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赵一德在调研检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落细落实保护措施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陕西日报· 2025-06-17 08:26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调研 - 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并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1] - 调研西安市城北野生动物急救站,关注救护流程、救治效果及放归计划,听取非法猎捕贩卖案件查办情况 [1] - 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紧盯"捕、运、售、食、玩"环节,深挖线索并曝光典型案例 [1] 野生动物救护与管理机制 - 提出优化救护机制,提升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构建"收容、救助、检疫、处置"闭环管理体系 [1] - 检查新城区长乐花卉博览园商户经营资质及进货渠道,要求加强监管并完善进销货台账 [1] - 强调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经营合规,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1] 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 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落实法律法规和林长制要求 [2] - 要求健全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长效机制,压实全链条责任 [2] - 全面排查保护管理薄弱环节,强化联合执法与日常监管,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2] 社会参与与法治宣传 - 强调加强法治宣传和科普教育,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作用 [2] - 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 [2] - 省委常委、西安市市长及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调研座谈 [2]
蒙草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20:46
公司荣誉与定位 - 公司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 标志着企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道路上树立新标杆 [1] - 公司坚持党建引领、深耕生态科技、勇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 党建与企业文化 - 公司拥有179名党员 下设9个党支部 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企业文化核心 [3] - 创新打造"党建+文明创建"融合机制 年均开展学习教育60余场 培育特色党建文化 [3] - 选树"草业新质生产力先锋队"等先进典型 激发全员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3] 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为全球草种业创新排名第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竞争力为"乡土种源体系"和"数字技术导航" [3]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300余项 建成全球领先的乡土草种原种库、基因库 保存种质资源2200种6万余份 土壤样本150万份 [3] - 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联合70余家科研院所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3] 数字化生态管理 - 自主研发"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 实现林草资源监测、防火预警等九大业务智能化 [5] - 数字技术应用于西藏、新疆、陕西等生态脆弱区 每年带动全国就业15万人次 [5] 生态修复成果 - 30年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近3200万亩 实施敕勒川草原、大青山边坡等标志性工程 [9] - "走路草坪"等生态产品获联合国"最佳发明奖" 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 社会责任与民生贡献 - 创新"集团+草业基地+贫困户"模式 盘活土地28万亩 带动超2万户农牧民增收 [9] - 在教育扶贫、产业帮扶等领域累计捐助1.1亿元 [9] - 藏草研究院为400多户农牧民提供岗位 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典范 [9]
“鱼与熊掌”怎么抉择?江苏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走出双赢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6-16 11:35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1] -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通过10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脱胎换骨变化,修复曾被89家工业污染企业破坏的生态环境 [1][2] - 三湾片区企业搬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及多家重点国企,其中扬农集团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利税近20亿元,搬迁决策面临产值与民生的两难选择 [2] 企业搬迁与规划调整 - 2014年扬州市启动三湾片区搬迁,投入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及"小散乱"企业关停,原计划1500亩商品住宅用地用于平衡成本 [3] - 2017年调整规划,将1500亩住宅用地转为运河文化展示区,追加30亿元建设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年维护费达数千万元 [3]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地标性文化设施,放弃短期经济利益换取长期文化价值 [3] 金融支持与创新模式 - 江苏省2019年成立规模2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母基金,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 [4] - 基金覆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解决文旅发展融资难题 [4] - 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4] 保护与发展协同经验 - 江苏提出"三个敬畏"(历史、文化、生态)与"三水融合"(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保护理念 [5] -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形成高质量保护新模式 [5]
江西省水利厅多点联动开展“关爱山川河流”志愿服务
水利部网站· 2025-06-14 08:54
江西省水利厅志愿服务活动 - 江西省水利厅创新开展"关爱山川河流 建设幸福河湖"志愿服务活动 这是继"守护国之重器""润泽千村万户""助力河湖复苏"系列行动后的又一具体实践 [1] - 活动通过"四组联动"模式 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效 在形式上取消启动仪式做"减法" 在实效上强化问题导向做"加法" 在效应上呼吁公众参与做"乘法" [1] - 活动鼓励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通过周期更长 覆盖面更广 形式更多的方式建设幸福河湖 [1] 志愿服务具体实施 - 水利志愿服务队结合领域特长多点联动 省水利厅机关青年志愿服务队在赣东大堤开展巡河和垃圾清理活动 [2] - 省水科院志愿服务队在艾溪湖湿地公园通过展板讲解 水质实验等互动科普方式宣传节水护水理念 搭建"流动水课堂"吸引群众参与 [2] - 省水文监测中心志愿服务队在赣江大堤外洲水文站开展专业水质检测 通过"透明实验室"现场演示PH值检测全过程 [2] - 宜黄县水利局志愿服务队在宜水河段开展岸线清理和河道整治 该河段被评为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案例" [2]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3] - 省水利厅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模式 常态化开展水源保护 河道整治 水质监测等活动 [3] - 目标是通过引导公众参与河湖管护 凝聚共治合力 让幸福河湖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亮丽名片 [3]
等你来!请接受绿水青山的邀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15:05
中国生态旅游国际化发展 市场趋势与机遇 - 中国放宽过境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点,外国游客兴趣从传统景点扩展到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云南哈尼梯田、重庆巫山、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南热带雨林等 [1] - 生态旅游内容在国际社交平台形成流量热点,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国内科普转向国际展示的重要机遇 [1] - 超过60%的入境游客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主要旅行目的,情感体验成为生态旅游推广的核心驱动力 [2] 情感营销与传播 - 外国博主通过第一视角体验视频(如韩国博主体验安徽生态渔业、意大利博主制定海南"绿色中国游"攻略)引发情感共鸣,相关内容获得高流量传播 [2] - 情感连接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促使游客自发成为"生态叙事者",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生命记忆 [2] - 生态旅游从知识输入转向情感共振,形成跨越国界的感染力 [2] 科技赋能与认知升级 - 科技手段(如多语种解说系统、生态参访路线设计)帮助外国游客建立对环保成果的科学认知框架,破除偏见 [3][4] - 科技传播消解跨文化专业壁垒,使观光行为升华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3] - 系统化知识传递深化游客对生态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理解,推动形成国际生态共识 [3] 服务优化与专业支撑 - 需构建多语种信息服务、叙事化参访路线,将环保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公共产品 [4] - 生态环境工作者需运用"环保+"思维,通过科技服务确保向外国游客传递权威信息 [4] -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需参与外国游客参访设计,编制生态环境游学技术支持材料 [4]
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交出“含绿量”十足“含金量”满满高分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09:32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含绿量十足 含金量满满 [2] - 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为核心 构建1+6全面深化改革矩阵 包括1个市级改革要点和6个一区一特色改革要点 [2] - 38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事项 涵盖探索美丽中国厦门实践路径等6个方面 [3] - 3个案例入选厦门改革地图 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等 [4] - 全国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案例获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十佳案例和非党群工作类银奖 [4] 环境质量提升 -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 同比改善10.3% 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空气质量优良率99.5% 优级率70.8% 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 [7] -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 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保持四个100%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提升至50% 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 [7] - 筼筜湖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499毫克/升和0.034毫克/升 比2020年分别下降9.1%和5.6% [7] - 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占比91.7% 点位占比95.5% 分别同比上升7.5和9.1个百分点 夏季优良水质点位占比首次达100% [8] - 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51.06平方米/公里 保持全省最低 [8] 创新监管与服务 - 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 对70家企业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 累计减免金额467.57万元 [11] - 打造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 构建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定点执法闭环监管体系 [11][12] - 2024年建设项目准入研判1642个 454个建设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 占审批总数77.6% 审批时间压缩超80% [12] - 在10个城市开发片区开展区域环评 超过400个项目获益 节约环评编制费用达数百万元 [12] - 513家企业完成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 4419家企业完成信用评价 89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13] - 全省首笔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利率挂钩贷款落地厦门 [13] 试点与案例推广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深度报道 被生态环境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推介 [15] - 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七个亮点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包括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 [16] - 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17] - 成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双试点 相关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 [18] - 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18] - 厦门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19] - 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安湾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9] - 厦门市4个美丽海湾均获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19]
【风物郑州】蝶湖公园:一湖蝶变看今昔
郑州日报· 2025-06-13 09:0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三篇章:郑之园 蝶湖公园:一湖蝶变看今昔 夏日傍晚,微风拂面,郑州蝶湖公园北侧,大片金鸡菊盛开,金黄色的花瓣与蓝天、碧水交织成油画般 的景致,吸引众多市民拍照打卡。 沿着环湖健康步道一路向南,千年古银杏树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间,成为见证这片土地历史的"活文物、 活档案"。 一湖、一树,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蝶湖公园宛如繁华都市里的灵动"氧吧",让人沉醉其中。 蝶湖之名由此来 蝶湖,又名曹古寺水库,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古寺村东北,潮河中下游,属淮河流域,水库始建 于1968年初,1971年5月建成。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 水库下游有京珠高速、陇海铁路、310国道、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防洪位置十分重要。 2011年1月,河南省水利厅批复了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5年,郑州经开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态提 升工程,形成现有的蝶湖形态。 2019年,随着滨河国际新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这里再次迎来蝶变。通过增设水利设施、进行基 底消毒改良及水生动植物投放等,蝶湖公园于2020年7月全面完工,公园水质从地表Ⅴ类提升至地表Ⅲ 类,水 ...
千年古运河 扬波新时代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扬州三湾片区从工业区转型为生态文化公园,搬迁89家企业包括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扬农集团,放弃1500亩商品住宅开发转为文化展示用地,追加30亿元建设投入[2][3][4] - 江苏省成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母基金规模20亿元,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支持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6] - 京杭运河苏北段年货运量达5亿吨(莱茵河2倍),江苏段常年有2万艘船舶航行,水运能耗仅为公路1/10,推进2000吨级航道升级工程[13] 文化IP开发与产业融合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开放后累计接待超1000万人次,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带动当地旅游从瘦西湖等传统景点向新地标转移[8] - 苏州系统提升"运河十景"文化地标,包括虎丘塔灯光秀、枫桥夜泊实景演绎等项目,串联9个古典园林和6项非遗[14][15] - 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央视收视峰值达3.5367%,通过三代人命运折射运河文化当代价值,推动IP影视化开发[9][10]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扬州投资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将农药厂等污染企业关停,湿地公园面积从规划1500亩扩展至3000亩[4] - 常州整理39处工业遗产建成大运河工业展览馆,无锡打造滨水空间并举办毕加索亚洲首展,形成文化体验新场景[15] - 运河沿线建成宿迁皂河龙运城、徐州窑湾古镇等项目,通过微改造保留历史街区原貌,创造复合型公共空间[15]
杭州市临安区:守护“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4
远眺群山,层峦叠嶂,万木葱茏。作为浙江省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杭州市临安区既是太湖与钱塘江 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坐拥天目山与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世同堂"的野生银杏树,树龄超1.2万年,每年晚秋时节满树金黄;全球仅存 的5棵野生天目铁木抽芽开花,生机勃勃;全球面积最大的柳杉古树群落高大挺拔,如同绿色屏风;全 球同类树种中高度最高的"冲天树"金钱松生长600余年,主干通直匀称,树冠如伞盖般舒展。 近年来,临安区持续做深做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多措并举编织生 态保护网络,守护物种基因库的"原始密码",并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在绿水青山 间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临安答卷。 拓宽思路,生态脉络焕发新生 临安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立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就地保护固本、近地保护修复、迁地 保护扩容"协同推进的体系化路径,不仅守护当地物种基因库,更以创新性保护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可复制的"临安方案"。 为破解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狭窄、生存风险高的难题,临安依托科研力量与种质资源,积极主导推进协 同保护实践。在国家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怒江州生态环境局: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交出峡谷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新华网· 2025-06-12 09:1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独龙江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6个河流河段和1个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1]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成为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单位,贡山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1] -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77%居全省第三,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95m³/公顷居全省第一 [1] - 2020年以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4%以上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1-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2024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 [2] -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森林资源管护面积达1853.05万亩 [3] - 建立四级林长制体系(637名林长),聘用3.3万名生态护林员,发现泸水角蟾等新物种 [3] 生态制度与治理 - 累计完成12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建成9个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站 [4] - 颁布《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建管用"城乡"两污"治理机制 [5] 生态经济转化 - 打造15个生态旅游景区(4个省级绿美标杆),实施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 [7] - 2024年接待游客1024.55万人次(+14.1%),旅游总花费90.42亿元(+7.7%) [7] - 草果产业全链产值2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438元),咖啡种植3万亩(精品2.05万亩),综合产值超2亿元 [8]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三水"保护,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9] - 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10] -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环境分区调整 [11] -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 [12] - 推行生态环境执法"六项机制",加快督察问题整改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