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

搜索文档
太原重工涉信披违法违规遭立案 股价大跌控股股东急抛1.6亿增持护盘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30
公司被立案调查 -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1][2][4] - 立案消息导致7月28日股价盘中大跌超8% 尾盘收跌7.6%报2.43元/股 [3][7] - 控股股东太重集团拟在未来12个月内增持8000万至1.6亿元公司股份以降低负面影响 [2][4] 控股股东增持情况 - 太重集团目前直接持有公司50.15%股份(16.79亿股) [5] - 2024年10月30日至2025年7月23日期间已增持1.44%股份(4828.64万股) 金额约1.2亿元 [5] - 7月28日已增持248万股 金额602.12万元 并获得银行1.44亿元增持专项贷款支持 [7] 关联资产并购事项 - 6月计划以3亿元收购太重集团等持有的太重向明67%股权 [2][8] - 太重向明2024年营收6.1亿元 净利润3629.25万元(同比下降35.4%) [8] - 交易标的评估增值6469.62万元 增值率16.92% [8] - 上交所监管问询后新增业绩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4亿元 [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80.4亿/83.54亿/92.49亿 同比增速-3.37%/4.12%/10.71% [6] - 2022-2024年净利润2.16亿/1.87亿/1.95亿 扣非净利润9766.36万/-1866.91万/2802.47万 [6] - 2025Q1营收27.68亿元(同比+60.18%) 净利润2197.49万元(同比+7.62%) [7] - 连续11年未分红 截至2024年末未分配利润-11.82亿元 [7] 历史违规记录 - 2023年12月因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披问题被山西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 [9] - 上交所对公司和太重集团通报批评 [9] - 近12个月关联交易金额:出售资产14.23亿元 购买资产4.58亿元 [9]
太原重工: 太原重工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26 01:10
太原重工收购太重向明智能装备 - 公司拟收购太重集团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67%股权,其中51%来自控股股东太重集团,16%来自山西艾克赛勒科技及自然人范巷民 [4][9] - 交易标的太重向明是新三板挂牌企业(证券代码871757),主营散状物料输送装备及立体车库设备,拥有137项自主知识产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4][9] - 标的公司2024年营收6.1亿元,净利润3629万元;2025年Q1营收5314万元,净亏损81.5万元 [6] - 采用收益法评估标的公司100%股权价值4.47亿元,较净资产增值16.92%,67%股权对应交易总价2.995亿元 [7][8] - 太重集团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4亿元,未达标将按51%股权比例现金补偿 [12] 交易结构与产业协同 -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太重向明67%股权,原股东艾克赛勒和范巷民持股比例分别降至17.11%和12.01% [9] - 交易将形成产业协同:太重向明的输送设备与公司现有矿山机械产品线互补,可提供开采-运输-破碎全流程解决方案 [9] - 本次交易与2024年收购太重智能装备合计金额9.05亿元,未达重大资产重组标准 [12][13] 公司治理相关议案 - 拟将独立董事年薪从8万元上调至12万元,调整后需代扣代缴个税 [14] - 计划为董事及高管购买责任保险,保额不超过1亿元/年,保费不超过50万元/年 [14][15] - 保险方案覆盖公司及子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管,包含诉讼费等赔偿项目 [14] 股东会议程安排 - 会议定于2025年6月30日在太原市清徐县召开,采用现场+网络投票方式 [3] - 表决规则明确:现场投票以第一次投票为准,网络投票通过上交所系统进行 [3][7] - 股东发言需提前举手申请,每次不超过5分钟,同一股东限发言两次 [2]
太重集团资产整合提速 太原重工并入太重向明控制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6 12:28
公司交易动态 - 太原重工将收购控股股东太重集团旗下太重向明67%股权,交易价格共计3亿元,均以现金支付[1] - 交易包括太重集团持有的51%股权及艾克赛勒公司和自然人范巷民持有的16%股权[1] - 过去12个月内公司累计出售资产关联交易金额14.26亿元,购买资产关联交易金额4.58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太重向明将成为太原重工控股子公司,标志着太重集团核心资产进一步整合优化[1] 标的公司概况 - 太重向明成立于1999年,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871757)[1] - 公司专注于散状物料长距离连续输送装备研发制造,拥有137项自主知识产权[2] - 主要产品包括带式输送机、立体车库及相关配件,在国内煤矿领域带式输送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 - 2024年实现净利润3629.25万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81.54万元[3] 业务协同效应 - 太原重工是矿山设备专业化制造基地,产品包括矿用机械挖掘机、破碎站等成套设备[2] - 并购后将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拓展业务版图,提供开采、运输、破碎等成套工艺设备[3] - 可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智慧矿山建设[3] 经营情况说明 - 太重向明客户主要为大型国有能源集团,采购计划集中在上半年[3] - 生产发货安装调试周期导致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部分项目在下半年集中验收[3] - 2025年度在手订单充裕,生产任务饱和,经营整体稳定[3]
再搞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太原重工2.99亿拿下太重向明67%股份
搜狐财经· 2025-06-14 00:32
收购交易 - 太原重工收购太重向明16%股份 交易总价2.99亿元 完成后持股比例将达67%成为控股股东 [1] - 交易已获山西省国资委备案 并经太重集团和太原重工董事会审议通过 尚需太原重工股东会批准 [1] - 交易完成后太重向明实控人仍为山西省国资委 [1] 太重向明历史沿革 - 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太原向明科工贸有限公司 由两名自然人发起设立 [1] - 2011年艾克赛勒成为控股股东 2012年晋能装备以5200万元收购51%股权 [4] - 2020年股权转让至太重集团 2021年更名为太重集团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4] - 2015年完成股改 2017年挂牌新三板 [4] 上市进程 - 2022年进入北交所上市辅导期 同年递交申请材料 2023年撤回IPO申请 [5] - 2024年再次启动A股上市 与中德证券签订辅导协议 [5] - 2024年营收6.099亿元(同比+3.72%) 净利润3629万元 [5] 太原重工情况 - 太重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中国重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5] - 2023年以来多次剥离资产 包括风电业务划转 更聚焦装备制造主业 [5] - 2024年以4.58亿元收购太重智能装备100%股权 [5] - 2024年营收92.4亿元(同比+10.71%) 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4.17%) [6] - 2025年Q1营收27.68亿元(同比+60.18%) 净利润2197.49万元(同比+7.62%) [6] 收购影响 - 有助于太原重工优化资产配置 提升综合竞争力 [6] - 推动太重向明规范运作 为上市创造更好条件 [6]
停不进、维护贵 被闲置的“僵尸立体车库”出路在哪?
央视新闻· 2025-05-09 11:08
立体车库现状与问题 - 部分立体车库因车辆尺寸变化无法满足停放要求 车长限制5米 宽度限制1.8米 高度一层1.7米 二层1.55米 车重限制2吨 [1] - 车主因车辆尺寸接近限制不敢停放 新车宽度仅比车库要求窄6厘米 两侧空余仅3厘米 易发生剐蹭 [3] - 立体车库使用不便 车主仅在无其他选择时使用 [3] 维护与管理成本 - 机械式停车设备需专业操作和定期维护 后期维护和使用成本高 [4] - 浙江某商场100个双层立体车库未启用二层 每年维护成本6-7万元 需6人维护 [6] - 浙江某医院114个立体车位仅使用78个 利用率68.4% 启用需额外6名安保人员 成本高于收益 [6] 行业规范与车辆变化 - 现行《车库建筑设计规范》2015年出台 2016年实施 对车辆外廓尺寸及重量给出建议 [7] - SUV和新能源车增多 车辆超重、超宽、超长现象普遍 导致立体车库适应性下降 [7] 立体车库未来发展 - 智能车库建造成本较高 单个车位6-7万元 但可实现人车分离和全封闭管理 [9] - AGV汽车搬运机器人技术可提升停车效率 实现全封闭管理和多层架设 [9] - 立体车库设计需适配新能源汽车车重和充电需求 [9] - 机械式立体车库仍是有效停车解决方案 新建或改建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9] - 老旧立体车库建议利旧改造 多建设智能化产品如AGV机器人搬运、垂直升降等 以匹配未来无人驾驶车辆 [10]
莫让立体车库“沉睡不起”
广州日报· 2025-05-09 05:40
立体车库行业现状 - 机械式立体车库因设计标准滞后导致大量闲置,现行设计基于10年前标准,无法适应新能源汽车及SUV/MPV等大型车辆尺寸需求[1] - 实际停车空间严重不足,部分立体车库两侧间距不足15cm(仅为标准倒车入库30cm间距的一半),易造成车辆刮擦或卡滞事故[1] - 行业面临"僵尸库"困境,设备既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又难以拆除,形成资源浪费[1] 运营管理痛点 - 运维成本高企,需持证专人操作+定期保养,成本远超普通车位[2] - 收益成本倒挂导致管理方消极应对,出现"只开一层"或放任设备锈蚀现象[2] - 权责划分不清,涉及开发商/物业/业主/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缺乏有效管理机制[2] 行业升级方向 - 设计标准需同步车辆发展趋势,首要解决机械车位"小型化"问题[2] - 推广智能技术改造,包括AGV机器人搬运和垂直升降等新型车库技术[2] - 建立全流程监管体系,从规划审批到报废拆除实现闭环管理[2] 商业模式创新 - 探索多元共治机制,采用"政府补贴+业主众筹+专业运营"成本分摊模式[2] - 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专业化运营,降低单个项目管理成本[2] - 强制新建项目预留改造空间,避免设备更新换代时的结构性矛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