前离会导致G7实质降级为G6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短暂出席后提前回国 [1] - G7仅通过加拿大总理发表"主席声明" 未达成实质性联合声明 [1] - 马克龙试图挽尊称美国承诺推动以伊停火 遭特朗普公开驳斥为"小丑行为" [1] 多边主义历史演变 - 国联是首个系统性多边治理尝试 但因大国否决权导致功能瘫痪 [5] - G7起源于1973年美欧财长"图书馆小组" 1976年形成固定机制 1997-2014年曾扩容为G8 [7] - G20成为冷战后多边主义最大成果 占全球GDP85%和人口2/3 但2008年后效能衰退 [8] 多边主义结构性困境 - 新自由主义衰弱导致产业空心化 发达国家转向隐蔽保护主义 [11] - 决策机制存在根本矛盾:主权国家难以服从更高层级决断 欧盟被迫采用全体一致原则 [12] - 共识机制崩溃加剧 个体唯我论盛行使价值判断难以妥协 如环保与就业的对立 [15][16] 大国协调机制崛起 - 双边/单边主义成为新主流 如中美贸易谈判绕开WTO直接博弈 [21] - 决策主体精简降低政治成本 俄乌谈判体现美俄主导欧洲边缘化 [21] - 多维势力范围叠加:英法保持文化规则影响力 印度巴西形成区域制衡力量 [22] 地缘政治格局重构 - 欧盟对俄石油限价从60美元/桶降至45美元 因美国不配合导致制裁失效 [4] - 联合国退化为危机信息传递平台 实际影响力被评不如单个国家队 [23] - 欧洲试图将多边主义与美单边主义捆绑 如冯德莱恩呼吁联合抗中 [20]
美国科学家缺席的背后
新华社· 2025-06-22 06:32
美国政府政策对海洋科研的影响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新财年面临25%的预算缩减,已有超过1500名工作人员遭解雇或劝退 [2] - 美国近期政策降低了国际社会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预期,最终美国只派出"技术和工作层面"的代表参加联合国海洋大会 [2] - 美国近期在海洋科研等领域的政策给全球海洋科研和保护行动蒙上阴影,影响持续时间尚不确定 [2] 国际社会的反应 - 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多位领导人强调要践行多边主义,反对海洋事务上的单边主义 [3] - 国际社会认为美国需要认识到与各国共享地球并共担责任的重要性 [3] -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国际海洋行动和进展不会因美国立场而止步 [2] 具体案例影响 - 美国科学家萨拉·库利在政府换届后的联邦机构"裁员潮"中失业,被迫退出重要国际科学会议 [1] - 除了库利,还有几名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无奈缺席"同一个海洋科学大会" [1] - 库利经历了两次解雇过程,先是停薪留职无权进入实验室,后被彻底辞退 [1] 更广泛的政策影响 - 美国政策将在海洋预测预报、数据同化、国际合作等方面造成严重阻碍 [2] - 美国已经宣布要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在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协定谈判中没有参与 [2] - 美国联邦科学领域的混乱状况正在破坏对全球海洋保护、可持续资源管理和气候韧性至关重要的多边合作 [2]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将出席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
凤凰网财经· 2025-06-20 20:47
全球治理与多边主义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将出席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强调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有效途径[1][3] - 当前全球面临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危机、经济复苏不明朗等多重挑战,多边治理框架遭遇单边主义冲击[3] - 互联互通和供应链合作是全球化关键,但近年受疫情、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面临政治化、武器化挑战[4] 中国在全球化的角色与实践 - 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等机制推动全球化,2024年自共建国家进口9.86万亿元,占进口总值53.6%[5] - 中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零关税待遇,带动相关国家进口增长18.1%,预计2030年累计进口发展中国家商品超8万亿美元[5] - RCEP推动区域内90%货物零关税,东盟与中国中间品贸易占比提升至67%,22个自贸试验区贡献全国1/5外商投资与进出口[5] 中国企业出海与全球化实践 - 2023年中国非金融对外投资企业数和金额分别增长23.1%和11.4%,境外企业缴纳税金753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257万人[7] -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共享、本地化运营和标准输出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但面临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环境掣肘[7] - 凤凰网主办"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汇聚全球治理领袖、主权基金和标杆企业,搭建政策与市场协同平台[8] 全球化未来路径 - 潘基文倡导摒弃冷战思维,深化数字贸易规则共建和绿色关税体系协同,推动全球化从存量争夺转向增量创造[4] - "一带一路"和RCEP等机制优先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标准"软联通",释放区域发展潜力[6] - 中国企业出海需系统性协作平台,以技术创新和文化交融推动全球化,而非零和博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