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搜索文档
肝了几个月,新的端到端闭环仿真系统终于用上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3 20:4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神经场景表征发展中出现Block-NeRF等方法,但无法处理动态车辆,限制了自动驾驶环境仿真的应用 [2] - 浙大提出Street Gaussians技术,基于3DGS开发动态街道场景表示,解决训练成本高和渲染速度慢的问题,实现半小时内训练并以135 FPS速度渲染1066×1600分辨率图像 [2] - 动态场景表示为静态背景和移动车辆的点云组合,每个点分配3D高斯参数(位置、不透明度、协方差)和球面谐波模型表示外观 [3][4] - 背景模型使用世界坐标系点云,每个点包含3D高斯参数(协方差矩阵、位置向量)、不透明度、球面谐波系数和3D语义概率 [8] - 物体模型引入可学习跟踪车辆姿态,局部坐标系定义的位置和旋转通过跟踪姿势转换到世界坐标系,并采用4D球谐函数解决移动车辆外观建模的存储问题 [11][12] - 使用LiDAR点云初始化场景表示,对稀疏区域结合SfM点云补充,物体模型初始化采用3D边界框内聚合点或随机采样 [17] 算法优化与效果 - 4D球谐函数有效消除动态场景渲染中的伪影,提升外观建模准确性 [16] - 静态场景重建通过体素下采样和可见性过滤优化点云初始化,动态场景重建利用可学习姿态参数解决跟踪噪声问题 [17][11] - 自动驾驶场景重建实现动静态物体分解,支持场景编辑和闭环仿真应用 [43] 行业应用与课程 - 3DGS技术已衍生多个子方向(4D GS、场景编辑等),在自动驾驶仿真闭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3][43] - 业内推出首门3DGS全栈实战课程,覆盖视觉重建基础、静态/动态场景重建、自动驾驶场景优化等模块,结合代码实战与论文带读 [26][33][35][37][39][41][43][45][47] - 课程由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算法专家设计,目标培养学员掌握3DGS核心理论、前沿算法及实际应用能力 [50][53][54]
飞利浦研发团队创业,3D 空间视觉解决方案服务商「智聚芯联」获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7-03 14:4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公司近日完成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由稳致资本领投,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及产线采购,推动裸眼 3D 显示技术产业化 [1] - 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5 月,专注于三维空间现实显示技术,提供从光路设计到 3D 空间视觉算法的全栈解决方案 [1] - 公司已陆续完成 3 轮股权融资,2023 年底推出第一代原型机 [1] - 公司现有团队 30 余人,研发团队占比 80%,核心成员曾在荷兰飞利浦研发中心参与全球最早的裸眼 3D TV 开发 [4] 技术与产品 - 公司产品适配 LCD、OLED、MiniLED 等多种显示屏幕,技术应用于广告、娱乐、医疗、美容和智能家居等行业 [1] - 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学模组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成本低、适配性强等特点 [2] - 公司独立研发「2D - TO - 3D」算法大模型和渲染引擎,支持环拍相机阵列一秒采集人体 3D 信息,并构建真实 3D 数字人 [2] - 公司裸眼 3D 显示终端支持 60 度角 DOE 多人多视角同时观看,无需辅助设备,用户可自由调节 3D 效果强度 [3]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全球裸眼 3D 显示器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达 185.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0.3% [1] - 裸眼 3D 显示行业面临硬件成本高、分辨率低、内容创作成本高等挑战 [2] - 公司提出全栈解决方案,旨在解决裸眼 3D 产品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成本控制可让用户以极低价格体验技术 [2] 市场应用与合作 - 公司产品可应用于家庭数字影院、社区型数字影院,未来家庭电视或进化为集 3D 游戏、互动娱乐于一体的娱乐中心 [3] - 公司已与 3D 医疗辅助、大屏布展、游戏互动、沉浸式旅游等领域客户建立合作 [3] - 2023 年 5 月公司在荷兰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与飞利浦、ASML、恩智浦等国际企业及高校合作 [3] - 公司是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会员单位 [3] 未来发展目标 - 公司 2024 年营收目标为 5000 万元,下一步将集中新型显示技术与屏体产品结合,创造更多 3D 显示产品 [4] 投资方观点 - 稳致资本认为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 3D 空间显示全产业链集成能力的企业,核心团队来自裸眼 3D 研发发源地荷兰飞利浦 [6] - 投资方看好公司 3D 显示效果和低成本产业落地能力,预期其在全球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6]
烟台毓璜顶医院完成3D打印胸骨肿瘤翻修内固定术
齐鲁晚报网· 2025-07-03 13:5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孙淑玉通讯员李成修 编者按: 好医生千千万,怎样才能找到最对的那个?就医路上不仅要找对门,更要寻对人。烟台毓璜顶医院作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优秀的医 护人员层出不穷,他们既能协同作战又各有所长。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毓医关键字"栏目,以关键词锁定专家擅长的领域,做您最贴 心的"医路助手"。 寻医关键词:3D打印定制假体胸廓重建胸骨肿瘤 多方求医无果。今年,慕名找到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孙煜杰后,陈女士和家人只希望能早点解除"会呼吸的痛"。完善相关检查后, 孙煜杰很快找到了"元凶",原来是术后钢板失效,"咬"住了周围肌肉和神经,才导致陈女士每次呼吸和活动疼痛不已。想要彻底解决问 题,就只能取出钢板进行胸廓重建,但怎么能在胸骨缺损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实现精准修复又成了新问题。关键时刻,孙煜杰将目光投向 了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技术量身定制假体,需要同时满足生理形态与植入后的稳定需求,同时还要符合生物力学,兼顾胸锁、胸肋关节活动度。综 合陈女士的身体情况,孙煜杰化身"设计师",给出了假体的初步样式。"起初只是根据缺损情况做了类五边形+竖柄设计,后来在工程师 的建议下,又增加了双侧侧翼来进一步提 ...
★一季报数据显示4084家公司实现盈利 回升向好态势巩固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 截至5月7日,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412家上市公司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3751家公布或实施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近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2024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98万亿元,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6%,环比增长8.11%,近六成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 [1] - 2025年一季度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环比增长89.71%,4084家公司一季度实现盈利 [1] 行业及细分领域表现 - 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增长6.66%,多个细分行业业绩增幅明显 [1] - 人形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工业金属行业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6.92%、29.22% [2] - 创新药板块净利润增长13.31%,医疗器械领域上市公司营收均取得正增长 [2] - 五大上市险企全年净利润增长110%,房地产行业第四季度营收环比提升123.74%,占全年营收的41.44% [2] 研发投入与创新驱动 - 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合计1.8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600亿元,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的51.96% [2] 分红与回购情况 - 全市场3751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2.4万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37.78%,1277家公司股利支付率超50% [2] - 盈利公司拟分派现金股利比例提升至89.20%,2093家公司连续5年现金分红,1013家公司实施季度或半年度分红 [2] - 2024年上市公司新增发布回购计划1564单,拟回购金额2274亿元,14家公司拟回购金额超10亿,实际完成回购金额1408亿元 [3]
易加增材投后估值41.9亿元,李诚、李健浩父子控制54.53%表决权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42
公司概况 - 杭州易加三维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易加增材)科创板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会计师事务所为天健 [2] - 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级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致力于降低增材技术的工业应用门槛 [2] - 2024年12月,创合鑫材、先进产投等投资机构对易加增材增资,投后估值为41.90亿元 [3]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李诚、李健浩父子,通过控股股东永盛控股持有公司30.64%的股份,李诚直接持有3.51%的股份,李健浩控制杭州永易持有的2.98%股份表决权 [5] - 董事、总经理吴朋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吴朋越持有17.40%表决权,李诚、李健浩合计控制54.53%表决权 [6] 管理层背景 - 李健浩,1991年出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硕士研究生在读,2015年加入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至今历任永盛控股总经理助理、总经理、董事,2023年11月起担任易加增材董事长 [6] - 李诚,1962年出生,高级经济师,杭州永盛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1997年11月至今担任杭州永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11月至今担任永盛控股董事长 [7] 财务数据 - 2022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4.09亿元、4.7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892.60万元、6858.15万元和9881.34万元 [8]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3.04亿元,2023年为6.16亿元,2022年为1.08亿元 [8] - 2024年资产负债率(合并)为16.69%,2023年为38.99%,2022年为82.63% [8]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50%,2023年为5.82%,2022年为8.57% [8] IPO募资计划 - 拟投入募集资金12.05亿元,用于北京易加三维金属3D打印扩产项目、杭州增材制造设备产业化项目、杭州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项目 [9]
Northann Corp. Announces Compliance with NYSE Guidelines on Audit Opinion Disclosure
Globenewswire· 2025-07-03 05:12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宣布2024财年审计意见含持续经营资格限定,此公告仅为遵守纽交所规定,不代表对2024年审计财务报表或年报的更改 [1] 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22年成立,总部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福特劳恩,是建筑材料行业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的领导者 [2] - 公司通过旗舰品牌Benchwick提供创新的地板、甲板和其他建筑产品 [2] - 公司拥有60多项已授予或待授予的专利,体现其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2] 信息披露 - 公司2024财年年度报告于2025年7月1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于7月2日进行了修订 [1] - 公司独立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对2024财年的审计意见包含持续经营资格限定 [1] - 此公告是为遵守纽交所美国公司指南第401(h)和610(b)节的要求 [1] 联系方式 - 如需更多信息,可联系投资者关系部门,邮箱为ir@northann.com,电话为916 - 573 - 3803 [4]
华夏司印:3D打印如何抓住万亿骨软骨再生医学市场
DT新材料· 2025-07-02 23:18
行业与市场分析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2万亿元,未来六年复合增长率7.53% [2] - 中国2030年膝关节软骨修复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60~300亿元 [2] - 全球运动医学和关节植入物市场规模2025年可超过200亿美元(1400亿人民币) [16] 技术发展与应用 - 医疗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人体器官打印成为研究焦点 [2] - 生物3D打印全过程包括6个步骤:3D成像、设计、材料选择、细胞选择、打印、临床应用 [17] - 光敏天然生物3D打印材料(生物墨水)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和可打印性 [2] - 生物墨水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类器官、组织工程支架制造和药物递送系统构建 [2] - 骨软骨再生需要实现三方面仿生:组分仿生+结构仿生+力学仿生 [17]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华夏司印拥有12种生物墨水组合配方,能打印软骨、骨、心肌等90%人体组织和器官 [3] - 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枪"准备在上海瑞金医院开展临床验证 [4] - 生物墨水组分和结构与真实细胞微环境相似,促进组织器官再生 [3] - 公司技术可实现关节镜下微创修复软骨损伤 [4] 行业活动与论坛 - 2025(第四届)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将于7月18-20日在杭州举行 [2] - 论坛设生物医疗3D打印专场,讨论骨软骨再生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23] - 参会费用:企业代表2800元/人,学生1800元/人 [29] 行业挑战与机遇 - 生物墨水种类繁多(超10类数十种),形式多样,品质不一,亟待行业标准建立 [17] - 骨软骨损伤修复是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国市场存在空白 [16] - 生物3D打印为骨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了材料和技术铺垫 [16]
日本进军先进封装,可行吗?
芯世相· 2025-07-02 15:54
文章核心观点 - Rapidus宣布进军半导体后道工艺领域,计划开发混合键合和面板级封装等下一代技术,以实现超短TAT生产[3][4] - 作者质疑Rapidus在前道工艺实现2纳米量产及后道工艺实现超短TAT的可行性[8][9] - 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从前道工艺微缩化向后道3D IC技术的范式转变[26][29] - 3D IC时代代工厂需承担封装平台提供、芯片管理、外部采购及最终组装等任务[34][35][36][37] - 台积电已建立包括CoWoS、InFO、SoW等在内的3D IC平台布局[40][42][43] - HBM制造周期长、良率低且产能紧张,成为AI芯片生产的瓶颈[66][67][68] - Rapidus的2纳米量产和超短TAT 3D IC制造计划面临重大技术挑战[70][71] 半导体制造流程 - 半导体制造分为设计、前道工艺(晶圆制造)和后道工艺(芯片封装)三个阶段[5] - Rapidus计划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2025年已在北海道建成试验生产线[7] - 晶体管微缩化面临发热限制速度提升的瓶颈,促使Chiplet(3D IC)技术兴起[17][21] 3D IC技术发展 - 3D IC技术通过集成不同制程节点的多个芯片实现高性能运算,如英特尔GPU集成47个芯片[21][22] - 半导体行业技术重心从前道光刻转向后道3D IC,封装设计成为首要环节[29][30] - 台积电CoWoS平台用于英伟达GPU,需整合4纳米GPU、12纳米Base Die及1µm布线层等[47][57][58] 行业竞争格局 - 台积电建立完整3D IC平台体系(3D Fabric),包括CoWoS、InFO、SoW等[40][42][43][44] - HBM3e制造工艺复杂,良率仅55-70%,生产周期5-6个月,SK海力士2025年产能已售罄[65][66][67][68] - 日本政府已向Rapidus投入超1.7万亿日元补贴,但其技术路线面临现实性挑战[71] 技术挑战分析 - Rapidus仅具备2纳米工艺,但AI芯片需多制程节点协同,外部供应链难以配合超短TAT[70] - HBM采购周期长且产能受限,直接制约AI芯片封装进度[67][68][69] - 作者认为Rapidus在前道和后道工艺的目标均缺乏现实可行性[8][9][71]
这种大芯片,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2 09:50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模型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单芯片GPU架构在可扩展性、能源效率和计算吞吐量方面面临显著局限性 [1] - 晶圆级计算成为变革性范式,通过将多个小芯片集成到单片晶圆上提供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效率 [1] - Cerebras WSE-3和特斯拉Dojo等晶圆级AI加速器展现出满足大规模AI工作负载需求的潜力 [1] - 台积电CoWoS等新兴封装技术有望将计算密度提高多达40倍 [1] AI硬件发展历程 - Cerebras里程碑包括2019年WSE-1、2021年WSE-2和2024年WSE-3的发布 [3] - NVIDIA产品线从1999年GeForce 256演进至2024年Blackwell B100/B200 GPU [3] - Google TPU系列从2015年初代发展到2024年TPU v6e [5] - 特斯拉于2021年宣布进入AI硬件领域推出Dojo系统 [5] 晶圆级计算优势 - 提供卓越带宽密度,特斯拉Dojo系统每个芯片边缘实现2TB/s带宽 [10] - 实现超低芯片间延迟,Dojo仅100纳秒,远低于NVIDIA H100的12毫秒 [10] - 物理集成度高,Dojo单个训练芯片集成25个芯片,传统方案需10倍面积 [11] - 台积电预计2027年CoWoS技术将提供比现有系统高40倍计算能力 [12] 主要AI训练芯片对比 - Cerebras WSE-3:46,225平方毫米面积,4万亿晶体管,90万个核心,21PB/s内存带宽 [15] - 特斯拉Dojo D1芯片:645平方毫米面积,1.25万亿晶体管,8,850个核心,2TB/s内存带宽 [16] - Graphcore IPU-GC200:800平方毫米面积,236亿晶体管,1,472个核心,47.5TB/s内存带宽 [17] - Google TPU v6e:700平方毫米面积,3.2TB/s内存带宽 [17] 性能比较 - WSE-3在FP16精度下峰值性能达125PFLOPS,支持24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25] - NVIDIA H100在FP64精度下提供60TFLOPS计算能力 [27] - WSE-3训练700亿参数Llama 2模型比Meta现有集群快30倍 [29] - WSE-3运行80亿参数模型时token生成速度达1,800/s,H100仅为242/s [29] 能效比较 - WSE-3功耗23kW,相同性能下比GPU集群能效更高 [75] - NVIDIA H100能效为7.9TFLOPS/W,A100为0.78TFLOPS/W [74] - WSE-3消除芯片间通信能耗,传统GPU互连功耗显著 [76] -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占总能耗40%,液冷技术成为关键 [83] 制造工艺 - WSE-3采用台积电5nm工艺,4万亿晶体管集成在12英寸晶圆上 [66] - Dojo采用台积电7nm工艺,模块化设计包含25个D1芯片 [68] - WSE-3使用铜-铜混合键合技术,Dojo采用InFO封装技术 [71] - 两种架构均需应对良率挑战,采用冗余设计和容错机制 [67][70] 应用场景 - WSE-3适合大规模LLM、NLP和视觉模型训练 [54] - NVIDIA H100更适合通用AI训练和HPC应用 [54] - Dojo专为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工作负载优化 [57] - GPU集群在数据中心可扩展性方面表现更优 [54]
新型树脂让3D打印“刚柔并济”
科技日报· 2025-07-02 09:00
3D打印技术突破 -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3D打印技术,利用特殊树脂实现同一物体中柔软与坚硬区域的无缝融合 [1] - 该技术通过控制紫光和紫外光触发不同化学反应,紫光区域固化为弹性软质材料,紫外光区域固化为刚性结构 [1] - 树脂中引入具有双重反应基团的分子,使两种固化机制在交界处无缝连接,实现稳定牢固结合并可渐变过渡 [1] 技术应用与优势 - 研究团队打印出功能齐全的小型膝关节,由灵活韧带和刚硬骨骼组成,可协同运动 [2] - 制造出可伸缩电子设备原型,金线安装在可弯曲拉伸的带子上,保持柔软同时避免电路断裂 [2] - 与以往方法相比,该技术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且打印机设置简单、价格实惠,可及性更广 [2] 潜在应用领域 - 该技术为下一代假肢、柔性医疗器械和可拉伸电子产品开发提供新路径 [1] - 可用于制作手术模型、可穿戴传感器以及软体机器人原型 [2] - 灵感源于自然界刚柔并济结构(如骨骼与软骨),解决传统制造中软硬材料接口易脱离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