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故乡山水丨山川不语 青绿作答
央广网· 2025-08-10 08:47
生态治理成效 - 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142.2万亩 草地面积达171.45万亩 [3] - 大青山前坡80%土地实现生态绿化 [3] - 保护区成为麋鹿和普氏野马野外驯化繁育基地 繁殖率较高 [3] 历史环境问题 - 上世纪90年代大青山脚下采石厂达200多家 导致春秋季沙尘肆虐 [2] - 过度采矿造成生态恶性循环 此前植树种草成效有限 [2] 治理措施 - 2012年启动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 彻底关停沿线全部采矿场 [3] - 实施退耕还林 荒山造林 河道治理 全面禁牧等修复举措 [3] - 流转不适宜耕种土地进行绿化 整治腹地采石场 [3] 产业带动效应 - 山脚村庄依托山林风光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 节假日一房难求 [4] - 保护区配备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等设备监测野生动物活动 [4]
生态治理引鸟来:以“鸟”聚客擦亮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央视网· 2025-08-08 16:50
央视网消息:在河北秦皇岛,众多游客相聚美丽海岸,观鸟、赏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北戴河大潮坪湿地,观鸟爱好者们早早就赶到位于岸边的观鸟区域。碧海蓝天间,白鹭、斑嘴鸭、鸬鹚、遗鸥等众多野生 鸟类在此觅食栖息、嬉戏玩耍,灵动的身影与海岸相互映衬,显得生机勃勃。 大家纷纷按下快门,记录鸟儿们飞翔、戏水的精彩瞬间。 近年来,秦皇岛市持续推进近岸海域生态治理,净化入海河流,修复海洋生态,确保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一类标准;同时, 充足的鱼虾饵料资源也让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东方白鹳、丹顶鹤、黑鹳等鸟类开始光临这里。目前,秦皇岛鸟类名录增至513种,以"鸟"聚 客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
绿色保险“解锁”生态治理新密码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04
行业挑战 - 森林生态保障面临显著挑战 包括生态风险保障不足 社会关注度不高 风险减量管理薄弱 [3] - 现有保险覆盖主要集中于公益林 大量商品林及林下经济缺乏有效风险保障 [3] - 护林员职业风险高且缺乏关注 长期生活在深山 面临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威胁 [2] 保险产品创新 - 公司突破单一公益林保障局限 为4028万亩生态林木提供441亿元风险保障 [5] - 推动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障范围扩展 率先为17620亩灌木林提供1762万元风险保障 [5] - 创新开发古树名木保险(覆盖7市10县1118棵古树 保额5805.2万元)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责任保险(覆盖8市10县 保额5321万元) 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朔州右玉试点2.29万亩 保额45.92万元) [5] 人员风险保障 - 针对护林员研发"绿色卫士"专属产品 涵盖意外/中暑/见义勇为/出行及家财损失等多维风险 [5] - 为山西省8700余名护林员提供138.45亿元风险保障 [5] - 中村林场护林员获得超4000万元专属保障 [7] 风险管理升级 - 公司主动承担风险减量管理 每100元森林险保费中10余元用于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 [7] - 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 整合"卫星遥感+铁塔监控+无人机巡检"模式 覆盖省内90%重点林区 [7] - 火灾预警响应速度缩短至60秒内 通过无人机数据研判风险特征 优化种植结构降低火灾概率 [7] 生态成效 - 中条山植被覆盖率超过82% 林下经济保险保障两万亩连翘党参成长 [8] - 中村林场森林险保障金额从2024年2.85亿元提升至2025年3.43亿元 [7] - 保险力量服务社会治理大局 实现生态保护与风险管理的深度融合 [8]
从漫天黄沙到茫茫绿草:内蒙古牧民致富经里的自然信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22:46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库布其齐沙漠北缘,正在建设一条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远眺如浩瀚的蓝色光伏海 [1] - 项目依托内蒙古丰富的光照资源,完工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2000亿度 [1] - 项目所在地达拉特旗人口近40万,年用电量约为12亿度,因此项目产生的大量电力将外送至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 [1] 项目多重效益 - 项目规划初衷不仅限于绿色发电,太阳能板底部的深入地下水泥柱能有效固沙、防止沙丘移动 [2] - 太阳能板遮挡强光,为植物生长提供遮阴环境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通过改良土壤可种植黄芩、肉苁蓉、黄芪等中药材及矮红枣等经济作物 [2] -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达拉特旗林草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7%上升至58.4%,库布其沙漠治理率由2000年的61%提升至79.5% [2] 区域资源背景 - 内蒙古拥有全国第二大草原面积,但沙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8%,沙漠和草原是塑造该地区的主要景观 [2] - 当地居民在发展中注重平衡致富与自然保护,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
好生态让山南群众富起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治沙与生态改善 - 扎囊县通过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曾经的黄沙遍地变为绿树碧水相映的景观 [1] - 隆子县通过60年沙棘种植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林" [4] - 隆子县近3年新增沙棘林6000多亩,总面积达8.2万亩,黑青稞亩产从300斤提升至650斤 [6] 现代农业发展 - 绿之源公司利用牛羊粪改良1200余亩沙化地,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成功种植芦笋、网纹瓜等作物 [2] - 公司带动38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雇佣50多名当地员工并培养技术人才如卓玛 [2] - 扎囊县投资5.45亿元建设万亩矮化苹果基地,苹果因高花青素和果糖含量畅销本地、区外及海外(比例30%/40%/30%) [3] 产业经济效应 - 苹果基地用工高峰期雇佣400名村民,日工资190元,吸引大学生如索朗仁增返乡就业 [3] - 山南市矮化苹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000吨,带动600多名果农致富 [3] - 隆子县延伸沙棘产业链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并推动"四黑"产业与旅游融合(黑青稞糌粑、黑藏猪烤肉等) [6] 生态与民生协同 - 沙棘林使隆子河谷风沙天数减少,护林员多布杰等1500人持续22年开展巡护工作 [6] - 治沙后扎囊县苹果树形成防风屏障,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 - 隆子县计划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好钱景",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6]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水润山绿 看拉萨河岸新美景
人民网· 2025-07-23 17:04
拉萨河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河支流上新建具有藏族特色的廊桥 形成"仙廊飞瀑"景观 桥体两侧循环喷洒河水 [1] - 工程构建四大功能长廊:河湖长廊 慢享长廊 生态长廊 文化长廊 目标是打造生态 亲水 畅联 文化的内河新美景 [1] - 两岛生态公园2023年完成改造 从荒地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 保持原生态风貌并引进多种林木 [1][3] 南北山绿化工程进展 - 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 栽植苗木1.2亿余株 总体成活率达85%以上 [5] - 工程显著增加拉萨周边山体绿化程度 吸引更多野生动物 [5] - 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绿化工作 目标是实现"青山拥南北 绿水绕古城"的愿景 [6] 社会效益 - 当地居民对生态改善表示高度认可 公园成为日常健身和家庭活动的场所 [3] - 绿化工程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工人对参与生态建设感到自豪 [5]
雅鲁藏布江水电分析
2025-07-22 22: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水电、水泥、钢铁、铜铝、数据中心、火电、动力煤、工程机械 - **公司**:高争民爆、保利联合、西藏天路、华新水泥、铁建重工、中铁工业、徐工器械、中国电建、能建、东方机电、哈电、东方电气、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国投电力、大唐发电、中国雅江集团、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东方电气(01072.HK)、时代电气(03898.HK)、中联重科(01157.HK)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经济影响 - **带动经济增长**:1.2万亿工程总投资可撬动周边近4万亿产值,按10年建设期估算,带动投资增速+0.23%、GDP增速+0.09%,长期提升西藏GDP 20%以上,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7][21] - **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西藏当地工程建造、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与其他地区对接,长期辐射基建、能源、材料等近百个行业,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带动建材、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7][8] - **优化能源结构**:年发电量约3000亿度,是三峡大坝的3倍,可满足3亿家庭用电,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依赖,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碳中和[1][8][9] - **促进产业布局**:充沛电力吸引数据中心、AI等高耗能产业布局西藏,强化“东数西算”战略,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8] - **增加财政收入**:投产后每年为西藏增加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解决西藏能源短缺,贡献其财政收入2/3 [1] 地缘影响 - **加强周边影响力**:外输电力为周边国家提供廉价清洁能源,配合中国制造业和产业输出,加强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削弱印度地缘政治控制力[12] - **影响印度农业用水**:雅下水电站能影响印度东北部15%的农业用水,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占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总量约19% [13] 行业影响 - **水泥钢铁**:建设阶段水泥和钢铁行业直接受益,项目总水泥需求量达2000 - 3000万吨,年均需求100 - 150万吨,华新水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西藏产能将受惠[21] - **铜铝**:后期水电站设备及输电电缆带动铜铝需求,项目投产后充裕电力刺激数据中心等项目投资,进一步利好铜铝需求,但对火电及动力煤需求构成压力[21] - **工程机械**:爆破、隧道机械、施工等上游基建先行受益,水轮机组、特高压等中游设备进入放量期,电力运营与配套产业下游受益[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工程开发方式**: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为隧道式水电站,单位投资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5] - **技术难度**:墨脱水电站钻洞引水,隧道长约35km,落差2300米,安置5台发电机组,技术难度大,中国有类似经验[3] - **融资主体**:中国雅江集团作为新成立央企,成为重要融资主体,业主为中国雅江集团,参研参试参建单位主要为中国电建集团[14] - **机构观点**:摩根士丹利认为建设阶段水泥钢铁受益,后期利好铜铝;花旗认为项目有宏观经济意义,可利用碳减排再贷款工具和特别国债融资[21]
生态廊道、湿地公园……千年高原古城模样悄然改变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央视网· 2025-07-22 15:28
生态廊道与湿地公园建设 - 拉萨河边新建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正在改变千年高原古城的面貌 [1] - 中心城区仙足岛和太阳岛之间的内河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已接近尾声 [5] - 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布达拉宫西侧引水入城,形成循环水系 [7] 拉萨河综合治理 - 拉萨河曾是城区主要风沙物源地,现通过系统改造恢复4公里连续水生、陆生过渡带 [11] - 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打造总长4.1公里的生态廊道,新增慢行环线和滩地林卡 [14] - 拉萨河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7亿元,得到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22] 城市发展与旅游文化 - 生态廊道工程新增水幕电影设施,未来将成为拉萨旅游文化和市民休闲的常态化节目 [19] - 临水商业业态兴起,如河边烘焙店和餐厅楼顶餐饮文化展示区 [18][21] - 宜居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如阿旺丹增从上海返乡创业 [18]
为拉萨“添绿”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09:46
拉萨水系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总长4.1公里,改造前杂草丛生、步道系统凌乱且不连通,无休闲空间 [1] - 项目设计采纳居民意见,将封闭式钢筋混凝土防护栏改为通透玻璃护栏,兼顾防洪与观景需求 [1] - 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过半,河道生态显著改善,吸引红嘴鸥、赤麻鸭、斑头雁等鸟类栖息 [2]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 西藏规划2021-2030年完成拉萨南北山绿化面积206.72万亩,南山片区已栽植油松、白皮松等10余种苗木86万余株,覆盖4358.8亩 [2] - 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原为裸露石地,通过种植油松、江孜沙棘等树种逐步恢复植被 [2][3] - 00后监理人员参与巡山种树,克服高寒、强日照等自然环境挑战,推动绿化覆盖率提升 [2] 生态修复成效 - 娘热沟2号片区从无树裸露状态发展为油松、沙棘等树木成林 [2][3] - 内河治理后形成水生态廊道,鱼类种群恢复,鸟类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1][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岸绿景美生态优 汾河两岸披锦绣
央广网· 2025-07-17 15:42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果 - 汾河从污染严重转变为碧水清波的城市绿色会客厅,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1] - 1998年启动生态修复治理,分四期工程推进,近十年城区段43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全线贯通 [1] - 形成11.5平方公里水面,蓄水量达3000万立方,成为城市加湿器和净化器,调节区域小气候 [1] 水质与生态改善措施 - 采用源头截污、九河综合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运用生物治藻技术和增殖放流 [2] - 汾河太原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83% [2] - 2024年珍稀物种桃花水母现身,标志水域生态显著向好 [2] 科技支撑与长效管理 - 采用清污船全天候清理水面,构架水域监测和污染源追踪体系 [4] - 建立问题精准发现、任务快速派发、处置闭环反馈的高效机制 [4] 生态与文旅融合效应 - 汾河景区融合历史名人长廊、古晋阳八景复原等文化元素,如翰墨苑、雁丘园等 [6] - 2025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量突破56万人次,全年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6] -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6]