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

搜索文档
前谷歌CEO:千万不要低估中国的AI竞争力
虎嗅· 2025-05-10 11:55
创始人心理与团队建设 - 创始人类型分为"远见型"和"放大器型",前者擅长技术突破,后者擅长规模化与公司治理 [3][4] - 优秀人才往往具备"验证游戏"特质,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证明价值后被大公司收购 [6][7] - 顶尖人才的核心动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成就感而非金钱或头衔 [18][20] 初创公司成功要素 - 关键成功组合:出色产品+可扩展的盈利模式,如谷歌的PageRank与AdSense系统 [16][17] - AI初创公司需构建"边做边学"能力,学习速度决定市场主导权 [17][33] - 竞争是检验领导力的核心场景,优秀创始人会主动迎接大公司挑战 [10][11] AI行业发展趋势 - AI发展受三大技术弧线驱动:算力缩放定律、强化学习规划、测试时计算 [33][34] - 中国在开源AI领域快速崛起,DeepSeek以500万美元训练出对标顶级闭源的模型 [45][46] - 未来十年硬件瓶颈在于电力与系统构建能力,芯片行业可能面临繁荣-萧条周期 [48][49] 人才管理与组织文化 - "天后型"员工是变革推动者,需重点保留;"中庸型"员工需淘汰 [21][22] - CEO的核心职能是协调创造性人才,通过短期项目测试工程团队执行力 [24][25] - 初创公司应鼓励冒险文化,成熟公司反而因资源丰富而趋于保守 [14][15] 技术战略与竞争格局 - 开源与闭源模式并存,中国通过开源策略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42][43] - 强化学习是未来最具潜力方向,奖励函数设计是关键突破点 [50][51] - 行业颠覆常由创始人推动,旧企业易被协议锁死难以转型 [30][31]
AI浪潮录丨人工智能为什么是年轻人的事业?专访95后师天麾
贝壳财经· 2025-05-09 08:52
北京打造全球开源之都 - 北京正积极打造"全球开源之都",研发机构和企业积极拥抱开源,开源已深入到汽车、机器人等行业 [1] - 发展AI是一场科技长征,新京报AI研究院将深度访谈AI浪潮亲历者与见证人 [1] 清程极智联合创始人师天麾 - 师天麾是清程极智联合创始人,高中获信息学奥赛金牌保送清华,博士毕业后成为中科院计算所课程讲师、中国信通院技术专家 [4] - 他拒绝互联网大厂高薪选择创业,认为大厂的KPI和老板安排束缚创新 [5] - 师天麾认为国产芯片只要解决好用问题,凭借国内工业制造能力将以超高性价比胜出 [8] AI行业年轻化趋势 - AI技术活跃人才中30岁以下占比59.90% [6] - 清程极智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团队由清华计算机系师兄弟组建 [7] - 2024年崛起的Kimi由90后杨植麟领军,2025年DeepSeek核心团队由清北应届毕业生组成 [6] 清程极智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连接硬件与AI算法的"中间层" [9][10] - 开源大模型推理引擎"赤兔"实现老旧英伟达GPU和国产芯片对FP8模型的高效部署 [8] - 计算能力扩展到10万台服务器超大规模集群,在多机并行计算、通信优化等方面经验丰富 [15] - 客户生态包括硬件厂商、大模型研发企业和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 [15] DeepSeek带来的影响 - DeepSeek爆火后,国产公司密集探讨快速适配方案 [14] - 公司提前布局MoE架构技术,推出DeepSeek一体机降低技术门槛 [15] - 目前部署较多模型包括DeepSeek、智谱GLM、Qwen和llama等主流模型 [16] 国产算力发展 - 定位是帮助国产芯片比肩英伟达,而非成为下一个英伟达 [17] - 国产硬件正在成熟过程中,发现底层Bug会及时反馈 [18] - 通过软硬协同让国产显卡更好用,有望实现性价比突破 [19] - 部分前瞻性客户已启动专项采购流程,将国产推理引擎纳入采购 [20] 公司文化与创新 - 团队氛围开放不"内卷",很少加班,重视不受限制的创造力 [25] - 相比大厂更注重创新,认为KPI压力会限制创新 [23][24] - 企业需要从用户角度考虑市场变化并积极适配,与实验室研究有区别 [26]
机器人成出海新势力,国际化要跨几道关?
第一财经· 2025-05-08 19:34
中国智能终端出海趋势 - 中国智能终端出海已从单一产品出口迈向"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全球化复制阶段 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等成为出海新势力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出海收入达95 8亿元人民币 商用服务机器人出海收入为15 1亿元 [1] - 机器人出海相比传统智能终端更复杂 涉及复杂数据交互和物理环境实时联动 网络攻击可能导致设备失控 数据泄露甚至物理环境破坏 [1] 机器人企业海外布局与开源策略 - 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比达60%-70% 其样机在CES展会全部售罄 [2] - 云深处机器人海外营收和业务占比持续增长 通过本地化服务与海外合作方解决部署 培训和售后问题 [2] - 部分机器人企业向海外C端开发者售卖时同步开源 借助全球开发者力量完善产品 智元机器人 AgiBot World数据集在GitHub下载量超2万次 [2][3] 智能终端出海安全挑战与解决方案 - 网络攻击存在不对称性 黑客只需攻破一个漏洞 企业需防御所有漏洞 AI使黑客攻击手段进化 如生成钓鱼邮件或攻击代码 传统防护体系难以应对 [1][3] - 中企通信推出智能信息安全工具箱AIPenTest和智慧双核心SIEM技术平台 通过AI自动化检测网络安全 实时监控网络日志 实现"用AI保护AI" [3] - 数据安全传输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企通信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近170个网络服务节点 [4]
理想汽车 | VLA 司机大模型
数说新能源· 2025-05-08 17:40
VLA司机大模型 - 三阶段进化:1.0规则算法和高精地图能力受限(昆虫智能) 2.0端到端模仿人类能力提升(哺乳动物智能) 3.0融合3D/2D视觉、语言推理和行动控制实现类人决策 [2] - 训练体系:云端VL基座模型蒸馏为3.2B端侧MoE模型 后训练加入Action模仿学习使模型规模近4B 强化训练融入人类驾驶习惯产出车端VLA模型 [2] - 技术定位:实现全自动驾驶的生产工具级突破 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独立完成任务的生产工具 [8] AI价值分级与产业协同 - 工具三级论:信息工具存在数据失真 辅助工具需人工干预 生产工具可独立完成专业任务 [3] - 开源战略:开放自研四年的整车操作系统 目标构建汽车领域安卓生态 [4] - 发展路径:AI需从信息工具向生产工具升级 技术合作加速行业进步 [8] 自动驾驶业务布局 - 市场选择:放弃Robotaxi专注家庭用车 预判L4时代家庭场景需求更旺盛 [6] - 技术延伸: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 攻克L4自动驾驶技术难题 [6] - 区域战略:立足中国市场 争夺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领域领先地位 [6] 锂电行业动态 - 供应链策略:主机厂电芯采购平衡性能与成本要素 [11] - 企业动向:比亚迪出海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 CATL业务重心向储能领域倾斜 [11] - 市场趋势:储能领域增速已超越动力电池市场 [11]
扎克伯格深度专访:怼苹果,夸DeepSeek,聊AI开源痛点
搜狐财经· 2025-05-07 23:28
AI战略与开源布局 - 公司以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为核心构建AI生态,采用"小模型大智慧"技术路径,仅使用公开数据集训练并通过1.4万亿tokens数据量弥补参数规模不足 [2] - LlamaCon开发者大会因开源需求诞生,与Connect大会形成差异化定位,前者专注AI模型开发者,后者聚焦AR/VR生态 [11][12] - 推出Llama API作为行业参考实现,采用成本定价策略而非盈利导向,旨在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并推动开源生态繁荣 [16][17][22] 产品与用户规模 - Meta AI月活跃用户达10亿,集成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内容生成(如3D场景创建)及个性化推荐系统 [3][40] - 独立Meta AI应用支持元宇宙内容生成功能,同时AI能力已嵌入Instagram等全家桶应用形成协同效应 [40][41] - AR眼镜(如Orion)被定位为未来AI助手核心载体,计划通过全天候无缝交互重塑人机互动方式 [59][60] 业务增长方向 - 四大核心业务矩阵包括广告优化(AI驱动全流程自动化)、用户参与度提升(AI生成内容爆发)、商业消息服务及AI原生业务 [32][34][39] - AI广告系统将颠覆传统模式,实现从创意生成、受众定位到效果评估的全链路自动化,潜在提升广告行业GDP占比 [32][34] - 社交平台内容演进分为三阶段:用户原创内容→创作者内容→AI生成内容爆发,预计AI个性化推荐将占据更多用户时长 [35][36] 技术研发逻辑 - 模型开发优先满足内部业务需求(如广告推荐、社交互动),开源属衍生策略而非初始目标 [29][42] - 训练成本由公司全额承担,未来或引入合作伙伴分摊但非必要,行业可能面临千兆瓦级算力集群的整合 [26][27] - VR与AR差异化定位:VR对标未来电视提供沉浸体验,AR眼镜瞄准取代手机成为主流AI交互终端 [62][65] 行业竞争格局 - 开源模型生态被类比为Linux系统,公司承担基础模型研发而第三方开发者填补应用层创新 [42][48] - 智能眼镜领域采取开放式研发策略,通过提前曝光原型机收集反馈并倒逼技术突破 [64][65] - AI社交陪伴被视为潜在蓝海,公司基于社交网络积累的数据优势探索人际关系增强型AI应用 [44][46][53]
Openai重回非营利性 商业路之殇
小熊跑的快· 2025-05-06 18:37
OpenAI组织架构调整 - OpenAI宣布将保持慈善组织身份,并将营利性子公司转型为公益公司(PBC),非营利组织作为大股东控制PBC [1] - 此次调整强调公司的非营利性定位,与2023年人事动荡中关于商业化与安全性的争议有关 [1] - 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因反对过度商业化离职,其新项目SSI估值达200亿美元,而OpenAI当前估值3000亿美元 [1] 开源与闭源之争 - 行业质疑OpenAI闭源商用模式的可持续性,原预计2026年面临挑战,但开源模型的快速追赶使压力提前 [1] - Llama4、Deepseek R1等开源模型性能已接近GPT-4初代水平,代际差距缩短至14个月以内 [1][2] - Claude 3.5/3.7凭借开放态度和API调用便利性在亚洲市场占据优势 [2] 商业化与竞争格局 - OpenAI的API定价比竞争对手(R1、豆包)高一倍多,而最新季度行业API调用量环比增长4-5倍 [3] - 云计算厂商大力推广其他基础模型,性价比优势对OpenAI形成冲击 [3] - 苹果未投资OpenAI,反映市场对基础模型商业化前景的谨慎态度 [2] 行业技术发展 - 开源模型通过社区生态加速迭代,投资者更倾向支持可延展开发的平台 [2] - 模型代际追赶速度超预期,开源阵营已接近2024年初GPT-4水平 [1][2]
扎克伯格的“AI决心”:即便AI落后、Llama 4不断推迟,还是要更多的砸钱
华尔街见闻· 2025-05-01 20:01
Meta AI战略进展 - 公司大幅上调2025年资本支出预算,较1月份上限增加70亿美元,全年资本支出同比增幅达84% [3] - 首届LlamaCon大会推出Meta AI助手独立应用和Llama API预览,但未如期发布关键Llama 4 Behemoth模型 [1] - Llama 4 Behemoth为2万亿参数混合专家模型,已多次推迟发布,开发者认为会议缺乏实质性突破 [1] 行业竞争态势 - OpenAI、Anthropic、Google等竞争对手已推出消费级聊天机器人及企业API,Meta明显落后 [1] - Brownstone Research指出公司处于追赶者地位,消费者与开发者领域均未取得突破 [1] - 公司资本支出规模接近谷歌,但收入规模显著小于后者 [3] 开源战略争议 - 开源计划倡议组织明确表示Llama许可证不符合开源标准,要求公司纠正错误陈述 [2] - 模型权重虽可操作,但存在三大限制:禁止用于人权侵犯、开发竞品及训练超7亿亿参数模型 [2] - Brownstone Research认为这些限制违背真正开源精神 [2] 管理层战略方向 - 扎克伯格强调AI对社交媒体推荐算法和广告投放的改进,持续押注AI领域 [3] - 公司依赖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的分发渠道优势,但创新能力受质疑 [3][4] - 技术延迟(如Llama 4 Behemoth)引发投资者对执行力的担忧 [4]
“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模都”上海集聚全国1/3的AI人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4-30 00:25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上海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正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和人才高地 [1] - 上海承担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需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 [1] - 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成为调研重点,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需总结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经验 [1] 人才与研发基础 - 上海集聚25万AI人才,占全国三分之一,拥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基础研发平台 [2] - 上海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创新企业和青年才俊入驻,创新浓度持续提升 [2] - "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近1/3是28岁以下年轻人,企业创始人、CEO、CTO平均年龄不到30多岁 [2] 企业动态与产业环境 - 智元机器人推动具身智能行业AI+本体全栈技术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提升软硬件实力 [4][5] - 无问芯穹公司感受到上海政策引领、全产业链布局、算力与数据支撑、人才集聚及资本助力构建的世界级AI发展环境 [5] - MiniMax稀宇极智创始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需承担更大发展与治理责任 [5]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上海AI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7.8%,生成式AI大模型备案数达60款,位居全国前列 [7] - 上海形成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 [7] - "模速空间"带动全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61%,形成完整产业链 [8] 未来发展规划 - 上海计划到2025年底构筑涵盖算力、语料、模型、应用等层面的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10] - 上海集聚硬件、软件、GPU、算法、模型训练到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国内领先 [10] - 上海致力于构建整体可延展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完善生态建设与国际接轨 [10] 政府战略与目标 - 上海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完善开源开放生态系统,夯实"语料开放+模型开源"服务体系 [11] - 聚焦智能终端、AI4S、自动驾驶等"5+6"重点垂直领域,深化芯片、基础模型、智算软硬件厂商合作 [11] - 加快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促进技术与产业双向赋能 [11]
通义千问 Qwen3 发布,对话阿里周靖人
晚点LatePost· 2025-04-29 16:43
文章核心观点 - 阿里云CTO周靖人认为大模型发展已进入早期阶段中期,需在多模态、工具使用、Agent支持和持续学习等多方向布局[5][14] - 通义千问Qwen3作为全球首个开源混合推理模型,通过融合推理和非推理模式实现性能与成本平衡,代表技术新趋势[6][15] - 阿里开源战略成效显著:Qwen系列下载量达3亿次,衍生模型超10万个,超越Meta Llama成为全球最活跃开源模型[7][8][18] - 公司坚持技术规律导向的研发节奏,强调长期创新而非短期竞争,认为AGI发展需要云计算体系与大模型的深度协同[12][13][21] 技术突破 - Qwen3-235B-A22B以2350亿总参数在多项基准测试超越6710亿参数的DeepSeek-R1,小尺寸MoE模型Qwen3-30B-A3B激活参数仅30亿但性能更优[7] - 混合推理模型创新性实现"思考预算"设置,开发者可自定义深度思考的token消耗量以平衡成本效益[15] - 模型支持vLLM/SGLang推理框架和MCP协议,配合Qwen-Agent框架可快速开发智能体[18] - 多模态技术积累始于2019年,2021年已发布万亿参数MoE多模态模型M6,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万相2.1与Sora互有胜负[17][26] 开源生态 - 开源决策基于两大判断:模型作为核心生产元素需通过开源普及,开源已成为大模型重要创新驱动力[18] - 魔搭社区累计开源超200个模型,Qwen系列占Hugging Face下载量30%以上,衍生模型数量持续领先Llama系列[7][8][18] - 版本策略覆盖全场景需求:0.6B-32B稠密模型满足端侧到企业部署,MoE模型提供高性价比选择[18] - 开发者服务导向体现在消费级显卡适配、及时支持主流框架等举措,形成技术生态正循环[18] 研发体系 - 采用pipeline式研发管理,预研方向通过小规模实验验证后阶梯式投入,保持多技术方向并行探索[24] - 实验平台支持快速迭代,避免直接超大规模投入,强调科学评估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25] - 人才策略结合职级普调与使命驱动,通过系统性工程积累形成代际技术优势[25][26] - 研发投入聚焦三大方向:类人思考能力进化、多模态融合、云模型协同优化带来的效率突破[13][20] 行业竞争 - 认为当前模型竞争本质是系统工程较量,需云计算、数据平台和工程能力的全面配合[13][21] - 指出纯Infra优化无法替代完整云服务,强调阿里云在SLA保障、多模型兼容等方面的企业级优势[22] - 预判行业将面临供电瓶颈,提前布局智算中心选址的energy-aware优化[22][23] - 3800亿新基建投入应对AI应用指数增长,目前MaaS服务已现供不应求态势[22]
直播|Tuya AI硬件开发平台开源啦!搭载超强AI能力,助力个人开发者打破技术壁垒
AI科技大本营· 2025-04-23 13:39
核心观点 - 涂鸦智能推出深度融合AI大模型的TuyaOpen Framework升级版 以开放、灵活、安全为核心理念加速AI硬件产品创新与落地[3] - 该框架已通过全球亿级设备和百万级用户验证 集成端侧AI推理引擎与云智能体中枢 支持端云融合多模态AI能力[1][3] 技术特性 - **跨平台兼容性**:支持涂鸦T系列、野火、正点等主流开发平台 提供标准化工具链简化多平台开发流程[6][10] - **语言与生态支持**:兼容MicroPython/Lua/Node.js等技术栈 无缝对接Arduino/PlatformIO等第三方生态[6] - **协议覆盖**:内置Wi-Fi/蓝牙/Zigbee等协议栈代码 覆盖智能家居与工业物联网全场景[10] AI能力整合 - **大模型接入**:开发者可调用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内模型或ChatGPT/Gemini等海外服务[4] - **多模态功能**:通过涂鸦工具生态实现文字/语音对话、图片/视频生成等AI应用[4] - **端云协同**:结合端侧推理引擎与云智能体中枢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50%以上[3][4] 开发者支持体系 - **开源策略**:商业级代码开源 包含RTOS/Linux/Non-OS适配方案及亿级设备验证协议栈[6][10] - **教学资源**:提供直播教学(4月24日)及开发板/示例代码 适合学生毕业设计与企业商业化项目[7][8][10] - **激励计划**:限量赠送500个T5AI开发板(价值399元)及专属授权码 包含AI能力License与1v1技术支持[16][17] 商业化路径 - **快速落地**:企业可基于框架开发AI玩具/服务机器人等产品 上市周期缩短30%[10] - **成本优化**:直接采用已验证代码降低试错成本 模组会员价格进一步控制BOM成本[10][17] - **生态扩展**:通过GitHub社区协作机制持续迭代 技术问题24小时内响应解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