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服务国之盛典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的契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9:08
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 - 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展现极强的动员力、组织力和行动力 依托组织架构持续完善和城市文化日常涵养[2][3] - 服务保障工作包含35项重点任务清单、上千条动线、数千个模块和13万字流程方案 展现高度繁复性和精密性[2] - 北京以首善标准完成服务保障任务 体现高度政治意识和卓越组织能力[2] 资源复用与长期效应 - 大规模复用工作有序推进 包括广场红旗阵、近5万把观礼座椅、地毯和长城年号台等景观元素[3] - 观礼座椅已在首钢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公共场所再利用 实现公共资源循环利用[3] - 服务保障经验可应用于基层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 如"秒级流程""丝滑协同"和"特殊智造"等技术嵌入日常[3] 市民参与与城市治理 - 市民积极参与活动筹办 包括理解配合交通管制、志愿者日夜忙碌和8万羽和平鸽由数千鸽友提供[2][4] - 北京形成独特城市治理品牌 如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自治组织和楼管会、小院议事厅等居民议事平台[4] - 群防群治和共治共享成为城市治理重要抓手 促进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记忆[4] 城市形象与发展 - 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 是向全球展现中国的窗口[4] - 现代基础设施是城市筋骨 治理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城市灵魂[4] - 将服务保障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结合 镌刻城市红色基因和集体记忆温情[5]
锐评|服务国之盛典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的契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20:40
活动服务保障组织 - 服务保障工作涉及35项重点任务清单、上千条动线、数千个模块以及13万字的流程方案 [1] - 活动组织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卓越的组织能力,相关工作持续了数百个日夜 [1] - 城市治理通过重大活动得到检验和提升,极强的动员力、组织力、行动力基于组织架构的持续完善和城市文化的日常涵养 [3] 活动资源后续利用 - 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景观元素正进行大规模复用,例如广场红旗阵、观礼台座椅、地毯、长城年号台等 [3] - 观礼座椅已在首钢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公共场所实现再利用 [3] - 将纪念设施物料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和市民生活日常,是对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长期精神滋养 [3] 市民参与与城市治理 - 首都市民在活动筹办中表现出大局意识,具体行为包括理解配合交通管制、志愿者日夜忙碌、数千鸽友送爱鸽参与等 [4] - 独特的市民气质孕育了如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自治组织,以及各类居民议事平台,群防群治、共治共享成为城市治理重要抓手 [4] - 市民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激发了共治、获得、参与的良性循环,共同镌刻城市集体记忆 [4][5]
管好一座城,从经营一条街开始
36氪· 2025-09-11 11:00
城市治理政策创新 - 大连市在16个涉文旅消费商圈片区推行规范化"一米线"外摆试点 允许临街商铺设计跨门外摆空间以提升吸引力 [1] - 划定闲置区域设立45处便民市场和夜市 通过"规范设计、便民利民"原则提升购物便利性 [1] - 政策体现城市治理思维转变 街道被重新定义为市民活动、消费和休闲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1][2]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发展转变 要求高标准更新和高效能治理 [2][3] - 过去城市发展存在重建设轻治理倾向 缺乏长效规划和运营 需加强治理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 [3] - 内涵式发展要求重新审视街区功能 通过柔性执法激发创业活力并满足消费需求 [3] 街道经济价值重塑 - 适宜步行、骑行和闲坐的街道能激发创新活力并促进投资 是城市吸引人才长居的关键要素 [1] - 外摆政策为民生创业提供空间 但需平衡经济活力与公共秩序 避免占道经营和市容问题 [2][3] - 精细化治理需多部门协同 涉及市场监管、环境卫生及停车管理等挑战 [3]
千笔楼丨立体车库,何以从“香饽饽”变成“钢铁摆设”?
新华网· 2025-09-11 09:28
核心观点 - 立体车库行业面临严重闲置问题 从原本解决停车难的有效方案转变为资源浪费的钢铁摆设 这反映了规划 建设 运营 管理多环节的系统性失效 [2][3][7] 规划建设问题 - 部分项目存在手续不全或未批先建的违规建设现象 甚至为满足验收配比要求而仓促上马 埋下建而难用的隐患 [7] - 缺乏扎实市场调研导致供需错配 未能真正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7][8] - 建设成本高且资金回报周期长 复杂的立体车库初始投资压力大 [7] 运营管理模式缺陷 - 建设与运营脱节导致可持续利用困难 经营不善时设备维护费 人员管理费和折旧损耗费成为运营拦路虎 [7] - 形成运营亏损 减少维护 设备故障 车主减少的恶性循环 最终拖垮整个车库运营 [7] - 缺乏多元化收益渠道 单纯依赖停车费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11]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设计规范滞后于车辆发展 现有车库空间无法容纳体型更大 重量更沉的新能源汽车 导致实际使用率低 [10] - 操作流程繁琐耗时 手动升降方式无法满足即停即走需求 对老年车主尤其不友好 [10] - 设备维护不足导致安全性存疑 车位移动时出现摇晃卡顿现象 进一步降低用户信任度 [10] 行业改进方向 - 规划环节需强化实用导向 通过充分调研明确真实需求并将民意融入建设运营方案 [11] - 建议区分公益性与市场化场景 对前者提供运营补贴 对后者探索广告投放 会员服务和充电桩等多元化收益模式 [11] - 推动设计标准升级 针对新能源汽车特性更新尺寸和重量规范 同时加强技术升级和精细运维提升用户体验 [14] - 建立存量车库分类处置机制 对无法使用的应退尽退 对有改造基础的通过拓宽车位和加装智能设备实现活化利用 [14]
解燃眉之急也除后顾之忧(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新就业群体也是城市治理的"合伙人"。重庆吸纳大批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兼任网格员,引导他们成 为消费隐患哨兵、社区网格管家。这也启示我们:将骑手友好场景建设拓展到城市全域,不断增强他们 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融入感与幸福感,方能实现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摘编自《广州日报》,原题为《以友好场景破解骑手"融入难"》)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持续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在停车、用餐、 技能提升等领域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提供便利。 当前,我国外卖骑手人数已超1000万。有人把骑手工作比作"铁人三项","四季无休、三餐不定"是生活 日常,无论风吹日晒总是奔跑在路上,难得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工作中,不少骑手都曾碰到这样的 问题:没有专门的电动车道,有时被迫与汽车混行;送餐进小区,门卫不让进;送货、上厕所时,找不 到电动车临停位。 骑手工作生活的难题,也是城市治理的考题。只要加大投入力度、善于整合资源,就能找到一把钥匙开 一把锁的方案。在人行天桥增设坡道,合理增设电动车道,规划专属停车区,设置道路交通指引并完善 ...
一首文明协奏曲 净美苏州入画来
苏州日报· 2025-09-06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苏州自今年6月起设立每月固定的“洁净家园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民主体的新治理范式,将文明建设从口号变为行动,旨在培养全民文明习惯,实现共建共享 [1][2] 全民参与机制 - 活动参与者包括党员干部、志愿者、沿街商户、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家园清洁大行动 [1] - 具体行动涵盖吴江区桃源镇志愿者捡拾路面垃圾、姑苏区彩香农贸市场商户整理摊位、吴中区甪直镇居民通过“积分兑换”清理楼道杂物等多样化形式 [1] - 固定时间与形式的设置使文明行为从偶然变为必然、被动化为主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常态化机制 [1] 文明习惯培养 - 选择每月固定一天作为“洁净家园日”是基于习惯养成的必然规律,通过反复实践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 该机制让净美行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最终成为居民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1] 城市治理新范式 - 净美行动覆盖楼道杂物清理、农贸市场整治、主干道保洁、背街小巷美化等领域,形成全覆盖、常态化工作机制 [2] - 探索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民主体”的治理路径,通过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提升治理效能与文明素养 [2] - 文明建设从口号变为行动,使家园如新、城市如画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强调人人都是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
让市民有更多绿色获得感
北京晚报· 2025-09-03 15:05
公园管理政策修订背景 - 北京市公园数量达1100个 成为千园之城 公园功能从传统散步扩展至露营 健身 娱乐等多重休闲需求[1] - 现行公园管理条例自2003年实施 22年间公园业态发生巨大变化 原有管理规定无法覆盖新出现的游园需求[1] - 市民对绿色空间需求增长 露营设备 滑行工具 商业拍摄等活动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导致园方与游客间产生矛盾[2] 条例修订核心内容 - 首次允许有条件的公园划定开放共享区 支持搭建帐篷 运动健身等户外活动[2] - 儿童车 平衡车 滑板车等滑行工具入园许可权下放至各公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2] - 明确限制娱乐 健身 讲解等活动违规使用大功率音响设备[2] - 商业拍摄需进行登记或签订协议 并依法取得相关部门审批手续[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推行轮换养护机制 避免草坪长期受压损坏[3] - 要求商业拍摄结束后恢复场地原貌 禁止恐吓伤害动物及擅自投喂放生行为[3] - 通过精细化管理平衡市民享绿需求与生态保护要求 体现城市治理智慧[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8-29 07:11
城市发展转型总体要求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2] -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2] - 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2]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3]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3][4]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4]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5] - 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 建立建筑功能转换规划调整机制 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5] - 建立可持续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渠道 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发挥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功能[6]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营造 -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稳步推进城中村危旧房改造 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7]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布局结构功能 加快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强化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8] - 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 健全精准高效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8]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 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 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9] -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9] -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 推动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10] 城市安全韧性增强 - 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 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11] - 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 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11] - 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推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12] 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13][14]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强化城市规划管控引导作用 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 不得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14] - 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14]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 健全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15] - 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15] -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 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 用好市民服务热线完善群众诉求响应办理机制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1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证监会发布· 2025-08-28 20:30
城市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3]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居品质明显提升 安全基础有力夯实 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3] - 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4]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5] -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做强做精核心功能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支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5] - 推动中小城市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6]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7]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7][8]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 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8] -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鼓励保险、信托等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8]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 -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10] -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强化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 [11] -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11]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 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 [12]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12] -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 [12] -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13] 城市安全韧性增强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 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 [14] -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重大风险源 [15] -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 推进多部门跨城市协同联防联控 [15] - 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 健全洪涝联排联调机制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15] 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 [16][17] - 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推动城市建筑体现中华美学 [17] - 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业态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 [17]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 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18]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18] - 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19]
刚刚,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28 19:29
城市发展新阶段 - 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6][8]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6][9]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10]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 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11]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12] 新动能培育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13]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商业设施 建立建筑功能转换规划调整机制[13]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功能[14] 产业升级方向 - 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3]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13]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13]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7] - 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加快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17]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通勤效率 完善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17] 公共服务提升 -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17]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17]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17] 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18]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18] - 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19] 城市安全韧性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20] -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重大风险源[20] -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21] 城市文化发展 - 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23] -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 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等业态[24] 城市治理升级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集约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25]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5] - 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 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