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祥源文旅问询函回复与事实不符
齐鲁晚报· 2025-07-21 15:53
关联关系质疑 - 祥源文旅在年报问询函回复中称济宁屹博实际控制人为"张某",但记者调查发现其实际控制人为刘明,且张某已于2025年1月退出公司 [1][8][9] - 山东赢联互通的实际控制人并非祥源文旅回应的"吕某",而是张春青和唐信晨 [10] - 四家公司(山东荣润、山东美亨、济宁屹博、山东赢联互通)使用相同联系方式,引发关联关系质疑 [3][4][6] 商业交易异常 - 祥源文旅子公司祥润云连续三年向山东荣润采购短信业务,金额分别为2531 65万元、3410 25万元、2882 98万元 [10] - 同为刘明控制的济宁屹博却连续三年向祥润云采购短信业务,金额分别为96 06万元、574 76万元、95 87万元 [10] - 山东荣润与山东美亨存在商业往来却通过祥源文旅作为中间商进行交易,缺乏商业合理性 [4] 实际控制人背景 - 刘明为山东荣润实际控制人,同时通过杭州皆大欢喜间接控制济宁屹博 [9][10] - 刘明曾是祥润云小股东杭州国润实控人武新明的下属,两人曾在佑旅运动科技共事 [13][19] - 武新明直接持有杭州国润50%股权,而杭州国润持有祥润云20%股权 [19] 工商信息矛盾 - 济宁屹博2025年1月23日工商变更显示,股东由张伟变更为杭州皆大欢喜(持股80%)和闫运灼(持股20%) [8][9] - 山东赢联互通2024年1月12日工商变更显示,实控人由吕宁变更为张春青和唐信晨 [10] - 祥源文旅解释联系方式相同是因山东荣润协助办理工商登记,但未说明实控人变更情况 [7][10]
*ST 紫天陷财务造假风波 或面临终止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21 14:10
公司财务违规与退市风险 - 公司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被福建证监局责令在30日内更正年度报告并开展全面审计[1] - 公司未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导致股票自3月17日起停牌并于5月20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 - 截至公告日公司未聘请合格会计师事务所且未提交整改报告已触及终止上市情形股票自7月21日起停牌[1] 股价表现与市值变化 - 公司股票7月7日复牌后连续3个交易日一字跌停但7月10日突然放量大涨15 66%[3] - 股价7月11日起再度下挫7月18日大跌13 56%盘中创2 72元历史新低[3] - 截至7月18日收盘股价报2 74元/股总市值仅4 4亿元今年以来累计跌幅达87 01%[3] 主营业务与业绩变动 - 公司主营业务为现代服务业务和批发零售业涵盖互联网广告业务、云服务业务和电商贸易业务[5] - 公司2018年5月涉足现代广告服务业务后广告营业收入逐年上升已具备一定行业规模[5] - 2023年公司业绩突然变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5]
严惩财务造假 优化市场环境
中国证券报· 2025-07-21 04:20
监管动态 - 近期监管部门严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 释放严惩财务造假强烈信号 [1] - 监管部门采取"惩首恶"与"追帮凶"并举策略 完善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 [1] - 诺泰生物因信息披露违法被拟罚款 相关责任人拟被处以150万至1300万元不等罚款 [1] - 南京越博动力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除上市公司外两名配合造假主体也被追责 [2] 处罚案例 - 金通灵因连续六年财务造假遭行政处罚 同时进入特别代表人诉讼程序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2] -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采取"行民刑"立体化追责 形成行政、民事、刑事全方位打击 [2] - 深圳大学专家指出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三件套"体现"零容忍"监管态度 [2] 长效机制 - 九部门联合推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应用 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从源头防范造假 [3] - 2025年IPO第二批现场检查抽中12家企业 数量远高于去年同期 [3] - 证监会近期披露多则中介机构罚单 部分机构被罚没超千万元 [4] - 专家建议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 倒逼其履职尽责 [4] 市场影响 - 监管部门明确将配合方界定为共同违法主体 提高协同造假违法成本 [2] - 现场检查比例提高震慑"带病闯关"者 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3] - 电子凭证全流程无纸化处理增加财务造假难度和成本 [3]
延期仍未披露整改报告 *ST紫天锁定退市
上海证券报· 2025-07-21 01:31
7月20日晚,*ST紫天称,截至目前,公司尚未聘请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 未向福建证监局提交整改报告,已经触及终止股票上市交易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公司股票 自7月21日开市起停牌。深交所将自公司股票停牌之日起5个交易日内,向公司发出拟终止其股票上市的 事先告知书。 此外,公安机关于2024年9月对*ST紫天隐匿会计凭证罪进行刑事立案。*ST紫天相关行为达到"违规披 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追诉标准,后续公安机关可能会继续对其进行刑事追责。据了解,目前已有 投资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ST紫天股东总人数为3.26万户,彼时公司股价为18元。截至7月18日 收盘,*ST紫天股价报2.74元,总市值约4.44亿元。 因财务造假被监管部门处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两个月后仍未提交整改报告,7月20日晚,*ST紫天 公告称,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并于7月21日开市起停牌。 回溯公告,2月14日,紫天科技收到福建证监局出具的决定书,因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福 建证监局责令公司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对相关年度报告进行更正并经会计师事务 ...
5次30%涨停,暴涨超250%!这只财务造假7年的退市边缘股为何仍遭爆炒
第一财经· 2025-07-20 20:37
股价异常波动 - 6月25日至7月18日18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暴涨超250%,市值从不足2亿元飙升至6.3亿元 [1][3] - 期间出现5次30%涨停,3次因异常波动停牌核查 [1][3] - 7月16日成交额放大至1.61亿元,换手率高达40%,主力净流入1328万元 [6] 违规交易行为 - 个人账户"景娜娜"通过涨停价持续申报买入强化涨停状态 [4] - 个人账户"吴行远"采取拉抬打压股价、自买自卖等异常交易行为 [4] - 北交所对违规账户采取限制交易1个月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 [4] 财务造假详情 - 2018-2024年上半年累计虚增营收14.65亿元,虚增占比85.87%-99.39% [8][9] - 同期累计虚增成本7.54亿元,虚增占比83.30%-99.13% [8][9] - 造假涉及全链条伪造业务凭证,多个部门核心人员参与 [8] 市场炒作分析 - 游资席位频繁轮换,国金证券深圳分公司席位净买入315万元后大额卖出获利 [5] - 可能动机包括大资金拉高出货或投机资金博傻 [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560万元,净利润亏损609万元,市值已严重脱离基本面 [9]
造假7年虚增营收超14亿,退市边缘*ST广道仍遭爆炒因为啥?
第一财经· 2025-07-20 18:22
股价异常波动 - 6月25日至7月18日18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暴涨超250%,市值从不足2亿元飙升至6.3亿元 [1][2] - 期间3次因异常波动停牌核查,5次30%涨停 [1][2] - 7月16日成交额放大至1.61亿元,换手率高达40%,主力净流入1328万元 [4] 违规交易行为 - 个人账户"景娜娜"通过涨停价申报维持行为人为强化涨停状态 [2] - 账户"吴行远"采用拉抬打压、自买自卖等手法制造市场活跃假象 [2] - 北交所对违规账户限制交易1个月并记入诚信档案 [2] 游资炒作特征 - 6月25日至7月16日龙虎榜显示游资席位快速轮换,国金证券深圳分公司席位净买入315万元后大额卖出获利 [3] - 华西证券天津友谊路、中金财富长沙湘江中路等席位在处罚后仍"顶风买入" [4] - 市场分析认为炒作动机可能是大资金诱多出货或投机资金博傻30%涨跌幅 [3] 财务造假细节 - 2018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虚增营收14.65亿元,单年虚增额从1.43亿元增至3.04亿元 [6] - 虚增营收占当期报告比例85.87%-99.39%,近九成营收为虚构 [6] - 同期累计虚增成本7.54亿元,2022年虚增成本占比高达99.13% [6] 造假操作手法 - 全链条伪造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出入库单等业务凭证 [5] - 财务部门制作假报表及银行对账单,销售采购部门伪造单据,拦截审计询证函 [6] - 实控人金文明协调外部资金及关联公司参与资金流转 [6] 监管处罚与公司现状 - 深圳监管局拟对公司罚款1000万元,对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560万元,净利润亏损609万元,净资产6542万元 [7] - 当前6.3亿元市值被业内视为完全脱离基本面的资金博弈 [7]
震惊!连续六年财务造假,还涉嫌欺诈发行股票!“情节特别严重”!卷入五家机构,高管面临刑事追责...
雪球· 2025-07-20 13:41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 - 公司及多名前高管被正式提起公诉,面临严厉刑事追责,包括原董事长季伟、原财务总监袁学礼等被指控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1] - 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财务造假,通过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总额,虚增或虚减利润占比分别为103.06%、133.10%、31.35%、101.55%、5774.38%、11.83%,其中四年将实际亏损伪装成盈利 [5][8] - 2023年11月江苏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罚款57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被罚200万元 [6] 投资者索赔及诉讼进展 - 2024年12月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初始为普通代表人诉讼,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后转为特别代表人诉讼,截至2025年1月27日涉及投资者人数提升至5万人左右 [8] 中介机构处罚情况 - 5家中介机构卷入风波,包括华西证券、大华所、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 [9][10] - 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大华所被没收业务收入688.68万元并罚款3443.4万元,同时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10]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阶段问题收到罚单 [10] 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 - 近五年净利润持续亏损,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287.74万元,同比减少197.5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8030.02万元,同比减少180.79% [12] - 截至2025年5月24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债务逾期本金1.97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8.95%,对外担保逾期金额8281.94万元,占比12.15% [14] 重整申请及进展 - 2025年3月28日债权人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截至4月30日共有36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报名材料 [15] - 若重整失败,公司将面临被宣告破产及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 [15]
日本东芝集团退市!曾经的世界第一,百年巨头被自己作死了
搜狐财经· 2025-07-20 11:47
公司历史与背景 - 东芝是一家拥有130年历史的跨国企业,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业务规模一度超过美国 [1] - 公司曾是全球技术领导者,推出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晶体管电视 [9] - 2023年9月宣布退市决定,12月20日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27] 关键事件与转折点 - 1987年"东芝事件":因向苏联走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4台总价35亿日元)导致国际制裁,成为衰退开端 [2][3][5][7] - 2006年以溢价三倍收购美国西屋电气77%股权,试图通过核电业务转型 [10] - 2011年福岛核事故重创核电业务,导致全球订单取消,成为长期衰落根本原因 [12][13] - 2015年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公司形象严重受损 [15] 业务与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1996年530亿美元持续下滑至2022年297亿美元 [9] - 2016年起实施资产剥离:医疗部门50亿日元出售给佳能,家电业务80%股份出让 [17][18] - 2018年闪存芯片业务(全球市场份额领先)被贝恩资本以180亿美元收购 [22][24] 战略失误与内部问题 - 冷战时期为利益冒险违反国际禁令,导致长期市场排斥 [3][5][8] - 核电战略过度扩张,福岛事故后业务价值归零 [10][13] - 管理层连续更迭:2021年董事长被罢免,2022年CEO辞职 [25] 行业影响与教训 - 日本电子产业2005年萧条加剧公司困境 [10] - 全球制造业竞争(特别是中国制造崛起)挤压生存空间 [9] - 案例显示技术领先企业若战略失误仍会系统性崩溃 [27][29]
诺泰生物财务造假拟被ST 有意隐满相关交易信息
中国经营报· 2025-07-20 08:29
行政处罚与财务造假 - 公司因2021年年报虚假记载被证监会处罚,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2][3] - 2022年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存在重大虚假内容 [3] - 公司与6名高管合计被罚款7620万元,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诺泰 [2] 技术转让与关联交易 - 2021年12月公司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权益并确认收入3000万元,但浙江华贝不具备支付能力及技术应用条件 [2] - 公司通过向浙江华贝增资的方式为其支付技术转让款,该业务不具有商业实质 [3] - 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对浙江华贝的应收账款为2500万元,占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1.41% [3] 信息披露违规 - 2022年公司对浙江华贝增资4000万元(持股11%)未进行信息披露,而对同期另一笔2000万元投资(持股9.09%)进行了披露 [4][5] - 浙江华贝工商变更记录显示公司于2022年6月28日成为其股东,但未在年报中提供公告索引信息 [5] 可转债发行与业绩真实性 - 公司2023年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4.34亿元,但2019-2021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增 [3][6] - 剔除虚增部分后,公司2021年利润总额较2020年下滑约35%,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从31.64%降至28.5%,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从54.07%降至34.8% [6] 浙江华贝背景调查 - 浙江华贝办公地址显示为写字楼,虽有9块科技类牌匾但部分已过期,现场缺乏药物研发生产相关元素 [5] - 公司主要从事仿制药原料药及制剂研发,但实际经营能力存疑 [5]
财务造假长达6年,多名高管被追究刑事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13:07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核心事实 - 公司及6名责任人被检察机关以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提起公诉[1][5] - 造假持续时间长达6年(2017-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11.35亿元、虚增利润4.68亿元[5][7] - 采用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调节EPC项目完工进度[7] - 2017年以7.85亿元收购净资产仅1亿元的上海运能能源科技公司,并在发行文件中编造虚假内容[7] 处罚进展 - 行政处罚阶段(2024年1月):公司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被罚200万元,合计罚款570万元[6] - 民事赔偿阶段(2024年12月):从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发展为5万名投资者的特别代表人诉讼[6] - 刑事处罚阶段(2025年7月):成为2025年以来第9家涉及刑事责任的A股上市公司[1][13] 公司经营状况 - 2017年以来除2019年盈利1.49亿元外持续亏损,2024年巨亏13.92亿元,2025年Q1亏损0.78亿元[7] - 截至2025年5月存在逾期债务1.97亿元,担保逾期8281万元[8] 中介机构影响 - 5家中介机构受牵连: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10]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问题被罚,其中东吴证券涉及2021年非公开发行债券项目[11] - 行业反应:投行加强股权项目尽调力度,会计所新增独立复核流程并延长审计时间[11] 监管趋势 - "行政+民事+刑事"处罚组合成为处理严重违法违规上市公司的标准模式[12] - 2025年7月前17天即有5家上市公司涉及刑事责任,包括ST起步5名高管、ST东时实控人等[13] - 典型案例:瑞斯康达董事长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锦州港副总裁被逮捕,博天环境实控人被批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