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四道 “防线”阻黄沙
内蒙古日报· 2025-06-05 12:52
转自:草原云 "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地九年空,家家户户往外逃,黄沙漫漫无影踪。刮得沙山没了顶,刮得沟壑 填了个平,刮得碾盘翻烧饼,刮得碌碡耍流星。"这首流传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民歌,是群众对库 布其黄沙肆虐的形象描述。 蒙西基地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资料图) 库布其沙漠东西直线长400公里,南北平均宽40公里,如一条黄龙蜿蜒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 黄河南岸,与九曲黄河并行。历史上,库布其沙漠以每年10米的速度持续北侵,极端年份向黄河输沙量 高达1.6亿吨,严重危及黄河安澜。 仲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记者乘车顺着沿黄公路由准格尔旗向杭锦旗一路西行。放眼望去,一行行高 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生姿,绵延的网格沙障延伸到天际,成片的沙柳和柠条等固沙植物高低错落、吐出 油绿的新芽。眼前这条将沙漠与黄河隔开的"绿色长城",就是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敖特更花带着治沙工人团队正用"微创气流植树法"和"螺旋钻孔植树法"栽种沙 柳。"以前人工挖坑种树,一天种不了几棵,现在用这新技术,效率提高十倍。"敖特更花擦着汗笑着 说。 达拉特旗 沿黄公路左侧是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右前方是光伏治 ...
以自然之力恢复生态环境,以生态颜值激活经济价值 兴隆湖有片“水下森林”
四川日报· 2025-06-05 08:42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效 - 兴隆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3][4] - 湖区种植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建多层次"水下森林",形成11种水深梯度[4][5] - 采用"林水一体"模式实现岸线生态与水生态无缝衔接,形成完整食物链[5] - 厌氧型底泥占比从23%降至良性循环状态,从"藻型浊水"转为"草型清水"[4][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观测记录鸟类181种(水鸟70种),雁鸭类水禽单次统计最大数量达4537只[2][6] -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连续3年到访,黑颈鹤、棉凫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现身[6] - 成为成都平原重要水鸟越冬栖息地[2][6] 文旅经济发展 - 举办环湖跑、龙舟赛等活动100余场,单日游客量峰值达10万人次[2][8] - 建成8.848公里环湖慢跑绿道,配套儿童艺术中心、极限运动公园等设施[8] - 开放水上活动区域,打造健康运动、亲子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8] 产业集聚效应 -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创新企业因环境优势在周边布局[8] - 形成产业集聚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公园城市格局[8] 四川省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0] - 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创监测新低,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均进全国前100[10] - 生态质量指数70.95同比上升0.09,86.9%县域生态质量达一二类标准[11]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17: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从“沙阻路”到“路通沙止” 杭锦旗“以路治沙”模式亮眼
内蒙古日报· 2025-05-28 21:08
项目概况 - 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S215穿沙公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平铺式条带状、立式网格状与草方格沙障相结合的模式,对流动沙地与半固定沙地实施分类治理 [4] - 项目针对库布其沙漠东南部沙化治理难点与现有成果巩固需求,融合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措施,对S215道路两侧7公里范围内、总长60公里的56.7472万亩沙化土地展开综合治理 [4] - 该工程总投资约4.78亿元,目前主体工程正有序推进,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4] 技术方法 - 通过科学配置乔灌草植被,构建稳固的防风固沙体系,逐步消除道路两侧流动沙地 [7] - 项目不仅要减少库布其沙漠南部沙化面积、降低沙化程度,更要为黄河安澜筑牢生态屏障 [7] - 这一实践是鄂尔多斯"以路治沙"模式的生动延续 [7] 历史背景 - 1998年内蒙古首条穿沙公路(锡乌公路)通车,开创了"以路治沙"的新形式 [9] - S215线南起锡尼镇,北跨黄河,串联起独贵塔拉镇、工业园区与新能源示范区 [9] - S215、S316、G242等线路构成的"两横四纵"穿沙路网总里程达930公里,已带动完成约600万亩生态治理 [9] 经济影响 - S215穿沙公路在承担资源外运功能的同时,正创新开发沙漠越野旅游新场景 [9] - 全力构建"交通+产业+文旅"深度融合的复合型经济走廊 [9] - 穿沙路网为加快沿黄经济带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及沿线旅游业发展、沙漠治理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9] 战略意义 - 鄂尔多斯创建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新模式,探索出"路通沙止"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10] - 库布其沙漠公路两侧植被葱郁,沙漠经济蓬勃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10] - 杭锦旗以路网规划为先导,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 [10]
从“夺命口”到绿洲:新疆托里县书写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53
生态治理 - 老风口特殊地形构造形成"狭管效应",冬季最大风速达40米/秒,年均8级以上大风150余天[1] - 2000年启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种植近2000万株抗逆性乔灌,建成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3公里的生态屏障[1] - 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林间经济作物"模式,防风阻雪效率提升70%,道路封闭次数由年均50次降至个位数[1] 生态经济 - 实施退化林改造,种植白蜡、沙棘和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树种,利用3万亩林间地进行饲草轮作、红花等矮秆作物间种[3] - 生态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中生、湿生植被覆盖率增长45%,野生动物种群扩大3倍[3] - 2023年实施国有资源市场化运营改革,发展林下复合种植、特色禽类养殖等产业[3] 新能源开发 - 依托年均6.0米/秒风能资源,规划建设总容量218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5] - 华能集团50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10兆瓦级智能风机,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2500万千瓦时[5] - 在建536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技术,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县域总装机的78%[5] 数字转型 - 利用自然风力散热优势建设绿色智算中心,数据中心PUE值控制在1.19以下,较传统机房节能40%[5] - 规划建设算力规模66000P(FP16)的绿碳智算产业园区,总签约金额超200亿元[7] - 绿电直供电价成本降至0.32~0.35元/度,吸引密合数字、鹏博士等行业头部企业入驻[7] 综合发展 - 形成"绿电-智算-产业"协同闭环,打造"AI+地矿装备""AI+生物医药"等七大垂直应用场景[7] - 在建万P级机房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相比传统液冷方案节水60%,预计2025年底形成年产值20亿元数字经济集群[7] - 演绎"环境改善-资源增值-产业升级"的价值循环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8]
新华视点|生态治理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新华社· 2025-05-24 15:27
武夷山市生态保护模式 - 创新"高空瞭望+无人机巡飞+智能河道巡查"的"空天地"一体化保护体系,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1] - 高空瞭望云台覆盖半径3公里区域,具备异常温度与烟雾火情AI自动识别功能,夏季在洋庄乡大安村安装调试 [1] - 针对山火高发地带及农户集中区域,每周进行3次以上无人机巡飞,今年以来发现并制止13起野外违规用火事件 [4] 重庆市秀山生态转型 - 曾因"一锰独大"产业结构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2021年实施锰产业退出、治理、转型"三步走"计划 [6] - 当年淘汰退出29家锰矿开采企业和19家电解锰企业 [6] - 溶溪镇转型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万亩银花中药材、千亩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瓜蒌种植及万头生猪养殖的产业布局 [9] 甘肃省武威市治沙与光伏产业 - 沙化土地占比46.7%,依托太阳能资源优势集中布局光伏产业,重点开发凉州区北部和古浪县南部 [12] -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自主研发网膜沙障铺设机、手扶式麦草沙障压沙机等设备,提升防沙治沙效率 [15]
三天半跨越三盟市!看兴安盟如何下活区域协作"一盘棋"
内蒙古日报· 2025-05-16 19:44
区域合作深化行动 - 考察团行程覆盖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重点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领域寻求合作 [1][2] - 新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构建成为考察重点 [2] - 兴安盟将强化与相关地区的优势互补,在能源、化工等领域探索合作路径 [2] 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 - 兴安盟实施2025年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型化工等领域 [5] - 已开展8次赴外省精准招商,协调推进项目洽谈、签约、投产各环节 [5] - 考察团实地走访远景鄂尔多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区等企业 [4] 产业发展方向 - 锡林郭勒盟奶产业发展情况成为考察内容之一 [4] - 兴安盟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动能源、农牧业等领域与周边地区深度合作 [6] - 区域经济合作局提出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强协作 [6]
湖南娄底:西阳河全域治理“治”出新气象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08:33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娄底经开区投入4900多万元资金启动西阳河全域治理项目[4] - 完成河道清障0.2万吨 建设生态护岸8公里 打造6.5公里滨河步道 构建8平方公里生态隔离带[4] - 新建0.5平方公里人工湿地 建立每日20吨垃圾转运体系[4] - 消除5处黑臭水体 栽植多种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6] - 西阳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银鲴鱼重现河道 白鹭繁衍生息[6] 旅游经济发展 - 华胜湿地成为市民"近郊游"热门目的地 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1][6] - 沿岸5个行政村1万余居民直接受益 村民开办3家农家乐[6] - 典型农家乐年创收60余万元 带动就业20余人[6] 生态景观变化 - 西阳河从河道淤塞、垃圾堆积、水体恶臭变为"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3][6] - 湿地公园青草如茵 白鹭翩跹 构成现代田园山水画[1] - 河岸栽植水杉、柳树、桃树、紫薇花等植物 形成优美景观[6]
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白洋淀2018年以来累计入水超82亿立方
快讯· 2025-05-10 18:27
2018年以来,白洋淀累计入淀水量超82亿立方米,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今年以来,入淀水量已超 过4亿立方米,生态水量得到保障。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 理。自2021年以来,白洋淀淀区水质已连续4年巩固保持在Ⅲ类,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 性水平显著提升,野生鸟类和鱼类分别达295种、48种,分别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21种。(中新 社) ...
常州机场科扎实推进鸟防工作 筑牢飞行安全“生态屏障”
中国民航网· 2025-05-09 14:41
鸟击防范措施成效 - 4月以来观测鸟类947只 鸟情同比下降20% [1] - 通过生态调研 环境整治 设施升级与科技应用四维联动降低鸟击风险 [1] 生态调研与治理 - 每月至少1次外围鸟情观测 深入周边农田树林沟塘摸排鸟类活动规律 [3] - 4月开展飞行区虫害调研2次 喷洒杀虫剂14687万平方米 虫害密度下降60% [3] - 8公里范围内完成2次生态环境调研 识别潜在迁徙鸟类并提前部署驱赶措施 [3] 环境整治协作 - 联合驻场部队清理护场河7公里 提升泄洪能力并消除鸟类筑巢隐患 [4] - 军民联合工作组排查周边社区村庄 宣传净空法规规范家鸽养殖行为 [4] - 推进《常州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和净空管控方案》制定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4] 科技设备应用 - 现有拦鸟网226扇 鸟杆227个 煤气炮25台 风棱镜220个 声波驱鸟器8台 [5] - 引入无人驱鸟机器人 采用激光声波技术智能驱鸟 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5] - 全向声波驱鸟器续航从7天延长至14天 阴雨天气可正常运行 [5] - 使用植保无人机抛洒草籽喷洒矮壮素21万平方米 改变植被结构减少鸟类栖息 [5] 未来规划方向 - 加大科技投入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完善鸟击防范体系 [7] - 强化与社区政府合作 推动鸟防从机场单点向区域协同升级 [7] - 加强人员培训 提升专业技能与应急处置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