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入市

搜索文档
大举入市!7月已有7家险资出手
券商中国· 2025-08-01 16:14
险资入市动态 - 险资持续增持银行股,弘康人寿7月25日买入3038.6万股郑州银行H股,持股比例升至10.45% [1][2] - 平安资产7月28日增持374.25万股招商银行H股,H股持股比例升至16.03% [1] - 7月内已有7家险资出手,涉及8只股票,包括江南水务、华菱钢铁、龙源电力等 [2][3] 险资举牌情况 - 截至7月30日保险公司举牌21次,超过2024年全年且创近五年新高 [4] - 举牌标的涵盖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能源等多个领域,12只为H股 [11][12] - 中国平安重仓5只港股银行股,累计耗资超千亿港元,持仓市值超2600亿港元 [8] 银行股投资策略 - 中国平安对工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达18.08%,农业银行H股持股比例16.09% [8][9] - 招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15.01%,邮储银行H股持股比例14.10% [9] - 银行股因低估值、高分红特点成为险资核心配置,平均股息率较保险产品保证利率有可观利差 [10] 其他重点行业 - 公用事业领域:瑞众人寿持续增持龙源电力H股,持股比例从6%快速升至17% [3][7] - 能源领域:中国太保持有中远海能H股比例达9.03%,看重其高股息特性 [12] - 交通运输领域:中邮人寿增持东航物流,持股比例达5%以上 [7][11] 投资逻辑分析 - 低利率环境下险资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优质高股息资产成为配置重点 [10][12] - 银行股因经营稳健、流动性好、分红稳定成为险资压舱石,持仓市值达万亿元 [11] - 投资标的需满足良好盈利基础及持续分红能力,买入成本控制是关键 [12]
A股市场资金研究系列(四):千亿险资入市背后的四重追问
平安证券· 2025-07-24 17:47
核心观点 保险资金正成为 A 股重要边际增量资金,低利率环境、资负错配、新会计准则等因素促使险资加大权益配置,政策也在打通险资入市卡点堵点;险资权益配置有新动向,后续入市仍有较大空间,高股息蓝筹将受益,关注红利资产行业再平衡及港股红利洼地配置机会 [3][39] 险资四问:千亿保险资金入市的背后 险资入市背后的核心动力 - 低利率环境加大险企资产端获收益难度,10Y、30Y 国债收益率低位震荡,凸显权益配置重要性,险资倾向红利资产弥补固收收益缺口 [3][7] - 资产端收益下降使资负错配矛盾凸显,久期匹配要求险资在权益端配置注重高股息蓝筹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匹配促使加大权益配置 [3][8] - 新会计准则对险资平滑报表提出挑战,倒逼险资加大对经营稳健、持续盈利和高分红股票投资,增加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公允价值波动影响 [3][9] 政策打通险资入市卡点堵点的措施 - 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明确大型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 30%投权益,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调高至 50% [3][12] - 优化长周期考核,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考核方式逐步优化为“当年 30%+三年 50%+五年 20%” [3][13] - 设立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批复 3 批,总规模达 2220 亿元 [3][14] - 创设互换便利新工具,为险资提供低成本杠杆,首期操作规模 5000 亿元 [14] - 优化偿二代政策,调降风险因子,延长过渡期 [15] 险资权益配置的边际新动向 - 权益投资比重提升,2025 年一季度财险和寿险业增持股票近 3900 亿元,2024 年五家上市险企 OCI 股票配置比重提高 [18] - 结构上,一季度增配 A 股交通运输、银行行业,今年南下增持港股趋势明显,举牌中资港股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等行业 [20][21] - 被动投资规模扩张,偏好宽基指数、红利低波策略和部分行业主题类 ETF,加速增持港股 ETF [26] 后续险资入市的想象空间 - 静态视角下,财险和寿险权益类资产配置距离政策上限尚有 2.9 万亿元空间 [29][30] - 动态视角下,A 股上市四家国有险企从 2025 年起每年投资 A 股的增量资金约 3477 - 6598 亿元 [33] 市场映射:险资边际定价权正在提升 - 符合险资投资偏好的银行股持续跑赢大盘,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7 月 22 日银行行业涨幅达 52.4%,沪深 300 涨幅为 20.0% [37][39] - 中长期资金熨平市场波动效应显现,2025 年沪深 300、中证 A500 指数年化波动率为近五年最低 [37] - 高股息蓝筹将持续受益,红利策略有逢低布局价值,关注红利资产行业间再平衡及港股红利洼地配置机会 [39][40]
从“一年一考”到“五年一盘”,A股市场的慢变量来了
和讯· 2025-07-21 17:40
文/刘思嘉 从"一年一考"到"五年一盘" , 险资入市迎政策升级 。 戴上"五年婚戒" 的险资, 能否做到爱情长 跑 ? 近日, 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 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 核方式, 调整为 " 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 " 。 考核方式的调整,绝非 只是 表面上 考核期限 的 简单延长,而是保险资金投资价值观的一次深度转 向。 来 积极落实长期稳健投资的相关要求,发挥领导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 三 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设定,不仅引导保险资金更积极布局权益市场,削弱保 险资金"高抛低吸、择机离场"的短期操作冲动,促使其转向更为长期、稳健的投资布局。 也是对A 股市场中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支持,预计将在稳市场、优结构、强信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但 也有业内人士 提出警惕 , 一方面 , 险资是否会 在 高股息板块 出现扎堆效应 , 而 与 政策 支持险资入市以增添市场活力、优化市场结构的初衷背道而驰 ; 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大规模资 金 入市伴随系统性风险隐患, ...
A股,重大利好!最新解读!
天天基金网· 2025-07-21 13:24
核心观点 - 财政部印发通知要求拉长国有保险公司关键指标的长周期考核,将三年、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以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1] -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破解"长钱短投"困境,重塑险资投资逻辑,推动险资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稳健" [4][6] - 险资A股投资比例抬升有望为市场带来万亿元级增量资金,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11][7] - 低利率环境下,长周期考核为险资提升长期收益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增配权益资产等方式提升收益率 [12][13][14]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在A股投资比例抬升将推动市场风格向价值投资转变,高股息和优秀成长板块将受益 [15][16][17] - 公募基金在险资入市中扮演关键角色,指数化工具、专户业务、低波红利产品等业务有望迎来明显增量 [19][20] 长周期考核机制的作用 - 长周期考核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长钱短投"困境,重塑险资投资逻辑,政策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权重调整为"当年30%+三年50%+五年20%",长周期指标占比达70% [4] - 对资本市场的核心利好有三方面:一是平抑市场波动;二是引入增量资金,若权益配置提升至15%,可带来超3.5万亿元增量资金;三是优化投资生态 [4] - 拉长险资关键指标考核周期至三年、五年,且权重提至70%,是给投资行为"松绑",险资可更从容布局高股息、长周期产业 [4] - 长周期考核机制与险资自身属性深度契合,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发现,促使其投资行为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 [5] - 长周期考核要求险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挖掘优质长期标的,促进投资策略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产业趋势 [6] 险资入市政策与增量资金 - 金融监管总局拟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下调10%,降低资本占用;长期股权投资试点已批1720亿元,后续或扩大至中小险企 [8] - 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持续引导险资入市,政策抓手包括提高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优化股票投资相关风险因子、推进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 [8] - 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增配股票近4000亿元,推动"长钱长投"是一项长期工作,相关政策有望稳步推进 [9] - 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有较大差距,提升空间广阔 [10]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业总投资资产约为35万亿元,其中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共计13.3%,未来如果保险业增配10个百分点股票和基金,将带来3.5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11] 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提升 -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历史数据,2004年至2024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高于平均净投资收益率约70个基点,长周期考核机制有望带动保险公司增配股票等权益资产,带来更多资本利得收益机会 [12] - 在低利率环境中,固收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险资面临利差损风险,长周期考核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和优化会计处理两大路径提升收益,五年周期考核或可使险资年化收益提升1.5%至2% [13] - 短期利率波动对考核影响减弱,险资可减少对债券资产的依赖,更从容布局权益、另类投资等长期收益较高的领域,以匹配其长期负债特性 [14] - 长周期考核推动险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通过"固收+权益"的组合提升整体收益率,鼓励险资配置高股息资产,获得稳定分红收益,缓解负债端成本压力 [14] 对A股市场风格的影响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在A股投资比例提升,将促进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抬升,并且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波动,引领长期投资观念塑造 [15] - 保险资金通常采用"哑铃型"配置结构:一方面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特征突出的红利资产;另一方面配置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成长板块以增厚收益 [15] - 险资偏好将驱动A股向"高股息为盾,科技成长为矛"的双主线演进,2025年险资19次举牌,银行股占比超60% [16] - 险资更倾向于低估值、高分红的资产,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板块将持续受益,同时高成长板块也有望获得关注,如科技、医药、先进制造等 [16]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占比提升有望推动A股投资风格向价值化、均衡化转型,注重长期现金流稳定性、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板块将获得持续资金青睐 [17] 公募基金的业务机会 - 在保险资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的背景下,公募基金有望迎来明显业务增量,可通过开发更多符合险资配置诉求的产品,如红利低波主题产品、REITs等,吸引保险资金认购 [19] - 公募基金三大业务有望迎来机遇:一是指数化工具,如红利ETF、港股通金融ETF等低费率工具;二是专户业务,定制化账户满足险资特定需求;三是低波红利产品 [19] - 公募基金在险资入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重要的投资渠道与专业助力,凭借专业投研与丰富产品线,能契合险资多元投资需求 [20] - 随着险资增配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行业主题基金将迎来发展机遇 [20] - 三类产品和服务最具发展空间:一是红利指数基金及增强型产品;二是行业或主题ETF;三是定制化专户业务 [20]
A股,重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7-21 10:38
核心观点 - 财政部《通知》通过拉长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关键指标的长周期考核(三年、五年权重提升至70%),引导险资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稳健投资,破解"长钱短投"困境 [14][16] - 长周期考核机制将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若权益配置提升至15%可带来超3.5万亿元增量资金,对A股形成支撑 [14][24] - 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可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如高股息、科技成长板块)提升长期收益率,预计年化收益可提升1.5%至2% [28][31] - 险资入市将推动A股风格向"高股息为盾,科技成长为矛"转变,红利资产和优秀成长板块有望受益 [31][32] - 公募基金在险资权益投资中扮演关键角色,指数化工具、专户业务和低波红利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 [35][36] 政策影响 - 考核机制调整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权重设为"当年30%+三年50%+五年20%",长周期指标占比达70% [14] - 政策组合拳包括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扩大长期股权投资试点(已批1720亿元)、优化考核机制等 [20][21] - 一季度险资增配股票近4000亿元,当前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13.3%,未来增配10个百分点将带来3.5万亿元增量资金 [20][24] 市场影响 - 险资持股周期延长有助于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形成价值投资正循环 [14][17] - A股投资风格将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稳健,高股息、高成长、大盘蓝筹板块将受益 [32][33] - 险资偏好"哑铃型"配置:大盘红利资产(如银行、公用事业)和长期成长板块(如科技、医药、先进制造) [31][32] 行业机会 - 公募基金三大业务机遇:指数化工具(红利ETF、港股通金融ETF)、专户业务(定制化账户)、低波红利产品 [35] - 险资将重点配置符合三条标准的红利板块:稳定每股股息、较低估值、一定股息率 [31] - 电子、机械、半导体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险资调研焦点 [32] 数据参考 - 截至2024年底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11%,距离25%政策上限有较大空间 [23] - 2004-2024年险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高于净投资收益率约70个基点 [27] - 2025年险资举牌19次,银行股占比超60% [32]
分红进行时!中证红利指数本周9股派息,农业银行439亿元领衔
金融界· 2025-07-15 09:33
高股息资产政策支持 - 权威部门印发《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新增五年周期考核权重,推动险资长期入市 [1][8] - 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矛盾,释放增量资金潜力 [8] - 结合偿付能力优化、风险因子调降等配套措施,险资有望持续加大入市规模 [8] 险资配置动态 - 截至2025Q1险资运用余额34.93万亿,股票配置占比8.4%(2.8万亿),基金占比4.9% [2][8] - 长周期考核下权益资产吸引力提升,估算增配1%股票对应约3500亿元增量资金 [2][8] - 配置方向或兼顾成长与价值,倾斜低波高息的优质红利资产 [2][8] 中证红利指数表现 - 近十年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91.33%,显著跑赢上证指数(-9.48%)[5][6] - 2024年成份股累计分红9237亿元创历史新高,股息支付率36.25% [21][22] - 最新股息率5.37%,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67%)高373bps [9][10] 成份股分红实施 - 本周9只成份股合计派息740亿元,农业银行(439亿)、浦发银行(124亿)、中国建筑(112亿)贡献主要份额 [1][23][24][25] - 广汇能源分红39.76亿元,葵花药业、新钢股份等中小市值公司亦参与派息 [24][25] 中证红利ETF运作 - ETF(515080)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3次,每十份分红3.5元,近五年年均分红比例4.42%-4.78% [26][27][28] - 2025年第二次分红每十份0.15元,分红比例0.99% [26][27] 估值与市场指标 - 指数最新PE 8.31倍,近5年分位数99.26%,近10年分位数72.86% [18][19] - 交易拥挤度4.4%(成交额/中证全指),40日收益差相对万得全A为-2.17% [13][16][18]
长周期考核落地,险资投向全解析!银行股点燃红利基金,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盘中价又创新高!资金跑步涌入高股息板块
新浪财经· 2025-07-14 14:40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表现 - 7月14日盘中价创上市新高,微涨0.16% [1] - 近2日强势吸金超4000万元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冲高,中国建材大涨超7%,中国神华涨超4%,中信银行、中国海洋石油等涨超2% [3] - 最新规模超30亿元,同指数ETF规模领先,连续12个月月度分红(截至2025.6) [13] - 支持T+0日内交易,不占用QDII额度,为ETF两融标的 [13] 银行ETF龙头(512820)表现 - 7月14日红盘震荡,盘中微涨0.13%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冲高,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涨超1%,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微涨 [4] - 建设银行今日除息,每10股派1.646元,合计派息586.64亿元 [4] 保险资金政策调整 - 7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5] - 净资产收益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5] - 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5] - 国信证券点评: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矛盾,持续释放险资增量资金潜力 [6] 保险资金入市规模及影响 - 1Q25保险资合计持有股票余额达2.8万亿元,占比8.4%,较2024年末季度环比增长16.0% [8] - 国金证券预计未来三年保险资金入市增量资金约6-8千亿,其中高股息3-4千亿 [9] - 假设各险企未来3年每年增配1pct/1.5pct权益资产,则每年有约6~8千亿资金入市 [9]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主要险企增配权益规模预测 [10] 行业配置偏好 - 中泰证券:1Q25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A股行业集中在银行、通信、汽车、电子和医药生物30个行业 [6] - 国金证券:低利率叠加资产荒背景下,以股息补票息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未来高股息是权益配置的重要方向 [9]
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更好发挥险资长期资
东莞证券· 2025-07-14 11: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财政部调整险资考核方式,将三年、五年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有利于险资坚守投资理念,提高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为增量险资入市打开空间,对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3][5]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是政策引导方向和险企内在需求,增加权益类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压力,险资或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计入FVOCI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7月11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将险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3] 点评 - 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有待提高,前期当年度较高考核权重导致险资权益投资配置积极性低,与险资特点不适配,不利于保险行业长期稳健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有较大空间 [4] - 落实长周期考核将引导险企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为增量险资入市打开空间,发挥中长期资金作用,对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5]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是政策引导方向和险企内在需求,增加权益类投资有助于提升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压力,险资或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计入FVOCI [6] 投资策略 - 个股建议重点关注经营稳健的中国太保(601601)和中国平安(601318),以及资产端弹性较大的新华保险(601336) [6]
长周期考核,化解长投顾虑!险资渐成“托底”主力军!
搜狐财经· 2025-07-14 09:48
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 知》,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这两 大指标的评价,三年、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 低利率势大力沉,并且低利率预期还在不断形成之中。无论是银行存款利率还是国债收益率,都在持续 走低。银行陷入净息差的煎熬之中,保险则全力预防"利差损"和"费差损"的风险,利率和费率进入下降 通道。 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型险 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要投向A股。作为"长钱长投"的代表,顶层设计之下,险资入市的各种配套执 行政策正逐步到位。 长周期考核之于险资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大在资本市场权益投资比例和加大对科技企业长期资 金支持,都是人们期待出现的变化。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国家既定战略方向。相较其他中长期资金,险资不仅拥有规模优势,同时还拥 有久期优势,跨周期和逆周期能力更胜一筹。因此,循着国家大势,险资若能乘势而上,既能事倍功 半,也能一举突破既有市场窠臼。 生逢其时! 长周期考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7月14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4 07:59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互动 - 政策推动保险资金加速向耐心资本、战略资本、长期资本转型,与资本市场形成"双向奔赴" [1] - 险资入市增量政策聚焦扩规模、拓渠道、优考核,助力构筑优质核心资产新底仓 [1] - 险资以稳健权益资产布局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成为市场长效活水 [1] - 财政部发布通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提升险资对短期波动容忍度,加大权益投资力度 [6] 新三板与A股市场动态 - 上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1%至158家,挂牌公司总数达6060家 [1] - 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治理模式正从"形式合规"向"实质制衡"转型 [1] - 华夏基金调研报告显示520家A股上市公司治理转型图景 [1] - 沪指连续2日站上3500点,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突破1.7万亿元 [2] 科创板改革与外资动向 - 上交所发布科创板"1+6"改革配套规则,32家未盈利公司进入科创成长层 [3] - 德国养老金委托富国资产5000万美元布局中国权益资产,巴克莱银行加仓国内ETF [3] - 6月以来多家外资私募完成管理人登记,看好中国资产长期配置价值 [3] 公募REITs与基金行业变革 - 创金合信首农REIT网下认购确认比例仅0.7755%,40余家券商争抢打新 [4] - 公募REITs市场规模近1800亿元,券商持有量级已超过保险资管成为第一大持有机构 [4] - 基金销售机构加速转型,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服务模式转变 [4] 科技企业投资热点 - 头部公募密集调研电子元件企业,关注智能制造、AI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5] - 企业重点回应技术升级路径、政策落地节奏及新业务商业化潜力 [5] 国企并购与产业基金 -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达849起,同比增长182% [6] - 江苏设立100亿元诚通科创基金,7月以来多地"官宣"百亿级产业基金 [7] - 专家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