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2次全体会议召开
海南日报· 2025-07-10 08:58
会议背景 -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2次全体会议召开 由省委副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杨晋柏主持并讲话 [1] -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1] - 会议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部署 通报考核评估情况 审议相关文件 研究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1] 会议核心内容 -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也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 [2] - 会议强调要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 - 会议要求坚持目标导向 坚决克服松劲思想和侥幸心理 增强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2] - 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 细化整改举措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 持续抓好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2] - 会议明确要坚持结果导向 落实"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2] 会议组织要求 -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 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2] - 会议要求改进工作作风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 - 省领导纳云德、邹广出席会议 [3]
【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走进秦岭乡村
陕西日报· 2025-07-10 07:29
乡村振兴科技教育活动 - 2025年"乡村振兴·科技赋能"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于6月启动 覆盖商洛市5个县区乡镇的2000多名师生 [1] - 活动包含自然科学环境保护 基础科学航空航天 科学创客体验三大系列科普内容 [1] - 自然科学环境保护活动通过活体生态饲养箱 贝壳原材料试验 昆虫生态演示等方式展示生物链平衡与环境保护 [1] - 基础科学航空航天活动运用液氮蘑菇云实验 AI机器狗互动等演示前沿科技应用 [1] - 科学创客体验活动包含声控灯制作 人体感应风扇制作 蝴蝶标本制作 太阳能月球车制作等实践项目 [2] 特殊教育科技普及 - 科普团专程前往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科技体验活动 [2] - 活动旨在传递"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 [2] - 科普团计划持续深入乡村推广科学知识 [2]
“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14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海—— "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长于大山,自幼家贫。靠着一只左手,张海努力求学,自考大专、本科,最终取得硕士学位。 2015年,毕业没多久,张海考入恩阳区残联,遇到了一位找上门的残疾人。 "你是张海吗?我想找你说点事。你和我们一样,我相信你。" 这句话,让他深受触动,没想到,一位素不相识的残疾人能给予他厚重的信任。从此,他便下定决 心:"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 这一年,张海主动请缨,前往恩阳区残联对口帮扶的玉山镇黄柏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待就是7年。 村子偏,基础差,产业不发达。张海驻村第一天开大会,会没开到一半,村民就走了一半,甚至有人当 场质疑:"你是残疾人,给你说了管什么用?" "得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他们才会真正认可。"张海没有气馁,而是挨家挨户走访,从了解村民需求做起 ——揣着笔记本,挂上大水杯,花了大半个月爬坡过坎,把大伙的诉求一点点记了下来。 本报记者 游 仪 张海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笔记本,翻开来,仔细看,记录的是全区残障人士的基本状况。从家庭情况到具 体诉求,再到政策落实进度,字迹清秀,密密麻麻。 张海是四川省巴中市恩 ...
省财政下达资金2.7亿元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日报· 2025-07-10 05:49
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 省财政下达2.7亿元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1] - 1.6亿元用于2025年度539个行政村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 [1] - 1.1亿元作为2024年度项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剩余补助资金 [1] - "十四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22亿元支持超过3000个行政村发展项目 [2] 具体项目实施案例 羊尖镇丽安村项目 - 投入450万元建设1.2万平方米花卉基地项目 [1] - 财政补助135万元 [1] - 自筹资金315万元 [1] - 预计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1] - 投入115万元建设25亩共享菜园项目 [1] - 财政补助100万元 [1] - 预计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 [1] - 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24.43万元 [1] - 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可达400万元 [1] 睢宁县邱集镇倪庄社区与刘祠村合作项目 - 两村合作建设660千瓦光伏电站 [2] - 使用刘祠村6800平方米厂房屋顶 [2] - 2024年9月施工完成 [2] - 2024年获得财政80万元资金支持 [2] - 项目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 [2] - 为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6万元 [2]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省财政将持续优化资金绩效管理 [2] - 强化项目跟踪问效 [2] - 助力江苏乡村提升"颜值"和"产值" [2] - 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2]
打造特色农业致富“金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特色农产品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知名品牌涌现 [1] - 2024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 [1] -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包括"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 [1] - 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 [1] - 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6.2% [1]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特色种养业、手工业、文化产业 [2] - 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 发展挑战 - 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 [2] - 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 [2] -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路径 -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产业链 [3] - 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 [3] -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 [3]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3] 企业与社会服务 - 涉农企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4] -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广绿色技术 [4] - 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分配 [4] 人才培养 -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4] - 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 [4] - 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下乡 [4]
一只草原羊的“芯片”革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1:57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内蒙古四子王旗肉羊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3.6亿元,带动1.7万户农牧民年增收2.6亿元 [1] - 肉羊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副产品贡献率达35% [4] - 年活畜交易量达60万只,交易额4.8亿元 [5] 育种技术与品种创新 - 赛诺种羊科技通过体外生产系统每日处理超2000枚卵细胞,24小时产出早期胚胎 [2] - 培育出杜蒙羊新品种,兼具蒙古羊耐寒基因与杜泊羊生长优势,4月龄羔羊体重达40公斤,繁殖率180% [2] - 建成7个世界级肉羊品种核心群,规模达2.5万只,年产能覆盖20余省份 [3] 养殖与加工升级 - 四子王旗建成25处标准化养殖小区,配套智能饲喂与疫病防控系统,肉羊良种覆盖率跃升至80% [3] - 精细化分割使每只羊增值100元至150元,2024年屠宰加工肉羊100万只,产出4090吨制品及副产品,总产值1.459亿元 [4] - 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贡献超千万元 [4] 物流与品牌建设 - 冷链专车实现羊肉从牧场到一线城市48小时直达 [4] - 通过"区域品牌+百个网红"矩阵推广"杜蒙羊肉",电商月销售额超300万元 [5] - 冷鲜肉通过冷链直达一线城市商超,带动餐饮全产业链发展 [5] 资源循环利用 - 闪丹生物有机肥公司年处理超万吨发酵羊粪,生产标准化有机肥1000余吨 [4] - 构建牧场、工厂、餐桌的绿色闭环,一只羊的整体效益提升8倍 [4] 农牧民转型与增收 - 农牧民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转型,如库伦图镇村民张俊青从传统羊倌变为科学育种户,每只羊增收200元 [5] - 龙头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农牧民参与标准化养殖,形成"政府引导、主体运作、农户参与"模式 [5]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智汇簕竹促振兴,青春执笔绘新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3:51
乡村振兴实践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深入云浮新兴县簕竹镇,通过技术推广、产业调研、文化挖掘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1] - 实践内容涵盖竹笋提质增效技术推广、禽类免疫接种、青年返乡创业调研、侨乡文化记录四大方向 [1][2][3][5][7] - 校地合作模式形成"党建结对+人才驿站+多学院联动"体系,未来将围绕畜禽、笋竹、文旅、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全链条赋能方案 [9] 竹笋产业技术升级 - 专家通过"营养课+水肥管理"实招解决竹笋"口感脆甜、纤维细腻"的核心问题,技术课堂从冷场转变为农户主动抢话筒的热烈讨论 [2] - 调研发现竹笋产业创业者最迫切需求为用地政策支持,竹编从业者反映传统手艺缺乏创新设计 [5] 畜禽养殖技术实践 -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温氏集团簕竹现代化鸡场完成10万羽接种任务,单日接种效率从300羽提升至1000羽 [3] - 团队创新"无痛接种法"减轻肉鸡应激反应,实践过程显著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3] 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 - 文旅团队系统梳理簕竹镇"红、侨、竹"文化名片,拍摄内容包括侨胞故事、百年骑楼群、竹编非遗技艺及革命旧址 [7] - 文化抢救工作通过影像记录串联起华侨文化、竹艺传承与红色历史 [7] 青年人才返乡支持 - 调研形成《簕竹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分析》报告,反映技术指导、政策支持、传统工艺创新等核心诉求 [5] - 校地合作计划通过"技术链+人才链+品牌链"三链融合政策吸引青年人才 [9]
荷风送暖共富路:海归新农人的“奶奶侨助工坊”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1:13
行业分析 - 鲜食莲子行业存在保鲜技术瓶颈,采摘后4小时内不处理会导致口感劣变[1] - 行业智能化升级趋势明显,通过分选设备、自动采摘技术提升生产效率[2] - 保鲜技术取得突破,"预冷+气调处理"方案将保鲜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5天[2] 公司运营 - 公司采用"科研+侨商网络"双轮驱动模式,整合侨界科技资源开发专用设备,同时利用侨商渠道实现全国销售[2] - 鲜食莲子业务实现近4年销量年均增长300%,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农产品行业[2] - 建立1200亩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6] 商业模式创新 - 首创"侨助工坊"模式,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开发采莲、剥粒等适老岗位,实现200名老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4][6] -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助农"闭环,带动新宇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5万元[6] - 成功实现模式复制,业务已扩展至建德、兰溪、龙游及海南等多地[6] 社会效益 - 项目入选浙江省"共富工坊"优秀实践案例,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6] - 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难题[4][5] - 形成可复制的助农模板,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7]
助农有“芯”招,驻化州新安镇帮扶工作队“果”然给力丨驻在千镇万村⑭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1:05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电网公司组成的驻化州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产销渠道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安镇番石榴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9][10][15] 产业升级 - 新安镇是广东省番石榴种植专业镇,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 [9] - 工作队推动成立"番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之家",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技力量 [19][20][21][22][23][24][25][26] - 建成45亩红宝石番石榴示范园,种植3000多株新苗 [28][29] - 与茂名市粤美生物科技合作建立现代化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预计年供番石榴脱毒苗木30万株 [30][31][32][33] - 计划免费发放45000株番石榴苗木支持产业发展 [34][35] 产销拓展 - 推动建立新安水果购销站,为果农开辟更广阔销售渠道 [38][39][40][42] - 成立新农人之家,聚集超100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推动产业发展 [46][47][48] - 发展花生油产业,打造"田公""正树橘"等品牌,产品覆盖茂名、惠州、清远等地 [50][51] - 花生油厂与优诚农品签订代工协议,形成"自主品牌+代工生产"模式,预计2025年营收超300万元 [52][53][54] 基础设施 - 投入160万元建设536千瓦屋顶光伏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60][61][63] - 投资5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化体育广场 [64][65] - 争取56.5万元捐赠资金修缮三所学校设施 [65][66] - 投入81.6万元专项资金修复水毁道路 [66][67]
潍坊安丘:一朵绢花撬动三亿市场 稳坐江北工艺头把交椅
齐鲁晚报网· 2025-07-09 18:42
行业概况 - 绢花产业在安丘市景芝镇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涵盖20大系列、近1000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3.1亿元[2] - 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并远销海外多个地区,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2] - 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近千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 公司运营 - 潍坊嘉信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仿真花为主打产品,月产量稳定在20条货柜左右[1] - 公司现有固定员工六七十人,生产旺季还会从周边地区雇佣临时工[1] - 员工多为农村妇女,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1] 产业升级 - 景芝镇通过整合零散作坊和个体户,推动绢花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 - 当地政府持续优化服务,助力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产品走出国门[2] - 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并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新途径[1][2] 市场需求 - 仿真花产品凭借独特艺术魅力与精湛工艺,赢得海内外消费者广泛赞誉[1] - 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产品以蓬勃之势绽放在世界舞台[1] - 景芝镇被誉为"江北工艺品加工第一镇",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