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从免费参观到文创爆款
杭州日报· 2025-08-05 11:00
博物馆客流与运营趋势 -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7月客流达23.9万人次 周末志愿者讲解日均15场仍供不应求 [2] - 博物馆周末延长开放至晚上9点 吸引学生群体错峰参观 部分游客停留超数小时 [2][3] - 夜间展厅、商店及工作人员全量开放 但客流量仍低于白天时段 [3] 游客行为与需求特征 - 学生群体偏好沉浸式、互动式逛馆体验 文史艺爱好者将"泡馆"列为旅游必选项 [3] - 年轻游客视博物馆为社交场所 通过文创产品分享实现情绪价值 [5] - 家长群体将博物馆作为暑期"遛娃"场所 看重文化熏陶与凉爽环境 [3][5] 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 浙博爆款棉花娃娃"青砚"众筹额超13万元 达初始目标3.9万元的3.3倍 成为平台销售冠军 [6] - 文创设计注重文物故事挖掘而非简单复制 结合现代科技与元素创意组合 [6] - 产品覆盖钥匙串、冰箱贴等日常小物件 单价约100元 设非遗手作互动区提供定制服务 [3][4] 城市博物馆经济生态 - 杭州拥有299家博物馆 2024年接待观众1364.4万人次 举办展览282个及社教活动6483场 [5] - 博物馆通过文创销售、收费互动项目及周边餐饮住宿形成经济链条 虽门票免费但带动消费 [5] - 细分垂直化趋势明显 如浙江省非遗馆主打"烟火气" 临平古海塘博物馆以6件藏品吸引打卡 [5] 博物馆功能转型 - 从单一文化展示发展为集看展、互动、消费、社交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生态系统 [7] - 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旅游休闲消费 成为城市形象展示新窗口 [7] - 核心价值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 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7]
为语言拉好文明的缰绳(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随处可见,"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贬义化,"梭哈"等游戏黑话 让人不知所云……不久前,针对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势头,一些网络平台发布公告,明确整治平台上 的不规范用语现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不仅侵蚀着语言本身的清晰度与美感,也会在不同群体间制造沟通壁垒,甚 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当低俗隐喻被包装成"玩梗",当消极价值观藏身于流行语,它们便会在轻 松戏谑的伪装下,悄悄侵蚀健康的文化土壤。因此,用规范的语言"好好说话",不仅有助于构筑清朗的 网络空间,对于人际沟通交流、社会各领域信息清晰传播、语言文化健康发展等也至关重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反过来也塑造着思维方式。几年前的一场班会上,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讲到气球与蝴 蝶在风来时的区别。空心的气球随风飘走,有生命的蝴蝶则可以随风起舞。简单套用流行语,难免陷入 人云亦云的表达陷阱,长此以往,人也会像气球一样,丧失内在的定力与创造力。由此观之,守护语言 的规范与深度,也是在守护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精神世界的丰盈。为语言拉好文明的缰绳,全社会人 人有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承载着 ...
广西开展形式多样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广西日报· 2025-08-04 10:29
与此同时,文化传承与亲子共育同步升温。兴安"童心向党"活动涵盖书画、国学课程;防城港家风 故事分享、玉林"八万玉工回家乡"、百色清廉家训书法、金秀瑶族织绣传承等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 暑期生活,更搭建起家庭温情互动的桥梁。(蒋予昕 唐婧) 研学活动中,进城务工子女探秘崇左边关,春蕾女童走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浦北县和平南县的孩 子们则在清廉文化与非遗研学中感悟传承。安全防护教育方面,梧州反诈沙龙互动授技,北海银海区帮 助未成年人认清毒品危害,贺州移民安置小区开展防溺水与交通安全综合教育,南丹县的"小小法官"夏 令营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法治力量。 暑假期间,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景区内,10岁男孩李明宇正拉着快递员父亲的手,在吴哥窟造型建筑 前认真听讲解。这是南宁市第三届"关爱新业态劳动者——小候鸟东鹏研学"活动的一幕,在4天3晚的行 程里,30余名"小候鸟"与在邕打拼的父母团聚,在亲子互动中感受城市温度。 今年暑假,全区各级妇联联合司法、教育、文旅、民政等部门,以"少年儿童心向党 牵手护航伴成 长"为主题,组织妇联执委、"爱心妈妈"、检察官、公安民警、教师、大学生等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 多样的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为孩 ...
数字赋能,三秦文脉“火”起来
陕西日报· 2025-08-04 08:03
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引入AI换装镜技术,0.3秒完成面部识别并生成16张古风写真,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 [1] - 街区推出"中华图志·上元长安"VR体验、"大唐居民身份证"交互系统等沉浸式项目,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一键穿越" [1] - 陕文投与华为共建文旅AI联合创新中心,开发影视级VR、XR大空间体验项目,如《帝国密码——秦始皇陵》XR试运营中 [1][4]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 - 陕西6部门2020年联合印发文件,明确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沉浸式平台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坚方向 [1] - 陕文投与华为合作开发AI文旅垂直大模型,基于上亿条旅游数据提供深度智能服务,覆盖全国30省份 [5] - 全国旅游资源交易平台采用"S2B"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累计交易额突破40亿元 [5] 数字平台与智能服务 - "游陕西"APP服务点击量突破1.5亿次,成交订单超300万笔,实时展示景区人流、馆藏等数据 [6] - 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游客行为数据,生成98个特色榜单,AI定制"千人千面"行程 [6] - 整合全省955个文旅资源,服务400万用户,实现从5A景区到乡村书屋的全覆盖 [6] 案例与市场反响 - 《兵马俑出逃》AI创意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以数字技术展现古今交融 [2] - 西安芙蓉新天地数字娱乐综合体运用VR技术,让游客体验巴黎圣母院等全球场景 [4] - 游客通过平台推荐参与皮影戏等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互动体验 [6] 行业专家观点 - 文化产业数智化转型需以大数据、AI驱动全链条重组,激活文化资源价值 [7]
文化中国行 | 破译战国典籍中的文化密码
人民日报· 2025-08-03 10:08
清华简的学术价值与发现 - 清华简包含70多篇文献,其中60多篇是已失传2000多年之久的佚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4] - 内容涵盖诸子思想、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律法术数、医学方技等,世所罕见 [5] - 《算表》被认证为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 [5] - 《五音图》和《乐风》是继曾侯乙编钟之后先秦音乐史上又一重大发现 [6] - 《两中》等篇目为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坚实支撑 [6] 清华简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 研究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破译千年密码,已出版14辑整理报告,第十五辑即将出版 [4][7] - 最新一辑整理报告涉及中国古代早期相马、疗马、驯马,比已知历史文献记录更早 [7] - 清华简整理工作已进入尾声 [4] - 研究团队由近20人组成,80后学者占比近50%,年轻学者逐渐成长 [13] 清华简的研究方法与挑战 - 编连困难是首要问题,2000多枚竹简大多零散杂乱,无简序编号、无篇题 [8] - 认字困难,清华简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所写,部分字形首次出现,字义理解需深入研究 [9] - 研究需多学科支撑,包括古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 [9] - 集体会读时,专家们对同一字可能出现多种理解,分歧难以统一时会保留不同意见 [10] 清华简的普及与传播 - 通过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普及类书籍、公选课程等形式推广清华简 [11][1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等普及类读物广受欢迎,内容简洁易懂 [12]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竹简上的经典"展览,用通俗语言讲述竹简故事 [14] - 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等公选课十分热门,吸引学生跨专业研究古文字学 [12][13]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
央视网· 2025-08-02 22:11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成片绿意的转变,建设者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下采用原始方法进行生态修复[3][5][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的绿色丝带,缝合城市生态肌理并促进人自然和谐共生[6][10] - 高原生态修复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绿色成为西藏最蓬勃的底色[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等保留历史痕迹,新生代续写文化传承新篇章[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扎服饰将文成公主传说转化为"穿在身上的文化基因",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11][14] - 文化传承不仅保护建筑技艺,更承载民族记忆与心灵归属[15] 产业发展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运行风电场,体现"缺氧不缺精神"的技术突破与绿色发展理念[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雪域花谷等项目实现科技与生态共生,推动乡村振兴[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牧草,为高原畜牧业提供新动能[21][23][25] - 琼结县蔬菜基地产出小番茄等作物,丰富高原"菜篮子"工程[21][27] 民族团结 - 拉萨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居民共居,通过日常互助体现"石榴籽"式团结[26][31]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及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构建温馨社区服务体系[30][33][34]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22: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
看点多多!上万名观众参加大阪世博会青岛日活动
齐鲁晚报· 2025-08-01 14:40
绿色低碳发展 - 青岛展示绿色低碳领域实践成果 包括海洋生态保护和新能源产业布局 [2] - 环保材料搭建展陈 传递低碳发展理念 [2] - 播放《青岛生态》宣传片 呈现"山海相依 城绿相融"自然景观 [2] 产业实力展示 - 海尔 海信 青啤参展 展示智能温控技术 超高清方案和啤酒文化品牌 [4] - 播放《平度睫毛产业》介绍 威奥轨道 北辰循环等企业宣传视频 [4] - 30余家企业参加经贸交流 涵盖食品 纺织服装 新能源 高端制造等行业 [7] 文化传承与交流 - 展示螺钿 刺绣 泥塑 贝雕等非遗作品 [5] - 古琴表演《流水》和莱西木偶天女散花展现传统艺术 [5] - 播放《帆船之都》《舌尖上的青岛》等外宣视频 多维度呈现城市魅力 [5] 国际合作与投资 - 发放《青岛投资指南》和特色纪念品 推广营商环境 [4] - 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向全球发出"投资青岛 共赢未来"邀请 [7] - 蛟龙号深海影像吸引日本及世界各地嘉宾关注 [4]
内蒙古林区:树皮作画 生活开“花”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12:44
行业转型发展 - 白狼镇从伐木业转型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当地伐木工人放下伐木工具 [1] - 树皮画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就业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京蒙帮扶和乡村振兴政策扶持成立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2][3] - 树皮画被打造为特色旅游商品 2019年至今参与中非文化交流并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亮相近20次 [2] 产品工艺特点 - 桦树皮经过蒸煮剥离压平剪裁粘贴等十多道工序制作 配以林间采集的天然材料形成画作 [1] - 树皮颜色随树木生长时间和环境不同呈现深浅不一的自然配色 每幅画具有独一无二的配色特点 [2] - 2019年产品设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做工画风装裱更年轻化与现代人需求相结合 [2] 市场销售表现 - 树皮画销量2019年后明显改善 产品年轻化改造后销售情况好转 [2] - 文创产品入选内蒙古礼物 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使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2] - 树皮画成为群众致富增收产品 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最多可每月增收4000元 [3]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 树皮画在当地有悠久历史传统 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开展义务教学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时间长短 传承人坚持"只要想学我就教"的教学理念 [3] - 作品《十二生肖系列》《我的蒙古马系列》《国潮系列》等屡获国内各大奖项 [2]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林区:树皮作画 生活开“花”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09:05
行业转型与政策背景 - 白狼镇地处林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伐木业鼎盛时期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伐木工人转型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4] - 树皮画作为传统技艺进入人们视线 因桦树皮取材方便 颜色丰富且耐腐蚀 当地民众历来用其制作生活用品 [4] 公司发展与商业模式 - 树皮画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就业 旅游和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京蒙帮扶和乡村振兴政策扶持 2021年成立树皮画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5][6] - 销售渠道打通线上+线下 文创产品入选内蒙古礼物 2019年至今参与近20次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展览 [6] - 产品系列包括十二生肖系列 我的蒙古马系列 国潮系列 屡获国内大奖 2019年实现产品年轻化转型 销量显著提升 [6] 生产技术与管理 - 桦树皮经过蒸煮 剥离 压平 剪裁 粘贴等十多道工序 配以林间天然材料制成画作 [1] - 白狼镇拥有得天独厚桦树资源 自然死亡树木的树皮不腐烂 因生长时间和环境不同呈现深浅不一颜色 [5] 人力资源与社会效益 - 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开展义务教学不分男女老少 [5][6] - 当地妇女通过制作树皮画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例如54岁前林业工人赵桂华每月最多增收4000元 [6][8] - 50多岁的周艳辉等当地居民从伐木转型学习树皮画制作 工作室模式带动群体参与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