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周期考核
icon
搜索文档
推动“长钱长投”!官方“账本”披露
金融时报· 2025-06-26 11:52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与参与情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16.82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290.81万人 [1] - 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3.73万亿元,投资资产净值3.70万亿元 [1] - 近三年(2022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累计收益率为7.46%,年化平均2.43% [1][4] 投资结构与收益表现 - 固定收益类资产金额5293.04亿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10.54% [4] - 含权益类资产金额3.17万亿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06% [4] - 企业年金基金A股投资比例约为14%,距离40%权益资产上限仍有空间 [6] 计划类型与管理机构 - 企业年金计划总数1950个,其中单一计划1871个(占比96%),集合计划61个,其他计划18个 [4] - 年金基金组合数5892个,单个组合平均规模从2022年一季度5.02亿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6.28亿元 [4] - 22家投资管理机构管理5713个年金组合,合计资产3.67万亿元 [4] 管理机构业绩分化 - 单一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累计业绩前三:华泰资产、长江养老、海富通基金(均超12%) [5] - 单一计划含权益类组合累计业绩前三: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平安养老(7家机构超7%) [5] - 集合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累计业绩前三:长江养老、华泰资产、国泰基金(均超8%) [6] - 集合计划含权益类组合累计业绩前三: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南方基金(11家机构超6%) [6] 考核机制改革与政策导向 - 收益率披露口径调整为近三年累计,取消当期收益率,以匹配《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1][2] - 长周期考核可避免短期排名扭曲投资行为,提升年金对市场波动的容忍度 [2][3] - 政策明确要求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年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2][3][6]
企业年金“官方账本”揭晓:三年期考核首秀收益率7.46%,11家公募执掌四成规模
第一财经· 2025-06-22 19:35
企业年金规模与增长 -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73万亿元,同比增加13.48%,投资资产净值同步攀升至3.7万亿元 [1][2] - 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为7.46%,其中固定收益类组合表现突出,收益率为10.54%,含权益类组合收益率为7.06% [2][4] - 全市场共有16.82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基金,覆盖职工数量达3290.81万人 [2] 管理机构格局 - 22家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中,基金公司占据11席,管理超过四成资产规模 [1][2] - 易方达基金以422个年金组合位居数量榜首,管理规模达3118.09亿元,同比增加18.65% [3] - 工银瑞信基金以3151.19亿元的管理规模成为行业第一,同比增加近三成 [3] - 南方基金以2534.23亿元的管理规模位列第三,国泰基金规模增幅最大,同比暴增51.81% [3] 投资业绩表现 - 在固定收益类组合中,海富通基金(12.71%)、银华基金(12.19%)、国泰基金(12.02%)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位列前三 [4] - 含权益类组合中,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分别以11.86%、11.65%的收益率领先 [4] - 集合计划中,国泰基金在固收类和含权类组合均以超过11%的业绩领跑 [4] 业绩披露机制变化 - 首次采用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计算方式改为时间加权法,时间区间为2022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5] - 这一调整标志着企业年金投资业绩披露体系向中长期维度转型,与养老金长期属性契合 [5][6] - 三年期计算方法能更准确反映真实收益情况,避免资金进出时间对收益率的影响 [5]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6] - 证监会表示将推进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全面建立年金基金三年以上考核机制 [6] - 长周期考核有助于提升资金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增强权益资产配置权重 [7][8]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年金资金作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拉长考核周期可提升权益资产配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7] - 长周期考核制度有望缓解短期业绩压力,推动投资管理人更从容布局长期投资 [8] - 年金等长期资本入市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为市场带来优质资金 [8]
全国企业年金基金首次公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引导委托人注重长期收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2:50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基金总规模达3.73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约0.62万亿元 [1] - 一季度投资资产净值超3.7万亿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46% [2] 投资收益率披露调整 - 投资收益率参考指标从一年期改为三年期是此次数据披露的重要调整 [3] - 近三年累计收益率计算区间为2022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2]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背景 - 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推动长周期考核 [3] - 证监会提出公募基金、年金基金等需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3] - 中长期资金具有规模大、增速快、久期长等特征但此前受季度考核限制难以流入权益市场 [3] 长周期考核的影响 - 按近三年累计收益率公布业绩体现"长钱长投"精神鼓励年金管理机构注重长期收益 [4] - 长周期考核有助于管理机构回归投资本源加强资产配置能力建设 [4] - 权益资产在长期配置中性价比提升将增加股票市场长期资金供给优化投资者结构 [4] 企业年金基金收益构成 - 固收类产品总规模5293.04亿元占比14.3%近三年累计收益率10.54% [5] - 含权益类产品总规模31711.58亿元占比85.7%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06% [5] - 单一计划中固定收益类组合规模3312.44亿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10.8%为最高细分品类 [5] - 2022-2024年单年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3%、1.21%、4.77% [5]
公募改革潮起 优质资产将迎更多“长钱”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53
公募基金改革核心内容 - 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基金公司收入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2] - 改革将重构公募基金商业模式,倒逼基金经理减少短期博弈和主题炒作,注重投资收益稳定性 [2] - 公募作为A股重要机构投资者,改革将重塑市场投资风格,促使资金更多流向长期价值优质企业 [2] 考核机制变革 - 对3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将明显下降,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增强 [3] - 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奖惩机制向长期业绩倾斜 [4] - 参考海外经验,如美国资本集团"8531"长周期考核体系,推动基金公司落实长期投资 [4] 行业影响与调整 - 多家基金公司快速响应,调整投研考核周期至3-5年,建立激励递延及跟投机制 [6] - 头部公募加强投研体系建设,推进"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模式,支持团队制管理 [7] - 易方达等公司启动AI人才招聘,打造金融+AI复合型团队,提升投研科技能力 [7] 产品端创新与投资者教育 - 增加发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主动权益类基金,强化基准约束作用 [7] - 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费率结构与风险,优化投资决策 [7] A股生态重塑 - 改革引导基金公司优先选择"好做"而非"好发"产品,增强投资者长期信任 [9] - 长周期考核有望降低基金换手率,提升行业配置与基准指数的契合度 [10] - 资金将更多流向银行、非银、公用事业等当前低配行业,中长期配置比例或回升 [10]
突出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公募“会诊”风格漂移顽疾
中国证券报· 2025-05-09 05:42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明确设定修改披露及纠偏机制 要求主动权益类基金展示基准对比信息 [1][2] - 督导基金公司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 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构建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评价体系 [1][5][6] - 规范主题基金投资风格 出台监督自律规则 加强投资交易监测 严控产品设计源头杜绝蹭热点 [3][4] 业绩比较基准改革 - 制定监管指引明确基准选用标准 禁止设定易超越基准 科学合理性成为改革第一步 [2][3] - 基准应用范围扩大至公司考核 监管评价 第三方评奖等场景 存量产品规范将逐步推进 [2][3] - 今年以来超60只基金变更业绩基准 同比增逾2倍 部分公司已提前调整名称和投资范围 [4][5] 主题基金监管强化 - 重点整治名称与持仓偏离现象 新能源基金重仓IT 科技基金重仓银行等案例将被严查 [4] - 建立动态持仓核查机制 风控部门定期匹配风格库 考核薪酬与基准达标情况挂钩 [4] - 部分公司考虑转型全市场基金 但医药等超额收益显著行业仍需要主题型产品存在 [5] 长周期考核机制影响 - 招商证券指出新规与2024年分类评价制度方向一致 但新增投资稳定性等细化指标 [6] - 博时基金认为将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市场稳定性 [6] - 融通基金表示有助于建立团队化运作体系 从单兵作战转向平台赋能 形成复合收益能力 [6][7]
详解险资入市三大新举措:能撬动多少增量资金
第一财经· 2025-05-08 08:31
险资入市政策三大措施 政策一: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 计划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1] - 风险因子调降将减少资本占用,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静态释放最低资本364亿元,若全部增配沪深300,对应资金达1349亿元 [2] - 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12.5%,其中股票占比提升0.36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合计比例16.33%,股票占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2] 政策二:新增600亿元长期投资试点 -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指保险公司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本批次新增600亿元,累计规模达2220亿元 [3] - 试点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及FVOCI权益工具组合,降低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净利润影响,可能获得偿付能力占用打折等政策优惠 [3] 政策三: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 保险资金具有"长钱"特性,但考核周期短制约A股投资,长周期考核可熨平短期波动,提升投资稳定性 [4] - 上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从10%~45%上调至10%~50%,大型险企仍有配置空间,险资入市可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4] - 健康资本市场有助于稳定险资中长期收益,在低利率环境下补充利差贡献 [4]
公募重磅改革方案落地,有哪些要点?基金公司最新解读
券商中国· 2025-05-07 23:02
核心观点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25条举措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拐点 [1] - 方案重点包括优化收费模式、强化利益绑定、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和稳定性、完善考核机制等 [1][2][5] - 行业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发行不低于60%的浮动费率权益类基金 [3] 收费模式改革 - 推行浮动管理费机制,根据业绩比较基准分档收取管理费(基准档/低档/升档) [2] - 首批创新型基金将按持有时间(≥365天)和年化收益率分档收费 [2]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制定监管指引并严格监管基准选用行为 [3] 考核与激励机制 - 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权重≥50%,基金经理考核中业绩权重≥80% [6] - 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80% [6] - 薪酬与业绩挂钩,业绩低于基准10个百分点需降薪,显著超基准可适度提薪 [6] - 投研团队考核周期调整为3-5年,建立激励递延及跟投机制 [7] 权益类基金发展 - 推动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提升监管分类评价中权益类基金指标权重 [8] - 支持浮动费率基金、指数基金、主题投资基金及互换便利操作试点产品 [8] - ETF注册缩短至5个工作日,主动权益类基金注册缩短至10个工作日 [9] - 权益基金规模扩大可增加股市资金供给,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9] 销售与投研能力建设 - 建立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纳入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等指标 [10] - 支持头部公司综合财富管理能力提升,鼓励中小公司差异化发展 [11] - 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启动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出台投顾业务管理规定 [11] - 完善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合规管理和内部问责 [11][12]
详解险资入市三大新举措,或撬动超千亿权益投资空间
第一财经· 2025-05-07 21:44
600亿长期投资试点新增规模+风险因子调降10%+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 加大保险资金入市稳市力度的推动政策继续加码。 继上月上调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后,在5月7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 局局长李云泽再次宣布了险资入市"正在路上"的三大措施,继续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从发布会信息来看,这三大措施分别是拟再批复600亿元长期投资试点规模,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 一步调降10%,以及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 "5月7日的政策可以说是之前一轮险资入市政策的延续,有之前政策的加码和落实,也有像风险因子下 调这类回应行业呼声的政策。总体而言,这进一步释放了险资的投资空间。"一名险企投资负责人对第 一财经记者表示。 这些政策会带来多少增量资金?中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的测算数据 显示,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调降10%或将带动增量险资规模逾1300亿元。这1300亿元的理论增量,再加 上拟批复的"实打实"的600亿元规模险资长期投资试点,以及长周期考核所带来的底层影响,撬动的增 量险资权益投资空间或将是超千亿量级的。 政策一: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或带动增量资金逾1 ...
绑定投资者利益!基金经理薪酬与收益挂钩、费率调降......公募业重大改革方案落地
华尔街见闻· 2025-05-07 19:08
核心观点 - 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举措,旨在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强化投资者回报绑定、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完善考核机制等,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1][2][7] 优化基金运营模式 - 建立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新设主动权益类基金推行分档费率,持有期达标且业绩符合基准适用基准费率,低于基准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适用升档费率 [8] - 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占主动权益类新发产品的60%以上 [8]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明确其设定、修改及披露机制,约束投资行为 [9] - 降低投资者成本:调降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引导下调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管理费率,减少登记结算等固定费用 [3][9] 考核与激励改革 - 基金公司考核以投资收益为核心,降低规模排名权重: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不低于80% [2][10] - 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2][10] - 基金经理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需降薪,显著超越基准可适度提薪 [2][12] - 基金公司评价纳入投资者盈亏占比、权益类基金占比等指标,相关加分幅度提升50% [3][10] 权益投资扩容 - 提升权益类基金注册效率:ETF最快5工作日完成注册,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宽基指数基金10工作日,混合/债券型基金15工作日 [3][13] - 支持浮动费率产品创新,发展主题指数基金,研究场外宽基指数试点产品 [13] - 销售机构评价纳入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占比、投资者盈亏等指标 [14] 行业高质量发展 - 支持头部机构创新业务,鼓励中小公司差异化发展,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及违规机构出清 [5][17] - 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团队制管理模式,鼓励AI等技术应用,支持员工持股激励 [16] - 优化产品结构:拓展FOF、养老目标基金等含权中低波动产品,适配不同风险偏好 [17] 监管与合规强化 - 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动态调整产品注册节奏,约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及持股集中度 [4][19] - 修订基金法提高违法成本,严打内幕交易,强化股东资质穿透核查 [21] - 加强声誉管理,督促机构快速应对舆情,打击虚假信息传播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